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文档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从批评性话语角度分析美国主流报纸对中国世博会的报道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5-0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能容忍国内媒体的关于世博的负面倾向报道,通过审查制度将所有负面倾向报道都删除了,进行舆论控制;而在“城市建设”的议题中,语句The press is barred from reporting on ties between officials and developers(媒体禁止报告官员和开发商之间的关系)和detailed maps showing patterns of demolition and redevelopment are as closely held as secret documents(详细拆迁改造的地图模式被隐瞒),进一步说明了中国的媒体受到官方的管制,真相被隐瞒,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被政府侵犯。这里的被动语句与其说是反映媒体的被动,其实是在变相的反映人民的被动,人民对于信息的获得是不自由的,政府通过控制媒体控制人民的信息获得,由此决定人民知道什么和不应该知道什么,人民的知情权名存实亡。

4.3.2.3主体为外国人

在“犯罪打击”的议题中,报道中出现了Dozens of foreigners were also detained(一些外国人也被扣留)这一极易震动西方读者神经的语句,文章对此作了some on charges of being in China illegally or using drugs(一些被指控非法入境和吸毒)的说明。西方读者对于本国居民在外国的遭遇总是非常感兴趣,如果遇到国人被扣留,更是会异常关注,《纽约时报》在对事件解释的时候使用了some(其中一些人),只对部分人被扣留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另一部分人的被扣的原因则完全留给西方读者想象,这样的处理只会让西方读者往政治因素上考虑。

4.3.2.4主体为传统建筑

在政府对待传统建筑态度上,《纽约时报》再次使用了两个被动语句:many of the city's old lane houses are being destroyed(许多城市的旧巷的房屋被破坏)和inhabited neighborhoods at its edge are already being demolished(边缘社区已被完全破坏),具体指涉的主体为城市老建筑和城市老社区,谓语用的是两个都含有毁灭和完全破坏含义的动词。城市老建筑和城市老社区属于物,准确的说并不存在被动境况,但是在这两者的背后是居住在内的城市居民,传统建筑被彻底毁坏了,内部的居民只能被迫迁出,建筑的被动反映的是人民的被动,衬托的是官方的强势。

4.3.3其他过程:强调行为过程

在14篇负面倾向报道中,本文还找到了少量的涉及其他过程的语句。具体

40

第四章 对《纽约时报》世博会的报道的文本层面分析

如下:

事件过程:city officials promised the biggest and best World Expo ever(上海政府官员承诺史上最盛大最好的世博会),反映了官方关于世博会的承诺。

关系过程:what showed on the domestic stage was a watered-down version of what international audiences saw, with some of the political and sexual elements censored(国内展览的作品相对于国际观众看到,是一些通过审查排除了政治和性元素的删减版),反映了官方对艺术作品的管制。

心理过程包括:It is believed to be one of the biggest events ever staged(世博会被认为政府筹划的最大的事件),反映世博会在世人眼中的印象,重点突出政府策划行为;Chinese authorities caused resentment among the local population with a campaign to discourage residents from walking around in public in their pajamas(中国当局引发居民怨恨因其设法阻止居民在公开他们穿睡衣),反映了居民对政府行为的情绪。

而相比之下,事件、心理和关系过程类型就要少很多。行为强调的是行动的过程,是权力的施加过程,心理强调对某种事物的情绪(相对主观),事件、和关系更强调事物的静态状态,是怎么样而不是做了什么,文本中的事件、心理和关系类型相对较少,说明《纽约时报》在撰写报道的过程中更希望突出官方做了什么,而不是事实是怎样,也就是说,《纽约时报》更想突出的是权力结构中的主体问题,而非权力结构本身。

4.4宏观结构分析(梵·迪克)

宏观结构分析属于文本逻辑结构层面的分析,讨论的是具体文本的逻辑架构,本文将会选取部分报道进行分析。因14篇负面倾向报道主要涉及:世博运营、文化事件、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等方面,本文将从各个主题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议题三个:“世博参观人数”、“官方制止人民穿睡衣上街”和“官方藏匿盗版”,分析《纽约时报》是如何将自己的意识形态植入其中的,以及如何自圆其说的,论述是否站得住脚。(注: M代表宏观结构范畴,P代表命题)。主要选择的

41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4.1议题一“世博参观人数”:反复利用固有概念

选取的文章为:Shanghai Expo Sets Record With 73 Million Visitors(上海世博会创7300万游客的记录)。报道的主要内容为:在世博会的参观人数记录是中国政府强权的产物,并导致了一系列问题这个主题下,报道分两个部分进行论述:世博会的参观人数记录是中国政府强权的产物和世博会存在一系列问题。

4.4.1.1文本逻辑结构

? 命题M:中国的国有企业员工和政府公务员被命令从各地赶来参观世博

? 细节P1.1:某个国企的61名员工被以降工资威胁去参观世博会 ? 细节P1.2:山西某国企的工会副主席劝说公司员工参观世博会 ? 细节P1.3:世博会最后一批参观者来自湖北一家国企的优秀员工的

家属,属于免费出游

? 命题M2:政府行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世博会参观人数的目标,打破日本

世博会记录

? 细节P2.1:参观人数关乎国家尊严,中国历史上就有大众动员和国

家宣传活动,打破记录只是时间问题

? 细节P2.2:世博会最终破了日本的记录,被认为是一次成功的事件。 ? 命题M3:世博会的参观人数破纪录主要原因是政府推动

? 细节P3.1:参观人数中只有5.8%为外国人

? 细节P3.2:指标在中国长期存在,数字可以成为当权政绩体现。(利

用国家资源完成这些宏伟的目标是比赛的一部分)

