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文档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无主体”主体论的最高境界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4-28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无主体”主体论的最高境界

摘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每个新课程的实施者对“主体”认识的深度与广度,将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效。作者通过对主体论的长期研究与实践,提出一个新的主体论――建立在人与人平等对话基础上的“无主体”。

关键词:主体;主体论;无主体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7)02-0059-02

主体问题历来是一个古今中外思想家、教育家所关注的极为重要的教育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发展,主体论的浪潮也是一浪高过一浪。但不管怎么说,作为每个新课程的实施者,对“主体”必须有自己比较到位的理解和认识,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到新课改的成效。

一、主体论的拾遗

1.“主导-主体”模式。交往活动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又是教学本身的内容。教学交往中的角色扮]显得尤为重要。

从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教师提到了儿童心灵塑造者的位置上”即“教师中心论”,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的“儿童中心论”,对教学交往中的师生角色变化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人们越来越重视受教育者的内因,即生理年龄特点及个体学习的主动性。一堂堂以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质疑、师生讨论、交流、互动的课频频推出。但细细观察我们的课堂,即使是许多特级教师的“经典名课”也是学生看着老师脸色行事。学生看似一只只自由快乐的风筝,教师始终紧握风筝的线,岂能让学生“撒野”!君可见,课堂伊始,便让学生“主体”地提出本课想掌握的目标。其实,学生或许连最基本的内容还未吃透,怎能提出有价值的目标呢?偶有学生提出几个目标,又被老师置之一边,沿着“既定方针”继续前进;也有学生旁逸斜出,提出教案中未有的新问题,教者大加鼓励,只是只字不提其问题的价值,而是轻轻一拨“到课后再讨论”。“主导-主体”模式让学生成了指挥棒下的主体,但毕竟是个进步!

2.“双主体”模式。教学过程是多变的、动态的,任何教师,哪怕是特级教师也无法安排得完善无缺,只要“主导”的存在,“主体”就不能切实发挥。于是一个崭新理论――“双主体”应运而生,在肯定教师主体地位的同时,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活

动的双边过程,就参与者来说,教学过程的主体不仅包括学生,而且包括教师,是双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则是教的对象,教的客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则同教学内容一样都成为学的对象、学的客体。 3.“复合主体”模式。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师、学生这两方面虽然存在认识与实践水平的差异,但都是具有认识与实践能力的人,因此都是教学主体。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各自的角色是相对独立的,而作为主体来完成教学活动则是绝对共同的,由此构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统一体。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不仅是人类认识与实践活动的普遍特征,也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作为教学主体,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其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并不具有绝对单一和固定不变的意义。不同的条件与场合中,主体和客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甚至一身二任。

二、主体性的失落

尽管人们的观点并未取得一致,但对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地位问题的认识日趋成熟。“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任何教育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与学生构成了互动主体??”等观点,已得到多数人的认可与赞同。但细究现实中的师生角色,把镜头推向教育

教学的深远处,摄取面再广些,我们会顿生疑问

1.教师是主体?现实中,一堂课教什么、怎么教、复习什么、练习什么,都得遵“命”执行。教科书、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的“意识流”等无时无刻不在施加压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时间控制、纪律控制、情绪控制,丝毫不得松懈,教师好似一台计算机,时刻要对这些进行分析、综合、处理。板书讲究了,内容、形式就不艺术;讲究了艺术,内容就不到位;好不容易讲究了艺术与内容的统一,点评者还是给加上“要是??就更完美”的评价;板书写了不能随便擦,擦了不能随便添。另外,现行评价体制也让教师喘息不宁,教师当然也只能咬定“分数评价”这座“青山”不放松。教师要成为真正的主体,谈何容易。

2.学生是主体?首先,我们关注一下课堂语言,社会学家对课堂语言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课堂语言的特征,即由“提问-回答-反馈”三部分构成。从这三个角度看,学生充其量是“回答的主体”,有学者统计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学生回答教师提问行为次数占学生课堂语言交往行为总次数的93.8%,而学生提问、异议的比重分别是1.7%与2.7%。其次,我们再来看看评价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评价过程始终以教师为权威,因为分数是教师给的,自然成了教师控制学生的手段,长时间以分数这个外部控制手段钝化了学生的内部驱动力,绝大多数学生自己根本无评价行为,

对同伴的评价也无动于衷。另外,我们也不难发现:课堂与电子游戏、欣赏动画片相比,儿童主体性的发挥相差甚多,电子游戏活动过程中,游戏者可以自主控制,成功了还有奖赏;动画片的观赏除了内容十分符合儿童兴趣,自主控制权、自主选择权,均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包揽让学生成了“匆匆看客”,被动接受始终是学生的“本行”。偶尔冒出的兴奋点,也是教师为了更好地“教”而投下的“石子”,提供给学生的学习策略,许多仅仅是形式而已。那些倡导以课文为例子,放手让学生自导自]、集体讨论、产生问题自己研究,研究不通请教老师的理想化教学方式,在现行评价机制下,实在让人望尘莫及!

