云文档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电视新闻采访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4-19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篇一:电视新闻报道的采访表现及其技巧

摘 要:电视新闻报道作为当前各家电视媒体扩大社会影响和提升节目收视率重要手段,也是其铸造自身品牌形象的一种有效路径。由于采访在电视新闻报道类节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在很多时候承载着新闻报道节目的质量,因此,在实际的电视新闻节目打造中,新闻记者要加强对电视新闻采访原则和技巧的把握,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从而为观众带去更有价值的新闻报道,促使电视新闻报道节目社会影响力的提升。

电视新闻报道不同于传统形式中的报纸和杂志期刊等文字式的新闻报道,而是一种声画结合与图文并茂形式下的实时媒体,它在为观众传播新闻图像的同时还需要有声音的同步传送。具体来说,电视新闻报道主要是由记者采访和电视摄影以及后期的剪辑制作等程序组成的,同时在新闻节目制作完成后还要配上合适的解说词,这样才可以把最完整的新闻报道展示给广大观众。此外,电视新闻报道在时间上也有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较短的电视新闻报道不宜有太长的采访时间,而对于一些特定场合下的大型新闻报道,则需要新闻记者充分把握采访的原则和采访技巧,以获得最佳的新闻报道视角和传播效果。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的采访表现和采访技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的采访表现

当前各大电视台的新闻报道节目涉及的题材大都是一些重大和复杂曲折的新闻事件,要提炼出好的新闻报道主题 就需要新闻采访人员积极做好新闻采访的策划与准备,并注意在采访中有效把握电视采访的原则,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访记者要加强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随着现代新闻传媒的发展,当前的电视采访不再是过去的单人采访,而是由两个以上新闻记者组成的采访小组。同时根据新闻事件和采访任务的需求,采访小组中还要有摄像、录音和采访等不同的分工,必要时还需要有主持人、灯光师和相关的技术人员。这就需要采访小组的成员在进行电视新闻采访时要加强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力求最优化的完成新闻采访的任务,进而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

2.加强采访模式的革新,强化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一般来说,较为成熟的电视新闻报道常常有其固定的采访模式。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或避免采访中出现较大的错误,许多新闻记者在采访时经常依照电视新闻采访的固定模式和基本规律。这种采访形式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采访工作的效率,但另一方面又限制了采访人员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在实际的电视新闻采访时,新闻记者要注意摆脱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加强对采访模式和采访手段的创新,并有意识地激发自身的创新精神,从而以创造性的思维来做出更多有新意的新闻采访来。

3.加强采访中的理性思考,避免空洞浮泛的报道

由于新闻采访记者自身水平的差异性较大,再加上实地调查研究精神的缺乏,使得许多新闻记者在采访时由于信息量不足而出现空话和套话较多的问题,导致缺乏对新闻人物和事件的深度分析,从而失去了新闻采访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实际的新闻采访时,采访人员要注意对新闻人物和事件的具体考察和了解,加强新闻采访中的理性思考,注重自身对新闻事件的独特认识和见解,从而避免新闻报道的空洞浮泛。

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应注意的采访技巧

与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相比,电视新闻报道最大的优势即在于能够再造或者重现新闻事

件的发生场景。在新闻报道强调临场感和时效性的今天,电视新闻记者必须要切实提高自身的采访技能才能做出更好地新闻报道采访,从而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竞争力。

1.重视调查研究,加强人脉关系的建立

调查研究是提高新闻报道真实性的主要途径,也是记者发现新闻线索和新闻现象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新闻采访之前,记者要能够深入生活,注重对社会事件的调查与研究,并在调查研究中培养自身的观察力和新闻敏感度,从而为观众挖掘出更有价值的新闻来。此外,由于新闻记者职业的特殊性,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免不了要与社会上不同的人群打交道,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从而为更好地进行新闻采访提供信息保障。

2.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善于捕捉精彩的新闻画面

真实而精彩的画面是电视新闻报道节目独特的优势,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新闻记者要注意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从而能够在采访时捕捉到精彩的新闻画面,以扩大新闻表现的视觉张力。同时,新闻记者在采访时还要善于捕捉新闻事件中的典型场景和现场精彩的画面,从而增强电视新闻传播优势。

总结

采访作为电视新闻报道节目的基本形态和基本构成因素,其对节目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电视新闻采访中,新闻采访人员要重视对新闻采访原则和采访技巧的把握,加强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从而以高质量的采访报道来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力与知名度,促使电视节目质量的提升。