? 细节P3.3: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期间,围观群众被运来运去,只为

宣传

? 细节P3.4:世博会参观人数下滑时,政府派发大量免费票刺激参观

人数

? 命题M4:世博会参观人数过多导致一系列问题

? 细节P4.1:恶劣天气下,参观场馆等待时间最多长达8个小时 ? 细节P4.2:绝望的参观者通过各种方式减少排队时间 ? 细节P4.3:黄牛热炒VIP票

42

第四章 对《纽约时报》世博会的报道的文本层面分析

? 细节P4.4:所谓的绿色世博会刚结束,上海的污染水平达历史六个

月最高

? 细节P5.2:世博会开幕期间被禁的污染工厂又重新开工,导致了污

染的爆发

4.4.1.2具体分析

报道首先列出命题M1,细节P1.1一P1.3列举了三个个例证明这一事实,采用的是个例话语的引用,看似很真实,但是个例的代表性上有待考证;报道继而从第一个命题推出第二个命题M2,支撑该论点的论据为:历史根据(细节P2.1)以及(政府行动的结果(P2.2),此部分报道并未深入阐述其观点的理由,只是结合历史和行为结果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推测,因此其在信服性上就打了折扣。命题M3由细节P3.1-P3.4从不同角度支撑:细节P3.1从数据层面进行;细节P3.2从政治角度支撑;细节P3.3举出历史事例;细节P3.4则摆出政府行为。细节P3.1、P3.2和P3.4都是建立在不充分的细节之上的,没有足够的事实支撑,P3.3和命题没有逻辑上的因果联系。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M1、M2主要的功能是支撑M3,其构成了对主题的前一部分,即世博会的参观数据是政府行为,而M4则罗列出来世博会的种种问题,由此就造成了这样一个逻辑格局:政府的强权导致了世博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而立论假设本身是否成立并没有人去追究,是否前者可以直接推出后者也没有详细说明。有此可以看出,整篇报道更多的是对固有概念(中国政府是个专政强权的政府)的反复运用,是对被过滤事件的反复上演,是自上而下的反向论证,而非有了充足的事实依据之后的逻辑推导。

4.4.2议题二“官方制止人民睡衣上街”:引语代表性缺失

本部分选取的文章为:The Pajama Game Closes in Shanghai(睡衣游戏被上海禁止)。报道的主要内容为:上海官方禁止公共场合穿睡衣这一特色的文化传统,遭到各方人员的反对和质疑。

4.4.2.1文本逻辑结构

? 命题M1: 市政当局抑制上海最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在公共场合穿着睡

43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细节P1.1:街头醒目的红色告示提醒

? 细节P1.2:自愿的睡衣巡逻员巡逻街道,劝说穿睡衣上街的人

回家换衣服

? 细节P1.3:名人在电视上宣扬穿睡衣上街是一种落后的不文明

的行为

? 命题M2:穿睡衣上街不应该被禁止

? 细节P2.1:睡衣只是宽松的衣物,不是性感内衣,它于改革开

放时期传入中国,是财富的象征(上海的睡衣的来源) ? 细节P2.2:为了方便,上海居民不仅穿睡衣睡觉还穿着睡衣上

? 细节P2.3:穿睡衣上街的人反对:一位退休工人的观点,睡衣

舒服,穿上街没有什么大不了

? 细节P2.4:不穿睡衣上街的人也不赞成限制穿睡衣上街的行为,

香港记者公开穿睡衣上街

? 细节P2.5:政府官员:穿睡衣上街有损国家形象(取悦外国人) ? 细节P2.6:外国人:对在街上看不到睡衣表示失望

4.4.2.2具体分析:

本文的逻辑很简单,报道的是关于官方限制穿睡衣上街这一行为后各方的观点,间接批评官方行为的不得人心。M1首先提出官方限制睡衣上街的种种表现,主要由三个细节支撑:告示牌、自愿者和名人的宣传,M2则是针对官方行为的各方面的态度,P2.1和P2.2表面是历史资料的罗列,实则是媒体的观点,即睡衣是中国学习西方不成功的本地化的产物,P2.3是来自穿睡衣上街人的反对引语,P2.4是不穿睡衣的两个记者的反对行为,P2.5是政府官员的间接引语,用来暗示官方的行为是一种取悦西方的行为,P2.6引语西方人的反对声音,也暗示官方行为的徒劳。

在M1中,三个细节是被认为是在官方授权下产生的行为,《纽约时报》通过这三个细节得出了政府努力限制穿睡衣上街这行为,但事实上三个细节只能反映出政府在这一现象上的观点:不赞成、不鼓励,《纽约时报》并未列出官方具体限制该行动的案例;同时,在M2中,《纽约时报》并未提到上海有多少穿睡衣上

44

摘要

从批评性话语角度分析美国主流报纸对中国世博会的报道

——以《纽约时报》为例

摘 要

媒体报道通常都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是意识形态“自然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本文考察的是在非政治性事件的报道中蕴含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以及这些报道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承载意识形态的。

本文试图通过对世博会这一历史性事件的相关报道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考察国外主流媒体在对世博会这一偏经济、科技属性的事件的报道过程中,是否更关注科技、经济以外的内容,他们是如何通过对世博会的呈现来构建中国形象的,而这个中国形象又是什么,报道的内在话语逻辑如何,是否渗入西方意识形态因素,以及如何渗入这些因素等问题。正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本文选取了《纽约时报》关于世博会的14篇负面倾向的报道作为样本,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对样本进行文本层面、文本实践层面和社会实践这三个由微观到宏观层面的分析。

研究发现:《纽约时报》的负面倾向报道都是在“政府好大喜功-人民利益受到侵害”这样一个批评性的框架下展开,在这个框架中,政府/官方被描绘为强权的、好大喜功的、不民主的强势形象,与其相对的人民则以是弱势的、权力受侵害的、愤怒的被动形象出现。这样的形象塑造反映了《纽约时报》以“强权—民主”这样的政治形态来划分世界上的国家,将中国与西方放在对立面上的意识形态,依然延续着冷战时期的思维。

关键词:新闻报道;世博会;批评性话语分析;意识形态

I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PPROACH TO THE SHANGHAI WORLD EXPO IN AMERICAN

MAINSTREAM NEWSPAPER:

A CASE STUDY OF NTY

ABSTRACT

Media reports are often affected by ideology and it is a very important Approach to disseminate ideology.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what kind of ideology has been implanted into the reports of non-political event and Through the what kind of the way.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analyse the reports of world expo using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probing how American mainstream newspaper conducted the reports about Shanghai world expo: an event about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at kind of china image were they trying to establish and how they established; what kind of ideology were they trying to implant into the reports and how they Permeated the Ideology into the texts. With such purpose, this paper selected 14 Negatively-Biased reports about Shanghai world expo from New York Times as samples, using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o conduct analysis from Text, Text practice to social practice level to study the samples.

