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文档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4-2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基础知识】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内容:和。这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

2.意义:历史上的____________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内容:过度繁殖、__________、遗传与变异、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是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内容。

2.提出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一书的出版。

3.意义: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生物都有_______,生物多样性是_____的结果。

4.局限性

(1)接受了拉马克关于器官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观点,没有对_________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解释。

(2)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___________水平。

(3)强调物种形成都是_______________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______________等现象。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1.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以从水平深入到水平,人们逐渐认识到的本质;

2.关于自然选择作用研究,以从为单位发展到为基本单位;

这样就形成以为核心的理论,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的自然选择学说。

【基础训练】

1.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进化学说的科学家是()

A.达尔文 B.拉马克 C.孟德尔 D.施旺、施莱登

2.达尔文认为生物出现生存斗争的原因是()

A.生物个体间有强有弱 B.生物同时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的矛盾

C.生物过度繁殖和有限的生存条件之间的矛盾 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3.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进步意义体现在()

A.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B.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

C.最先提出了比较完整进化学说 D.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

4.下列关于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获得性遗传观点,还被大部分学者认同 B.对于遗传变异的研究已经从分子水平进入到基因水平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D.对于自然选择作用的研究从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单位5.据科学考察,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的生物进化缓慢,其原因是()

A.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低等 B.海洋环境中生存斗争相对缓和

C.海洋生物发生变异少 D.海洋生物的变异个体生存机会少

6.枯叶蝶腹面色泽和形状极似枯叶,这是由于枯叶蝶的祖先()

A.突变后经人工选择的结果 B.人工选择后再突变的结果

C.突变后经自然选择的结果 D.自然选择后再突变的结果

7.关于害虫的抗药性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害虫的抗药性产生是由于害虫发生定向变异的结果 B.害虫中有些个体本身就具有抗药性

C.害虫的抗药性产生是由于农药使害虫产生基因突变的结果 D.害虫的抗药性是害虫为了适应环境的结果

8.达尔文认为遗传是生物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遗传问题的叙述,哪一项是达尔文所未能认识到的()

A.遗传是生物亲子代之间性状的相似性 B.遗传的实质是遗传信息的传递

C.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D.遗传可以使微小的有利变异逐代积累

9.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斑马的进化历程。

(1)斑马中存在着不同体色的个体,说明生物具有特性,这种特性一般是的,___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

(2)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变,体色为黑白相同、跑得快的斑马因与环境相适应、不易被敌害发现而在________________中获胜得以生存繁衍。这样,环境对斑马起了_ __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___ ______的,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_____ ____ ___。

(3)上述过程表明,自然选择的动力是___ ____,自然选择的结果是______ _____。

10.下图中的小圆圈表示物种,箭头表示物种的变异,箭头线上有两条短线的代表被淘汰的变异个体。

请根据此图解完成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问题:

(1)该图表示达尔文学说的观点是(提示从变异和进化的方向看):

(2)图解中为什么有的箭头被淘汰?

部分变异个体被淘汰是通过____ _________实现的。

(3)图解中画出的未被淘汰的箭头综合说明了什么?

生存下来的个体类型必须具备的特征是______ _____;这些类型的变异能通过_____________得以不断积累和加强。

11.下图为对一块马铃薯甲虫灾区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试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分析:

(1)从实验结果看,甲虫抗药性的形成是_________的结果。

(2)此实验中,杀虫剂是选择因素,内在因素是甲虫本身就存在着_________的变异类型。

(3)此实验说明甲虫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__________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能力提高】

1.(多选题)下列拉马克进化学说观点,其中不科学的是( )

A.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 B.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C.生物适应性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D.鼹鼠眼睛萎缩是因为长期生活在底下不用而退化2.(多选题)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内容,正确的是()

A.过度繁殖是选择的基础

B.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内因

C.生存斗争是选择的手段

D.适者生存是选择的结果3.长期施用某种农药,会发现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这是因为有些害虫产生了抗药性。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

A.害虫对农药进行选择的结果 B.定向变异的结果

C.遗传的结果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

4.(多选题)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能解释的是()

A.生物进化的原因 B.生物适应性的原因 C.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D.生物不定向变异的原因5.(多选题)限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生物进化的研究未成完善,表现在()A.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科学解释B.认为遗传的实质是遗传信息的传递

