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文档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有人生哲理的文言文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5-0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篇一:2014届高三哲学 古诗文言文选择题精选

2014届高三哲学 古诗文、成语、文言文选择题精选

1. 唐代名医孙思邈曾有感而发:“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这告诉我们:

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脱离实践的人难以获得认识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 “物质的山水,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基;精神的山水,则是人们心灵深处追寻的乐园。”与这段话的意境相近的是:

A.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B.有水银河天外落,无需妙手自成帘

C.繁华厚禄只等闲,洗尽铅华归田园D.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

3. “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没有任何存在。”下列选项中与这一观点体现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是:

A.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在这里B.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D.天下为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也

4. 与“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这句话内涵相一致的是:

A.吾身虽瘦,天下必肥 B.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C.勿以物喜,勿以己悲 D.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5.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尚书》中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天听自我民听”论述。《周易》中也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这种“民意”即“天意”的观点的台理性在于:

①包含了朴素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②强调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③强调了天与人的对立统一 ④肯定了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致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 下列诗句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蕴含哲理相近的是: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D.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7. 下列选项与右侧漫画蕴涵的哲理相近的是:

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 B.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C.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8. 李克强在谈到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解决好政府错位、缺位问题时强调,

要以人民利益为重,把不该管的事坚决放掉,避免“拍脑袋”决策。下列成语与

“拍脑袋”决策蕴含的哲理一致的一组是:

A.抱薪救火 随机应变B.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C.画蛇添足 闭门造车D.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9.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013年6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养成勤正衣冠的习惯,能收到防微杜渐之效,能有效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这是因为:

A.没有质变的量变是不存在的 B.量变和质变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C.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D.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0.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对诗中描写的少年的“愁情”与其所处的“环境”理解正确的是:

A.“愁情”对“环境”起决定作用 B.“愁情”是“环境”的载体

C.“愁情”是“环境”的主观映象 D.“愁情”是“环境”的复制

11. 清代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下列诗句中与此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A.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B.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D.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12.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下列名句中与之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溪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风满楼 B.纸上得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第 1 页 共 3 页

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 D.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13. 下列诗句蕴含的哲理与下图漫画相一致的有:

①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②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取胜 ? 能因敌

而取胜者谓之神③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④梅须逊雪三分

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

14.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

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②客观规律始终制约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③要脚踏实地、埋头实干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 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第6年雨季到来时,它钻进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涨到30米高。下列选项与其所含哲理一致的有:

①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

②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③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6.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历久而弥新,不朽而璀璨。下列蕴含“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的是: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D.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7. 唐元稹《蚁》诗词原文: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敢惮榱粱蠹,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下列诗句与《蚁》诗文蕴涵哲理相—致的是:

A.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B.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

C.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18. 下列成语中与图7漫画“镜头”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A.千里之堤,溃于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D.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19. 中国古人在生活实践中留下许多富含哲理的谚语与诗句。下列对谚语和诗句所蕴涵的哲理表述正确的是: ①心病终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矛盾具有特殊性

②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③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

20. 马丁·路德·金有一句名言:“黑暗不能驱走黑暗,只有光明才能做到。仇恨不能驱走仇恨,只有爱心才能做到”。这一名言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正确的价值观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②要正确把握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

③新事物是在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成长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蕴含丰富人生哲理的佳句。下列诗句与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 2 页 共 3 页 图7“镜头” 蚁穴 B.人无远虑,必有近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立足局部,统筹整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 2013新年伊始,浓浓雾霾覆盖中国中东部地区,雾霾笼罩,使整个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积累的负面效应充分显示了出来,也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前所未有地突显出来。与材料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C.牵牛要牵牛鼻子 D.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23. 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的是( )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与“人的命天注定,努力半天没有用”

B.“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C.“我在故我思”与“我思故我在”

D.“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与“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24. 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顾炎武批评两晋亡于清谈(空谈误国),中国共产党人自勉于史,强调“实干兴邦”。这表明:

①社会意识变化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②脱离实践的理论没有实际意义

③离开“谈”,“干”就失去目标和方向 ④实践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 《素问·四气.调神太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强调“治未病”,说明:

①“未病”是量变,“已病”是质变,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②“未病”与“已病”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治“未病”实质也是治“已病”

③注意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避免“未病”向“已病”转化

④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未病”与“已病”,提高治病的预见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D.①④

第 3 页 共 3 页

篇二:人八语上文言诗词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诗词阅读

五单元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

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⒈解释加点字

⑴具答之( ) 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⑶ 屋舍俨然....