Study shows: all 14 Negatively-Biased reports about Shanghai world expo shares the same Critical framework: chinese government is fond of grandiose projects and

II

ABSTRACT

people's interests are violated. In this framework, government has been portrayed As over-powerful, fond-of-lies, undemocratic; and people's has been described As weak, angry and passive. This images reflects that New York Times try to use \such political form to differentiate nations of the world, and the ideology of put china in the opposite position of the west, remaining the cold-war think habit.

KEY WORDS:

news report;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deology; expo

III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 1

1.1研究背景 .................................... 1 1.2文献探讨 .................................... 3

第二章 新闻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 7

2.1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 ........................ 7

2.1.1作为话语的新闻 ............................ 7 2.1.2两个重要问题 .............................. 9

2.2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 ................... 11

2.2.1费尔克拉夫的研究方法 ..................... 11 2.2.2梵·迪克的研究方法 ....................... 12 2.2.3本文的研究方法 ........................... 13

第三章 样本选择及样本情况 ................... 19

3.1样本选择:《纽约时报》 ..................... 19

3.1.1关于样本选择 ............................. 19 3.1.2关于报道倾向性和报道体裁 ................. 21

3.2样本综合情况说明 ........................... 22

第四章 对《纽约时报》世博会报道的文本层面分析..24

4.1标题分析 ................................... 24

4.1.1世博运营:标题引出批判 ................... 24 4.1.2文化事件:标题暗含态度 ................... 25 4.1.3城市建设:标题直接批判 ................... 27 4.1.4城市管理:标题直接或间接批判 ............. 28

I

第四章 对《纽约时报》世博会的报道的文本层面分析

(要求)、handed(圈给)、moving(迁移)、move(迁移)、cut(扣工资)。这些词表面上看并没有什么破绽,但是结合宾语后便开始展现其建构实力。根据其对应的宾语,这些一般强度的谓语动词又可以分为:针对人的和针对事的。

针对人的谓语动词包括cut(威胁扣工资)、move(迁移)、moving(迁移)、is asking(要求),分别对应的议题为:参观人数、城市建设、中式英语。其中cut(威胁扣工资)所在的语句为一句引语:they would cut our wages(政府威胁扣我们的薪水),前半句是“如果我们不去参观世博会”,引语来源是一位国企的员工;move(迁移)和moving(迁移)出现在不同语篇,但其宾语具有一致性,因此在此合并分析,该谓语对应的议题是城市建设,出现在语句:The authorities move 18,000 families and hundreds of factories(政府迁移掉一万八千个家庭和上百家工厂)中,了解全文后就可以发现,本句后面还有一个表语:为了世博会,旨在强调官方的好大喜功和践踏人权;is asking (要求)来源于语句:Shanghai is asking residents to study English and vowing to teach etiquette to one million local families(上海政府要求居民学习正宗英语,并保证将规矩教给一百万名当地的家庭),在此《纽约时报》暗示,官方认为人民是缺乏规矩的、英语水平有限的(相对于西方),于是要求居民学习规矩和英语,却无视人们的文化传统,一味取悦西方。

针对事的谓语动词包括:started(开始进行)、cleared(清理)、began clearing(清理)、handed(圈给),对应的议题为:参观人数、城市建设。其中started(开始进行)出现的语句:The city also started a promotional blitz on the nation's state-run networks(上海市开始了在国家网络上进行旺季促销式的宣传),出现在议题参观人数中,表现了在世博参观人数出现低潮,官方担心不能完成目标参观人数时,政府展开的应对的之策,《纽约时报》将政府的行为与商家旺季促销活动进行类比,表现政府的“荒诞”;cleared(清理)、began clearing(清理)出现在不同语篇,但其宾语具有相似性,因此在此合并分析,该谓语对应的议题是城市建设,出现在语句:The authorities cleared about two square miles along the Huangpu River to accommodate it(为了世博会政府清除了黄浦江沿岸两平方公里);handed(圈给)对应的语句为:The city handed about 1,300 acres of riverfront land over to the Expo(上海圈给世博园区大约1300英亩的临江的土地),和上一

35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句一样侧面表现了政府对世博会的异常的重视,同时,《纽约时报》也在暗示,将存金寸土的大片城市土地分配给世博会,其背后是对人民和工厂利益的侵害。

4.3.1.2主体为政府意志的执行者(官员、警察和检查员)。

作为政府意志的执行者,政府工作人员的行动,特别是集体性的行为反应了官方的意志,西方读者对他们的印象将直接影响其对整个官方的整体的印象。

①语句中涉及的高强度谓语动词有:detained(扣留)、have detained(扣留)和ordered (命令)。其中detained(扣留)、have detained(扣留)虽出现在不同语篇,但其宾语具有一致性,因此在此合并分析,出现在语句:the police here detained 6,000 people they said were involved in street crimes like theft and prostitution during a 12-day crackdown to prepare for the Expo(上海警察扣留了6000人,据警察说主要是在为世博会开展的为期12天的打击行动中涉及的街头盗窃犯和卖淫者),其对应的议题为犯罪打击,对应的行为主体为上海警察。上海警察打击罪犯维护城市治安本属正常,但使用动词detained(扣留)而不是arrested(逮捕)一方面暗示了此举是世博会前夕政府粉饰城市的系列行动的一部分,两一方面,报道在文章中还暗示扣留中的还有部分异见者。继续塑造官方强权和虚假的负面形象。

ordered(命令)源自语句:government inspectors ?? ordered shops selling pirated music and movies to stash away their illegal goods during the expo(政府检查员命令出售盗版音乐和电影的商店在世博期间藏匿非法产品),对应的行为主体是政府检查员,所属的议题为打击盗版。对于重视版权的西方,中国的盗版现象一直是其批判的重点,在西方读者的观念中,铲除盗版,保障版权是政府应该完成的重要工作内容,这里代表政府意志的政府检查员不仅不打击盗版,还命令盗版商家为世博会藏匿盗版,此句不仅反映了政府官员的不诚实,更试图塑造其背后的官方的粉饰城市的过程中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负面形象。