篇二:浅谈电视新闻人物采访中的情感互动

浅谈电视新闻人物采访中的情感互动

一、我国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人的视角不断拓宽,对于社会公共事件的参与热情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需要媒体提出质疑、传达心声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电视人物访谈是指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就预先设定的问题在演播室进行讨论,借助电视媒体将二人的讨论现场向大众进行传播,从而形成一定的社会话题或舆论导向的一种电视节目形式。可以说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是中国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开启之标志。经过近年来此类电视节目的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200多个类似的新闻访谈类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面对面》、《对话》、《小崔说事》,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等等,形成了各地电视收视的新景象。由于我国电视访谈类节目发展较晚,在推陈出新的同时此类节目也出现诸多问题,如节目缺乏个性、话题缺乏深度,现场缺乏互动、采访者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如何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使节目更具有可观性一直是学术界在讨论的话题,本文就电视新闻人采访中的访者与受者之间的情感互动来进行探讨,望能给相关从业者以启示。

二、电视新闻人物采访中做好情感互动的意义

(一)消除受访者心理障碍的力量来源于情感

电视新闻人物采访中由于自身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人生经历等因素造成了受访者的复杂性,而这些因素往往使得受访者自身出现了心理障碍,此时便需要一种强大的力量来消除受访者的心理障碍,而这种力量的来源最终要归于情感,只有情感的力量才能促进双方心灵上的沟通,促使对方心理上的转化,进而引发受访者交谈的愿望及兴趣。

(二)交谈的原动力来源于情感

电视新闻人物采访通俗点说就是人与人的人际交流,也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采访过程中,采访者的一言一行无形中在向受访者传递某种信号,对于那些表现积极的受访者,这些信号会起到正面促进作用,采访过程往往会顺利一些,如果这些信号中有否定或质疑的声音往往会遇到受访者的抵制或不配合。受访者面对采访者时,只有当对方感觉到好感时才会有表达的愿望。所以,只有让采访者和受访者之间的情感接近并得以有效沟通,才会使受访者产生“自己人效应”,这样对方就会愿意交谈,愿意说出心里话,只有记者以真实的情感和真诚的态度才有可能使得交谈得以顺利进行,通过情感上的沟通从而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三)最佳的访谈效果源于融洽的情感互动

采访的效果好不好往往取决于记者和受访者之间的合作的程度,而情感方面的因素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电视新闻人物采访中,由于主持人是节目的核心引领者,是节目的灵魂,如何让受访者快速消除对主持人在心理上的陌生感是关键环节。主持人要客观的分析受访者的心理,及时的与受访者达成良好的情感互动,只有采访的主客体之间在某一思想、某一问题、某一情感上达成共识,让受访者不再把记者当做外人、生人看待,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和情感互动,才有可能完成一次成功的人物采访,进而挖掘出新闻背后的新闻。

三、电视新闻人物采访中有效情感互动的技巧

中央电视台的《面对面》和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是开播时间最长的两档高端人物访谈节目,它们是当前访谈类节目中的佼佼者。两个节目的主持人以其自身的修养和魅力每次都能成功与受访者达成良好的情感互动,进而被受访者所信任,使受访者能在聚光灯下说出外人不知道的心路历程,使节目长期以来稳居所在频道的王牌地位。下面以两个节目为例来探讨一下采访者与受访者如何形成良好的情感互动,得到彼此的信任,使采访挖掘出人物背后的新闻。

(一)充足的访前准备是情感互动的前提。

访前准备分平时准备和临时准备两方面。平时准备主要指日常生活中在理论、政策、 常识等方面的知识储备。而临时准备主要指采访前的资料准备、采访提纲、访前心理准备等方面。采访前最主要的是临时准备。美国著名记者约翰.布雷迪曾经说过:“采访宁可准备过头,而不能准备不足。”①很多记者的采访经验表明,采访成功与否与访前准备成正比,特别是电视新闻人物采访是现场直播,充足的访前准备尤为重要。访前准备包括明确采访目的、熟悉受访者资料、制作采访提纲和心理准备等四方面的内容。