( )

⑷各复延至其家( )⑸乃不知有汉( ) ⑹便要还家( )...

2.下列加点字与“皆叹惋”句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⒊有些成语出自本文,请写出两个、

⒋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阡陌交通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无论魏晋 D、设酒杀鸡作食 ........

⒌翻译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⒍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案

(一)1.详细 类 整齐的样子 邀请 竟然 通“邀”,邀请 2.C 3.世外桃源 无人问津等 4.D 5.⑴渔人把自己听到的时一一详细地告诉了桃花源村的人,他们都感叹起来。 ⑵村里的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逃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

6.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像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

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⒈《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采用了的写法。 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有仙则名( ) (2)斯是陋室( ) ..

(3)惟吾德馨( ) (4)无案牍之劳形( ) ..

⒊“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策之不以其道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C.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⒋翻译下面的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⒌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答案

(二)1.托物言志2.⑴出名 ⑵简陋 ⑶高尚、美好 ⑷使??劳累3.B 4.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繁杂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5.C

(三)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

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

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可爱者甚蕃( )⑵濯清涟而不妖( ) ..

⑶香远益清( ) ⑷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⒉ 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⒊ 选文第1节从 、 、 三个方面对莲花进行了描写。

⒋ 短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对待的?请简述理由。

⒌ 模仿例句,用同样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

答案

(三)1.⑴多 ⑵美丽而不端重 ⑶更加⑷亲近而不庄重

2.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有人喜欢;对于莲的爱好,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品格气质

4.言之成理即可。5.略

(四)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

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为宫室、器皿、人物 ( ) ⑵中轩敞者为舱( )..

⑶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 ⑷高可二黍许( ) ..

⒉翻译下面句子

⑴尝贻余核舟一 ⑵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⒊选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⒋这件雕刻作品的主题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⒌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别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构思的巧妙,点明是在泛游赤壁。

(五)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

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⒈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⑴不独亲其亲 ( )⑵男有分,女有归( )( ) ...

⒉找出文中两个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矜通 解释

与 通 解释

⒊翻译句子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⒋大同社会的总特征是什么?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大同社会的总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满足生存需求,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

2.满足发展需求,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满足精神愉悦上的需求,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古诗词阅读鉴赏

(一)望 岳

1、“ 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 ________的特点。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3、请从“钟”“割”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作简要分析

答案

1、巍峨(高大)

2、(1)站得高,看得远

(2)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

3、“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认为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的神奇秀丽,从而表

篇三:言文融合,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言文融合,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摘要】通过文言文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重点的文言字词,还要帮助学生欣赏文章内容,感受从中渗透出来的文化意蕴;二者要有机串联起来,让学生在吟哦讽咏、品读赏鉴、循文入义活动中落实对字词的理解,对文学的审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言文融合,我们就从这里出发!

【关键词】文言文学 文化 言文融合

文言文我们并不陌生,但什么是“文”?什么是“言”?能准确说出来的并不多。我认为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首先应该厘清的“文”与“言”的基本概念。“言”应是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如实词、虚词的不同含义和用法,各种文言句式的辨析和用法等。而“文“指字词句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语文教育专家黄厚江认为,“文”就是文章、文学、文化。从它们的关系来看,“言”是文言文的根基,“文”是文言文的灵魂。文言文教学应该“文”与“言”的紧密结合、和谐统一,不应该“重言轻文”“因言废文”或者“轻言重文”,更不能貌合神离。“言”“文”融合,才是文言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反观我们的教学实际,由于主观认知的偏差和客观评价机制的功利,初中文言文教学并没有实现“文”与“言”的有机融合。尽管教学篇目不同,但教学思路如出一辙:第一环节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准句读;第二环节疏通文意,解释重点字词的意思,翻译全文;第三个环节课文内容探究,思考与课文相关的几个问题。第四个环节课堂练习,主要针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这些课堂多数环节的设置是对“言”的理解和巩固。即使有对“文”的分析其实还是停留在“言”的层面:例如,理解《黔之驴》文意让学生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老虎怎样一步一步了解驴子的?这些问题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对课文的初步感知,没有涉及到文章、文学、文化层面的认知,积累,感悟,赏析。教师和学生失去了一次次作者情感齐飞,与传统文化共舞的机会。

