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文档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外国教育史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5-0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古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

一、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1、论“美德即知识”

苏氏伦理道德方面的著名命题。认为美德不是先天形成,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美德可以通过学习各种知识而获得,美德是善的,包括正义、勇敢、信任、友谊、节俭等,这里的知识仅指伦理道德方面的知识。反过来,也可以说“知识即美德”。 2、创“苏格拉底法”

也称“产婆术”、精神助产术,受其母亲为人接生的启发,自称是“知识的产婆”。认为人的头脑中已有各种知识,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把知识发掘出来。这一方法分为四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它以学生为主体,促使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但不适用于低龄儿童,受教育者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积累和推理能力。实际上是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极大。

英国著名学者马修〃阿诺德曾感叹,“苏格拉底喝下毒芹酒,死去了,但是每个人的心里不都装着一个苏格拉底吗?那就是自由地思想、客观公允地检查自己固有的观念和习惯的能力;那位充满智慧的可敬之人毕其一生,不就是为我们树立了自由思想的榜样吗?这不就是他产生无可比拟的影响之秘密所在吗?在当下时刻,有谁能够引导人们、唤起这种内心的力量并运用这个力量,而且他本人也能不断调动和运用这股力量,那么他就会像苏格拉底在那个时代一样地发挥作用”。

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1、理念说

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核心。他认为理念是独立而客观实在的本体,是一切事物的本源。人们日常感觉到的具体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不真实的;只有通过理性认识到的“理念”才是永恒不变的,唯一真实的“绝对存在”。

所谓理念是指概念、普遍真理和法则、原理。理念先于宇宙而存在,并主宰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是真理和至善的源泉,现象只是理念的摹本而已。柏拉图认为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组成的,理念世界是真实的、永恒的,现象世界是不真实、不稳定的,人们所要认识的是由理念组成的世界。现象世界(自然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象,理念世界是真理的化身,是宇宙精神。 2、回忆说

柏拉图的认识论和学习方法。人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灵魂先于肉体存在于理念世界中,当灵魂和肉体结合“投胎”为人时,就暂时失去了对最高理念的认识;但在现象世界的刺激下,又可把忘记的知识捡回来。

因此,在认识论上,认识不是对现象世界的感知,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人死后灵魂离开肉体又回到理念世界中,即灵魂不死。具体到教育上,学习就是回忆头脑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即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固有的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 3、人性论

柏拉图认为,人是神用不同的东西造出来的:金质的、银质的、铜铁质的人。金质的人拥有智慧和理性品质,应该成为上层统治者,即哲学家;银质的人拥有勇敢和意志刚强品质,应该成为军人和中下层统治者;铜铁质的人具有节制品质,应该成为劳动者,即手工业者和农民。这三种人依其天性做适合自己的工作,并能各司其职,协调一致,就构成了理想的国家。 4、灵魂说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即理性、激情和欲望。理性是先天具有,激情和欲望是后天形成。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是灵魂的理性部分;用以感觉喜怒哀乐等感情的是灵魂的激情部分;用以感觉爱、饿、渴等物欲之骚动的是灵魂的欲望部分。欲望是灵魂的最低级部分。三者之间各安其分,和谐共存,彼此不发生冲突,这种人就是正义的人。 5、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吸取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经验,提出了一个教育和选拔军人、哲学家的教育制度,即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

0-3岁(家庭教育):由经过挑选的女仆代替国家养育;

3-6岁(幼儿教育):集中到儿童游戏场所,由国家选派公民监督教育,内容是经过挑选的游戏、故事和唱歌;

6-13岁(初等教育):入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接受读写算和音乐教育,主要是陶冶灵魂; 13-17岁(中等教育):入体操学校进行体育训练,注重和谐发展和情感教育,养成节制美德。含铜铁质人的教育到此结束。

17-20岁(高等教育):贵族子弟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体育训练,培养勇敢美德,注重意志教育。20岁时经过选拔大多数人终止教育成为军人。

20-30岁:只有少数具有金质的人继续接受教育,发展理智美德,学习“四艺”和辩证法,30岁时经过选拔大多成为国家的高级官吏。

30-35岁:极少数在哲学研究上具有特殊才能的人继续学习辩证法5年,然后到实际工作中去锻炼。 35-50岁:经过15年的实际工作考验,如果在事业和学识上都是最好的,特别是在哲学方面有高深的造诣,能用理智去衡量各种事物,就可以成为奴隶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哲学王。现世中的哲学王就相当于理念世界中的最高理念——神,哲学王就是神的化身。至此柏拉图的全部教育结束了。 6、柏拉图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1)第一个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从学前到研究院的教育体系;

(2)主张教育由国家管理,强调教育服务于社会及政治的功能,成为“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3)首次提出了优生、胎教及公共学前教育的思想,并论述了学前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4)强调学前教育的内容如游戏、故事、音乐等应具有教育性,从而开创了“教育性教学”理论的先河; (5)提出了重视女子教育及男女平等思想,认为男女在禀赋上没有差异; (6)提出了“四艺”作为教学内容,支配欧洲中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

(7)将培养心智能力放在首位,开创了主智主义的教育传统;但他抬高理性、贬低感觉则助长了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

(8)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鼻祖,影响西方思想及文化达2000年之久; (9)由于强调神性至上至善,从客观上开创了西方教育科学的神学进程;

(10)柏拉图的《理想国》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对西方哲学、社会政治和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古希腊哲学家和自然科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公元前335年在雅典创办“吕克昂”哲学学校,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1、灵魂说(人性论)

亚氏把人的灵魂分为三个部分:

(1)植物灵魂,即人的生理部分,表现为营养、生长和发育等方面,是灵魂的最低级部分; (2)动物灵魂,即人的感觉部分,表现为本能、情感和欲望等方面,是灵魂的中级部分; (3)理性灵魂,是灵魂的高级部分,表现为思维、理解和判断等方面。

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依次呈现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要使灵魂的三个部分得到充分发展,最有效的途径是教育和训练。据此,他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先是体格教育,然后是情感教育,最后是理智训练。 2、和谐教育

亚氏根据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了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的和谐教育思想: 0-7岁(家庭教育):体格训练,以游戏活动、听故事为主;

7-14岁(初级学校):情感教育,学习内容有读写、体育锻炼、音乐和道德品质培养;