1、明确采访目的和熟悉受访者资料是最基本的访前准备。

首先,明确采访目的。主持人是节目的主导者,在采访之前,主持人要向受访者明确本次采访的目的、通过本次采访要向观众展示哪些内容以及通过采访要解决的问题。其次,要熟悉受采访资料。在采访过程中要快速的消除与受访者的心理距离,做到知己知彼,使对方充分信任你,对你提出的问题感兴趣并愿意和你谈,就要充分的研究采访者,熟悉受访者的各方面资料。除了要熟悉受访者的生平事迹、职业、专业特长、文化素养、性格、爱好、家庭、交友、语言表达情况等信息,还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受访者所在行业的情况以及专业术语等信息。这样在采访过程中,就会避免主持人问的问题过于简单,受访者答起来没意思,观众看起来也没意思 。充足的访前准备有助于采访者与受访者的沟通,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提高采访效率;更有助于采访者提出精彩问题和避免采访出现不当。资料准备要遵循“十比一”原则,即采访一分钟要准备十分钟。如果出现以上这两种情况,这会拉开了采访双方情感上的距离,使采访陷入僵局。在当前的新闻报道,访前准备做的不够充分的例子不在少数。《面对面》主持人王志在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时,不仅对他的个人资料了如指掌,对他所从事的医学专业术语也一一学习,使得他的采访没有停留在解释医学名词上,而是通过钟南山院士所从事的许多专业工作的一些细节展现,让观众更有深度和广度的了解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工程院院士。

2、制作采访提纲是访前准备最关键的一环。

采访提纲是主持人实施采访的指南和纲领,采访设计的所有问题都是围绕节目定位和采访主题展开的,是为采访主题服务的。提纲的设计跟主持人的风格是相符相成的。以《面对面》的主持人王志来说,他以“质疑”闻名主持界,他的质疑是由许多问题组合而成,这些问题之间都有很强的逻辑性,都是围绕质疑服务的,是层层递进、层层深入的,是为解答质疑而设计的。《面对面》第 31 期节目中,王志对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贝汉卫提的问题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向对方提出质疑时,为了让对方更明确的回答问题,他用具体的事例让对方来分析说明,用对方对于细节部分的回答去印证他所提的问题。他正面的问题问一个,反面的问题问一个,再提几个侧面的问题或细节的问题,这样五六个问题加在一起,

他的质疑就很充分,同时随着对方的一一解答,质疑的答案也随之浮出水面,观众心中的疑问也应迎刃而解。要想取得良好的采访效果,谈话前首先要把每一件要问的事情反复琢磨,反复思考,并将每一件事情的问题进行罗列,拟好提问顺序;其次还要考虑问这些问题时对方的情绪和心理是否能配合,如果不配合采取何种策略和手段进行弥补;第三还要判断访问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以及由此对采访带来的影响。由此可见设计采访提纲条理要非常清晰,目的要非常明确,是为达成采访目的服务的,是访前准备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3、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是访前准备最难的一环。

采访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对做好电视人物访谈节目是非常重要的。采访是建立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的社会活动,采访者与受访者接触的过程中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起用。作为采访者,遇到的受访者可能是形形色色的,职位有高有低的,你从心理上有没有准备好与对方坐在同一个桌子前,与他以平等的地位进行交谈,这关系到节目是否成功。采访者的心理准备要考虑受访者的合作程度、采访可能达到什么样的预想效果以及采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困难等三方面因素。不论是在采访在位的政府高官还是被判死刑的贪污犯,都要一视同仁,给人的感觉要不卑不亢、不远不近。“对方可能是高高在上的政府高官,也可能是没见过什么大世面的普通市民,对不同的人要用不一样的态度去对待。遇到强势的 人要适当的压一压,遇到比较弱势的人要适当的扶一扶,这样才能达到平等。”②《鲁豫有约》的主持人陈鲁豫不论采访谁都给人以邻家姐妹的感觉,朴实、自然、温和,嘴上永远带着丝丝笑容,让人无法对她设防,自然而然的跟她站在了同一阵地里。她采访国际巨星成龙时,一声声甜甜的“成龙大哥”让成龙卸下心防,敞开心扉说出有关他私生活的众多敏感话题,让观众了解了巨星背后的苦衷。