一、吟哦讽咏感悟文言的魅力

文字是思想的载体,但它如果处于一种静态,只能是许多符号的堆砌,其思想性、艺术性无从可言。只有通过朗读,来一次心灵的对话,才能激活文字,文本才能获得生命。语气的轻重缓急,声音的抑扬顿挫,无不传递着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感悟与态度。文言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更适合朗读。因此我经常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安排了多次诵读。由于是文言文,带有声韵美但又与诗歌不一样,要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因此教给学生方法,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如 自/富阳至桐庐;要读好四字词的节拍,四字词主要是二二节拍 如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读好特殊的停顿。如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为了突出“蝉”、“猿”,“则”表示轻微转折,与前后断开来。学生的悟性是很高的,摇头晃脑读得很有味。再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把握不同的基调,有的喜悦,有的激昂,有的平缓,有的自豪,有的赞叹,反复练读。

为了能让兴趣盎然地朗读,我还把文言文变换成不同的艺术形式。①仿古书的形式。将《与朱元思书》中的标点全部去掉,且将文字排列成自右往左的竖式。②配图诵读。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以全景式的构图,表现出富春山水层峦叠翠、群山对峙、曲曲如屏的江南韵致。学生欣赏黄公望的画,朗读吴均的文,文画皆美,是一次喜悦的生命旅行。③书法诵读。中国实力派书画家,著名书法家崔道和的书法作品《与朱元思书》给人以稳健、灵动的艺术享受,亮点很亮,特

色突出,个性鲜明。虽是一纸静态画面,却完美凸现其动态的韵律。书法的意境与文章非常吻合,看着透出力与美的书法作品,听着学生如醉如痴的读书声,真是妙不可言。

“喧嚣迅捷的现代社会时时需要获得审美的慰抚,健全的人生须不断立美逐丑,这个民族的生命力还需要在更宽广的的天地中展开。”①①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安排不同艺术形式的诵读,两全其美。

二、品读赏鉴感悟文学的魅力

(一).感悟语言的意韵美

文学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从某种意义上说,承载着更深厚的文化意蕴,而不应只停留在字面的解析。所谓这种语言有味、无味,其实是说这种语言有没有文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生:还有两句讲得不一样。愚公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生:愚公妻说愚公不能把小山怎么样;智叟说连山上一根毛都不能动,有点讽刺的意思。

师:啊,讲得好。这里的“毛”字,是什么意思?

生:小草。

师:请你把这个解释用到句子里去讲讲看。

生: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就是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小草。

师:对,一棵小草也毁不了,这是一种什么语气?

生:轻蔑。

师:对,轻蔑的,这跟愚公的妻子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看,这里又有不同。(不同之三:对愚公的态度不同。落实“毛”字含义。)还有“如太行、王屋何”和“其如土石何”,同样是“如??何”的句式,可是智叟的话里多一个“其”字,这里有什么不同?

生:智叟的话语气比较强,用个“其”字,有点强调愚公没有用。

生:担心。

师:关心又担心,两人都讲得对。她关心这个技术问题怎么解决;还对老头子有点担心,快九十的人了,去移那么大的山,能不叫人担心吗?智叟呢?“嘿,你这个笨老头,一根小草也毁不了的人,想去移山,瞧你有多笨!”两人一样吗?不一样。(不同之五:对愚公的心理不同。落实“焉置”的含义。)现在请你们再在文章里找出两个字来,把两人的态度分别用一个字说明一下。…….

在《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中》,汪曾祺说:“语言的美,不在于语言的本身,不在字面所表示的意思,而在语言暗示多少东西,传达出多少信息,即让读者感觉,想见的情景有多么广阔。”钱梦龙老师的《愚公移山》教学课例,不是孤立地解词、译句,而是把词句的理解同品味句式、人物语气、作者情感态度巧妙融① 余秋雨.文化苦旅. 东方出版中心,1992年3月第1版

合在一起。钱老师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恰当找到“文”与“言”结合点,用问题引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教师启发点拨,使文章的字、词、句、感情成为完整的生命整体,使学生充分领会到文言文语言的意蕴美。

(二).感悟景物的画面美

我们在品味文言文的时候,要对描绘的画面展开想象,让画面在头脑中再现,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画面美,意境美,进而深刻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 师:文中哪些句子是直接描写莲花的?

