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文档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第二章泰山宗教文化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5-0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二章 泰山宗教文化 泰山宗教文化

在泰山浩瀚的历史文化中,泰山以其高耸雄伟的自然特征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构筑起泰山宗教信仰的基础。从史前的巡狩柴望,到封建王朝的封禅告祭;从朦胧的信仰,到各种宗教的形成与融合,无不是中华民族诸多文化特征的体现。远古时代的泰山崇拜为泰山宗教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有着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泰山封禅作为中国历史上独有的一种山岳崇拜现象,对泰山宗教的发生发展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泰山宗教的内容琳琅满目:中华传统文化中起主要作用的儒、释、道三教,都在起源阶段就与泰山结下了不解之缘,泰山经历了三教的兴起、繁盛、衰落的全过程。颇具地方色彩的民间宗教也在泰山广泛传播,经久不息。凡此种种,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泰山宗教文化。可以说,泰山宗教文化在泰山文化中有着特殊的位置。 一、泰山宗教基本情况 泰山古有“神州”之称,“济南府人全,泰安州神全”。在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泰安道观佛寺遍布全山,炼师羽士不乏其人,善男信女寒暑不绝。历史上,泰山主要有儒教、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长期以来,它们在这里共存和发展着,以至今天仍庵、观、寺院、教堂并存,有“泰安三步一庙”俗话。据调查,新中国成立以前,泰山有400余处庙宇,仅见于《泰安县志》记载的大庙就有188处。约占泰城面积的一半以上。 泰山宗教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宗教历史悠久,古神今神都有。

神话是宗教的土壤,是宗教的前史。关于泰山,有许多古代神话,自然神、始祖神兼有之。如泰山玄女、西王母、夷人祖神伏羲、不屈的战神蚩尤、风神飞廉与穷奇、神射手后羿等等。后来又增加了佛教、道教等宗教的神祇,以及众多民俗神。 第二、教种齐全,在中国流传的正规宗教几乎在泰山都有痕迹。

如佛教有著名的普照、灵岩、朗公、神通、竹林诸寺,供奉释迦牟尼、弥勒、药师、观音、文殊、普贤、韦驮、罗汉等。

道教宫殿有岱庙、王母池、斗母宫、关帝庙、碧霞祠、三官庙、老君堂、地主祠、阎罗祠等,所祀神仙有玉皇大帝、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真人、太上老君、西王母、后土、地主、东华帝君等。

为纪念儒教鼻祖,泰山上下都建有文庙,主祭孔子、亚圣(颜回、子思、曾参、孟轲)、及“十二贤人”。

到了近代,泰安城又兴建基督教堂和伊斯兰教堂,拜祀上帝和真主。这样世界三大宗教,泰山都有了。

第三、三界(天界、地界、人界)神全。

如玉皇、天尊、风伯、雨师、雷公、电母八仙等,属天神序列。而后土、城隍、酆都大帝、阎王等,属地神序列。象三皇、人祖、泰山老父、孔子、颜子、鲁班等,属于人神序列。 总之、无论在时间上、空间上,泰山神包容的范围都是深远广大的,这种古今兼备、天人合一的神谱结构,在中外名山中绝无仅有。 二、泰山与道教 1、道教简说:

道教的渊源,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人渴求长生不死的心理和行为中,考古发现:早在18000余年前,中国的原始人类就已表现出他们对生命存在的顽强追求,如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曾在死去的同伴身上撒上一些象征生命之红色的赤铁粉,以图唤回死者的生命。战国时期,人们又多相信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等神山,并由此出现了许多以追求不死成仙为业的方士,被称作”方仙道”。“方仙道”在秦汉时期曾活跃一时,系后世道教的前身之一。