三、“无主体”的假说

教师与学生都是生存在世界上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之间可以理解为两个主体间交往与对话的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交往是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两者互为依存,各自应以假定并承认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并通过对方来体现自己。笔者不禁想起古代孔子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互相提问,互阐主张,即所谓“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困。”“教学相长”也!其中任何一方的能动性得不到发挥,都无法取得最佳的效果。但这位地位极高的古代教育家并未提出

诸如“主导-主体论”、“双主体论”、“复合主体论”等,但那种其乐融融的教学方式真让人留恋。其实,课堂上师生本就应该抛开“谁为主体”,因为“人始终是主体”(马克思语)。 比如教学《赠汪伦》时,某教者在学生充分合作学习后,以小组为单位集体汇报合作成果,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展开讨论。在朗读指导中,师生借助打分互相评价提高的方式进行:

师:谁尝试着把这首诗读出感情? 生1:(饱含深情地朗读了一遍)

师:你读得真不错,98分,想听听建议吗? 生1:(很愿意)

师:如果你能将“忽闻岸上踏歌声”一句读得惊喜些就更好了!

生1:(再尝试朗读,进步很大!)

师:老师给你100分,这样读真让人感到诗人李白的惊喜程度之深!

生2:(迫不及待地尝试朗读)

师:你读得真好,还加上了动作,给你110分! 生3:你读得太投入了,我给你120分!

生4:如果把“将”字后鼻音读得再重点儿就更好了!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起)

生5:老师,您读得太好了,真像播音员!我给你120

分。(学生兴奋,纷纷欲给老师评价打分)

生6:我给你100分加50分,这50分是加在“送――我――情――”的朗读上,这儿你读得真让人感到那种浓浓的依依不舍之情!

生7:我只想给你99分加20分,因为,你在读“深千尺”时,我不怎么感觉出桃花潭的深,也就体会不出这对友人的感情深厚!

师:谢谢你提出宝贵的建议,我来尝试一下。(师重新朗读这句,明显改进!)老师能拿多少分?

生7:这回我给你100分加20分。哦,还应该给你加上有错就改的精神风尚分30分!(众笑) ??

显然,此时此刻的学习合作体已充分形成,师生借机点评,既大加褒奖优点,又不失时机地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也充分利用这个平台,给教师打分之际,在不断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内化对诗意的理解。这个环节中,谁都是有权表现,谁都有权评价,这是一场其乐融融的“友人聚会”,大家都没必要为“争得主体”而斗争,“无主体”状态下谁都是主体!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互助交流,才是真正的高效合作。因此,教学中不必去刻意强调“谁为主体”,应该互相尊重,互为欣赏,为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努力。相反,教学中蓄意强调某方为主体后,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反思自己的

角色,教学中变得唯唯诺诺,惟恐越雷池半步,致使教学活动进行得很不流畅,效果甚糟!

现在流行一种新的观点:教师的角色应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而“平等中的首席”,这又是一个很值得商榷的说法。既然“平等”又何必“首席”?教师坐在学生中,与学生共同探索,相互帮助又有何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唯一一对双方均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合作体。强调“双主体”,本意为师生双方均要视对方为存在,无意突出某一方。对于师生双方而言,与其强调师生均为主体,不如平淡地视双方均非主体,“双主体”是平等的,“无主体”也是平等的。毋庸置疑,不去刻意强调主体论,放下论调,平淡些,自然些,师生均是WTO圆桌上的平等成员,这样,更有利于课堂中师生平等交往。联合国会议上的“轮流执行国”大概是“双主体”提倡者们的理想课堂,笔者以为,这恰恰是“无主体”状态下的程式。返朴即归真也!

“无主体”应是主体论的最高境界,因为它抛开了人为的主体论调,卸去了赘述的主体“紧箍咒”,无“冠”一身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解读中国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丁杰,王守纪.论教师的主体性[J].教育与管理,2002,(7).

责任编辑求实

百度搜索“yundocx”或“云文档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云文档网,提供经典教师教学“无主体”主体论的最高境界在线全文阅读。

“无主体”主体论的最高境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yundocx.com/wenku/20342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18-2022 云文档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