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师:谁能翻译一下?

生:我唯独喜爱莲花……

师:这个句子中的“濯”是什么意思?香远益清的“益”呢?它与哪个成语里的“益”是同义?

生:“濯”是洗涤的意思。“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多多益善”这些成语中的“益”都是这个意思。

师:“濯”是洗涤的意思,怎么分析出来的?

生:从的偏旁可以看出它与水有关,联系句子可以判断出。

师:这是一种很好的理解途径。这几句话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可从触觉,视觉、听觉几个方面展开想象。

生:碧绿的荷塘里,一朵朵荷花如亭亭玉立的少女,露出粉色的笑靥,清风拂过,送来缕缕清香。看那睡莲,一朵朵乘着荷叶做的小船,在池塘里自由自在的游览。 生:一枝亭亭玉立的莲花,开放在荷塘中央,它的花瓣很漂亮,却不显得妖媚,它的底下有淤泥,但它却显得很干净,看起来特别令人惬意。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读完这样的句子,我们的眼前就出现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我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筛选景物,注意景物内在的协调性,另外抓住景物的修饰语。有的同学这样写:“长长的绿水,粉红的桃花,地上满是多情的小草,油油地向桃花招摇。一阵清风拂过,落了一阵花瓣雨。”

感悟景物描写的画面美,重要的在于教给学生方法。在上面的课例中,我主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想象,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把各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筛选景物时,注意景物内在的协调性,抓描写景物的修饰词语。在感悟画面美的同时,注重言文融合,由“文”解“言”, 拓展延伸,举一反三。在文意理解中引领学生进入欣赏的境界,是文言文教学切实可行的方法。

(三).感悟情感的含蓄美

文言文已经不是我们的习惯用语,但其辞意之美及情感的含蓄,仍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每次品读依然拨动我们心灵的琴弦,直抵我们内心深处。浩瀚的传统文化海洋中,情感的含蓄美犹如一朵朵绚丽的花,跨越千年,依然芬芳。文言文的文学熏陶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陶冶,让学生的心灵变得纯净,澄明,丰富,美好。

苏轼谪居黄州,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如何引导学生领悟“闲人”的复杂情感?

师:面对如此空明之境,苏轼抒发了内心怎样的感慨?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生:美丽的风景时时处处与我们相伴,只是缺少像我和怀民这样的闲人来欣赏,真是可惜啊!

师:“闲人”是什么意思?(清闲的人)“闲”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一个人只有在怎样的心境下才能看得见这样空明的月色、优美静谧的景色? 生:一个人只有在平静,心中没有任何杂念的情况下才能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师:悠闲、宁静、空灵。我们再来看一段背景资料,解读“闲”的深层意蕴。 (链接苏轼的生活背景,ppt显示:)

生:苏轼没有把名利得失放在心上,就是在逆境中也坦然对待。

师:是啊!欲见空明之月,须有空明之心。这快乐、悠闲背后是一颗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宁静、空灵、纯真的赤子之心!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自由”! (屏显)他始终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即使身处逆境也总能发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无法感到的美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的一生!(学生齐读)

这是淄博市高青县实验中学 段岩霞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片段,获省初中优质课一等奖。段老师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点化作用,以课文的“此言”为轴心,与相关文本的“彼意”相对照,实现词句主旨的深层解读。苏轼被贬黄州的背景呈现,引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都是随文进行,讲求时机,努力体现互文对读的适切性,力求有效推动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挖掘文言文作品情感美。

三、循文入义感悟文化的魅力

(一).感悟时代文化的魅力

陈钟樑先生说过:“我们老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做足够的文化准备。”文言文短小精悍,语言凝练作品中不确定的“空白”处不少,足以给人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这为学生扩写、改写、补写、续写提供了恰当的情境。这些想象的空间,恰恰能让教师有意渗透一些文化因子。陈老师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在教学《卖油翁》最后一环节,陈老师是这么设计的:

康肃公笑而遣之,他怎么遣的,你们替他写一句话,用文言写。学生颇有妙语:“汝酌亦精,去!”“今日始知,吾射乃雕虫小技也!”要是让我们处理会对学生大加赞赏,认为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尾。而陈老师并没有浅尝辄止,顺势追问学生:这样的结尾合适吗?通过讨论学生悟出,所补之言固然在文意上是相通的,但没有考虑到二人的年龄,功绩、地位和当时的社会风俗。二人是不可能有次对话的,最恰当的只能是如原文那样“笑而遣之”。 黄厚江老师认为,优秀的教师不是把学生正确答案、老师预设的答案哄出来,而是把学生错误的答案哄出来,惟如此,才能暴露学生认识上、思维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感悟人文文化的魅力

学生子贡说:“可能老师的理想太高了,所以到处不能相容。老师能不能把理想降低点?”

