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文档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第九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旅游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5-06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九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旅游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

旅游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

【摘要】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能选择和利用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开

发并在学校现场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旅游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而言是一部直观而生动的自然、社会和文化教科书。旅游文化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所站的地位是合法、和规律、合目的的。本文基于旅游文化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意义,提出了其具体的实现途径,即分析情境、确定目标、设计方案、解释与实施、检查、评价、反馈和重建五步骤,以期使旅游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课程资源,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主、面向学生生活世界、面向学生未来生活、面向学校文化圈。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旅游文化;面向学生

1

第九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旅游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

Tourism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bstract]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s based on the school can choose and

use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he basis of development and in the school field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course. Travel to student's body and mind development is a visual and vivid in the natural, social and cultural textbook. Tourism cul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tand is legal status, and the rule, the purpose of the joint. Based on the tourism culture in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nd put forward the concrete realization way, namely analysis situation, determine a goal, design, interpre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inspection, evaluation, feedback and reconstruction five steps, so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tourism culture as an important curriculum resources, really take the student is given priority to, the student life world and the students' future life, the school culture.

[Key word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Tourism culture; Face to student

2

第九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旅游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

绪论

一、问题提出

1、校本课程开发的兴起。

自上世纪70年代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两位学者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国际讨论会上提出“校本课程开发” [1]这一概念以后,世界各国掀起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新的课程开发模式—校本课程开发,并催生了各国课程改革浪潮。中国自80年代引进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后,在理论界也掀起了校本课程的讨论热潮。

2001年7月由教育部正式公布的《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今天国内校本课程开发被提到各学校教学日程,成为教学理论与实践讨论的热门话题。

2、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现有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校本课程开发在不同层面存在不足如“学校‘ 以人为本’管理观念的缺失与教师队伍民主参与课程管理与开发需求之间的矛盾;学校内部课程实施权力下放与对教师的校本培训力度不够之间的矛盾;课程资源来源范围狭窄,思路单一。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二、研究意义

1、现实意义

课程资源的质量影响着课程的质量,将旅游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拓展了教育资源的来源范围,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学校教育的核心是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接受什么样的课程教育对形成什么样的素质关系极大。因此课程、教材的形式和内容都应体现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体现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校本课程质量的提升对学生健康发展、社会持续发展乃

3

第九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旅游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

至民族素质的提升都具有重要作用。将旅游文化纳入校本课程开发体系,有利于提升校本课程质量,发挥学校办学特色,丰富办学经验。也为校本课程开发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2、理论意义

教育资源的来源必须合教育目的、教育规律,本研究志在论述旅游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

从目前已有的文献资料分析,将旅游文化纳入校本课程开发体系的研究还鲜有人为,本研究以期为完善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理论尽绵薄之力。

三、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本研究以“校本课程”为关键词及主题,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在线检索,共得到相关研究文献 5769 篇,其中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595 篇,占相关研究文献总量的 10.3%。从内涵、特点、条件及影响因素、类别、策略和评价等六个方面对检索到的相关文献展开分析,如表1 示:

(数据来源自其论文)

表明,从“类别”的角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文献数量最为丰富,为了深入探讨这一内容的研究状况,就此进行进一步分析,按其研究主题绘制表格,如表 2所示:

4

第九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旅游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

在研究内容层面上,就“类别”的研究文献数量最多,其次是就“评价”和“条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余下的研究较少。研究重在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体( 各级各类教育,各级各类学校) ,而非本体( 是什么的问题) 。 2、国外研究现状

校本课程开发一词是1973年由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两位学者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的。英文表述为“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缩写词为“SBCD”。

埃格尔斯顿总结了英国的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形式是外部驱动的校本课程开发,既来自国家的要求、任务或规定,但学校以自己所独有的方式来接受、完成校外的任务;另一种形式是内部驱动的校本课程开发,即校本课程开发完全是由于学校内部发动的,而且是学校自身所独有的。 国家驱动的 1、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做自己的事情”。 校本课程开发 学校驱动的校本开发 2、突破、改编和超越国家课程计划框架以适应学校的特定需要。 3、接管国家的课程开发项目,使其演变为完全的校本课程开发。 1、服务于学校自身的明确的课程和教学目标的长期、整体的课程创新。 2、应对即时的教学需要的短期、局部的课程创新 图表内容摘自: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背景、进展及现状》,《比较教育研究》,2001(8)。