②除了高强度谓语动词外,还存在一般强度的谓语动词,包括:relocate(重新安置)、move(迁移),它们和宾语后一起共同建构主体形象。其中relocate(重新安置)和move(迁移)的主体一致,都是上海政府官员,所涉及的议题也相同:城市建设,因此放在一起进行分析。两者对应的语句分别是Shanghai officials relocate hundreds of factories(上海政府官员重新安置上百个工厂)和Shanghai

36

第四章 对《纽约时报》世博会的报道的文本层面分析

officials move tens of thousands of families(上海政府官员迁移成千上万的家庭),反映的是世博期间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政府为了世博会迁移了上百个工厂和成千上万的家庭,伤害了工厂和家庭的利益,该议题也是《纽约时报》一直强调的,在整个负面文本中,出现频率最高,而这个议题最能反映《纽约时报》试图建构的世博会期间中国官方的形象:好大喜功的、粗暴强权的、不尊重人权的、不尊重文化的。

以上所有的谓语动词都将问题的矛头均指向官方。在整个事件的权力框架中,官方都被描述成一个粗暴的,不尊重人权的暴发户的角色,这种框架结构在话语分句的及物性表达中被进一步强化,对于西方视角的人来说,官方被构建为非常粗暴的角色。其实本文文本中还存在着另一个主体,即以言语者(《纽约时报》)为代表的西方及西方视角,在与北京相关的事件中,西方的视角显然是被隐藏的,这样就造成了一个客观的幻象,如同一个客观的观察家在看待世博会问题,而非以西方的视角来看待这些问题。同时由上也可以发现,《纽约时报》才报道切入点的选择上,在代表事物的选择上,并没有秉承客观公正的原则,在案例选择中,只是选取了可以支撑自己观点的例子,在说明和表达的过程中,也只对例子进行了有利于表达自己观点的描述和叙述。

4.3.2行为过程的被动语态:强调人民弱势形象

作为被动的行为语态,其权力的分布与主动语态相反,强调的是被动者的弱势,当然这也就从反面衬托了施动者的强势。在本文的文本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行为过程的被动语态,在14篇负面倾向报道中,共整理相互关于行为过程中的主动语态的语句18句,其涉及的被动者主要包括:异见分子、弱势群体(乞丐)、媒体、普通市民、国企员工、公务员、传统建筑、外国人等,他们的身份从不同的方面代表着人民,他们的弱势体现了人民利益在中国受到侵害。行为类型中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对比起到了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效果。本文将根据被动者的不同进行分类分析。

4.3.2.1主体为人民

被《纽约时报》作为被动者处理的首先有国企员工、公务员、群众和国家旅行社(私人),涉及的议题为“世博参观人数”,具体语句分析如下:

37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被动者为国企员工和公务员涉及语句有:They were asked to visit this year's Shanghai World Expo(某个国家经营的服装企业的员工们被要求去参加今年的上海世博会)和state employees and government bureaucrats from virtually every part of the nation were ordered to pile onto buses, trains and planes and head to the Expo 2010 in Shanghai(全国各地的国企员工和公务员被命令挤上大巴、火车或飞机赶来参观世博会),反映的都是为了完成世博会参观人数官方定的目标,国企员工和公务员被要求和被命令从全国各地赶到上海参观世博会,尽快他们并不愿意,前一句是个例,后一句是总述。

被动主体为群众的语句有:crowds(were)bused in to line the relay route and cheer on the torch bearers(奥运火炬传递期间,围观群众被运送到火炬交接线上,为火炬手加油)和cheering crowds were ordered to get back onto their designated buses and head to the next location along the route, where they were expected to cheer for the cameras all over again(加油的群众被命令坐上固定的大巴送一个传送点转到另一个,只为能在摄像机面前再次为火炬手加油),这里描述是的奥运会火炬传递期间的情况,以证明中国官方在为了表面形象奴役人民方面有前科,只是为了能在镜头面前显出人民支持,就命令和运送同样的一批围观群众一次次的出现在摄像机面前。

被动者为私人单位的有:State travel agencies were pressed to deliver on their Expo quotas(国家旅行社被迫完成世博会的参观人数的配额)。为了完成参观人数的大指标,一些私人企业被迫承担各自的参观人数的配额。反映了官方对私人单位的强权。

综上,在“世博参观人数”这一议题上,在《纽约时报》的文字处理中,无论是国企员工、公务员、群众还是私人单位都处于被迫的、被命令的和被要求的被动局面,这就使得在句中并未直接提出,但一直在文本中暗示的施动者——官方的形象越发显得强势,除了强权,这些语句还在暗示官方对表面形象的过度重视,而这种形象存在虚假成分。

在“城市建设”的议题中,《纽约时报》设置的被动者角色是Tens of thousands of inner-city residents(城市居民),对应的谓语为were evicted, relocated in most cases in remote, unfinished suburbs and offered compensation well below the market

38

第四章 对《纽约时报》世博会的报道的文本层面分析

value for their property(被驱逐,并大部分被安置在偏远的,未完成的郊区和提供远低于市场价值补偿)。城市居民被evicted(驱逐)出自己居住的地方,被迫重新安置在边城,且未得到合理的补偿,被动的、无奈的形象跃然纸上,很容易引发西方读者的同情,而这一现象背后的罪魁祸首的官方则会成为被谴责被质疑的对象。

官方形象塑造还表现在对待弱势群体上,这里涉及的被动者是乞丐,对应的语句为:unlucky beggar I saw being escorted away after he had squatted on the sidewalk on Nanjing Road for momentary relief from the heat in the plume of chill air that streamed out of a downtown shopping mall(乞丐为躲避高温进入商场后被遣出),反映了官方对待弱势群体态度上的冷漠和粗暴。