C.对生物进化的解释限于个体水平 D.强调物种形成的渐变,不能物种大爆发现象

6.目前对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

A.低等发展到高等 B.微观发展到宏观

C.以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D.以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7.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几十年来,由于反复使用,致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越来越强。请回答:

(1)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胞对青霉素的抗性存在着_________;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绝大多数细菌被杀死,这叫做_________;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了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叫做__________。

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_________,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的_________实现的。由于青霉素的反复使用,就会使得抗药性状逐代_________并加强。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虽然生物的_________是不定向的,但_________在很大程度上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是把自然界中早存在的_________变异选择出来,并使之逐代积累、加强,最终形成生物新品种。

(3)上述过程表明自然选择是一个_________ ____的过程。

8.下图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中一个害虫种群在先后施用两种杀虫剂后,其种群密度的变化状况,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图示表明,害虫已经具有很强的抗药性。抗药性变异来自于基因突变,你认为针对杀虫剂甲的基因突变发生于施用该农药之前还是施用该农药之后?____ _____。

请依据图示提供的信息,简要说明答案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2)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通过__ ___与___ ___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3)实践表明,从B~C、D~E所经历的时间都不长,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4)图示表明:E>C>A。请你从生态平衡的角度简要阐明其原因。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2.第一个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生存斗争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2.物种起源 3.共同的祖先进化 4. (1)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遗传和变异(2)个体(3)渐变物种大爆发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1.性状基因遗传和变异 2.生物个体种群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达尔文

【基础训练】

1.B

2.C

3.C

4.A

5.B

6.C

7.B

8.B

9.⑴变异不定向遗传和变异⑵生存斗争选择定向方向⑶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10.(1)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2)因为在生存斗争中,不利生存的变异个体在斗争中失败而被淘汰。生存斗争(3)说明在生存斗争中适于生存的变异个体被保留,并通过遗传逐代积累不断加强(说明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适应环境。遗传。

11.(1)自然选择(2)抗药性(3)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的利与害取决于环境(4)甲虫与杀虫剂

【能力提高】

1.CD

2.ABCD

3.D

4.ABC

5.ACD

6.D

7.(1)差异不适者被淘汰适者生存选择作用生存斗争积累变异自然选择(2)有利(3)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8.(1)害虫的抗药性基因突变发生于施用杀虫剂甲之前;因为在施用该杀虫剂之初,害虫并未全部被消灭,说明在此之前种群内已存在抗药个

体 (2)害虫杀虫剂(3)生物具有过度繁殖能力。 (4)①由于杀虫剂的使用,会导致以害虫为食的各种食肉动物(益虫、益鸟、益兽)大量死亡,从而使害虫的增殖失去控制。②由于杀虫剂污染环境,影响其它生物的生存,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农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下降。(说明:答出其中一点或其它正常解释、均可。)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基础知识】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的含义:生活在一定区域的_________生物的_______个体构成一个种群。

2.基因库与基因频率:一个种群中_______个体所含有的_____基因,构成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___________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要掌握算法)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1.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其中______和______统称为突变。

2.虽然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_______,而且突变大多数是_______的,但是种群是由____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每一个细胞内

都有_______个基因,这样,每一代就会产生_____突变,因此突变能作为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3.突变的有害还是有利不是绝对的,这往往取决于生物的_____________。

4.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是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它们只能提供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不能________生物进化的方向。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__________的个体有更多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频率会________。即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_________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不断进化。

【例1】.以下是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的体色变化过程,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1850年以前,浅色桦尺蠖占95%以上,黑色桦尺蠖不到5%,这表明稀有的黑色型是由浅色型通过产生的。

(2)从1850~1898年间,黑色桦尺蠖逐渐取代浅色桦尺蠖,使种群呈现出过渡性多态现象,这表明黑色基因(S)和浅色基因(s)的频率均产生__________。

(3)被污染的环境使得浅色桦尺蠖容易被鸟类捕食而处于劣势,黑色桦尺蠖由于具有保护色而处于优势。这表明,_________通过保留有利基因型个体和淘汰不利基因型个体,导致种群的________定向改变,使种群产生的适应新环境的黑色突变类型得到迅速发展。

(4)以上事实表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________决定的。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一.物种

1.概念:在遗传学和进化论的研究中,把能够在自然条件下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2.实例: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如马与驴能够交配产生骡,但骡是