泰山是神仙方士的发源地,战国时著名侠客聂政为报父仇,就曾在泰山穴居修道八年。秦汉以后,神仙方士利用皇帝封禅泰山机会,将治国安帮的统治术与长生养性的神仙术结合起来,改变了泰山封禅的内容,并使泰山成为一座修仙的名山,正是在济南方士公玉带的策划下,汉武帝在泰山修了第一个宫观建筑-汶上明堂。曾送“方仙道”的活动,多属具体的实践行为,而较少有理论的成份。后世道教的思想理论,主要來自于先秦道家哲学。春秋時期,老子曾开发了一套关于宇宙万物产生、存在及运动变化的理论,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得以产生的根源及賴以存在的本体,主张人的活动应当遵循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以求“深根固柢,长生久視”,由此而开创了道家学派,并为后世道教的发展奠立了理论基础。战国時期,又有不少人依托黃帝、老子之名來开发养生、治国理论,被称作“黃老道” 秦汉封禅加速了神仙学说与黄老道思想融合,从而为道教思想的形成创造了基本条件。

在东汉末年,朝政黑暗,官逼民反,天下大乱。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密谋造反的组织,其中有一个叫张角的大巫师,建立了“太平道”,他们以一部《太平经》为经典,宣传天下平均。采用蓄“弟子”的方式,到四方“以善道教化”百姓,以拜“符”为仪式,组织起三十六方信徒,人数多达数十万。

公元184年,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弟弟张梁、张宝称“地公将军”、“人公将军”,率领太平道信徒,以黄巾为标记,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联络旗号,发动了声势浩大的“黄巾大起义”。虽然这次大起义被镇压了下去,但这种以原始巫术为基础而出现的太平道,却显示了组织起来的力量。

在张角组织太平道活动时,另一个大巫师张陵在四川和陕西创立了“正一盟威道教”。正式把老子《道德经》作为传道经典,奉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用叩头思过、符水治病等方式争取群众,发展教徒。制定了一系列宗教仪式,建立了24个以“治”为名的信徒组织。因凡是入道信徒都要交五斗米,因而道外人称之为“五斗米道”。张陵被信徒奉为“张天师” 黄巾起义失败之后,“正一盟威道”吸收了太平道的教义和部分仪式,更有效地组织道民,利用天下大乱之机,在汉中地区建立了长达三十年之久的宗教割据政权。后来,继任天师的张鲁(张陵的孙子)投降曹操,正一盟威道随之发展到全国,其他以巫术为主的民间组织,迅速与道教融合。从此,道教正式以公开合法的宗教组织登上历史舞台。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僚、士族、读书人也纷纷信奉道教,甚至连一些皇帝也成了道士。道教的神仙系统、传承制度、宗教规戒,斋醮科仪、服饰法器、符箓样式等逐渐定型。 隋末大乱,一大批道士宣称李渊父子是太上老君子孙,“真君度世,李氏当王”,道士魏佂等人还亲随左右,为唐朝建国立下大功。唐朝,以道教为国教,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都曾大力崇尚道教。道教进入了空前的鼎盛时期。

元时,佛教影响增大,在皇帝主持的佛、道三次大辩论中,道教三次辩败,以致道经被焚,宫观被毁或改作佛寺,一大批高级道士被勒令剃发为僧 明清时期,道教不再受封建王朝重视,各派渐渐失去生机,高道和创新的道教理论很少出现,道教长期处于衰微状态。然而,道教毕竟在民间有深厚基础,正一道和全真道仍然流传至今,成为我国现存的主要宗教之一。 2、道教与泰山

道教传入泰山始于1800年前的东汉末年,时张陵创五斗米道。其间,张陵弟子崔文子上山采药炼成 “黄赤散九”,于瘟疫流行时救人万计。从此,道教在泰山开始传播。道教视泰山为神仙所居之洞府和道士理想的修行地,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之第二洞天。在泰山修炼过的著名道士有崔文子、张炼师、邱处机、张志纯、张三丰、王三阳等几十人。 3、道教对泰山的设计