美国课程论学者肖特构建一个用以识别课程开发策略的三维模式。第一个纬度是课程开发的活动场所:外部机构,或特定场所;第二个纬度是课程开发所需要的专业人员:学者占主导或课程专业工作者占主导,或内环境专家(如教师、学生、校长、家长的等)占主导,或各方面人员的平衡协作;第三个纬度是对课程实施所持有的观念:直接的实施,有限的改编,完全开放的改编。

四、特色及创新

通过以上梳理国内外学者对对本课程开发研究文献可以得出,目前学术界对旅游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的研究尤为欠缺,本研究从二者相结合的角度分析校本课程开发视角新颖,也是一次有挑战性的探索与创新。

5

第九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旅游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

五、下一步研究展望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的系统的工作,对其研究也是极富有挑战性的,在取得阶段性成果以后,研究者对未来研究充满希望。在此,笔者展望一下未来我们研究旅游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的探索方向。

1、从不同的视角透析校本课程。

2、旅游文化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有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模式。

6

第九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旅游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

旅游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

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是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接受的课程教育对其素质的养成关系极大。因此课程形式和内容应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体现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校本课程作为独立的课程形态,其课程内容也应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体现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试从旅游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的角度分析校本课程开发。

一、校本课程开发涵义及特征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

自上世纪70年代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两位学者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国际讨论会上提出“校本课程开发” [1]这一概念以后,世界各国掀起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新的课程开发模式—校本课程开发,并催生了各国课程改革浪潮。中国自80年代引进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后,在理论界也掀起了校本课程的讨论热潮。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做了分析。台湾学者黄政杰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中心,以社会为背景,透过中央、地方与学校三者权力责任的权责分配,赋予学校人员责权;由学校教育人员结合校内外资源与人力,主动进行学校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叶澜教授认为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2]。P171)崔允漷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广义的定义不但包含由学校完全自主地决定教什么的问题,而且还包括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致力于为提供的课程准备教学材料,而且很少依赖现有的教科书。狭义的定义规定了集权制的教育当局授予学校一定的自由或自主性,允许它们决定在部分学校中实施的课程[2]。郑金洲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3]

虽然对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的涵义众说纷纭,但就其本质而言,笔者认为:校本课程是在国家和地方的教育目标、教育政策、学校自身教学哲学指导下,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而由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课程专家基于学校能选择和利用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协同自主开发并在学校现场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7

第九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旅游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 1、独立的课程形态

校本课程是独立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课程形态。 “在当代课程中,主要的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很少有单一的课程开发体制,而多半实行的是‘三级课程开发’体制,即国家、地方、学校共同参与课程开发。”[4] 2001年7月由教育部正式公布的《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校本课程作为独立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以外的课程形态的地位得到确立。

2、课程开发主体的交互性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课程开发模式,是面向学生现实生活图景和经验的,因此处于课程开发系统最下端的学生应该而且必须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作为主体的学生具有生命意义、发展意义、独立人格和社会意义,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当这种利益诉求寻找到合适的载体时,必然会由内而外的表达出来,由隐形化为显性。校本课程开发正好为学生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提供了表达的平台。但学生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受到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和思维模式等因素影响,不能充分、完全的表达,甚至有的需求是不合理的,因此需要教师、课程专家施以有效的沟通、诱导、启发。他们也只有在和学生充分的沟通的基础上、才能了解学生需求,才能合理表达学生需求,才能真正为了学生的发展,才能找到表达学生利益诉求和需求的方式。学生的需求只有得到居于其上的上层组织者的认可才能得以实现,才能得以表达,才能由内在的隐性的转化为外显的。教师、课程专家在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上层组织者,对课程资源选择具有厘定权,是课程资源的最终决定者,对学生的利益诉求和课程需求起决定、调控和引导作用。决定着学生利益诉求和需求被表达的程度和被表达的方式;在学生的利益诉求向着合规律、合逻辑、合目的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调节和引导的作用。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间关系是互动的、双向的。

3、课程内容、知识的场域性

8

第九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旅游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是基于学校的,学校具有其自身的文化覆盖范围。校本课程知识、内容明显的具有“场域性”,属于地域性知识,是特定的学校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及校园文化的反映,并以学校文化圈为界线,带有明显的边界性。一旦超出学校文化圈,校本课程就是失去了应有的解释力和生命力,也就失去了校本课程存在的意义。校本课程只有在学校文化圈内才是可接受和可理解的。

二、旅游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

(一) 旅游文化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地位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关系;它既是一种融合文化,具有综合性,也是一种冲突文化,具有矛盾性。是在旅游和在为旅游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

[5]

,是随着物质社会和精神社会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这

种文化氛围尤为浓郁。例如闻名世界的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旅游文化表现形态丰富多样。这种丰富的文化,承载着近世以来人类交往过程中智慧的结晶。