不育的。

3.种群和物种比较:

二.隔离

1.概念:指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的现象。

2.种类: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1)若引起隔离的原因是由于地理上的障碍导致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称为。

(2)若引起隔离的原因是由于求偶方式、繁殖期不同,植物因开花季节、花的形态不同导致种群间个体不能相互交配,或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称为。

3.关系:地理隔离不一定就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不同的物种之间肯定存在着生殖隔离,出现了则标志着

已经形成新物种。

三.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实例:加拉帕戈斯群岛不同地雀的形成

加拉帕戈斯群岛地雀的祖先属于物种,因被海洋隔开出现隔离形成的种群,不同的种群可能出现的突变和基因重组,而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另一个种群的没有影响。因此,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会发生。由于各个岛上的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

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就有:在一个种群中,某些被保留下来,在另一个种群中,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是另一些。久而久之,这些种群的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地雀,就成了的物种。

2.环节: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及隔离。

四.总结

1.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________的改变。

2.________和_________产生进化的原始材料。

3.__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__________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例2】.(09上海卷)(10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___。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加剧。

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③图2所示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发生了

改变。

(5)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多样性;若从分子水平检测这种多样性,

蜥蜴原种

有利性状

不利性状

保存

淘汰

不同性状

蜥蜴新

种产生

可采用的简便技术是________。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一.共同进化

1.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如某种兰花和专门给它传粉的蛾

2.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如原始大气没氧气→厌氧生物(无氧呼吸)→出现光合生物→大气有氧→好氧生物。

3.概念:共同进化是指___________之间,__________与____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4.意义: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________,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_________。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⒈生物多样性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⒉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进化历程

(1)了解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

(2)大约35亿年前~15亿年前,只有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两极生态系统。

(3)大约15亿年前,出现了________生物,出现了一种新的繁殖方式:_______,实现了__________,增强了生物变异的_________,加快了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

(4)距今约5.7亿~5.0亿年前的寒武纪,出现了大量的动物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第三极——_________。

(5)大约距今4亿年,一些海洋生物开始适应陆地生活,形成原始的陆地生物,主要是____ ,随后出现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_______________。

(6)生物的登陆改变着陆地环境,陆地上复杂的环境又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____和__________先后扮演生产者的主角,_______、________等成为地球上占优势的的动物类群,复杂多样的陆地生态系统逐渐形成。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有些学者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__________的逐渐积累,而不是___________。

2.有些人认为:物种形成并不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种群_______与_______交替出现的过程。

3.在现有的生物进化理论中,影响最广泛和最深远的是以_______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例3】(多选题)下列哪项不是生物共同进化的事例()

A.某种兰花有专门为它传粉的蛾 B.光合生物出现后,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C.猎豹捕食斑马 D.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羊群的数量激增

【基础知识】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一.1.同种全部 2.全部全部等位基因二.1.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2.很低有害许多成千上万

大量生存的环境 4.随机的不定向的决定三.1.有利变异不断提高定向

【例1】⑴(基因)突变;⑵定向改变;⑶自然选择,基因频率;⑷自然选择。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一.物种:1.相互交配二.隔离:1.自由交流 2.(1)地理隔离(2)生殖隔离 3.生殖隔离

三.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1.同一个地理不同不同基因频率不同的变化自然选择差别基因基因基因库生殖不同 2.自

然选择

四.1.种群基因频率 2.突变基因重组 3.自然选择 4.隔离

【例2】

(1)突变(变异)、自然选择(2)种群基本单位(3)基因库

(4)①生存斗争(种内斗争)②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合理即给分)③基因频率

(5)遗传 PCR(聚合酶链反应)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一.1.不同物种生物无机环境 2.物种生态系统

二.1.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1)化石(2)生产者分解者(3)真核有性生殖基因重组多样性速度(4)

消费者(5)蕨类植物两栖类动物(6)裸着植物被子植物鸟类哺乳类

三.1.中性突变自然选择 2.长期稳定迅速形成新种 3.自然选择学说

【例3】ABC

【基础训练】

1.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新物种的形成是()

A.自然选择的结果 B.突变,选择和遗传的综合作用

C.用进废退的结果 D.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的综合作用

2.华南虎和东北虎两个亚种的形成是因为()

A.地理隔离的结果 B.生殖隔离的结果

C.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结果 D.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3.狮子和斑马通过捕食关系进行着()