孔子回答说:“最好的农民不一定有最好的收成,最好的工匠也不一定让人满意。你不完善自己的学说,只追求世人的接受,志向就太低了。”学生颜回回答说:“老师理想高,别人不相容,这才显出君子本色。如果我们的学说不完善,那是我们的耻辱;如果我们的学说完善了却仍然不能被别人接受,那是别人的耻辱。”孔子对颜回的回答最满意。他笑了,逗趣地说:你这个颜家后生啊,什么时候赚

了钱,我给你管账!”

这就是那位极有温度极有色彩充满人格魅力的可爱孔子,在他身上充满人性美的光辉。有些学者说,孔子对我们最大的吸引力,是一种迷人的“生命情调”——至善、宽厚、优雅、快乐,而且健康。他以自己的苦旅,让君子充满魅力。孔子成就了中华文明,成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这一切集中体现在《论语》里。因此在教学《论语八则》时可以设计这些环节:①熟读背诵《论语八则》②收集一则课文有关的孔子故事③补充另外一些经典句子: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④讨论:国家出台法律让儿女“常回家看看”,中秋节团圆日,是否回家看望老人,让很多工作忙碌的儿女为难。淘宝卖代看望老人服务,你怎么看?现在的大学生刚毕业,说买不起房子,买不起车,人生没有希望了,天天痛苦得不得了,请你选一则警醒这些人。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明白孝顺父母要有一颗恭敬的心,“付费的亲情”替代不了真正的亲情;人生最重要的是精神世界的主人,不被物质世界奴役,有些人不断诉说财富给他带来的许多痛苦。“枪王”卡拉什尼科夫说得好:“生命如同一趟旅程,只有肩上的行囊轻了,才能走得更远些。而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得放下许多不必要的东西。”我认为这不必要的东西包括财富。

余秋雨在《何谓文化》中指出: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我认为这是对人类文化最简洁最恰当的定义。这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三).感悟汉字文化的魅力

在人类文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与世界上其他文字对比,汉字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魅力。譬如,冬天的“冬”字,本意是一段绳子的两端打个结表示结束,后来再引申为一年四季的最后一个季节,这才有了“冬季”和“冬天”的含义。在文言文教学时不妨渗透汉字文化的教育,让古老汉字散发迷人的芳香,浸润学生心灵。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汉字文化,热爱汉字文化。《爱莲说》托物言志,借助莲花寄寓作者美好的情操,鄙弃功名利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豁达美名远扬。这就是“君子”的内涵。我这样给学生讲解:“子”象形字,原来指婴儿身体被包住,头和手露在外边因婴儿头脑中无杂念,引申为道德高尚的人;对人的尊称,您;写于姓氏后,例如:庄子、孔子、老子、墨子等等。“君”字:尹+口,用口命令官员办事的人;君主,引申为“有社会地位的人”‘再引申为“有道德的人”“高尚的人”。

陈钟樑先生在《卖油翁》中这样引导学生理解“但微颔首”的“颔”。

师:这个“颔”字的偏旁是“页”,这个“页”在这里不是指书页的页,它与人体的一个部分有关,你们猜猜是哪个部位?

生:头部。

师:对。从“页”的字都与头面有关。学律诗的时候,会遇到“颔”这个词: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共几句?八句,第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在哪里?(摸摸下巴)这里也属于头部。“但微颔之”,说明只是微微点头。所有的矛盾从这里开始??

陈老师没有孤立地解释词语的意思,而是把字词的理解与文章的内容,人物的情感尤其是汉字文化巧妙地融为一体,珠联璧合。学生终身难忘。

百度搜索“yundocx”或“云文档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云文档网,提供经典经典范文有人生哲理的文言文在线全文阅读。

有人生哲理的文言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yundocx.com/fanwen/83231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18-2022 云文档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