在“犯罪打击”的议题中,《纽约时报》同样使用了大量的被动语句。相关语句有Thousands of people were detained in what the police said was a crackdown on street crime before the opening(上千人在据警察称是打击街头犯罪活动中被拘留),这里使用的被动者Thousands of people(上千人)而不是criminals(罪犯),暗示官方扣留的并不完全是罪犯,同时使用detain(扣留)而不是arrest(逮捕)也在暗示官方行为背后存在特殊理由;随后使用的语句some activists were also held(detained)(一些政治积极分子也被扣留),表现了官方借打击罪犯的名目在排除异己,再次强调其行为的虚假性;而对于先锋艺术家艾未未的被动语句塑造:Weiwei?? has been placed under house arrest(艾未未被软禁),则是《纽约时报》以例证的方式对以上种种官方形象建构的进一步加强,反映了一个对先锋艺术缺乏开放态度,将先锋艺术家当初异见者进行打击的国家形象。值得说明的是,在所有的文本中,没有一篇提过艾未未被拘事件背后的真实原因,《纽约时报》只是生搬此案例过来支撑其对于中国官方形象的塑造,事实上长期旅美的艾未未是因偷税而被拘的,而不是如《纽约时报》所描述的被软禁。

4.3.2.2主体为媒体

在官方对的媒体及其部分信息的态度上,《纽约时报》使用了一些三个被动语句,反映了中国媒体的被动地位。在语句news media are tightly controlled中,表明了新媒体处于政府的严密控制中;与此同时The fiasco was largely censored in the Chinese media(世博会期间的失败在中国媒体中被审查删除了),表明了政府

39

第四章 对《纽约时报》世博会的报道的文本层面分析

不守承诺的(不遵守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承诺,主要表现在对国内人民和部分外国人的限制,对文化的限制)。

特写的标题为:Shanghai Expo Sets Record With 73 Million Visitors(上海世博会创下7300万游客的记录),属于直接标题,从标题可以看出,文章的切入点为世博会的游客人数。作为一则特写的标题,从表面上看,该标题同样呈现中立属性,但此标题背后是一个how式疑问:上海世博会如何创下7300万游客的记录,而该报道正是立足于回答该问题的前提下进行论述的。对于这个how的问题,报道借人民之口回答,世博会参观人数的记录是政府(官方)行为的结果,即政府通过命令和要求人民参观世博会,从而超额实现了世博会参观人数的目标,在此过程中,政府的强权形象和人民的弱势形象彰显。

评论的标题为:Expo Offers Shanghai a Turn in the Spotlight(世博会让上海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属于直接标题。作为一则评论的标题,该标题似乎承载的意识形态信息不多,只是介绍了本文的切入点:世博会本身,但通过结合报道分析我们可发现,本文主要的论述侧重于对聚光灯下的世博会的批评,讲述的是中国官方为了将上海变成聚光灯的焦点做的种种“努力”:其中包括强行迁移居民和工厂,花费巨额财政收入等等,以及官方行为引起的人民的反抗和愤怒等,该评论的标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欺骗性。

4.1.2文化事件:标题暗含态度

该主题的共有3篇特写,1篇读者来信,其中读者来信是在其中一篇特写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舆论收集。在该主题中,《纽约时报》选择了涉及切入点:上海双年展、睡衣文化、中式英语,分别对应三则特写。具体包括:

① Eighth Shanghai Biennale Offers Wide Range of Art Concepts(特写) (上海第八届双年展提供了广泛的艺术概念)

② In China, Pajamas Are Not Just for Bedtime(读者来信) (在中国,睡衣不仅仅是在睡觉的时候穿) ③ The Pajama Game Closes in Shanghai(特写) (睡衣游戏停止了)

④ Shanghai Is Trying to Untangle the Mangled English of Chinglish(特写)

25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正试图解决中式英语对英语的扭曲)

在“上海双年展”的报道中,标题Eighth Shanghai Biennale Offers Wide Range of Art Concepts(上海第八届双年展提供了广泛的艺术概念),属于直接性标题,属性中性。事实上,在此篇报道中,标题除了明确文章的切入点外,并未留下任何倾向性的痕迹,但是不得不提的是,在上海世博会期间,用大篇幅报道另一个艺术性事件,目的也很容易明了:比较共同点和不同点。文章通过论述,得出这两个文化事件的共同点是都的受到了官方因素的非正面影响,不同点为双年展受到了官方更为严厉的管制,个人和媒体受到了更多的限制。

在关于“睡衣文化”的报道中,特写的标题属于直接性标题,表面上看,标题The Pajama Game Closes in Shanghai(睡衣游戏停止了)除了略带写作者因好玩游戏结束时的遗憾感之外,仍属于较为中立的属性,但文章并非这么简单。将公共场合穿着睡衣等同于游戏,表明了作者对这种行为的鼓励和认同,文章认为在公共场合穿睡衣是人民的一种权力,是一种文化,而官方禁止这种行为(事实上,官方并未禁止,只是宣传号召部分民众不要这么做)是一种对文化、对人权的不尊重。随后《纽约时报》刊登的三则美国居民的西方读者来信In China, Pajamas Are Not Just for Bedtime(在中国,睡衣不仅仅是在睡觉的时候穿),标题属于引语式标题,看似诚恳公正,标榜观点来自于民的同时,我们在通读全文后却可以看出,但所选来信均属美国居民,其对于中国的情况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发言权,故其观点也站不住脚。

在关于“中式英语”的特写中,标题Shanghai Is Trying to Untangle the Mangled English of Chinglish(上海正试图解决中式英语对英语的扭曲)也属于直接性的特写标题,引出文章的切入点:扭曲了英语的中式英语。文章首先大篇幅(6个自然段)介绍了国内大量的中式英语的例子,然后介绍国内“Chinglish slayers”(中式英语杀戮者)正努力消除中式英语,随后便引用部分对中式英语感兴趣的对此类行为存在异议的个体话语,并提出中式英语是“endangered species that deserves preservation”(濒危语种,政府应该保护而不是消灭)。这也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标题。