秦汉封禅泰山,出谋划策的是方士,唐宋封禅泰山,张罗其事的是道士。由于道教把持了封禅这一国家大典,道教也就成了泰山的显教。从岱麓至岱顶,山阳这条中轴线上的形胜之

地,基本上都成了道教的据点。

道教对泰山进行了完整而系统的文化设计。

(1)它按照“君人南面”这一政治文化要求,否弃了北坡和东坡两条登山路线,而利用南坡的三个断层台阶设计了三重天的天堂,并顺着中溪的山谷,依山就势修筑了一条中轴线,从而使登封泰山的路线完全符合中国政治文化的要求。这条中轴线强化了泰山本来就有的稳重、平衡、对称的山体形象,符合中国人朝天心理的需要。在中轴线上,道教通过各式各样的庙宇、楼阁和牌坊的点缀,呼应,把一座自然山改造成了一座充满宗教意境和园林意趣的文化山。 其中,南天门天梯的改道和摩空阁的建设是泰山人文改造中最精彩的点睛之笔。十八盘最后一段原先是往东折向碧霞祠的钟楼之下。这种设计一是利用了天然山涧,二是缩短了登顶的距离,三是减缓了最后一段路程的坡度,从效率看是无可厚非。但是,元代道人张志纯取直了十八盘的登山路径,让中轴线在最后几百米对准飞龙岩和翔凤岭的山垭迎难而进,笔直向上。这样,虽然增加攀登的难度,却强化了朝天的宗教心理和身体体验。它又在山垭处营造了一座体量并不很大的摩空阁,使之成为天梯的一处收煞,成为天堂的明确标志。有了南天门摩空阁,朝天的人就有了一个目标,“朝天神曲”也就有了一个戛然而止的强劲音符。 (2)道教根据远古信仰中的“中国人死者魂归泰山”和“泰山治鬼”的说法,巧妙利用泰山的地形、地貌,把泰山塑造成了一个包含天堂仙界、人间闹市和阴曹地府的完整宇宙。 首先,把泰山神神性二元化。泰山神即主生,又主死。道士张志纯在蒿里山建祠,使之成为地府。

4、道教在泰山景观建筑

王母池、关帝庙、斗母宫、三阳观等。 5、泰山神与碧霞元君

泰山神又叫东岳大帝。是道教中的重要山神,山神原来并无封号,以山为名。公元725年,唐玄宗东封泰山时,始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公元1008年,宋真宗封泰山为“仁圣天齐王”,公元1011年,又晋封为“天齐仁圣帝”,公元1291年,元世祖再次加封泰山为“天齐大生仁圣帝”。于是泰山由山变神,由神变王,由王变帝,其地位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 泰山神源于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神的崇拜。道教产生后,纳入道教神祇系列。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称,东岳大帝是盘古氏九世苗裔金轮王少海氏与妻弥纶仙女所生之子,初名金虹氏,后称东岳帝君。《三教搜神大全·东岳传》称,东岳帝君金虹氏曾有功在长白山中,至伏羲氏时封为太岁,掌天仙六籍。汉明帝时,封为泰山元帅。

在现存岱庙的《五岳真形图》碑上,刻划有五岳的象形符号,并给五岳山神的职司进行了分工。分给泰山神的职权最大:“主于世界人民官职及定生死之期,兼注贵贱之分,长短之事也。”,“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宗伯也。 ”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改革封禅制,由帝王封禅转而为遣官致祭。公元1370年,在岱庙立碑正名,去掉了泰山神的一切封号。封号虽然去掉了,但东岳大帝的称呼仍历代沿用。自明代之后,又称泰山神叫“黄飞虎”,在明人许仲琳所编《封神演义》中,第99回“姜子牙归国封神”中,姜子牙将西周与商作战中死去的365位英雄均封为正神,其中封周朝武将黄飞虎任东岳大帝之职由于泰山神的神威上通天庭,下连地府,所以历代帝王纷纷朝拜泰山,乞求保佑。公元1748年春,乾隆奉皇太后首谒泰山神时,在岱庙内举行隆重三献典礼。 因泰山神是皇帝拜谒的最尊贵的神,所以历代帝王对泰山神像也备加重视,屡经修饰。隋文帝时,在岱庙内置大石像,唐代更为玉像,金代雕为白玉石像,明清为铜胎泥塑像。神像偶屡毁,1928年像毁,1944年重塑,1966年再毁,1984年又塑。 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又叫“泰山玉女”,俗称“泰山老母、泰山圣母、泰山娘娘、泰山奶奶。 ”宋真宗