A.相互选择 B.相互竞争 C.食物交流 D.能量交流

4.恐龙类动物是中生代时期最繁盛的一类大型爬行动物,但是到白堊纪末期尽殁于世。从生物进化角度而论,恐龙这类动物

灭绝的原因可能是()

A.食物不足 B.防卫能力不强 C.环境变化 D.生存斗争失败

5.1937年某人把原产于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栽培,那里气候较寒冷。最初三叶草的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

量显著提高。对这一事实作出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不耐寒冷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

C.三叶草再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环境 D.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6.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该现象说明()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

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 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7.到了寒冷的冬天,枫树纷纷落叶,而松树却依然是郁郁葱葱。这说明()

A.枫树不适应寒冷环境,松树适应寒冷环境 B.它们都能适应环境

C.枫树适应寒冷环境,松树不适应寒冷环境 D.它们之间进行着种间斗争

8.某地区人群每10000人当中有一个白化病患者,若一女性患者与该地一个表现正常的男子结婚,则他们生育一患白化病男

孩的概率是多少()

A.1 ﹪ B.0.5﹪ C.1/8 D.1/4

9.影响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

①基因突变②过度繁殖③基因重组④染色体变异⑤自然选择⑥隔离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⑥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

10.关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正确的叙述是()

A.原始生命→原始的原核生物(异养型)→自养型原核生物→需氧型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B.原始生命→自养型原核生物→原始的原核生物(异养型)→需氧型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C.原始生命→原始的原核生物(异养型)→需氧型原核生物→自养型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D.原始生命→需氧型原核生物→原始的原核生物(异养型)→自养型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11.使用农药来防止棉红铃虫,开始效果很好,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的变异 B.红铃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的选择

C.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 D.农药对棉红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12.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2%,基因型为aa的个

体占4%,则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是()

A.24%、72% B.36%、64% C.60%、40% D.57%、43%

13.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阻止了种群的基因交流 B.对所有的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

14.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长颈鹿的颈和腿之所以特别长,是由于()

A.为了摄食树叶,颈和腿不断伸长,代代相传,愈伸愈长 B.长颈,长腿者比短颈短腿有更好的生存机会

C.长颈,长腿者影响了遗传基因 D.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达时受到环境的影响

15.下列关于共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任何一个物种都是单独进化的 B.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生物与无机环境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D.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16.鲱鱼在夏季如遇干涸,常藏于泥中进行夏眠,直到雨季来临时才“复苏”,下列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是一种生存斗争的表现 B.这是对不良环境的适应

C.这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D.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7.假设一对等位基因A、a的频率为A=0.9,a=0.1,那么AA、Aa、aa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频率由0.9降为0.7,选择后第二代基因型为AA、Aa、aa的频率分别是;若选择作用保持不变,后代基因型频率的变化规律是。18.下图是加拉帕格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两个外部因素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迁到乙岛上的B物种进化为D物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4)迁到乙岛上的B物种进化为D物种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09上海卷)桦尺蛾是一种栖息在密林中、白天停歇在树干上的昆虫,一般为浅色,它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躲避鸟类

天敌。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为证实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因环境不同,进行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

探究方案。

(1)假设:。

(2)实验步骤:

1)选择工业污染区A和地区B;

2)收集桦尺蛾,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黑色蛾若干;

3);

4)一段时间后用诱蛾灯诱捕,记录、统计结果。

(3)实验结果:如表1。根据表内数据在右.边.空白处绘制

.....A、B两地区不同体色蛾回收率

...的柱形图。

表1 桦尺蛾释放数和回收数

地区项目浅色蛾黑色蛾

工业污染区A 释放数400 500 回收数52 150

B 释放数500 600

回收数60 30

(4)结论:。

(5)分析与评论:

1)人们观察到工业污染导致树皮变黑,从这个角度解释上述实验结果

2)已知桦尺蛾的体色有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了进一步探究桦尺蛾的黑色与浅色的显隐性关系,有人将一对黑色蛾与浅色蛾杂交,F1 中黑色蛾与浅色蛾的数量比为1∶1。请利用F1 的饿,在此基础上设计遗传试验完成探究。