教育是传承文化和创造文化的实践活动,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是文化得以传承的媒介。校本课程作为课程形态的一种类型,传承文化也是其必须之功能。同时旅游文化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其在地方教育建设中应该拥有一席之地,这种地位是合法的、合规律的、合目的的。

1、合法性

“人性维度是教育的精神依据,没有人性考量的教育制度就会发生合法性危机。”[6]人性只有在人的生活中才有意义,因此有人性的教育也必须是在生活中发生的。旅游文化作为教育资源进入校本课程,与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相联系,与学生需求相联系,是符合人性的,因此是合法的。

2、合规律性

教育活动自其产生之日起,历经了数千年的变化,依然是教育活动,而不是其他活动,是因为教育活动有其自身不变的本质,也就是教育的本质是不变的本质,这种不变的本质就是育人。

育人,育什么样的人?怎么育这种人?育出来的人应该达到什么标准?从校本课程开发的角度来回答:所育的人是校本课程开发场域内的个体人。通过校本

9

第九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旅游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使校本课程开发场域内的个体人理解场域内的各种文化现象,并在授课过程中使场域内文化得以延续和动态的生成属于课程场域内的新文化,最终实现个体人能在他所生活的场域内自由、幸福的生活。

旅游文化属于场域文化、是文化化的,是其自身场域内人类交往、活动的智慧结晶。将旅游文化作为教育资源纳入校本课程开发,符合教育育人这一不变的本质,是合教育规律的。

3、合目的性

目的是人类活动所指向的目标。教育活动的目的指向现实生活、指向现实生活世界图景;指向未来生活,即为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

旅游文化是过去生活的结晶,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浓缩,又在现实生活中完成横向与纵向超越,高于过去和现实。旅游文化走入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校本课程的一部分,实现与教育结合、与校园文化结合、与生活在旅游文化场域内的学生生活现实结合,以丰富校园文化,充实学生生活,增进学生认识过去与现实的联系,理解生活图景的丰富多样性,强化学生追求有意义的、诗意生活的驱力,是合教育育人的目的的。

(二)旅游文化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意义 1、丰富校本课程开发内容,提升校本课程质量

旅游是一部直观而生动的自然、社会和文化教科书,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完善学生的文化素质结构,又可以提高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学习和认知水平,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书本学不来的东西,但由于诸多的现实因素,比如时间、经济等,很少能有学生能够更多的进行一些比较有意义的旅游。然而旅游文化作为旅游和文化的深层次结合,在今天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把其引进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中,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在现实学校学习的缺陷。

旅游文化形态多样,包括物质文化形态和精神文化形态,如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民宅、具有相当文化内涵的名菜名点、各种民间故事传说、楹联碑刻、各样戏曲等。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综合体,或者说人类社会众多文化现象的一个复合体,引进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可以选择的面就很广,可以只以某一方面的内

10

第九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旅游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

容为主,也可以兼顾多种文化形态。这样就可以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提升其质量。

2、丰富校园文化,扩展校园文化圈

校园文化是20 世纪80 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化形态。目前, 教育界对校园文化有着不同的界定阐释。陈小波在《大学校园文化的概念和特色》中列举了部分对校园文化的界定阐释,如 “校园文化是在校园这个特定范围中形成的小环境、小气候, 是一种氛围“、“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 为全体成员认同遵循并带有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学校风气、校园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综合”、“ 校园文化是学校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完善, 甚至等同于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为了实现其办学宗旨而精心创造并积极作用于全体师生员工思想和行动的所有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信任人、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注意发挥人的潜能为着眼点,以追求人和科学技术、设备相结合为中心环节,以实现办学目标为最终目的的管理科学。”[7]总之,校园文化内涵丰富多样,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持续吸收社会主流价值观、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学校现场的文化现象。

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学校,是为了学校的,这要求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立足、关注校园文化,将校园文化内化为课程资源,并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使之得以传承、延续。

学校文化吸纳旅游文化,将其作为自身建设的一部分,扩大了教育、教学资源的来源途径、范围,使校本课程开发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遴选优质资源。

3、关注学生,直面学生生活世界

学校教育的核心是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接受什么样的课程教育对形成什么样的素质关系极大。因此课程、教材的形式和内容都应体现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体现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喜好,这样才能搜集到一些比较适用的资源,为建设和开发好旅游文化校本课程做足铺垫工作。

11

第九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旅游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

基于现在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旅游文化资源,在建设、开发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向其推荐一些比较有价值的旅游文化资源,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合理取舍旅游文化资源,而且对促进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具有良好的效果。