访前的心理准备是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时间积累的,不是今天说准备就能准备好的。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我个人在工作初期就遇到这样的问题,平时跟一般的谈话对象怎么说都不紧张,可一旦对面坐的是身价上亿甚至几十亿的企业老总,自己心里就比较胆怯和自卑,往往准备的很充分但临场发挥却不好,虽然一再提醒自己,自已跟对方是跟平等的,但自己的面部表情、声音和肢体语言就是不听自己的,最终留给受访者的印象是准备不充分,谈话气氛一下子就冷了很多,很难引起受访者的诉说欲。可见心理准备对记者来说非常重要,它不是单纯专业知识的灌输,而是必须经过自己实践这一关才能逐步克服掉心理障碍。

(二)合理运用印象管理是良好情感互动的基础。“印象管理”又叫“印象整饰”,是指有意识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③新闻采访是一种人际交往活动,在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中。准确的社会认知有利于交谈双方调节心理状态,采用得体、适宜的态度和方法,提高采访效率,达到采访目的。许多资料证实,西方政界的首脑人物非常重视“印象管理”。记者采访,需出入各种场合,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也属于一种公众人物。有意识地向对方展示美好的自我,吸引对方的注意,达成采访双方良好的情感互动,将采访气氛调节到和谐融洽,是十分必要的。采访实践中,有几种心理因素时常影响着记者“印象管理”的效果,记者必须对其有充分的认识,采取恰当的对策,保证采访的成功率。

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又叫“最初效应”,也就是日常所说的“第一印象”。采访心理学认为,它是社会知觉中的一种主观倾向,指“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④

人们初次见面,习惯先观察对方的衣着、相貌、言谈举止等外部表现,然后

根据观察到的印象给对方作出一个初步的评价。虽然第一印象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根据表面的观察资料得出来的,但由于先入为主的心理因素,却能在人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E.Asch)在研究中发现,第一印象的作用不仅强烈而且持久。记者在采访中要善于进行第一印象的管理。有经验的记者十分重视自己在受访者面前的第一次亮相;从仪表服饰、态度表情到第一句话,都做精心的设计和妥贴的安排。以此为采访双方的情感互动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有家报纸的记者曾因对“首因效应”缺乏必要的认识,采访连连碰壁。他受命去采访某高校一知名学者,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图书馆阅览室找到该学者。记者不顾阅览室安静的环境,十分兴奋地与学者高声寒喧,迫不及待地表明来意,对方连连皱眉,他也没察觉。学者当即表示“没空”,并婉言拒绝这位记者后来的多次约见。这次采访的失败,缘于记者给对方留下了极不好的第一印象。

2、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成见效应,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一种知觉偏见。指对某个人的某个方面有了好的或不良的印象后,便对这个人的其他方面也做出肯定的或否定的认识和评价。这种知觉偏见,好像月晕一样,把月亮的光扩大了。

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掌握对方资料不足的情况下作出总体判断的结果,往往会影响到人们的相互交往。这种心理效应必然会影响到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和谐。新闻采访中,晕轮效应在记者“印象管理”上的作用是持久和明显的。当记者和受访者第一次交往时,因为记者的不守时、不讲信用,使对方形成偏见,导致以后对该受访者的采访都会很被动,总得不到良好的配合。这也证明,晕轮效应与首因效应密切相关。记者在特定的采访情境中,要力争给对方留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此时所产生的晕轮效应是积极的,对以后的采访十分有利。

3、社会刻板印象。所谓社会刻板印象是指由于受社会影响,对于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所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叫定型化效应。一般来说,定型的产生是以过去有限的经验为基础的,源于对人的群体归类。如在人们的脑子里,知识分子书生气十足,工人粗犷豪放,会计师都精打细算,教授必然白发苍苍,这些都是社会刻板印象所产生的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对新闻采访的影响,弊大于利。许多记者的采访曾受到社会刻板印象的消极影响,得不到受访者的配合。新华社记者杨建业采访马寅初,就遇到这样的情况。“文革”期间新闻报道“假大空”,在人们脑子中留下了“记者喜欢说假话”的印象,这一心理效应给记者的采访设置了重重障碍。马老对所有的记者采访一律拒绝。杨建业采访遇阻后,没有退缩,仔细分析了马老这种心理状态,不仅没有见怪,反倒表现出真诚的理解。他暂不急于采访马老,而是先为马老平反奔走呼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上书中央。最后记者和马老成了好朋友。这一事例证明,社会刻板印象并不可怕,记者在采访中,必须对这种心理效应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和足够的心理准备,尽可能有意识地避免。一旦遇上这种情况,只要策略得当,完全可以化解其负面影响,为采访成功奠定基础。