14-21岁(高年级阶段):理智教育,学习科目有数学、文法、文学、诗歌、修辞、伦理学、政治学等。 3、文雅教育

即自由教育,认为自由民必须具有政治和经济上的自由,以及足够的闲暇时间,以便从事心灵的沉思,研讨真理和进行哲学思考;闲暇时间是实施文雅教育的条件之一。

他把课程分为实用和文雅两类,前者服务于实际生活,具有功利性,是不文雅的;后者是专供闲暇和享受的,是高尚的。自由学科是实施文雅教育的条件之二。文雅教育目的是促进人的各种能力和理性的发展。

4、“白板说”和“潜能说”

认为人心就像一块“白板”或“蜡块”,知识来源于对事物的感觉及后天经验。但他同时认为,人生来具有自然所赋予的潜在能力,通过教育可使潜在能力变为现实能力。这两种观点为后世的“外铄论”和“内发论”提供了先导。

5、“美德即中庸之道”、“美德即知识”

亚氏的一个伦理学命题,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有过度、不足和适中三种状态,其中过度和不足是恶行的特征,只有适中即中庸才是美德的特征,美德就是适度、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同时,他又认为美德就是知识,知识是指整个世界的理念知识、善的知识、自我的知识和理性的知识。美德是指人的所有优秀品质。

6、亚氏对教育理论的贡献

(1)首次提出了教育必须适应自然的思想,并据此划分了儿童教育的年龄阶段,开创了后世“遵循自然”教育思想的先河;

(2)亚氏的“白板说”后为洛克等人继承发展,成为“外铄论”;而他的“潜能发展”说则萌芽着“内发论”的倾向,他对这两大教育流派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影响;

(3)首次指出了教育学和心理学之间的密切联系,要求教育与人的心理活动相适应,并论证了以美德为核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原则;

(4)倡导文雅教育和自由教育,对后世教育家如卢梭、阿诺德、赫胥黎、赫钦斯等有重要影响。这一思想支配欧美中、高等教育达2000年之久。

四、古希腊时期重要教育理论的萌芽

普罗塔哥拉:个人本位论 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问答法

柏拉图:社会本位论、教育性教学、主知(智)主义、和谐发展

亚里士多德:白板说、内发论、外铄论、遵循自然、和谐发展、文雅教育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

夸美纽斯(1592-1760)是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生活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也是宗教改革后的战乱时代;他从小就深受宗教的影响,同时也接受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新思想,因而在其世界观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宗教唯心主义、人文主义、培根唯物主义感觉论和民主主义的成分。

夸美纽斯既是一位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长期担任拉丁文法学校校长,有40余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同时也是一位教育著作家,据统计其著作多达256种,其中《大教学论》是西方第一本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母育学校》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著作,《世界图解》是西方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启蒙读物

二、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1、教育目的

反映了夸美纽斯世界观中宗教性和世俗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认为教育最终目的在于为来世的永生做准备;另一方面认为教育有其现世目的,人应该过好现世生活。人的现实生活包括服务和享乐,服务是为社会、国家和别人服务,享乐是指心灵的快乐。教育目的就是给人以知识、德行和虔信,使人能理解万物和利用万物为人类服务。 2、教育作用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有重大作用,他接受人文主义教育的影响,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和最美好的,充分肯定人的智慧和价值,充满对人尊重和信任;同时他高度评价教育的社会作用,把教育看作是改造社会和建设国家的手段。认为教育能使社会减少黑暗、困扰和倾轧等。 3、教育适应自然

夸美纽斯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一种起支配作用的普遍法则,即“秩序”或“规律”,它在动植物和人的活动中都发挥着作用,保证了宇宙万物的和谐发展。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以培养人为主要任务的教育工作也必须遵循这一普遍法则。教育适应自然就应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 4、普及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从其“泛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主张。泛智即广泛而全面的科学与智慧。它有两层涵义:一是为所有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二是教育内容应该广博、全面。大教学论就是要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艺术”,泛智论是关于让所有人掌握现实生活中所必需的一切有用知识的理论,它具有强烈的民主色彩。 5、学校体系

与教育适应自然和普及教育相适应,夸美纽斯提出了建立全国统一学制的主张。他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把人从出生到成年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设立不同的学校和开设不同的课程。 (1)婴儿期(1-6岁):身体迅速成长和感觉器官的发展,母育学校; (2)儿童期(6-12岁):记忆力、想象力和语言的发展,国语学校; (3)少年期(12-18岁):理解与判断能力的发展,拉丁语学校;

(4)青年期(18-24岁):意志发展和保持和谐的能力,大学。他还为各级学校规定了广泛的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以上各级学校相互衔接,学习内容逐步加深。

这是教育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单轨学制,是对中世纪分散、孤立、不连贯、不统一的封建等级教育的有力冲击。 6、教学制度

夸美纽斯主张儿童在同一时间入学(秋季始业)、把整个学年划分为月、周、日、小时,学校按计划进行各项工作,学生的学习、休息和生活也要合理安排。针对当时普遍采用的个别教学制度,他在总结前人及宗教改革时期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班级授课制理论。这是对世界教育史作出的重大贡献之

一,对普及教育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7、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为了寻找一种“迅速、愉快、彻底”的教学方法,他第一个系统地总结了教与学的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启发性原则、便易性原则、确切性原则、彻底性原则、简明性原则等他还将教学原则运用于各科教学之中,提出了关于科学、艺术、语文、道德和宗教等各科教学法。 8、道德教育

夸美纽斯首次把道德教育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部分,位于宗教教育之前,并把德行培养看作学校的主要任务,比智育更重要。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培养智慧、勇敢、节制和公正四种品德,其方法包括践行、榜样、教诲与规则、择友、惩罚等。 9、教育管理

夸美纽斯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教育管理思想,如强调国家的教育管理权、由国家设臵督学对教育进行监督、校长的职责是领导和协调学校各项工作。 10、教师地位及要求

夸美纽斯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再没有比他更优越的光荣职业,这在当时是一种进步观点;同时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如爱护自己的事业、以慈父态度对待学生、考虑和激发儿童的兴趣、循循善诱而不使用粗鲁的办法等。

三、夸美纽斯对教育理论的贡献

1、具有民主主义、人文主义及唯物主义进步思想,提倡普及教育和科学文化;

2、努力探讨学校及教育教学工作规律,如教育目的、作用、内容、方法、原则、学制、教学组织形式学年制等,并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使以往对教育现象的描述上升到理论论证,使教育学的理论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3、以教育适应自然为原则,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推进了学制及学校内部工作的发展;