26

第四章 对《纽约时报》世博会的报道的文本层面分析

4.1.3城市建设:标题直接批判

该主题中共有三篇特写,两篇评论,相对于其他主题的报道数量,可见《纽约时报》对该主题的关注。在这些报道中,根据报道侧重点也可以分成以下两类,一类关于官方投入重金却因种种原因无疾而终的项目,另一类关于上海城市整体建设。具体包括:

① Plans Shrivel for Chinese Eco-City(特写) (上海建立中国生态城市的计划夭折) ② Shanghai Is Sprucing Up Its Image(评论) (上海装饰城市形象中)

③ Shanghai Buys Itself a Makeover Before a Fair(特写) (上海在世博会开幕之前重金改造自己的形象)

④ Ire Over Shanghai Rail Line May Signal Turning Point(特写) (人们对上海磁悬浮的不满可能预示着城市运作方式的转折点) ⑤ Shanghai's Boom: A Building Frenzy(评论) (上海的繁荣:一场建筑狂乱)

关于无疾而终城建项目的报道包括:Plans Shrivel for Chinese Eco-City(上海建立中国生态城市的计划夭折)和“Ire Over Shanghai Rail Line May Signal Turning Point”(人们对上海磁悬浮的不满可能预示着城市运作方式的转折点),纯粹从标题看,两个标题都属于直接性标题,引出的文章切入点分别为生态城市建设和磁悬浮计划。通读全文可发现,议题磁悬浮计划的主要报道内容为上海原市委书记陈良宇的种种个人利益凌驾人民利益的违规行为,而磁悬浮计划正是在这种的背景之下由陈推进开始建设的,也因陈的下马而搁浅,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和“Ire”(民怨),而对于预示着城市运作方式的转变并没有过多涉及。而对于在报道时间上比磁悬浮计划报道晚一年的生态城市建设报道,报道重心和标题较为吻合,报道了上海重金打造生态城市的计划夭折,并通过引语的方式借他人之口分析了原因,官方再次成为主因,值得一提的是该计划也是陈良宇时期开始的城建项目。

关于城市建设的报道中,有特写一则,评论两则。虽然三篇报道体裁有所差异,但三篇报道的标题都开始承载观点,不再只是事件的表述,属于观点型的标题,这种标题不再承担提供文章切入点的功能,而是更进一步,反映媒体的态度

27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和倾向。当然对于这三则报道,《纽约时报》还是未直接表现其倾向性,而是间接性的将自己倾向隐在标题的词汇使用中。

在标题Shanghai Is Sprucing Up Its Image(上海装饰城市形象中)中,词汇Spruce Up有“装修房子”和“打扮修饰以改善形象”的意思,而标题在这里明显使用的后者的释义,该词通常用来表达为了形象对现有建筑或形象的修修补补,且暗示先前形象不佳,这里用来表达上海的城建工程,一方面是站在优者的一方,对上海之前的城市形象表示否定,另一方面,对上海世博会期间的城市建设表示不认同,认为其纯粹是为了修补形象而为,并进一步建构上海官方好大喜功的形象。

标题Shanghai Buys Itself a Makeover Before a Fair(上海在世博会开幕之前重金改造自己的形象)比标题“上海装饰城市形象中”在观点表达和引导方面更进一步,标题中重点词汇有两个:buy和makeover,buy 的意思很简单:“出钱购买”,makeover的解释为“打扮;装饰”,标题想要表达的意思很简单:上海的世博会前的形象改造是金钱买来的,而西方读者在看了标题和全文后很容易在上海官方这个主体前加上“好大喜功”和“奢侈浪费”的形容词,而在此过程中,对之相对的人民主体则是“受限制的”,“愤怒的”的形象。

对于标题Shanghai's Boom: A Building Frenzy(上海的繁荣:一场建筑狂乱)来说,用一场建筑狂乱来注解上海的繁荣,媒体的态度很明确。对于本标题的重点词汇Frenzy的解释,既有“乱”,也有“怒”的意思,通读全文后发现,文章认为,上海的建筑工程是乱的,而官方盲目建设是乱的根源,从而也导致了人民的怒。《纽约时报》的负面倾向非常明显。

4.1.4城市管理:标题直接或间接批判

在该主题中,报道主要涉及两起官方行动:隐藏盗版和扣留罪犯。前者体裁为特写,后者为消息。具体包括:

① In Shanghai, Hiding Bootlegs Before the World Visits(特写) (上海在游客到来之前隐藏盗版)

② China: Street Crime Sweep In Shanghai(消息) (中国:上海警方横扫街头犯罪)

28

第四章 对《纽约时报》世博会的报道的文本层面分析

在标题In Shanghai, Hiding Bootlegs Before the World Visits(上海在游客到来之前隐藏盗版)中,描述性的标题下是媒体明显的观点引导。版权意识在西方是非常普遍的意识,即大部分西方人民认为尊重版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中国官方隐藏盗版的行为(真实性有待考证),可以引申出两重含义:1)是中国官方隐藏而不是打击盗版,反映了其对盗版行为的姑息,对版权的不尊重;2)中国官方对于形象只做表面功夫,是“不诚实”的,这也是《纽约时报》试图建构的中国的官方形象。

对于消息China: Street Crime Sweep In Shanghai(中国:上海警方横扫街头犯罪),该标题看似并未承载任何观点,但值得一提的是该标题中的词汇选择: Sweep,这里的Sweep是使用的是名词含义:快速的清扫行动,清扫作为一个动词使用时,对象通常是物化的存在,表明行动方对施受方的强烈不认同,这里如果用在犯罪分子——破坏社会秩序的人身上还算合理,但通读文章后发现,文章认为,这里的犯罪分子只是官方之词,还包含部分外国人和异见持有者,该行动暗含了政府排除异己的举动,继续塑造官方的假包容和假开放、不尊重人权的形象。

纵观《纽约时报》的报道,以上4个主题都涉及两个主要行为主体:强权的政府和没有人权下弱势并愤怒的人民,即在《纽约时报》看来,主办世博会除了要具备技术、经济等因素外,还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保障基本的人权,中国政府好大喜功、践踏人权是本次世博会负面倾向报道的整体思路,几乎所有的报道都是在这个主题框架下展开的,这个框架(政府好大喜功-人民利益受到侵害)反映了《纽约时报》对于世博会的批评立场。对中国政府践踏人权的批评也是《纽约时报》对北京奥运会期间报道的关键⑥,这反映了其在报道态度上的一致性:即中国人民没有人权,在政府的强权下生存。

同时,从新闻标题来看,行为的主体都是官方,而客体——人民都集体属于被忽视状态,在《纽约时报》看来,这似乎也对应了中国政治方面的国情:即政府强权统治,花费巨额财政塑造表面的国家形象,而忽视、限制甚至剥脱人民的权力。

卢枞.对美国主流媒体中国镜像的批评话语分析——以《纽约时报》关于北京奥运会的社论为例[D] .杭州: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2009.