①试验步骤:。

②结果与分析:。

【基础训练】

⒈D ⒉A ⒊A ⒋D ⒌C ⒍D 7.B 8.B 9.B 10.A 11.D 12.C 13.B 14.B 15.A 16.C

17. 0.81、0.18 0.01; 0.49 0.42 0.09 ; AA型逐渐减少、Aa先增加后减少、aa型逐渐增加

18.解析:以物种形成示意图为主要信息载体,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应用。用现代进化理论分析,A物种原是同一自然区域内的生物种群,后来分布到甲、乙不同的岛屿生活。由于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使同物种的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不同的定向改变。再加上各个岛屿的地理隔离,两个种群不能自由交配而交流基因,使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各不相同直至有很大差异,最终形成生殖隔离,进化成B、C两个物种。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由于各自的种群基因库已发生改变,加之二者已产生生殖隔离,因此B物种不会与C物种共同进化成一个相同的新物种,而是各自独立地进化。B物种迁到乙岛后进化为D物种上的原因是: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再加上地理隔离使它们基因频率的差别得到积累形成了生殖隔离。条件是:自然选择和地理隔离。

答案:(1)自然选择地理隔离(2)B与C之间已形成生殖隔离(3)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再加上地理隔离使它们基因频率的差别得到积累形成了生殖隔离(4)自然选择、地理隔离

19.(1)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合理即给分)

(2) 1)非工业污染区 3)将标记的不同体色的蛾分别释放到上述两地区

(3)见右图

(4)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在非工业污染区,浅色蛾数量占优势

(5)1)不同污染程度区域的树皮颜色不同,使停歇在树上不同体色的蛾被鸟类捕食的概率不同,导致它们的存活率不同。 2)①选择F1的雌雄黑色蛾杂交;观察、记录后代的体色

②若后代出现浅色蛾,则黑色为显性性状;若后代全部是黑色蛾,则黑色为隐性性状。(合理即给分)

【能力提高】

1.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种是形态上类似的、彼此能交配的、要求类似环境条件的生物个体的总和

B.物种是一个具有共同基因库的、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类群

C.区分物种有多种依据,但最主要的是看有无生殖隔离

D.不同物种的种群若生活在同一地区,也会有基因交流

2.目前转基因工程可以()

A.打破地理隔离但不能突破生殖隔离 B.打破生殖隔离但不能突破地理隔离

C.完全突破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D.部分突破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3.马(2N=64)和驴(2N=62)杂交能产生后代称为骡子,能够正常发育,但不能生育,这种情况称之为()

A.杂交育种 B.人工诱变 C.基因重组 D.生殖隔离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选择、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其中新物种的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A.基因突变 B.选择 C.生殖隔离 D.物种变化

5.华南虎和东北虎两个亚种的形成是因为( )

A.地理隔离的结果 B.生殖隔离的结果

C.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结构 D.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结果

6.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地雀的形成过程是()

A.地理隔离→基因突变→物种形成 B.地理隔离→突变和重组→生殖隔离→物种形成

C.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物种形成 D.地理隔离→突变、重组、自然选择→生殖隔离→物种形成

7.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的是()

A.生物进化的原因 B.生物适应性的原因

C.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D.生物不定向变异的原因

8.据科学考察,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的进化速度缓慢,其原因是()

A.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低等B.海洋环境相对稳定

C.海洋生物发生变异少D.海洋生物的变异个体生存机会少

9.我国首只“虎狮兽”2002年在南京红山动物园诞生,“虎狮兽”是由雄虎和母狮杂交产生的后代。下列对此现象的叙述,

正确的是()

A.虎狮兽属于动物中的一个新物种

B.虎狮兽再与虎或狮杂交,均能生出杂种后代

C.雄虎与母狮能杂交且能产生后代,所以不属于生殖隔离

D.虎狮兽无繁殖能力,因为其细胞核中无同源染色体

10.脊椎动物在自然界长期存在的基本单位是()

A.个体B.雌雄成对C.种群D.群落

11.下列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的分别是()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突变和基因重组③自然选择

④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⑤隔离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①⑥和②③⑤B.①④⑥和②③⑤C.④⑥和①②⑤D.④⑥和①②③

12.下列各组不属于同一物种的是()

A.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 B.黑种人和白种人

C.马和驴 D.开红花的月季和开黄花的月季

13.生物进化中自然选择的作用,主要有利于下列何种情况的生物进化()

A.幼小生物 B.生物个体 C.生物细胞 D.生物物种

14.生殖隔离的形成包括()

