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文档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第十三章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4-30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十三章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第一部分 学习习题

一、填空题

1.特异性免疫应答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特点。其中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是免疫应答最重要的特点。

2.免疫应答特异性的本质是:一种________或、________仅能特异性识别一种抗原表位,因此、________或、________的多样性是保证机体对多种多样抗原产生特异性应答的分子基础。

3.BCR多样性的机制主要涉及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4.TCR多样性的机制涉及________和________。

5. 免疫耐受乃机体对_____刺激表现为______ “免疫不应答”的现象。 6. 抗原剂量与免疫耐受的关系:适当抗原剂量免疫机体易诱导_______,而过低或过高剂量抗原刺激均可能诱导免疫耐受:低剂量可诱导T、B细胞_______;高计量诱导诱导T、B细胞_______

7. 免疫耐受按其形成机制不同,分为_______及_________。

8. 免疫耐受具有免疫应答的一般共性,它们均需_______诱导产生,并具有_______和_______。

9. 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抗原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10. 免疫耐受与一般免疫应答的相同点有:需_______刺激,有_______、有________和______等相同点

11. 抗原的性质是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之一,一般说来抗原分子量小,其_________差, ___________强;可溶性抗原常为__________,而颗粒性抗原易于引起_______。

12. 机体因素可以影响免疫耐受的形成,在胚胎期或新生期_____诱导免疫耐受, ?成年机体一般______诱导免疫耐受,常须联合应用_________措施以加速其诱导过程.

二、多选题 [A型题]

1. 首先发现免疫耐受现象的是: A.Burnet B.Medawar C.Jerne D.Owen E.Richard 2. 最易免疫耐受的抗原刺激途径是

A.口服 B.皮下注射 C.静脉注射 A.肌肉注射 E.腹腔注射 3. 最易诱导耐受的时期是:

A.胚胎期 B.新生儿期 C.儿童期 D.青年期 E.老年期

4. 免疫耐受性的形成具有如下细胞学特点

A.T细胞和B细胞必须均耐受

B.T细胞形成耐受较难,耐受维持时间较长 C.B细胞形成耐受较易,耐受维持时间较短 D.T细胞形成耐受较易,耐受维持时间也较长 E.以上都不对 5.低剂量的TD抗原

A.只能诱导T细胞产生耐受

B.只能诱导B细胞产生耐受

C.可诱导T细胞和B细胞产生免疫耐受 D.不能诱导T细胞和B细胞产生免疫耐受 E.以上都不对

6.最易引起免疫耐受的抗原是:

A.颗粒性抗原 B.可溶性抗原 C.大分子聚合状态抗原 D.小剂量注射细菌内毒素 E.马血清白蛋白加佐剂 7.最容易诱导免疫耐受的细胞是

A. B细胞 B. 巨噬细胞 C. 单核细胞 D. T细胞 E. NK细胞 8. 维持自身免疫耐受的机制之一是

A. Th1细胞缺损 B. 巨噬细胞功能障碍 C. 补体系统功能不全 D. Ts和B细胞发育不全 E. 抗独特型抗体的作用

9.下列哪一种方法可以解除免疫耐受性

A. X线照射 B. 注射大剂量耐受原 C. 注射维生素C D. 注射交叉抗原 E. 注射干扰素 10.诱导免疫耐受时宜采用下列哪种方法

A.皮内注射聚合的抗原 B.静脉注射聚合的抗原 C.肌肉注射非聚合的抗原 D.静脉注射非聚合的抗原 E.皮内/皮下同时注射抗原

11.为诱导成年机体发生免疫耐受,常用的方法是 A.抗原和免疫佐剂联合使用 B.单独使用抗原 C.抗原和免疫抑制剂联合使用 D.接种卡介苗 B.抗原和有丝分裂原联合使用

12.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克隆清除发生在: A.胸腺 B.骨髓 C.淋巴结 D.脾脏 E.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13.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通过哪种机制被排除? A.阳性选择 B.阴性选择 C.MHC限制性 D.免疫忽视 E.免疫偏离

14.胚胎期易于诱导免疫耐受,其原因是:

A. 免疫系统处于抑制状态 B.免疫系统处于异常活跃状态 C.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 D.具有从母体内获得的IgG抗体 E.免疫系统已基本发育成熟 15.形成高带耐受的细胞是

A. B细胞 B. T细胞 C.T细胞和B细胞 D. 单核细胞 E. NK细胞 16.产生低带耐受的细胞是

A.B细胞 B.T细胞 C.Mφ D.NK细胞 E.T细胞和Mφ

17.特异性抗原受体(TCR和BCR)的V区具有高度的多样性,主要是因为:

A. 编码V区的胚系基因数量巨大

B. 由数量不多的V区胚系基因片段组合拼接而成 C. 在抗原刺激下V区基因发生高频突变 D. 在抗原刺激下V区基因发类别转换 E. 在抗原刺激下V区基因发生二次重排 [B型题]

A.B淋巴细胞 B.NK细胞 C.T淋巴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巨噬细胞

1.最容易产生免疫耐受的细胞是:

2.仅在大剂量抗原时发生免疫耐受的细胞是: 3.产生低剂量耐受的细胞是:

A.同种异型器官移植 B.肝癌 C. 自身免疫病 D.急性肠胃炎 E.急性病毒性感染 1.需诱导免疫耐受 5.需解除免疫耐受 [C型题]

A.诱导和维持免疫耐受 B.解除免疫耐受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否 1. 肿瘤的免疫治疗需 2. 自身免疫病的治疗需 3. 防治移植排斥反应需

A.TD抗原 B.TI抗原 C.两者均可 D.两者均无 4. 可诱导低带耐受 5. 可诱导高带耐受

[X型题]

1. 低带耐受的特征包括:

A.B淋巴细胞参与 B.T淋巴细胞参与 C.产生速度快 D.持续时间长

C.任何抗原可诱导 2. 高带耐受的特征包括:

A.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参与 B.产生速度慢 C.持续时间短 D.只有TD-Ag诱导 E.TD-Ag和TI-Ag均可诱导

3. 作为一种良好耐受原应具备哪些性质?

A.为颗粒性抗原 B.分子量小 C.是聚合体形式 D.为可溶性抗原 E.是单体形式 4. 免疫耐受的机制是:

A.克隆清除 B.克隆无能

C.免疫忽视 D.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 A.抑制细胞和独特型网络的作用 5. 免疫耐受的特点是: A.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

B.除耐受原外,对其他抗原仍然可产生应答 C.先天或后天获得 D.易发生机会感染 E.胚胎期或新生期易形成 6.免疫耐受与正免疫应答的相同点

A.需抗原刺激 B.有特异性 C.有潜伏期 D.有免疫记忆 E.产生免疫效应物质 7.下列哪些现象属于免疫耐受 A.同种异体移植物在体内长期存活 B.AIDS患者对破伤风类毒素不能产生抗体

C.机体对自身组织不能产生免疫损伤 D.放疗后机体结核菌素试验呈阴性

E.病毒感染的同时机体结核菌素试验呈阴性 8.记忆性T细胞的特征

A. 记忆性T细胞比na?ve T 细胞更易激活,所需抗原浓度较低; B. 记忆性T细胞对协同刺激信号的依赖性较na?ve T 细胞低; C. 记忆性T细胞分泌的CK更多,且对CK更敏感;

D. na?ve T 细胞寿命短,记忆性T细胞寿命长, CK(IL-15)维持其生存; E. 记忆CD8+T细胞的维持无需CD4+T细胞辅助。 9. 记忆性B细胞的特征

A.记忆性B细胞再次受到抗原刺激,其数量增长为na?ve B细胞的10 ?100倍;

B. 产生抗体的量及其亲和力增高;

C. 抗体类型转换,记忆性B细胞表达膜IgG、IgA、IgE;

D. 抗原递呈能力增强:记忆性B细胞表达MHC-II类分子较na?ve B细胞高,BCR亲和力高;

E. FDC表面捕获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是维持B细胞记忆的重要分子基础。 10.TCR多样性的机制 A. 组合多样性 B.连接多样性 C. 体细胞高频突变 D.受体亲和力成熟 E.受体类别的转换 11.BCR(Ig)多样性的机制