4、首次将幼儿教育纳入统一学制,对学前教育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5、关于道德教育和教师地位的论述,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鉴于以上贡献,夸美纽斯被视为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

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传统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其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一书被视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他本人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

二、教育思想

1、伦理学思想和教育目的

赫氏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其基本内容包括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观念,它们构成教育目的论的基础;

教育目的在于借助知识的传授使受教育者明辨善恶、陶冶意志,养成去恶从善的品德,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五种道德观念。 2、儿童管理

对儿童进行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造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因为儿童生来便表现出不服从的烈性;管理

方法包括威胁、监督、命令、惩罚、权威和爱等。赫氏儿童管理的基本倾向是对卢梭“消极教育”思想的反动。 3、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是赫氏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受到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沃尔夫、康德和英国哲学家洛克的影响。

(1)观念:认为心理学是研究观念的科学,观念是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各种观念的形成及运动构成人的意识的全部内容。

(2)统觉:是指由当前事物引起的心理活动同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相融合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融合的过程。

(3)兴趣:是指心理的积极活动,实际上是观念的大规模的、广泛的活动,即意识阈上的观念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兴趣分为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六类。兴趣活动可分为四个阶段:注意、期待、探求和行动。 4、教学理论

(1)教学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一般称为“四段教学法”。后来其弟子齐勒尔、斯托伊和莱因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五段教学法”,即准备、提示、联合、概括与运用,并风靡全世界。 (2)教学方法:依据统觉过程经历的三个环节,即感官刺激、新旧观念联合、统觉团的形成,提出了与之对应的三种教学方法:单纯提示教学(叙述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 (3)课程设臵:根据对兴趣的分类,拟订了包括文理科目在内广泛的学科门类,

根据经验兴趣应设臵自然、物理、化学和地理等课程;根据思辨兴趣应设臵数学、逻辑和文法等课程;根据审美兴趣应设臵文学、绘画等课程;根据社会兴趣应设臵历史、政治和法律等课程;根据宗教兴趣应设臵神学等。

(4)“教育性教学”:他反对“无教学的教育”和“无教育的教学”,认为只有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同样如果教学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它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

三、对教育学科学化的贡献

1、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即培养五种道德观念;

2、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认为要达到教育最高目的必须研究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以便找到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

3、提出了一系列的科学术语、定义和分类,如观念、统觉、意识阈、兴趣、管理、训育、注意、期待等等,初步构建了教育学的逻辑体系;

4、把教学作为最主要的教育手段,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强调按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规律组织教学过程; 5、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

四、历史地位

1、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科学,并试图在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上建立系统的教育学理论;

2、是近代试图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的开山祖,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其《普通教育学》被视为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3、关于教学过程的理论分析如教学方法、教学阶段、兴趣的多方面性、教育性教学原则等在世界教育史上具有开拓性贡献;

4、重视教师主导作用,对儿童严加管理以及主知主义的系统课堂教学,被后来杜威称为“传统教育”的主要代表,其心理学也被杜威称为“教师心理学”而非“儿童心理学”。

杜威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

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杜威一生在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著述很多,主要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明日之学校》、《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的教育》等。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被认为是“自卢梭《爱弥儿》问世以来对教育学所作的最显著的贡献”。据统计,杜威已出版著作36种,论文800余篇。

杜威曾在佛蒙特州立大学和霍普金斯大学求学,后又在密执安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工作,一生好学深思、矢志不渝、笔耕不辍。

1896年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他担任过美国心理学会会长、哲学学会会长和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第一任会长;他还出访过土耳其、墨西哥、日本、苏联和中国等许多国家,广泛宣传其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产生过最深远的影响。

二、理论基础及思想渊源

1、实用主义哲学:1872年首先由皮尔士提出实用主义的概念和纲领,后由詹姆斯等人予以发展,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实用主义理论体系,最后由杜威集其大成,并把实用主义的一般原则运用到政治、教育等各个领域。实用主义在真理论上表现为“工具主义”,把“有用”和“有效”等同真理;在认识论上表现为主观经验论,认为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表现。人的认识就是一个不断变动的、未完成的、不确定的和有疑难的经验过程。

2、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心理学的对象是研究在环境中发生作用的整个机体,把儿童看作是与环境取得联系且相互作用的积极能动的主体;同时认为人的情绪、习惯、冲动等生物性本能是心理的基本内容,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按照儿童本能生长的不同阶段提供适当的材料,促进本能的表现与发展。其儿童中心学说就是以本能论心理学为依据。

3、思想渊源:西方历史上重视儿童,以儿童为本位、内发论思想;西方历史上以社会为本位的思想,强调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效用,以及教育要为民主主义社会服务。

三、论教育的本质

1、教育即生长:“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需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他把教育看作促进儿童天生本能、欲望生长的一种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原则。认为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是从“上面”或“外面”对儿童施行强迫教育,让他们学习成人的经验,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或倾向,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

2、教育即生活: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或者说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性表现。“生活即是发展;发展,生长,即是生活”。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学校教育应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非依靠由既有的科学知识组成的文理学科。

杜威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教育原则。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明确提出要把学校办成一个小型的社或一个雏形的社会,要求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要求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联系起来,学校不能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

3、教育即改造: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个人经验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而非学习前人和别人经验的过程。在获得经验的过程中,新的经验与原有经验的结合达到对经验的改组,从而不断增加经验的意义和指导后来经验的能力。儿童获得经验必须通过亲身的活动,杜威由此提出了“从做中学”原则,并把它作为教学理论的中心原则。

四、论教材与课程

从批判传统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课程和教材观出发,杜威认为学校课程计划必须考虑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 “关于教材,迫切的问题是要在儿童当前的直接经验中寻找一些东西”。

因此,课程和教材必须建立在儿童生活经验基础上,必须以儿童为出发点来考虑课程与教材,而不能

把它当作某些固定的和现成的知识,或者当作儿童经验之外的东西。

学校课程的主要内容应是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作业,如木工、铁工、烹调、缝纫、金工、经营、修理、安装、粉刷、园林、商店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儿童在校内、校外的生活相似,减少它们之间的隔阂.