(三)现场的采访艺术是情感互动的进一步升华。

充足的访前准备和良好的印象管理是电视访谈类节目情感互动的基础性条件,而现场主持人的采访艺术决定着双方的情感互动是否能进一步加深,也是节目是否能成功完成的决定性因素。这就要求主持人在采访实践中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1、 选准切入点,创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所谓切入点:是指采访提问从哪个角度、哪个细节展开问话,也就是第一个

问题的提出。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选择切入点是打开受访者话匣子的第一步,如果第一个问题问得恰当,就能够一下子激起受访者的兴趣,那么采访就成功了一半。在电视新闻人物采访中,主持人应该再三考虑选择用哪一把钥匙,才能打开受访者的心门,要避免出现老生常谈的尴尬局面,为受访者和观众开启一个与众不同的访谈之旅。

在切入点话题的选择上,应当是:较为新鲜,具有新颖性;有一定价值,具有重要性;能引起关注,具有相关性。采访中要善于把大问题具体化,引导受访者谈问题时步步深入。提问还要因人制宜。对性格开朗者,要注意引导;对好思严肃者,要富有逻辑性;对不善言语者,要由浅入深;对经常和记者打交道的人,要格外小心,一开口提问题就要让他觉得你是有阅历有知识的,提出的问题有价值,这样就使受访者动脑子思考,认真回答问题。否则,他有可能三言两语就把采访者打发走。一个好的切入点会为整个采访奠定成功的基础。一般来说,渐进式和迂回式的提问方式在节目的开头更容易让受访者接受,但优秀的主持人会根据个人的主持风格和受访者的性格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切入方式。

陈鲁豫在《鲁豫有约》的访谈中关于切入点的选择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采访杨钰莹的时候,杨钰莹跟赖文峰的感情很敏感,可这又是观众最感兴趣最想听的事,如果想要抓住观众的眼球,这个问题是无法绕开的,所以,陈鲁豫在节目一开始就用很新亲切、很自然地语调切入话题:“那段谈恋爱的日子,现在可以去回忆吗?比如说这是一段什么样的感情,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事中有一些是可以跟我们分享的吗?”⑤这种提问方式,让受访者感到是一种朋友之间善意的关心,没有犀利的语言,也没有开头就直指受访者的伤疤和痛处。她的这种提问方式,会让受访者不由自主的去回想那些过去的日子,自然而然的打开受访者的心理防线,成功开启访谈之旅。很多有争议的名人都愿意到《鲁豫有约》吐露心扉,他们来是为了表达自己,也是因为陈鲁豫是他们熟悉和信赖的主持人。陈鲁豫的这种宽容不是无原则地肯定对方,她更是基于“人性本善” 的信念,找到对方的闪光点,使对方在得到理解和尊重的同时,也愿意谈及自己的痛处。 王志在《面对面》的访谈中,关于切入点的选择他有独到之处。有关姚明的那一期节目,大多数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姚明是一个NBA的篮球明星,关于他的节目就应该谈篮球。但是王志通过翻看了大量有关姚明的报道后总结出了新的采访切入点。观众真正渴望了解的并不仅仅是他的篮球,而是由篮球所引发的他自身的变化,是在篮球这个背景下潜藏的东西。姚明之所以能够成为姚明,他的内心世界是什么,这些是大家真正希望了解的。王志先是从姚明身体上的变化——声音这一细节开始了姚明去NBA后的各种变化来开启访谈之门,这些变化即包括姚明个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变化,也包括由他引发的家庭、经纪团队、国家队等的变化,由这些变化引出外界对他新身份的质疑和提问。在整个访谈过程中更多的是展现了姚明的内心世界,让大家了解他如何适应新环境和新身份带来的不同变化,如何应对外界对他的评说和质疑。通过王志的访谈,让观众看到了虽然身价提高了,技术进步了,但姚明还是我们所熟悉的那个姚明,他依然热爱自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篮球事业,依然是我们大家所热爱的那个姚明。《面对面》抓住了与其它节目不同的切入点,成功的开启了姚明谈话的兴奋点,向观众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姚明,不一样的精彩。

2、做一个会倾听的采访者

倾听是采访者必备的基本功,也是深入采访的前提。这一点可以说是优秀主持人的共性,不论是以“质疑”著称的王志,还是以“宽容”示人的陈鲁豫,他

篇三:电视新闻与采访参考

第一章 电视新闻采访活动的由来、发展

一、采访活动的起源和发展

二、电视新闻报道彰显电视媒体的特性

三、电视采访的两个主体

采访的含义:记者认识客观事物、采集、发现、挖掘事实与信息的调查研究活动。

一、近代新闻记者采访活动发展进程

(一)萌芽时期:15世纪末——16世纪末

(二)开创时期:17世纪初——17世纪末

(三)成熟时期:18世纪初——18世纪中期

问题:为什么近代报纸首先在欧洲诞生?