A. 组合多样性 B.连接多样性 C. 体细胞高频突变 D.亲和力成熟 E.抗体类别的转换

三、名词解释 1. 免疫耐受 2. 耐受原

3. 细胞克隆排除学说 4. 低区带耐受 5. 高区带耐受 6.中枢耐受 7.外周耐受

四、问答题

1.何谓免疫耐受性?认识免疫耐受有何意义? 2.试述免疫耐受维持与终止的条件? 3.T细胞和B细胞形成的免疫耐受有何特点? 4.试述免疫耐受的发生机制?

5.试述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主要因素? 6. 简述TCR、BCR(Ig)多样性形成的机制。

第二部分: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1.特异性 获得性 排他性 多样性 记忆性 转移性 耐受性 特异性 记忆性 耐受性

2.TCR BCR(Ig) TCR BCR(Ig)

3.组合多样性 连接多样性 体细胞高频突变 4.组合多样性 连接多样性 5. 抗原 特异性

6. 正免疫应答 低带耐受 高带耐受 7. 中枢耐受 外周耐受 8. 抗原 特异性 记忆性

9. 抗原性质 抗原的剂量、抗原免疫途径和刺激的持续时间 10.抗原 潜伏期 抗原特异性 免疫记忆

11. 免疫原性 致耐受原性 耐受原 正相免疫应答 12. 易 不易 免疫抑制

二、多选题 [A型题]

1.D 2.C 3.A 4.D 5.A 6.B 7.D 8 .E 9.D 10 .D 11.C 12.A 13.B 14.C 15.C 16.B 17.B [B型题]

1.C 2.A 3.C 4.A 5.B [C型题]

1.B 2.A 3.A 4.A 5.C

[X型题]

1.BCD 2.ABCD 3.BDE 4.ABCDE 5.ABCE 6.ABCD 7.AC 8.ABCDE 9.ABCDE 10.ABC 11.ABCDE

三、名词解释

1.免疫耐受: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后所表现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对其他抗原仍能产生免疫应答。

2.耐受原:能诱导免疫耐受的抗原。

3.细胞克隆排除学说:在胚胎期或新生期接触抗原,处于未成熟阶段的T,B细胞克隆不产生应答,而是被清除或抑制,导致免疫耐受. 4.低带耐受:过低剂量的TD抗原导致的T细胞产生耐受 5.高带耐受:过高剂量的TD或TI抗原引起的T,B细胞耐受

6.中枢耐受:指在胚胎期及在T/B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免疫耐受。

7.外周耐受:在外周免疫器官,T/B淋巴细胞对内源性抗原或外源性抗原刺激产生的特异性不应答。

四、问答题

1.免疫耐受是机体针对某种抗原刺激所产生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认识免疫耐受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在理论上有助于认识免疫系统如何识别“自己”和“非己”维持免疫自稳;在实践上,诱导和维持免疫耐受以防治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移植排斥反应;通过解除免疫耐受而有利于对病原体的清除及肿瘤的控制。

2.免疫耐受的维持有赖于抗原的持续存在(重复注射),也与抗原剂量、抗原类型、抗原的性质等因素有关;机体免疫系统未成熟时,所诱导的免疫耐受维持时间长。 免疫耐受可特异终止,也可自发终止。通过注射结构改变的抗原、交叉抗原或置换载体的新抗原均可特异性地终止免疫耐受;随着体内抗原被清除免疫耐受可自行消退。

3.T细胞与B细胞免疫耐受区别如下表: 比较项目 耐受原 抗原剂量 免疫耐受的诱导 免疫耐受的持续 免疫耐受的形成 耐受的完全性 克隆清除部位 克隆不应答 T 细 胞 TD抗原 小或大 较短(24h) 较长(数月) 较易 多为完全耐受 胸腺 不表达或低表达MHC分子APC缺乏协同刺激信号 B 细 胞 TI、TD抗原 大 较长(1-2周) 较短(数周) 较难 多为不完全耐受 可能是骨髓 B细胞膜Ig受体减少 B细胞表达协同刺激分子缺乏 Th细胞辅助