29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2词汇分析:过度修饰

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词汇层面的分析主要体现在其对过度修饰现象的挖掘。而过度修饰主要体现在一些形容词的选择上,在样本中,过度修饰主要体现在对两大主体——官方和人民的修饰上,因此本文将对这些过度修饰的形容词修辞的主体进行分类分析。

在14篇负面倾向性的文本中,关于报道中强调的两大主体共存在16个过度修饰词。涉及修饰主体共有6个,其中官方层面的主体包括:Expo(上海世博会)、China(中国)、Expo park(官方修建的世博会园区)、shanghai urban construction(官方主导的上海城市建设);人民层面包括:visitor(游客)、pajamas(人民穿睡衣上街的行为)。

4.2.1官方层面:塑造官方好大喜功形象

总的来说,对官方这个层面的修饰,纽约时报的用词带有较强烈的负面的感情色彩,但对于特定的修饰主体,这个负面情感有略有不同,以下本文对此将进行分类分析。对于这个层面内的修饰主体可分为以下两个类型:官方本身和官方主导的建设行为。

4.2.1.1官方本身

关于官方本身的修饰主体只有China(中国)一个。对中国的修饰词为:full of mass mobilizations and state propaganda(充满大众动员和国家宣传的)出现在文章Shanghai Expo Sets Record With 73 Million Visitors(上海世博会创下7300万游客的记录)中,用来形容中国一直以来的状态,塑造的是集权式的中国形象,而这种中国形象的反映也一直贯穿于《纽约时报》的报道中,西方自英国发端个人主义,一直将个人主义视为崇高而不可亵渎的基本原则,对于中国的集体性的行为一直持不理解不认同的态度,这里再次强调中国的集权性也是在引发西方读者的不认同感。

4.2.1.2官方行为产出物

这部分的修饰主体包括:Expo(上海世博会)、Expo park(官方修建的世博

30

第四章 对《纽约时报》世博会的报道的文本层面分析

会园区)和shanghai urban construction(官方主导的上海城市建设),这里的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对官方行为产出物形象的塑造背后隐藏着《纽约时报》对上海官方乃至对中国形象的塑造,作为由上海政府主导建设的项目,对世博会、世博园区建设和上海城市建设的形象修饰和官方的形象休戚相关,对一个事件或建筑的负面评价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其负责人的形象,从而达到形象塑造或强化的目的。

对上海世博会的修饰词包括:glittery(华丽炫耀的)、so-called Green(所谓的绿色)、gigantic(过于庞大的)、extravagant(奢侈的)、elaborate(煞费苦心的)、dazzled(眼花缭乱的)、biggest and most extravagant(庞大而浪费的),分别在6篇不同的文章出现。纵观这些形容词,其实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感官型的形容词,比如glittery(华丽炫耀的)、gigantic(过于庞大的)、dazzled(眼花缭乱的);另一类是评价性的形容词,比如so-called Green(所谓的绿色)、 extravagant(奢侈的)、elaborate(煞费苦心的)、biggest and most extravagant(庞大而浪费的)。前者主要通过视觉形容带给西方读者想象以激发西方读者的评价,而后者则是直接灌输观念的评价型修饰词,因此,后者比前者过度修饰的强度要更强。通过这些形容词,对于不了解世博会的人来说,很容易产生世博会华而不实,奢侈浪费的印象。通过以上修饰词的强化,西方读者也很容易看到一个奢侈浪费、华而不实、煞费苦心的官方形象。

Expo park(世博会园区)的修饰词包括:sprawling(不规则地伸展的)和multibillion-dollar(耗资数十亿美元的),这两个修饰词表面看并非评价型修饰语,一个是对世博会园区整体建筑形象的描述,一个是对园区造价的提醒,但在文章中这两个词是连在一起修饰世博园区的,负面倾向明显。sprawling作为形容词的含义是“蔓生的,不规则地伸展的”,通常形容植物无序扩张的生长状态,在这里形容世博会园区表现了园区的无序性和扩张性;multibillion-dollar的意思是“数十亿美元的”,指的是园区的造价,在此之前加上sprawling,表现的含义很明显:园区耗费巨资,却处于无序扩张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读者很容易将批评的矛头指向园区背后的负责人——官方,也很容易引发西方读者产生这些巨资都用在什么地方的疑问,最终引发对官方信誉的质疑。

在shanghai urban construction(上海城市建设)的修饰语中,过度修辞词包

31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括:severe damage(造成严重毁坏的)、demolished(被拆毁的)、destructional(毁灭性的),都属于对行为结果的修饰,主要集中在文章Shanghai's Boom: A Building Frenzy(上海的繁荣:一场建筑狂乱)。其实这些修饰词与其说是在修饰上海城市建设行为,实际是修饰在上海城建过程的拆掉的建筑的,媒体通过这些修饰词表达了对老建筑被毁的遗憾,引发西方读者对老建筑的同情,进而引发其对拆毁老建筑的“元凶”——官方的不认同和反感。

4.2.2人民层面:塑造人民弱势形象

在过度修饰方法的使用上,《纽约时报》除了塑造官方强势形象外,还塑造了人民的弱势形象。人民层面的修饰主体包括:visitor(游客)和pajamas(人民穿睡衣上街的行为),前者属于人民自身,后者属于人民的行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世博的游客主要为中国人民(官方统计,外籍游客只占总游客的5.8%)。