二、现代记者采访活动发展进程

(一)巩固提高时期

(二)飞跃发展时期

(三)激烈竞争时期

三、中国记者的采访活动

(一)起步:

1815年

梁亚发,中国近代第一位职业记者,多为宗教服务

(二)开创:

1858年

中国人自己创办报纸,《申报》

(三)发展

辛亥革命后

广播起步,出现了名记:黄远生、邵飘萍、范长江、瞿秋白等。

(四)壮大

建国后

第二节 电视新闻媒体特性

画面变成流动的字母,“读图的时代”开始了。

(一)物理特性。

从传送、播送内容来看报纸以纸为载体,电视以电波信号为新闻载体传输图像和画面。

(二)同时性、速报性

1.电视的卖点速报性和同时性。

2.现场直播播出内容无法核实。

(三)时间的约束性

1.电视传播内容一瞬即逝性与报纸内容的保存性、记录性。

2.观看电视的时间量、收视顺序的约束性。

3.同一时间段内其他频道的排他性。

4.收看场所的约束性。

5.日常性浸透性。

(四)信息的质与量——图像与文字的不同

1.原文(text)的形态。 电视是图像和声音共同完成的。

2.图像与声音。在美日电视新闻发展历程中,是传达事实还是传达图像一直

时争论焦点。影像派占据上风,媒体特征要求把影像的魅力发挥到极致。

3.Sound bite和reporter

Sound bite指电视新闻中所引用的政治家等被记者采访的发言、见解等。

Reporter指的是电视台方的采访记者、主持人、播音员在电视画面的出镜,通过自己的声音报道新闻事件的方法。

4.图像的多义性。

5.新闻处理的方法不同——图像声音的编辑、文字的要约抽象化。

电视新闻采访中要根据自我判断从官员记者会见的同期声资料中截取最有价值的sound bite内容来构成新闻。

6.现实性、诉求性与详报性。

电视的优势是传达现场感、曲折的故事情节,特别是画面中的人物表情,当事人的情绪可以一目了然,电视影像的表现里一目了然。电视表现的是感性,报纸表现的是理性。

7.主题主义和情节主义

电视新闻焦点关注的是新闻所涉及的人物。cbs《60分钟》“节目需要的不是观点和争论而是人。”

8.电视是以人物为焦点的媒体

9.娱乐性与新闻性

10.新闻项目数

电视动态形象可以表现人的细微表情差异,声音可以包括现场同期声和效果音而报纸是无法传达的 。报纸的新闻信息量远远大于30分钟的电视新闻节目。

(五)竞争形势

1.收视率和发行量

2.受众层次不同

第三节 电视采访的两个主体

一、采访者

二、被采访者

(一)电视记者的角色定位

1.信息的发现者

2.真相的挖掘者

3.现场的行为者

4.舆论的监督者

(二)电视记者的素质定位

1.熟悉电视特性

2.积累广博知识

3.具备人文关怀

4.拥有社交能力

(二)被采访者

被采访者的类型

1.配合性

2.非配合性

对被访者的心理控制

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步骤:

1、寻找新闻线索

2、申报选题

3、采集、访问

4、整理素材

5、文字稿写作

6、配音

7、编辑

8、后期包装 -------播出

第二章 电视采访的共性与个性

第一节 采访活动的共性特征

1、采访使命(The assignment of interview) :

记录今天的历史

( Recording the History of Today )

2、采访视野 (The view of interview) :

约瑟夫。普利策:“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嘹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

解释:记者的采访,涉及到各个领域,无所不包,无所不含。

要求:记者是“万金油”,具备较为广泛的知识和较多的社会经验。

方法:要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平时多积累,采访前做好案头工作。

3、采访认知(The cognition of interview ):

主体认识客体

(subject knowing object)