4、关注教学,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从现今旅游文化发展变化多样的特征来看,旅游文化资源的更新换代可能会加速,校本课程开发者应当随时注意旅游文化资源的变化发展动态,充分引领追求和谐文化素养,及时发现课程内容新鲜点,多渠道组合课程资源,从而去创新课程、改造课程,最大意义的发挥该课程的各项功能。

(三)旅游文化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实现的途径

在描述旅游文化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现途径之前,笔者先对现有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和不足进行总结,以资借鉴与反思。

1、现有课程中存在的不足

郭昊在《对校本课程研究的元分析》中对已有的334篇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校本课程开发的不足。他指出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有:“研究主题分布不均;研究所取方法和视角单一;存在重理论研究轻实践研究的现象”。 [8]何志奎在《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对策思考》一文中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分析指出校本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学校‘ 以人为本’管理观念的缺失与教师队伍民主参与课程管理与开发需求之间的矛盾;学校内部课程实施权力下放与对教师的校本培训力度不够之间的矛盾;教师新课程观的转变与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欠缺之间的矛盾;教师个人专业主义惯性与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合作需要之间的矛盾”。

[9]

通过考察现有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案例,笔者认为目前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不足

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远离校园文化场域,脱离学生生活现场:生活是整体的、连续的、主体间性的、有意义的,学生是生活着的,他们的生活也是连续的、不可分割的;割裂的生活,不是生活。“教育即生活”,教育的内容即生活的内容,教育资源即生活资源。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也是他们自己生活的主体,他们生活的同时

12

第九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旅游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

也在构建自己有意义的生活,也在憧憬可能生活。校本课程作为教育资源、生活资源,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现场,对学生而言就是不可理解,甚至不可编译的乱码。

(2)课程资源来源范围狭窄,思路单一;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课程资源是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而课程是教育系统中的核心要素,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必须要因校制宜,注意体现校本课程资源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当前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方面存在视野狭窄,多是局限在简单介绍本地区物产资源、风土民情等方面;思路单一,简单理解为校本课程资源就是学校文化圈的“微缩”。少有考虑如何深度挖掘课程资源的内涵,少有考虑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的,少有考虑如何在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生活能力、发展能力的。

(3)课程理论性强,“成人主义”盛行:学校生活中,大量的同龄儿童聚集,但其内在的运行逻辑或文化却不是儿童的文化,明显表现出“成人主义”特征。校本课程开发从教育目标设定、教学内容编写都是成人的“一言堂”,学生处于被控制、被管制的地位,被迫接受远离自己文化圈的成人文化,这实质是成人文化对儿童文化的强权,是对儿童生活图景的霸权。

(4)课程开发综合性、灵活性欠佳: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的,在学校现场的课程形态,与学校文化紧密相关,学校文化又是复杂的综合体,笔者认为割裂开学校的任何一部分都是有害无益的。学校文化的这种复杂性、综合性应该体现在校本课程中。当前开发利用校本课程最终的实施都是以教材、文本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导致校本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程序呆板、内容生硬,缺乏必要的灵活性。

(5)没有正确处理与必修课程在内容上的关系:从现有的校本课程文本形态分析,现行的校本课程内容有时与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内容之间联系不紧密,甚至割裂开二者,有时重复必修课程学习过的内容。这样不仅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在浪费时间,浪费教学资源。

2、校本课程开发实现的途径

校本课程开发是复杂的,又是系统的,然而已有的校本课程常常这样罗列出课程的具体知识内容,取几个简单的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加进一些诸如民族风俗

13

第九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旅游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

文化,区域地理特征,运用现代逻辑将其分析综合,文火煮直到课程文本形态浮出水面,最后再把这碟“菜肴”端到课桌,点缀以教师喋喋不休的语词和学生兴味索然的打盹。当然,真实的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应该这样。

顾书明在《论作为校本课程理论源流的几种课程模式》一文中分析了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种模式,分别是泰勒的“目标模式”、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情境模式、实践与折中模式”、徐翁的“核心改变模式”和哈福洛克的“问题解决模式”。 [10]旅游文化具有境遇性特征,因此本文选择“情境模式”作为旅游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实现路径的模式。“情境模式是立足于广阔的文化学视野,在对社会总体文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所确立的一种灵活的、适应性较强的课程研制标准及方法。情境模式常被视为融合了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综合化的课程研制或开发理论。”其流程包括五个步骤:1、分析情境;2、确定目标;3、 设计方案;4、 解释与实施;5、 检查、评价、反馈和重建。