皇帝封号“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经则称“天仙玉女保生真人宏德碧霞元君”。按道家之说:男子得仙为“真人”,女子则为“元君”;泰山老母上通乾象,降灵下土,坤道成女,故名“天仙玉女”,又因神女身穿碧衣红裙,所以全称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据《岱览》载:秦始皇封禅泰山时,丞相李斯在岱顶发现一尊石雕女像,遂称“神州姥姥”,并进行祭奠。宋真宗封泰山时,因浚疏山顶泉池,发现了一尊损伤了的石雕少女神像。真宗令皇城使刘承珪更换为玉石像,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并在池边建石龛保护,建昭真祠 ( 今泰山碧霞祠 )进行祭奠,其泉源就叫”玉女池“了 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有很多传说

清人张尔歧《蒿庵闲话》载:\元君者,汉时仁圣帝前,有琢金童玉女,至五代,殿圮像仆,童泐尽,女沦于池\,据说宋真宗在泰山玉女池内洗手,见此石人浮出水面,宋真宗于是下令疏浚该池,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命有司建祠并更名为“昭真祠”,遣使致祭,号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明朝时,昭真祠更名为“灵应宫”,后又扩建,增大规模,为碧霞宫。

道教吸收了上述信仰,认为碧霞元君乃应九炁而生,受玉帝之命,证位天仙,统摄岳府之神兵天将,并照察人间一切善恶之事。在民间广为流行宣扬叙述泰山娘娘灵迹的《泰山娘娘宝卷》,道教也奉为教门经籍,纳入道书之列。碧霞元君的称号,直到近代,才为泰山娘娘专有。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民众对碧霞元君的信仰极盛,信徒以之为奉神,祷之即应。 泰山的景观有许多关于泰山老母的传说 其一,岱顶无松--碧霞元君与老佛爷争占泰山的传说 其二,黄飞虎与黄妃的关于泰山的兄妹之争

另外,民间传说的碧霞元君更神通广大,能保佑农耕、经商、旅行、婚姻,能疗病救人,尤其能使妇女生子,儿童无恙。故旧时妇女信仰碧霞元君特别虔诚,不仅在泰山有上、中、下三庙,在各地也建有许多“娘娘庙”,留存至今的大型元君庙有山西太原、山西晋城、山西蒲县、山西万荣、河南新乡、陕西西安等7处。

泰山碧霞祠奉祀碧霞元君、眼光娘娘、送子娘娘,其神三位一体。或说皆为元君化身,或说系三姊妹,或说眼光、送子两神为元君下属。传说眼光娘娘主治眼疾,又演化为无病不治。也有说眼光娘娘主光明的,延伸为主宰人的前程,所以求富求贵求平安者不乏其人。 “送子娘娘”,顾名思义即赐子的神,而且她还能保佑儿童健康成长。泰山有“拴娃娃”、“压枝 ( 子 ) ”习俗,都是此信仰的流演。 碧霞元君的圣诞为农历的四月十八日,一说农历的三月十五日,是时泰山碧霞祠和供奉碧霞元君的庙观均要举行隆重的庆典。据传,唐代泰山女道士张炼师,久居玉女池,说明那时就有不少人祭祀泰山老母。到宋就兴盛起来。苏辙诗”车途八方至,尘飞百里内”。明农礼部尚书和文阁大学士王锡爵,在《东岳碧霞宫碑》中描绘了人们朝拜泰山老母的盛况。“齐鲁道中,顶斋戒弥陀者声闻数千里,策敝足茧而犹不休,问之,曰 : ‘有事于元君'。问故,曰 : ‘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 清人韩锡胙在《元君记》中说:“统古今天上神祇,首东岳,东岳祀事之盛,首碧霞元君??自京师以南,河淮以北,男妇日千万人,奉牲牢币喃喃泥首下。” 明朝史学家王世贞在《游泰山记》中更是绘声绘色的描写了冬夜朝山的盛况“其初游泰山为正月底,夜宿岱麓,半夜推开北扉而望,宛如一条长长的白绢,自山趾上至绝顶;又似聚集了数百斛萤火虫于囊中,光熠熠不定。问其情况,原是士女礼土元君者,手提灯笼,鱼贯而上。其颂祝之声,隐隐可以听到。 问题:

为什么近代以碧霞元君为代表的女神信仰在泰山信仰中占据主导地位? 1、社会根源

碧霞元君信仰如此兴盛,其实质是明、清时期社会各阶层普遍的求助心理的反映。《东岳碧霞宫碑》云 : “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

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交相愿,而神也亦靡诚弗应。”清光绪十二年(1886) 《万善同归》铭称“凡男、女欲祈年、免病、求嗣、保寿,竭诚于元君前者,元君即如其意佑之”。两通碑铭所载信徒所祈之事皆是非人力所能为,关系到他们现实生活的困难。其实无论普通百姓,还是帝王士大夫都存在非人力所能解决的困惑和对美好生活的欲求,只不过百姓多为个人求神佑,而帝王除个人信仰外,更多的是祈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罢了。碧霞元君恰能适应人们的心理,元君在信徒心目中成了慈善贤良孕育万物的泰山主宰。元君的职司也随着香客的意识而扩大,由最初主管妇女和生育问题,发展为护国佑民普济群生了。 2、信仰形式

碧霞元君信仰的平民意识构筑起女神信仰的雄厚的社会基础 “有功于民则祀之”这是道教祭祀的一条准则。“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对碧霞元君的信仰自始至今都表现为道教尊奉和帝王百姓个人信仰朝拜祭礼。同封禅大典和国家秩祀泰山神相比,似乎碧霞元君信仰对国家政治生活没有什么影响。与泰山神信仰柑比,东岳大帝始终属于国家祀典,只有天子、帝王才有资格祭祀,而碧霞元君则不然,她慈祥端庄和蔼可亲,能够护国佑民灵应九州,无论帝王,还是百姓,都把元君当做自己的保护神朝拜祭祀。 3、信仰内容

碧霞元君神的出现是泰山传统的主生思想、封建社会妇女问题和民间各种生育观念、道教神仙思想三者融合的产物。碧霞元君信仰的思想核心是关于生长发育的观念。元君的职能后来发展到“小之一家人口的寿夭祸福,四方农民禾稼的丰歉,大之社会的良窳,国家的治乱”,差不多人间一切祸福都能管,都是由元君主生思想延伸而来。封建时代“不孝不三,无后为大”,子嗣问题关系到每个人,元君庙中有一重要女神:送子娘娘,即为碧霞元君阴佑妇女儿童健康平安之象征。所以碧霞元君深得人心,成为各阶层共同最尊奉的女神。 4、帝王封禅泰山的衰落

随着封禅制的嬗变和明太祖去历代封号,泰山神地位相对降低,“盖由柴望一变为封禅,由封禅再变为神仙” 碧霞元君的社会影响更加突出。民国之后,国家祭典随着封建制的灭亡而结束,泰山神的地位再次下降,泰山的宗教活动主要就是香客朝山进香拜元君了。泰山神的最尊神的地位最终被碧霞元君取而代之。 二、泰山与佛教 1、佛教基本情况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中,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创立。基本教义是:把现实人生断定为”无常”、“无我”、“苦”;“苦”的原因既不在于超现实的梵天,也不在于社会环境,而是由每人自身的“惑”、“业”所致业”指身、口、意等活动。“惑”、“业”为因,造成生死不息之果;根据善恶行为,轮回报应。所以摆脱痛苦之路,唯有依经、律、论三藏和修持戒、定、慧三学,才能彻底转变自己世俗欲望和认识,超出生死轮回的范围,达到这种转变的最高目标,就叫做“涅槃”或“解脱”。