教学方法是在活动中进行教学。

五、论思维与教学

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指出,人处于任何一种情境都会产生一个个疑难问题,它们会触发人的思维活动,从而去设法解决问题,获得经验知识。因此思维源自直接经验的情境。

思维有五个步骤: 1、疑难的情境;

2、确定疑难究竟在什么地方; 3、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

4、推断所定假设的内在含义,看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 5、在行动中检验假设,从而解决疑难,取得直接经验。

他把思维五步引入教学过程,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五个步骤: 1、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 2、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

3、学生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 4、学生必须负责一步步展开他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5、学生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这是一种“从做中学”的教学步骤,在“做”中思维,通过思维提出和解决问题,在“做”中验证所获经验的有效性。教学形式是活动教学。

六、杜威教育思想的评价

1、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适应20世纪前后美国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加强教育与生活及社会的联系,培养能适应急剧变化的现实生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 2、杜威对传统教育中的各种形式主义的批评异常深刻,他的一些主张如重视儿童自身的活动、需要和经验,强调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和独立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协调等观点具有永恒的价值; 3、杜威被视为新教育的旗手、进步教育之父和现代教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与传统教育相对立; 4、杜威提出的三个重要问题:教育与社会的脱离、教育与儿童的脱离、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今天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5、杜威于1898年首次提出“传统教育”的概念,并对其进行猛烈抨击,将其特点归纳为教师、书本、课堂“三中心”,以新的“三中心”儿童、作业、活动与之对立,措辞激烈,振聋发聩;

6、杜威过分强调当前的直接经验,忽视间接经验,不可避免地降低了智力训练的标准,因而遭到人们的谴责。进步主义教育走向衰落后,强调教育应以“改造社会”为目标的改造主义教育应运而生。

西塞罗(前106年-前43年)

罗马共和后期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雄辩教育的倡导者,认为教育目的就是培养雄辩家,其著作《论雄辩家》是有关雄辩教育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其雄辩教育理论成为当时及后来100多年中的权威观点。

他认为雄辩家必须具有以下特殊素质:广博的知识、较强的应变能力、修辞学的修养、优雅的举止与风度等。

培养雄辩家的主要方法是练习:模拟演说和写作训练。

西塞罗的演说词(共58篇)词汇丰富、句法讲究、讲求对称、抑扬顿挫,其文体结构对文学界和教育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出现了“西塞罗主义”,人们尽力加以模仿。其拉丁文著作被普遍认为是最纯洁的散文典范,是高等学校拉丁文学必读教材。

昆体良(公元35-95年)

罗马帝国时期著名演说家和教育家,其《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昆体良继承了西塞罗关于雄辩教育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1)重视教育作用,人的发展依赖教育; (2)教育目的是培养演说家和雄辩家; (3)认为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

(4)教育者应根据儿童的倾向和才能进行教学,即因材施教; (5)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 (6)重视早期教育;

(7)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

(8)雄辩教育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上; (9)课程设臵反对单科独进,而主张齐头并进; (10)教师应利用提问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11)首次提出双语教学,主张先学希腊语,后学拉丁语,最后同时学习两种语言;

(12)对教师提出很高要求:德才兼备;知识渊博;关爱学生;掌握教学艺术;实行因材施教。

昆体良是古希腊罗马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之集大成者,是夸美纽斯以前西方最杰出的教学法学者,其教育思想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伊拉斯谟、夸美纽斯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奥古斯丁(公元354-430年)

古罗马帝国后期神学家和哲学家,他依据柏拉图的理念说和灵魂不死等理论解释《圣经》,并加以发挥创造,使宗教和哲学相结合,创立了基督教宗教哲学,成为中世纪基督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在《忏悔录》一书中阐述了其教育观点:

(1)提出“原罪论”,认为所有人都是带着原罪来到人世; (2)提出“预定论”,认为人的祸福得失皆由上帝预先安排;

(3)提出“禁欲主义”思想,认为灵魂得到拯救,仅靠信仰是不够的,必须摆脱现实世界的欲望,致力于内心修炼,做到清心寡欲;

(4)提出“信仰高于理性”,认为教育目的不是发展智力和理性,也非培养国家公民,而是培养对上帝的信仰和基督教徒;

(5)轻视自然科学,认为《圣经》是上帝的语言,一切知识的源泉,学习“七艺”是为了认识上帝的至善至美,“宗教虔诚高于知识”。

(6)教授语言应激发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反对强行灌输和体罚。奥古斯丁的基督教宗教哲学后来成为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理论基础。

洛克

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代表作是《教育漫话》。

(1)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作用,提出了重要的“白板论”,知识来源于经验,是西方教育史上“外

铄论”这一教育理论的宗师;

(2)提出教育目的是培养绅士,即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具有“道德、智慧、礼仪和学问”四种品质; (3)强调儿童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对德育、智育和体育进行了详细论述,提高了它们在教育学中的地位。

斯宾塞

19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代表作是《教育论》。

(1)提出教育目的在于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完满生活包括五个方面:直接保全自我的活动;间接保全自我的活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与社会和政治有关的活动;满足各种爱好的闲暇活动;

(2)对传统的古典教育进行了批判,认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主张将科学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3)根据上述五种活动,设计了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一整套课程体系;

(4)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知识的价值,论证了实科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大大推动了实科教育的发展,堪称近代实科教育的奠基人。

狄德罗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百科全书派领袖”。

(1)否认“教育万能论”,认为教育只能发展优良素质,抑制不良素质,而不能给予天赋中没有的东西; (2)主张由国家取代教会管理教育,推行强迫义务教育,反对教会人员担任教师; (3)提倡实科教育和科学教育,学习的主要方法是观察、思考和实验。

拉夏洛泰

18世纪法国著名法官,代表作是《论国民教育》(1763)。 (1)强调国家办学,认为国家办学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2)反对耶稣会垄断教育,主张以世俗教育制度取而代之;

(3)国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法国公民,良好的教育需要优秀的教师和课本。

卢梭

卢梭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也是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他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中表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等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卢梭对当时法国的封建专制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爱弥儿》一书就是他讨伐封建教育的一篇檄文,也是他改革封建教育的理想设计。在该书中卢梭通过虚构的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过程,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1)自然教育理论:主张教育要以人的自然天性为基础,切忌限制或干涉儿童的自由发展。因此教育应当遵循自然。

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即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和尊重儿童的个性。

自然教育包括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三部分,只有这三种教育协调一致,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儿童的自然天性才会得到完美发展。但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必须服从自然教育的指导,才能实现三种教育的良好结合。

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自然人”,即既能履行社会成员的职责,又能保持纯真天性,身心协调发展的社会“自然人”,实际上是指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事业家和自由劳动者(资产阶级新人)。

教育方法以“回归自然”为基本特征。 (2)自然教育实施

卢梭以自然教育为原则,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把划分了四个教育阶段:

婴儿期或幼儿期(0-2岁):由于婴儿的身体软弱,教育应以身体养育和锻炼为主

儿童期(2-12岁):由于儿童处于“理智睡眠期”,教育应以身体养育和感官教育为主,在道德教育上提倡“自然后果法”(即通过儿童自己行为的后果进行教育,让儿童通过体验其过失的不良后果去认识错误,吸取教训,学会服从自然法则,自行改正的方法);

少年期(12-15岁):由于少年期是体力和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教育应以知识教育和职业劳动教育为主;

青春期或青年期(15-20岁):由于生理上发生狂风暴雨般的巨变,而且积累了较丰富的感性经验、自然知识和道德观念,教育应以道德教育、信仰教育和性教育为主;

卢梭最后还论述了女子教育和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3)影响与评价

a提出了与封建教育针锋相对的新理论,反对传统教育只要求学习不切实际的书本知识,呆读死记文字符号;要求青少年从实际事物中寻求知识和探索真理,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b明确提出并具体论述了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特征进行教育教学的问题,促进了教育的心理学化,对后世许多教育家如巴西多、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第斯多惠、杜威等都有巨大影响;c要求教育深入研究儿童的身心特点,遵循自然而施教,成为近代儿童研究的先行者及内发论的一代宗师;d提出“回归自然”的主张是教育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带来了儿童观、教育观的巨大变化。他提出研究学生、研究儿童的口号已成为教育研究中的永恒课题;e驳斥了历史上沿袭已久的“原罪说”和“预成论”儿童观,确立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新儿童观。

涂尔干

19世纪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教育家,西方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教育社会学》《法国教育的演进》等

(1)教育的功能在于有目的、有系统地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实现由“个体我”向“社会我”的转变 (2)提出非宗教化的道德教育观,主张培养儿童具有“社会人”所具有的道德品质;

(3)认为教育发展要受到社会各系统的制约,因而教育学对社会学具有明显的依赖性,教育学理论是社会学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洪堡

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时任德国教育部长,他依据新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初等教育:减少宗教课,增设实用学科;废除体罚和死记硬背,采用直观教学;注重小学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学习裴斯泰洛齐的方法,改进师资培训工作。

中等教育:改革文科中学,减少古典学科,增加普通学科;规定担任中学教师必须通过国家考试;实科中学得到政府认可。

高等教育: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首任校长是哲学家费希特。提出学术自由,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大学致力于高深的专门知识研究和提高学术水平;大学拥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重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等。在其影响下,很多新大学如波恩大学、慕尼黑大学等都先后建立起来。

康德

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其哲学代表作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教育代表作是《论教育》。

(1)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人的自然天赋只有依靠教育才能得以发展,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 (2)高度重视理性,肯定个人价值,期望以教育改造人类社会;

(3)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让儿童自由地成长,但同时应加以“管束”和“训导”,使他们具备责任感、善良和诚实等良好德行;道德教育的方式有范例、格言、赏罚、说理等;

(4)把全部教育分为体育、管束、训育和道德陶冶四部分,其中管束带有强制性,要求儿童遵守规则,训育是指培养判断力、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推理力和思考力等心理能力; (5)主张实行公共教育以培养公民,专家治校以保持教育的纯洁性。

第斯多惠

19世纪德国著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其代表作是《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1)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天资、教育和自由自主。其中教育的作用非常巨大,它是造就公民、促进个人自由发展和开发天资的重要途径;

(2)提出实施“全人教育”的思想,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博爱精神和完善教育的人,即首先应该是人,

然后才是公民、普鲁士人和德国人;

(3)教育的基本原则有两个:一是自然适应性,即要求教育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二是文化适应性,即要求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生活的社会环境、现代文化,特别是祖国文化;

(4)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主张将教学的形式目的与实质目的相统一,即掌握知识与能力、智力发展二者有着内在的联系;

(5)提出优秀教师不是“奉献真理”,而是“教人发现真理”的论断,提倡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并对教师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如自我教育、崇高的责任感、良好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技能等。

第斯多惠一生主要从事师范教育,致力于提高国民教师的素质,被人们尊称为“德国师范教育之父”。

福禄倍尔

福禄倍尔是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幼儿园的创立者,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很大,认为一切事物中存着一条永恒的法则,即上帝的精神,教育目的在于揭示潜藏在人体内的“上帝精神”,帮助人类逐步认识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统一。 教育代表作《人的教育》(1826年) (1)教育原则

发展性原则:儿童天生具有活动、认识、艺术和宗教的本能,对儿童进行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活动使这种内在的力量得到发展;

适应自然原则:人的心理不是在静止的,而是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不断前进的过程,同时心理发展各阶段是有机联系的,教育应按照儿童的本性,使他们在身体和精神方面都得到发展;

自我活动原则:促进儿童发展的各种活动应该是自觉的、自动的,它来自儿童个人兴趣,由儿童个人动机决定,并以儿童个人力量为基础的活动,这种活动才有利于创造性发展 (2)幼儿园教育理论

1837年在卡伊尔霍创办一所幼儿教育机构,1840年命名为“幼儿园”,1849年举办幼儿园教师训练所。 幼儿园的任务是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培养儿童的社会态度和民族美德,认识自然和人类,发展智力、体力和技能技巧,为进入学校教育作好准备。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以游戏为主,主张建立公共游戏场所,以培养儿童的社会态度和民族美德。幼儿园的课程包括游戏、歌谣、恩物、手工作业、运动、自然研究、唱歌、表演和讲故事等。

其中恩物是福氏创制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即教具或玩具。恩物的教育价值在于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它作为自然的象征能帮助儿童由易到难、由简及繁地认识自然.