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先有采访、后有报道。

客观事物是第一性的;采访认知是第二性的。

防止先入为主的情况发生

要求:记者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一个事件、现象、人物; 要建立顺向、逆向、发散等多种思维方式。

4、采访目的(The purpose of interview):

交流信息(exchanging information)

传播信息(passing information)

沟通社会(communicating with the society )

传播信息:新闻、球赛结果、路况。

交流信息:代表观众,与人物交流观点信息。《面对面》的王志。

沟通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沟通。例:呈现各个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

5、采访方法(The method of interview) :

访问

观察

体验

研究资料

6、采访时效(The time efficiency of interview):

分秒必争

伊拉克战争打响第一炮:新华社第一个发出。仅快了几秒种。

7、采访任务( The task of interview):

采写公开的新闻报道

采写内参

建立信息网络: 被访者

通讯员

广交朋友

8、采访工序(The procedure of interview)客观存在的事物→记者采访→判断挖掘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写作或制作→新闻报道的成品形式→新闻媒介传播→受众注意理解欣赏评价行动。

第二节 电视采访的个性特征

一、现代化的采集手段。

报纸:纸笔;录音笔;

广播:小型录音机,短波发射器。

电视:摄像机、话筒、灯光、录音设备、卫星、发射塔、有线光缆

二、独有的采访形式:是一种用特定现场背景做衬托的采访。也是同其他传播媒介采访形式的最大区别之一。

1、在特定的现场氛围中引出信息;

(1)和被采访者表明的身份相匹配

(2)和新闻事件相匹配。

(3)和节目形式相匹配。活泼的,娱乐的,严肃的。

(4)演播室是特殊的现场

2、真实感。“防止造假行为”

3、不能用“深奥难懂的语言作口头叙述或采访回答”;

4、采访态度、语气、举止、乃至服饰,“创造和谐气氛。

电视台奥运采访

三、形象画面报道

形象性是

1、根据新闻本身内容而采集的镜头,镜头内容应与新闻报道内容密切相关。忌“万能镜头”!

2、“注重用镜头叙述新闻事实”,而非大量的文字语言。

四、特定的思维方式

蒙太奇思维

“画面组接与整体画面结构意识”

“拍摄时,脑中要过画面”,注重景别的衔接,运动的衔接。

五、特殊的工作方式

协同工作。相互间的沟通和默契很重要。

第三章采访策划

第一节 题材的选择

一、题材:采访报道的题目或对象。具体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取决于:编辑部的报道思想,记者掌握的新闻线索,记者的新闻敏感度。

二、明确报道思想

(一)报道思想:是媒体在一定时期内,为达到预期新闻传播目的而制定的设想;

(二)报道思想的形成:根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中心工作,全局和实际情况综合制定形成的;

(三)它是记者选择题材的依据和出发点。

注:不要为了体现报道思想强扭角度。

三,落实采访的目的:搞清楚此次采访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达到什么传播目的。具体而言可包括以下类型:

1,透露信息;2,揭示人物个性;3,碰触思想观点;4,披露事件原委;5,肯定或否定。

第二节 采访线索的有效获取

一、采访线索的特点作用

(一)新闻线索:新近发生和发现或即将发生的新闻事实的信息与信号。

注:新闻线索的特点是:比较简略,笼统,且没有细节,过程,最多告诉记者一个片段或由头。

广西南丹矿难视频

(二)线索的来源

1、国家,政府的文件,决议,指示,领导人讲话;

2、各种会议简报,情况反映;

3、其他媒介的报道;

4、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

5、日常观察;

6、个人信息网络;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哪些地方获得线索????p24

第三节 电视采访的整体策划

一、电视采访策划的概念和意义

(一)电视采访策划的概念

(二)电视采访的必要性

1.电视采访特性决定了策划的必要性。

2.媒体的自身发展决定了策划的必要性。

二、电视采访策划遵循的原则

1、强调客观性

一定要注意策划新闻与新闻策划的区别。

2、坚持导向性

3、追求新颖性

4、具有可操作性

三、电视采访的系统方法

(一)明确主题报道

1、主题应以小见大

2、主题应突出亮点

3、主题应体现民生

(二)选择的报道角度

1.从相同中找差异

2.从一般中找差异

3.从正常中找差异

百度搜索“yundocx”或“云文档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云文档网,提供经典经典范文电视新闻采访在线全文阅读。

电视新闻采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yundocx.com/fanwen/83247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18-2022 云文档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