(1) 分析情境

旅游文化是带有地域性质的文化现象,校本课程也是在学校现场实施的课程形态,这种境遇性特征为二者结合提供了内在条件。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相应的资源,旅游文化作为旅游地的文化资源,具有教育价值,基于此旅游文化能够作为教育资源而被校本课程吸纳。

(2)课程目标的制定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11]笔者认为学生和教师都是旅游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主体,因此在制定目标方面既要考虑学生,又要考虑教师。

① 学生方面

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走访调查等方式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旅游文化资源,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分组,分析所搜集的旅游文化资源的特点和价值等内容,此过程教师做相应的指导即可,尽量由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则可开展各种各样形式的集体活动,进一步整合集体智慧,使学生形成具有一定综合体系的知识,期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② 教师方面

14

第九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旅游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

a、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深入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加强校本课程开发意识。b、开展行动研究:研究学生、研究学校环境、及办学特色;研究旅游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结合的新途径、新方法,在实践中提升校本课程开发能力。c、总结已有经验、成果,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旅游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的问题、解决问题、反思、修改校本课程,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

(3)设计方案

课程开发的核心是课程方案的设计,方案设计的合理与否决定着课程是否可实施。方案设计包括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和呈现方式等方面。

① 选取内容的原则

针对性,课程内容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循序渐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师要积极发挥校本课程建设、开发的自由性与自主性。

实用性课程内容最好能体现实用性,选择较好的内容对学生、教师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在实施时就会带来种种不必要的困难,也很难达到教学目标。

时代性旅游文化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特征,在选取内容时对此一定要加大关注力度,充分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深刻内涵。

实践性,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提倡的是一种体验,教学方法不可太拘谨,可作出重大的调整与变化。选择的内容最好是有实践意义的,让学生在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适当张扬学生个性。

典型性旅游文化资源的内容是繁杂多样的,但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利用价值,教师应选择性选取课程内容让学生参与实施。

② 课程内容组织

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课程内容是有逻辑的知识体系,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整合旅游文化,认真分析文化的形成逻辑、发展逻辑。同时旅游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内容,在实际组织中应该本着“可理解性”原则,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面向学生,面向学生生活实际、生活图景。

(4) 解释与实施

15

第九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旅游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

第一步:解释课程目标。学生和家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学生也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对象,只有学生认可校本课程开发所要达到的目标,校本课程实才有意义;只有家长认可课程目标,才能获得课程实施的支持资源;只有课程专家认可课程目标,课程方案才有可实施性,才能保证课程开发合理、有序。

第二步:解释课程设计方案。解释课程设计方案,就是不断追问课程设计合理性,并对课程设计方案进行“正思”与“反思”,以探寻校本课程实施的最佳方案。

第三步:解释课程评价方案。课程实施的效果只有通过学生的反馈来体现。解释评价方案,就是要求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校本课程,学习以后能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具备什么样的素养,让学生明明白白的学习,才能提高课程质量与效率。

第四步:组织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指一套规划好的课程方案实际的运行过程。[12]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于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的,因此旅游文化纳入校本课程中的实施方案适合选择自下而上的实施方案与“权力—强制策略相结合的实施方案。自下而上,依靠教师的力量在学校内部推行。由于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因此校长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居于强势地位,校长可以依靠行政权力在学校内部推行。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实施方案,都必须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修改设计方案,达到旅游文化与校本课程相结合能够真正满足学生需求,真正为了学生。

(5)检查、评价、反馈和重建。

课程的评价体系不应该只对学生进行评价,也包括对教师、课程实施环境、家长参与度、课程实施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总之,旅游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相结合是合理的、合规律的和合目的的,也具有可实现性。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学校的教育哲学,因校制宜,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主,面向学生,面向学生生活世界,面向学生未来生活,面向校园文化圈。

16

第九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旅游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主编.《课程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82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6 [3]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 [4] 钟启泉主编.《课程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79

[5] 王德刚.《试论旅游文化的概念和内涵》【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4 [6] 高德胜.《德育生活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书,2005:182 [7] 陈小波.《大学校园文化的概念和特色》【J】.深圳大学学报,1991,8 [8] 郭昊.《对校本课程研究的元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8,10 [9] 何志奎.《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青海师专学报,,2003,4

[10] 顾书明.《论作为校本课程理论源流的几种课程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1:55—58

[11] 钟启泉主编.《课程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07 [12] 钟启泉主编.《课程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02

17

百度搜索“yundocx”或“云文档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云文档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第九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旅游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在线全文阅读。

第九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旅游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yundocx.com/wenku/19247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18-2022 云文档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