4.2.2.1人民自身

对visitor(游客)的修饰词包括overflow(溢满的)和desperate(因排队中绝望的),都出现在文章Shanghai Expo Sets Record With 73 Million Visitors(上海世博会创下7300万游客的记录)中,表现了因在政府操作世博会参观人数暴增的情况下,游客的状态,“溢满的”反映了游客已经多到园区无法承载的程度,“绝望的”反映了这些游客在这种情况下的精神状态,两个修饰词一方面反映了游客绝望无助的弱势状态,可以引发西方读者的同情,另一方面也很容易引发西方读者的疑问:为什么人会这么多、这么让人绝望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参观,文章顺势给出了答案,将矛头指向了官方:正是官方通过强制要求的方式动员人民参观世博会,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在人民弱势的形象下,政府的形象越显强势。

4.2.2.2人民的行为

对pajamas(人民穿睡衣上街的行为)的修饰词分别为:a cherished Shanghai tradition(值得珍惜的文化)和Shanghai tradition(上海传统),这两个修饰词比较特殊,单纯从解释上来看,完全没有负面的倾向性,这里的问题是这两个修饰词用来修辞“人民穿睡衣上街的行为”这个主体是否准确,以及这么修饰背后隐含的含义。事实上,穿着睡衣上街的、这种行为只是很小一部分上海市民的习惯,

32

第四章 对《纽约时报》世博会的报道的文本层面分析

上升为上海的传统层面来描述并不准确,至于其是否是值得珍惜的文化这里并不进行论述,本文探讨的是在这样的修饰下,人民和官方分别被赋予的形象。《纽约时报》认为,当穿着睡衣上街的这种可以被称为上海传统的、值得珍惜的文化行为被政府禁止时(事实上,政府只表达了不建议的态度,并未禁止),文化和传统被摧毁,而珍惜这种传统和文化的人民则显得异常的弱势,值得同情,而官方则会显得异常强权,践踏文化传统和人权,进而激发西方读者的反感。

总的来说,在过度修饰下的形象塑造中,对于官方这个层面,纽约时报的用词带有较强烈的负面的感情色彩,如对世博会的形容,对城市建设的形容,在这些修饰词的修饰下,一个好大喜功,铺张浪费、不尊重人民和文化传统的政府呼之欲出。而对于人民这个层面,《纽约时报》的用词则充满支持与同情。

4.3短语分析:及物性

在本部分,本文希望运用及物性这个方法分析出在《纽约时报》关于世博会的报道中,谁背塑造为主要的施动者(主动方/强势一方),谁是被动者(弱势一方),双方的形象是怎样通过分句的不同样式被塑造的,又是如何进行分配的,属于语句层面的分析。

话语的主要过程类型可以分为:行为、事件、关系和心理,相比于其他几种过程类别,行为过程(行动过程分为主动类别和被动类别)更强调的是行动本身的动态状况,强调施动者的主动态势,它使得施动者表现的更为强势(相比于其他集中过程表现类型),也是本次《纽约时报》在关于世博会的负面倾向报道中最常使用的类型,是本文将会重点分析的类型,同时因为行为过程之外的几种过程出现的较少,对此本文将把此部分分成以下几类进行分析:行为过程的主动语态、行为过程的被动语态、其他过程(包括事件、关系和心理等过程)。

4.3.1行为过程的主动语态:强调官方强势形象

在14篇负面倾向报道中,共整理出关于行为过程中的主动语态的语句16句,语句主体皆为官方,具体包括政府和政府意志的执行者(官员、警察和检查员),在谓语动词的使用上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媒体强调的官方和人民的形象,就

33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谓语倾向性的表现强度来看,本文将这些谓语分类两类:高强度谓语动词和一般强度的谓语动词。

4.3.1.1 主体为政府

①语句中涉及的高强度谓语动词有:threatened to tear down(威胁)、suppress(压制)、plans to ban(计划禁止)。

其中threatened to tear down(威胁拆除)对应的主语为Chinese authorities(中国当局),宾语为the million-dollar Shanghai studio of Ai Weiwei(拆除艾未未的价值百万美元的上海工作室),出现在文章Eighth Shanghai Biennale Offers Wide Range of Art Concepts(上海第八届双年展提供了广泛的艺术概念)中。艾青之子艾未未是一名先锋艺术家,在《纽约时报》看来既是弱势的人民的代表,也是人民创造的文化和艺术的代表,中国当局对其暴力的威胁行为,反映了主体的强权,客体的弱势,中国当局被塑造成霸权型的角色。这里值得说明的是,一方面中国当局威胁艾未未行为的真实性待考证;另一方面,报道并未对艾未未的事件进行任何的说明,长时期旅居国外,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艾未未能否代表弱势的人民形象值得怀疑。

suppress(压制)出现在语句city authorities??suppress one of Shanghai's most distinctive customs: wearing pajamas in public(上海政府禁止上海最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在公共场合穿着睡衣)中,行为主体为上海政府,客体是人民的行为.《纽约时报》一直强调穿睡衣上街是上海特色的风俗习惯,是上海人民创造的文化传统,而表现官方对该行为的暴力压制,表现了主体对文化的漠视,则可以成功的引起西方读者都强势官方的不认同感。这里仍需要说明的是,撇除穿睡衣上街是否可以被定义为文化传统的争论性外,上海官方在对待该问题的处理方式主要为引导纠正,就算使用到了禁止的方式和措辞也是很少部分区域的行为,上升为上海官方的行为,表述并不准确,有以偏概全之嫌。

plans to ban(计划禁止)出现在语句The city plans to ban smoking in public places(上海计划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宾语为在公共场合吸烟的行为,文章并没有像对穿睡衣上街的行为一样进行定性,故此句能提供的信息不多。

②对于主体为政府来说,除了高强度谓语动词外,还存在一般强度的谓语动词,包括: started(开始进行)、cleared(清理)、began clearing(清理)、is asking

34

百度搜索“yundocx”或“云文档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云文档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从批评性话语角度分析美国主流报纸对中国世博会的报道在线全文阅读。

从批评性话语角度分析美国主流报纸对中国世博会的报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yundocx.com/wenku/17973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18-2022 云文档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