公元前三世纪,由于阿育王的信封,佛教在印民间内外得到广泛流传。公元二世纪,在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的大力扶持下,佛教发展为世界性宗教,在许多国家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教派。

2、佛教传入泰山

佛教是随着帝王封禅活动而传入泰山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时,佛教传入中国内地。 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56年东封泰山;汉章帝刘炟公元85年、汉安帝刘祜公元124年祭祀泰山。于是泰山开始有了佛教。

最早在泰山传教的是朗公 东晋初,前秦皇始元年(公元351年),高僧朗公在泰山东北麓

的(济南历城县柳埠)昆瑞山麓创建了泰山地区的第一个佛寺:朗公寺 朗公寺很快成了当时山东佛教文化的中心,山东佛教的发祥地 。 佛教在泰山历经魏晋南北朝四五百年,寺院渐多,古迹遍布,随后创建了灵岩寺、神通寺(重修)、光华寺、普照寺及谷山玉泉寺等。泰山经石峪和徂徕山映佛岩刻上了举世闻名的《金刚经》、《大般苦经》、《般若波罗密经》等经典梵文。

由于佛教的发展,佛经的翻译与研究也日渐发展,使佛教到隋唐时进入鼎盛时期,泰山相继又创建了藏佛寺、资福寺、法华寺、竹林寺、无封寺等禅院。

因宋真宗封泰山后道教极盛,佛教在宋朝处于低潮。宋之后,佛教某些基本教义为儒家所吸收,这时泰山道教也并融儒释,故使佛教时兴时衰。

明永乐间,高丽僧满空和尚航海来中国,公元1428年登泰山,重建竹林寺,复驻锡普照寺。清康熙间,诗僧元玉卓锡普照寺,普照寺影响日大。

佛教在发展过程中,曾遇到多次灭佛事件,教徒称之为“法难”。大的灭佛事件有四次: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等灭佛运动。这几次灭佛运动对泰山佛教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

3、泰山上的佛、道之争

佛教在道教先入为主的泰山,采取避实就虚的发展战略,你占山之阳,我占山之阴,你占山之巅,我占山之谷,你在山头闻天风习习,我在谷底听流水潺潺,你让信徒登山攀崖,借以象征得道成仙是多么艰难,我让施主元山信步,预示苦海慈航,绝无多少风浪。 4、泰山现存著名佛寺

泰山现存著名佛寺有灵岩寺、普照寺、谷山玉泉寺、竹林寺及四门塔、经石峪等佛迹。 灵岩寺位于山东济南市长清县方山(又名玉符山)之阳灵岩峪中。建于东晋。为朗公率众所建,取名“灵岩寺”。北魏太武帝 446年灭佛法,寺院被毁。至520年法定和尚又在方山之阳甘露泉西侧重建灵岩寺。唐贞观年间(627~649年)高僧慧崇将寺院迁至西南山麓。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始移建于现址。唐宋时期记载,灵岩寺的僧众,最多时达到上千人。 唐高宗李治、武则天到泰山封禅时,曾住毕于此。宰相李吉甫把灵岩寺和天台国清寺,江陵玉泉寺,南京七霞寺合称为域中四绝,并且置于四绝之首,足以说明灵岩寺在当时的声望。 灵岩寺墓塔,有从唐代到清代的墓塔167座,墓志铭81块,墓塔数量之多,延续年代之久,类型之丰富,造型之优美,在中国塔林中实属罕见,尽管数量仅次于少林寺,但是灵岩寺的石塔林比少林寺的砖塔林更有特色。规模庞大的灵岩寺墓塔林,为研究中国的佛教历史,和墓塔建筑艺术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建于1200年前的慧崇禅师塔,是塔林中最早的一座,也是灵岩寺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 塔身为全石结构,高5.3米,东西两侧各有半掩式假门,东门中雕有一执仗老妪做推门而入状,西门中雕有一年轻女子做出门状,这一老一少,一进一出,也许象征着佛教的人生轮回转世。 辟支塔