恩物分为8种,包括彩球、球体、立方体、圆柱体、正立方体积木、长方体积木、可以分割的大立方体、可以分割组合的积木,儿童用恩物做游戏可以认识各种几何体、数目、颜色;比较大小、整体、部分等,为以后的观察和认识活动奠定基础。 (3)历史地位

a深入研究了学龄前阶段幼儿教育问题,创立了系统的幼儿园教育理论,对推动幼儿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b对幼儿期游戏和恩物的论述成为后来幼儿园兴起后人们普遍接受的理论,玩具、教具制造商也从其理论中获得了灵感;

裴斯泰洛齐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瑞士著名民主主义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初等教育新方法的研究和实验,先后在新庄“贫儿之家”、斯坦兹孤儿院、布格多夫小学、伊佛东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引起国内外的极大关注,尤其是伊佛东学校的教育实验取得了较大成就,使得该校成为当时欧洲的“教育圣地”。裴氏的主要著作有《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如何教育他的子女》、《天鹅之歌》等。

(1)适应自然原则:认为所有人生来就蕴藏着各种能力和力量,这些以萌芽状态潜藏在内心的各种能力渴望得到发展,因此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天赋能力和力量。

(2)教育目的及作用:全面发展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培养德、智、体和谐发展的人;教育的社会作用在于消除贫困、改造社会,教育对人的作用在于发展天赋的潜在能力。

(3)教育心理学化

一是教育目的和教育理论指导应建立在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基础上; 二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必须符合儿童学习的心理特征; 三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应与学生的认识过程一致;

四是教育者应掌握儿童的心理时机,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这一思想为后来的教育心理学化运动奠定了良好基础。

(4)要素教育论:这是裴氏对初等教育新方法实验取得的主要成果。他认为任何教育都存在一些最简单的要素,教师从要素开始可以简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让儿童更快更好地学习。

因此,初等学校的教育教学应从最简单的、最基本的“要素”开始,由易到难,由简及繁,由近到远,循序渐进,使教育教学方法简单化和容易化,促进儿童各种能力的和谐发展。经过长期实验,他提出了各方面教育最基本的要素。

(5)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裴在教学心理学化和要素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开创性地研究了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如语文教学应从“发音”开始,再到单词教学和语言教学等;算术教学应从数字“1”开始,再到个位数、十位数和百位数运算等;测量教学应从“直线”开始,再到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形等。 (6)影响与评价

a在西方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开启了近代教育心理学化运动的序幕;b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初等教育教学法的人,是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c在西方教育史上首次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付诸实践,并积累了丰富经验。总之,裴氏的教育思想对欧美各国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19世纪在欧美各国形成了一场学习和推广裴氏教育理论的“裴斯泰洛齐运动”。

福泽谕吉(课本P302) 罗素(课本P330)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1870—1952)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女幼儿教育家,在西方教育史上与福禄倍尔齐名。1895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在罗马大学附属精神病医院工作。她在治疗、护理残疾和低能儿童的实践中认识到,造成儿童智力缺陷的主要原因是教育问题,而非医学问题;适用于残疾和低能儿童的教育方法也可用于正常的幼年儿童。

*1907年她在罗马贫民区开办了一所“儿童之家”,招收3-6岁儿童。 *1909年出版《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总结儿童之家的教育经验。

*1919年起在许多国家开办国际教师训练班,由于学员们的大力宣传,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蒙台梭利运动。 *1913年美国还成立了蒙台梭利教育协会。

主要著作有《教育人类学》、《蒙台梭利手册》、《高级蒙台梭利方法》、《童年的秘密》、《儿童的发现》等。 蒙台梭利的基本观点

(1)重视遗传素质、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认为人天生具有一种不断发展的内在潜能,教育的目的是使这种潜能在适当的环境中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2)强调教师必须了解儿童、尊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她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具有独特的心理胚胎期、吸引力、敏感期和阶段性特征),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环境,以帮助儿童实现自我教育

(3)认为儿童应有良好的、健全的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主张对儿童进行感官训练和肌肉训练,曾设计一套训练感官活动的教具和发展动作的器械及设备;

(4)认为儿童的生命潜力是通过自发冲动表现出来的,这种冲动的外在表现是自由活动。科学的教育学应给儿童以自由,允许儿童按其本性个别地、自发地表现。但自由并不排除纪律,她所主张的自由是一种有纪律的自由。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简评:

(1)她大力提倡自由教育,充分体现了对儿童的尊重和热爱;

(2)系统阐述了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过程,揭示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其理论和方法被当代儿童心理学所肯定;

(3)强调儿童个性自由发展的同时,把自由和纪律看作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辨证性; (4)其教育思想是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和革新,促使人们去探索新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对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5)其教育思想问世后曾受到狂热的欢迎,在国际上掀起了“蒙台梭利热”,人们称她为“儿童世纪的代表”,“是20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的和进步的教育家之一”。

赫钦斯(课本P508)

美国教育家,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是:

*教育任务在于借助对永恒真理的认识促使永恒人性的发展 *教育目的是引出人类天性中的共同要素 *在学校课程中永恒的古典学科占中心地位 *提倡通过教师的教学进行学习

马里坦(P510)

法国教育家,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教育处在十字路口》《托马斯主义教育观》。

主要观点是: 1、教育应以宗教为基础。

2、教育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基督教徒和有用的公民。 3、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 4、教育应该属于教会。

雅斯贝尔斯(P512)

德国教育家,存在主义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观点是:

1、教育本质和目的是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 2、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3、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 4、强调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对话 5、师生之间应该建立相互信任关系

朗格郎(P524)

法国成人教育理论家,终身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1、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以及人的各个发展阶段的持续不断过程 2、教育的任务是“学会学习”

3、有利于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和建立学习化社会 4、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

罗杰斯(P528)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主要观点是:

1、强调教育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2、主张课程人本化

3、强调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

古希腊时期的教育

一、荷马时代的教育

“英雄时代”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24卷《奥德赛》22卷

教育内容:包括军事知识和技能、道德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武艺高强、能言善辩、品行高尚、足谋多智的英雄。

二、古风和古典时期的教育

斯巴达和雅典是希腊众多城邦中最强大和最有代表性的两大城邦。 (一)斯巴达的教育

居民分为三个等级:斯巴达人(统治者,约 3万)、希洛人(奴隶,约30万)、皮里阿西人(自由民),由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人数相差悬殊,实行全民皆兵的军事化管理和原始共产主义制度,任何财产包括儿童都属于国家。

教育具有浓厚的军事体育色彩,教育目的是培养体格强壮的武士。 ▼ 0-7岁由父母抚养,养成健康身体;

▼ 7-18岁送往国家教育机构,过半军营式生活;

▼ 18岁起进入高一级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 ▼ 20岁起开始实战训练;

▼ 30岁时经过考核成为合格军人,结束教育历程。

※ 斯巴达教育的特点:

1、国家重视教育并对教育进行监督管理; 2、教育为政治服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注重军事体育训练、性格训练,忽视文化知识教育; 4、重视女子教育

教育性质:野蛮、落后。 (二)雅典的教育

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制度,公民可以参政议政,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军人、政治家和商人。

※ 雅典的教育制度分为以下阶段:

0-7岁:在家接受教育,聘用身体健壮的斯巴达保姆来哺养,雇佣年长的女奴隶担任家庭教师; 7-16岁:女孩在家跟母亲学习纺织、缝纫、刺绣等技能,男孩则进入文法学校、弦琴学校(音乐学校)和角力学校学习。文法学校传授简单的读写算和文学知识,弦琴学校传授歌唱技能,角力学校以体育训练(即“五项竞技”)为主。

16岁时大部分青年不再继续上学,从事其他职业。只有少数贵族子弟进入国家主办的体育馆学习,接受体育、智育和审美教育。

18-20岁:进入高一级的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 20岁时经过考核成为正式公民。 ※ 雅典教育的特点: 1、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2、教育机构有私立与国立两种,制度化程度较高; 3、教育和生活需要紧密结合; 4、不重视女子教育。 (三)毕达哥拉斯的教育思想

希腊古风时期著名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认为教育目的在于通过对数(世界的本源)的研究、领悟和训练,实现灵魂的净化,以达到和谐、完善的境界。这种精神陶冶与和谐发展思想对希腊教育思想影

响深远。 (四)智者学派

希腊古典时期活跃在各城邦的一批职业教师、演说家和作家。他们云游各地,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以传授知识获取报酬,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学派即智者学派。

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普罗狄克、安提丰等

智者学派共同特征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智者们广招门徒,收取高额学费,向年轻人传授文法、修辞和辩证法(雄辩教育的核心,被称为“前三艺”),以及数学、自然科学和音乐等。公元前4世纪后,智者学派演变成以骗取钱财为目的的江湖骗子和玩弄概念游戏、混淆是非、歪曲事实的“诡辩派”。其雄辩教育和“前三艺”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由于政治上的巨变,希腊化时期的教育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1、初等教育:文法学校占统治地位,文法教师地位较高,音乐和体育不受重视,身心和谐发展的传统遭到破坏。

2、中等教育:文法学校取代了国家体育馆的地位,教学科目主要是文法和修辞,体育和美育不受重视。 3、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机构较多。

※ 希腊化时期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1)希腊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传播到小亚细亚、两河流域、波斯和埃及等地区,促进了这些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2)新的文化教育中心(亚历山大利亚)的形成,促进了东西方文化教育的交流与融合;

(3)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得东方的宗教与西方的唯心主义相互影响,助长了宗教神秘主义的流行,为基督教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小结:希腊化时期的哲学、文化和教育对后世影响很大,继希腊之后的又一个西方文明的发祥地—

—罗马几乎全部吸收了希腊化时期的文明成果,后经罗马人的传播,希腊文明成果扩散到世界许多地方,对于西欧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罗马时期的教育

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1、共和早期的教育: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主要是军人和农夫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0-7岁由母亲负责教育,7-16岁父母分工负责男女儿童的教育,教育方式是“做中学”, 16岁时结束家庭教育,成为合格的罗马公民。

2、共和后期的教育:在对外扩张过程中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以希腊文化为模式带有本民族特色的学校制度:希腊式学校和拉丁语学校。

(1)初等教育(7-12岁):内容简单、设施简陋、体罚盛行、教师地位很低、对象是平民子弟。 (2)中等教育(12-16岁):希腊文法学校和拉丁文法学校,以语言和文法为主,纪律严明、体罚盛行,教师地位较高。

(3)高等教育(16-20岁):希腊修辞学校和罗马修辞学校,为国家培养高级官吏和演说家,教学内容丰富,开设修辞学、辩证法、法律、数学、天文学、伦理学等,教师大多是著名的修辞学家和哲学家。

二、帝国时期的教育

公元前30年,屋大维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罗马大帝国。建国后的200年是罗马帝国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文化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形成了光辉灿烂的古罗马文化。

在教育上的改革有:

1、教育目标是培养帝国官吏和公民; 2、加强国家对学校的控制;

3、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由国家支付薪金; 4、拉丁文取代希腊文占主导地位,教学形式主义严重;

5、出现了法律学校、建筑学校、医学学校、机械学校等专科性质的大学; 6、宗教教育的出现和世俗教育衰落。

三、基督教产生及对教育的影响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巴勒斯坦地区,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

早期基督教宣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号召教徒互相帮助、患难与共,吸引了一大批被压迫、被奴役的人们,在罗马帝国迅速传播。后期基督教宣扬逆来顺受,君主是神的代表,基督教徒要尊敬君主,公元325年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帝国国教。

教会在接受教徒前要对他们进行教义和教规方面的教育,产生了教义学校:初级教义学校和高级教义学校。前者属于初等教育性质,目的是普及基督教教义;后者带有高等教育性质,培养传教士和教会领导。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两部分。西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徒设法把宗教精神渗透到学校教育中,最终使宗教教育征服了世俗教育,教会学校后来成为西欧唯一的学校教育组织形式。

四、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1、西塞罗 2、昆体良

五、古罗马教育的特征

1、教育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服务于奴隶主阶级;

2、与希腊相比,罗马的学校教育工作实践规模更大;而且重视课程问题和各种教学方法的研究,以昆体良为主要代表;

3、罗马为欧洲树立了国家教育制度和教育行政体系的先例;为各级学校确定了比较一致的课程门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4、罗马文化教育模仿希腊的多,自己独创的少;

5、罗马文学曾达到很高的水平,但其教学内容是文字主义的,教学方法是形式主义的,这一传统支配欧美教育达2000年之久。

西欧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封建时代的开始。历史学家把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时期(5-14世纪)的一千多年间称为中世纪,即“中间的世纪”。中世纪是西欧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其中又以11、12世纪为界线分为中世纪早期和晚期。

一、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育

西罗马帝国被文明程度低的日耳曼蛮族灭亡后,基督教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成为了西欧文明的唯一载体,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领域占据独尊的地位。

由于基督教宗教蒙昧主义的黑暗统治,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从而导致了中世纪早期西欧文明的普遍衰落。 (一)教会教育

基督教教会宣扬的观点或推行的政策有:原罪说及赎罪论、禁欲主义、蒙昧主义、文化专制主义。 1、修道院学校

学生分为“内修生”和“外修生”,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服从、贞洁、贫穷三种品质的学生,学习内容有《教义问答》和简单的读、写、算,教学采用问答法,实行个别教学,体罚盛行。 2、主教学校

设在主教所在地,性质与修道院学校相近,设备较好,内容较丰富,但数量有限。 3、堂区学校

设在教堂内或牧师家中,规模小,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较低,面向平民子弟。 (二)世俗教育