4.免疫耐受机制非常复杂,分中枢耐受和周围耐受二方面的机制。中枢耐受:解释中枢耐受的理论是克隆排除学说,该学说认为在胚胎期或新生初期接触抗原,处于未成熟阶段的T、B细胞克隆不产生应答,?而是被清除或抑制,从而导致机体对自身组织抗原成分不应答;目前已证实在T、B细胞发育过程中,均经历阴性选择过程,将针对自身组织成分的克隆进行清除。 外周免疫耐受的机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缺乏免疫细胞活化信号:

缺乏第一信号: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的浓度太低,与MHC-I类分子结合后不足以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一般细胞不表达MHC-II抗原,不能有效激活T细胞。

缺乏协同刺激信号:正常组织细胞不表达或低表达协同刺激分子,无炎症因子的情况下,APC不活化,协同刺激分子不表达或低表达,不能有效地向T细胞提供协同刺激信号,导致特异性T细胞克隆不能活化,即克隆无能。

(2)免疫忽视:体内组织特异性抗原浓度低,不足以诱导初始T细胞发生耐受,即不能导致应答克隆的消除或无能,但其浓度足以活化效应T细胞,而有致自身免疫病的危险,这种自身应答T细胞克隆与相应组织特异抗原并存,而在正常情况下,不致自身免疫病的状态,称为免疫忽视。

(3)抑制细胞的作用:Ts细胞特异性阻断抗原呈递、阻断Th细胞功能、抑制B细胞分化等;抑制性巨噬细胞产生PG发挥抑制效应。 (4)解剖位置上与免疫细胞隔绝

(5)抗独特型网络的作用有: 细胞膜表面具有独特型决定簇的细胞可被AId特异地破坏,大量AId?能造成独特型阳性细胞耗尽;AId可作用于T、B细胞上的Id决定簇,使T、B细胞产生耐受;大量AId的存在可诱导Ts细胞活性,抑制免疫应答;免疫应答过程中产生的自身AId可与B细胞上的BCR结合,抑制抗体的产生;AId可进一步诱导AId2、AId3...产生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对免疫应答起自限作用。

5.影响免疫耐受的因素有抗原和机体两方面的因素. (1)抗原方面的因素

抗原性状:耐受原一般是小分子,可溶性,非聚合状态,表位密度高。 抗原剂量:TI抗原:高→B细胞耐受;

TD抗原:低→T细胞耐受(低带耐受);

高→T、B细胞耐受(高带耐受)。

抗原注射途径:静脉注射最易导致耐受,皮下或肌肉注射最难,腹腔注射居中。 (2)机体方面的因素

年龄因素: 胚胎期最易诱导耐受,成年期最难,新生期居中。

遗传因素:不同品系小鼠诱导耐受的抗原量、难易程度、维持时间长短均有差异;

(3)免疫抑制措施的联合应用:主要通过造成免疫系统新生期的状态、阻止B细胞表面IgR的再生、阻断抗原刺激后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化等途径帮助诱导耐受

6.简述TCR、BCR(Ig)多样性形成的机制。

BCR(Ig)多样性形成的机制主要涉及 ① 组合多样性,即BCR(Ig)基因产生于众多V、D、J、C基因片段的排列组合; ② 连接多样性,即BCR(Ig) V-D-J重排过程中可出现不同的连接点以及同一连接点上可发生核苷酸缺失、插入和倒转; ③ 体细胞的高频突变,即发育后期和经抗原刺激后,滤泡生发中心内成熟

的B细胞的BCR重链和轻链V区基因的体细胞突变率比其他体细胞突变率高1000万倍,即每次细胞分裂均有50?R基因发生突变,由比形成极为多样性的B细胞克隆。

与BCR(Ig)类似,TCR多样性的机制也涉及组合多样性、连接多样性,但没有体细胞的高频突变。

百度搜索“yundocx”或“云文档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云文档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第十三章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在线全文阅读。

第十三章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yundocx.com/wenku/20229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18-2022 云文档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