辟支塔始建於宋代公元994年,历時六十三年。塔高五十四米,是八角九層的楼阁式磚砌建筑。一至四层为空心,由塔心柱设登塔楼梯。自第五層起,塔心柱与外牆合二為一,成為實砌塔体 辟支是佛的称呼,意为“独觉”。塔的下部为石砌基,四周雕有阴曹地府和各种酷刑,估计和泰山地狱传说有关 灵岩寺在唐宋之后,一直是禅宗的五宗之一,朝洞宗的重要寺庙,朝洞宗后来传到日本朝鲜,灵岩寺的名声也就随之东渡,今天仍时常有日本和朝鲜,前来祭拜灵岩的僧人。 泰山佛寺为避免与道教争锋,选地一般都在岱阴或泰山的西北麓或东南麓,建在泰山之阳的只有两座,而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普照寺普照寺位于位于环山路北、凌汉峰前,取“佛光普照”之意而得名。寺创建于六朝,或传创建于唐。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摩松楼为中轴,组成三进式院落;两侧配以殿庑、禅房和花园等。是一组完整的古建筑群。山门前高台

垒砌,石狮对峙。门上悬匾。匾曰:“长松筛月不辨今古,黑豆未芽何分儒佛”

四门塔景区位于济南市南部山区,地处柳埠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内有隋代的四门塔,唐代的千佛崖和龙虎塔,唐以后的主要遗迹有元、明、清代的碑刻、故墓、塔林、涌泉、瀑布、竹林;景区内的金牛山空中花园,每年夏季为夏令营基地和农业生态游基地。

四门塔位于神通寺遗址东侧。此塔为隋611年所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单层方形石塔。塔建于5.5亿年前的寒武系页岩之上,塔身为当地大块石岩砌成,四面各辟一半圆形拱门,明清以来习称“四门塔”。

在神通寺遗址以南的灵鹫山腰,有一座盛唐遗物,即称为海内孤例,绝无仅有的九顶塔。 龙虎塔因雕有龙虎而得名,与四门塔的深厚方拙相比,龙虎塔生动华丽,四周刻有火焰纹样的券门,门两侧雕有一手持剑,一手托塔,脚踩夜叉的四大天王像,门上和四角有罗汉、飞天、伎乐、龙虎等精美的高浮雕。四角各有佛像一尊,是一座融优美的建筑造型和精湛的雕刻技艺于一体的杰出佛塔。

在斗母宫东北方中溪支流的一片大石坪上,镌刻着1400多年前摩勒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部分经文,字径50厘米,原有2500多字,现尚存1067个。大字遒劲古拙,篆隶兼备,被尊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宝。清人冯云鹏在《金石索》中盛赞:“如印泥画沙,草情篆韵,无所不备。”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按佛家之言,金刚是金中之刚,般若是智慧,波罗密是彼岸之意。即要用智慧断除烦恼,便能到达彼岸的极乐世界。《金刚经》5000全文余字。经石峪刻经仅存2500(现为1000)余字。1982年泰山文物管理部门在经文石坪四周架设了石栏,既防践踏破坏,又可环栏欣赏,使高山大峪更加壮观

玉泉寺该寺名称繁多,因南有谷山、东有玉泉,故名谷山寺、玉泉寺,亦名谷山玉泉寺,俗又称佛爷寺。它位于岱顶北,直线距离6.3公里,山径盘旋20余公里。南北朝时由北魏高僧意师创建,后屡建屡废,1993年在旧址上重建大雄宝殿及院墙。 文章引用自:

百度搜索“yundocx”或“云文档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云文档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第二章泰山宗教文化在线全文阅读。

第二章泰山宗教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yundocx.com/wenku/17685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18-2022 云文档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