①动物因求偶方式、繁殖期不同造成不能交配②植物因开花季节、花的形态不同③动物胚胎发育早期死亡④

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生育能力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用现代生物技术能制造出新的生物品种,这主要是由于()

①现代技术可在短时间内完成高频率的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②现代转基因技术可迅速改变生物基因组成

③现代生物技术可迅速使新品种形成种群④现代生物技术可使新品种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下列关于生物共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生物的进化速度是相同的

B .所有新物种的诞生是同时的

C .不同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D .所有生物的进化是同步进行的

17.(多选题)(高考预测)关于生物的进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有性生殖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

B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C .基因突变、核基因重组两者都能够丰富种群的基因库并改变基因频率

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18.(多选题)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界的丰富多彩,起控制作用的是DNA 的多样性

B .DNA 分子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4种碱基对排列方式的多样性

C .生物界的多样性主要是由蛋白质的多样性体现的

D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9.下图展示了现代小麦的起源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假如该过程表示一种育种方法,这种方法称为 。

(2)杂交种F 1 (是或不是)一个新种,原因是 。 (3)杂交种F 2不育的原因是 。

(4)最后形成的小麦 (是或不是)一种新物种,它与一粒小麦杂交形成的后代的生殖能力怎样? 这说明它们之间已经形成了 。

20.某研究小组研究了某地的两个湖泊。这个地区有时会发洪水。每个湖中生活着两种相似的鱼:红褐色的和金黄色的。他

们不清楚这两种鱼之间的关系,于是作出两种假设,如图所示

(1)在假说甲和假说乙中,湖泊Ⅰ和湖泊Ⅱ中的两种鱼的祖先各是哪种鱼? (2)关于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种群的形成,假说甲和假说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DNA 分析表明,湖泊Ⅰ中红褐色鱼与湖泊Ⅱ中红褐色鱼亲缘关系最近,这一证据支持哪个假说?

假设甲

假设乙

(4)什么证据可以帮助你确定湖泊Ⅰ中红褐色鱼与金黄色鱼不是一个物种?

21.(9分)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被授予2006年中国最高科技奖,其主要成果之一是将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杂交,育成了具有相对稳定的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_________小偃6号.小麦与偃麦草的杂交属于远源杂交。远源杂交的难题主要有三个;杂交不亲和,杂种不育和后代“疯狂分离”.

(1)普通小麦(六倍体)与偃麦草(二倍体)杂交所得的F1不育,其原因是___________ ___。要使其可育,可采取的方

法是__________。这样得到的可育后代是 ________倍体。

(2)普通小麦与偃麦草杂交得到的F l一般更像偃麦草,如果要选育出具有更多普通小麦性状的后代,下一步骤是______

___。

(3)小麦与偃麦草属于不同的物种,这是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物种的形

成(见右图),请在下面填出右图中相应的生物学名词。

①_______ _ _。②___ _____。③______ ___。

(4)小偃麦有56条染色体。一株蓝粒小偃麦发生突变成为白粒,经检查,发现是由其体细胞缺少一对染色体所致。将这

一变异小偃麦与正常小偃麦杂交,得到Fl,再让Fl自交,则F2染色体数有____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1.D

2.C

3.D

4.C

5.A

6.D

7.D

8.B

9.D 10.C 11.B 12.C 13.D 14.D 15.A 16.C 17.BCD 18.ABCD

19.(1)多倍体育种(2)不是(3)无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4)是;不育;生殖隔离

20.(1)假说甲: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起源于同一种灰色鱼。假说乙:湖Ⅰ中原来只有红褐色鱼,湖Ⅱ中原来只有金黄色鱼,

发洪水时,这两个湖中的鱼发生混杂在一起。

(2)假说甲没有考虑到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也没有考虑洪水的作用。

(3)这一证据支持假说乙。

(4)如果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不是一个物种。

21.(1)Fl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形成可育配子的概率很小使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对幼苗或正在发芽的种子进行

处理,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八 (2)将杂交后代与普通小麦反复杂交 (3)①突变和重组(或可遗传的变异) ②种群基因频

率③生殖隔离 (4)3 54、55、56

百度搜索“yundocx”或“云文档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云文档网,提供经典交流材料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线全文阅读。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yundocx.com/gongzuo/97420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18-2022 云文档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