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和封建王权的巩固,面向封建贵族子弟的世俗教育机构开始出现。 1、宫廷学校

设在宫廷中,面向王室贵族子弟,学习科目有“七艺”和拉丁语、希腊语等,教学方法因人而异,采用当时流行的问答法最著名的宫廷学校是由法兰克国王查里曼大帝创办的。 2、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是中世纪早期西欧等级制的产物,也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其主要目标是培养英勇善战、效忠君主的骑士。骑士制度盛行于11、12世纪的十字军东征时期。

十字军东征的原因:封建农奴生活贫困;封建领主对外扩张;东方贵族商品的诱惑;教会的煽动(拯救灵魂、“收复圣地”)。

※ 骑士教育分为三个阶段:

1、家庭教育阶段(0-7、8岁),由母亲进行教育,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和身体养护;

2、礼文教育阶段(7、8-14、15岁),低级贵族子弟到高级贵族家中充当侍从,学习上层社会的礼仪和行为规范;

3、侍从教育阶段(14、15-21岁),学习“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侍奉领主和贵妇21岁时通过授职典礼被授予骑士称号。

总之,骑士教育以军事教育、宗教教育和封建道德教育为主,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教堂的钟声和骑士的马碲声谱成了中世纪早期的主旋律。

二、西欧中世纪晚期的教育

(一)中世纪大学

中世纪后期,在西欧教育领域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即中世纪大学的诞生。 1、中世纪大学产生的条件

生产力发展;封建王权稳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缓慢上升;手工业和商业贸易发展;城市及市民阶层兴起;十字军东征带来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王权和教权之间的斗争;经院哲学的产生等。 2、中世纪大学的产生

最早的大学创办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等地。萨莱诺大学(1137年)、波隆那大学(1158年)、巴黎大学(1150年)、牛津大学(1168年)、剑桥大学(1209年)、帕多瓦大学(1222年)、那不勒斯大学(1224年)、图卢兹大学(1233年)、里斯本大学(1290年)、布拉格大学(1348年)、海德堡大学(1386年)据统计,到文艺复兴时,西欧共有80所大学。 3、中世纪大学的类型

先生大学或教师型大学:巴黎大学为典型,由教师主管校务,教授选聘、学费数额、学期时限和授课时数由教师负责。欧洲北部的大学如英格兰、苏格兰、德国、瑞典和丹麦等地大学多属此类。

学生大学:波隆那大学为典型,由学生主管校务,教授选聘、学费数额、学期时限和授课时数由学生决定。欧洲南部的大学如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地大学多属此类。 4、中世纪大学的特权

(1)大学有权设立特别法庭,享有内部自治权利; (2)大学师生可以免除赋税和服兵役的义务;

(3)大学有权颁发特许证,凡持有大学学位证书者可以到各地任教; (4)大学有罢教和迁移的权利。 5、中世纪大学的特征 ※ 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 ※ 宗教性和国际性; ※ 职业性和实用性; ※ 民主性和平等性。 6、中世纪大学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1)突破了教会对高等教育的垄断,推动了世俗文化和自然科学的进步;

(2)现代大学源于中世纪大学,现代大学的许多特征如教学组织、课程、考试、学位等是直接从中世纪大学继承而来的;

(3)中世纪大学活跃了当时的思想文化活动,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做了准备; (4)中世纪大学是培育新一代学者的苗圃,许多著名学者和改革家如但丁、薄伽丘、路德、加尔文、哥白尼、伽利略、培根等都与中世纪大学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5)中世纪大学教学内容上的神学性、教学方法上的繁琐性以及某些学生的散漫性对后来大学的不良风气有一定影响。 (二)城市学校

西欧中世纪后期兴起的适合新兴市民阶层(资产阶级的前身)需要的世俗性学校。 行会学校由手工业者行会设立;基尔特学校由商业行会组织设立,均属于初等教育兼有职业训练的性质,教育内容注重实用,有宗教教育、读写算知识等,用本国语进行教学,其基本程序是学徒——帮工——工匠。如在英国33种行业中,有28种设立了学校。城市学校后来由市政当局接管。

★ 经院哲学:

产生于公元8、9世纪,盛行于12、13世纪,其创始人是爱尔兰人埃格里纳,他认为一切真正的哲学是与基督教相吻合的,两者的不同在于哲学以思考为主,宗教以信仰为主。经院哲学分为唯名论和唯实论,二者兼顾理性和信仰,前者侧重理性,后者侧重信仰。

经院哲学的方法是形式主义的,它所论证的大多是脱离实际的抽象概念,论证方法十分繁琐,故也称为繁琐哲学。经院哲学是中世纪大学的主要内容,对当时和后世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

17-19世纪欧美国家的教育

一、英国的教育

1、初等教育(慈善教育)

幼儿学校:由工业资本家中的慈善人士开办,不受教会控制(欧文的幼儿学校);

星期日学校:一种在星期天传授宗教知识的班级,招收贫儿尤其是童工,由英国报业经理雷克斯首创。 导生制学校: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开斯特制度,由英国传教士贝尔和兰开斯特首创。其基本方法是教师在学生中选择年龄较大、成绩较好的学生为“导生”,教师先教导生,导生再教其他学生。利用这种方法一个教师可以负责上千名儿童的读写算教学,由于节省师资、花费少,因此非常适合对贫儿和童工进行初等教育,受到广泛欢迎。但因它造成教学质量下降,最终被正规学校所取代。 2、中等教育

文法学校:英国近现代主要中等教育机构,其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在英国是公元10世纪建立的,最初由教会管理,其办学特点与公学相似,只是各方面条件稍低于公学。

公学:一种私立寄宿学校,实际上也是一种文法学校。最初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公众教育水平和培养一般公职人员。后逐渐为特权阶层所垄断,这类学校学费昂贵、设备较好、教学质量高,崇尚古典语言和古典学科,注重培养绅士风度,毕业生大多升入牛津和剑桥大学深造。

在当时有九大著名公学:温彻斯特、伊顿、圣保罗、什鲁兹伯里、威斯敏斯特、查特豪斯、哈罗、拉格比和泰勒公学。公学为英国培养了一大批领袖人物和学术人才,如内阁大臣、国会议员、司法官员和军事将领等。

阿加德米学园:17世纪60年代在英国产生的一种具有实科性质的中等学校,由英国非国教徒创办,它吸取英国文学家弥尔顿的思想,重视自然科学、农业、政治、法律、医学、建筑、军事、外语等实用科目,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由于它收费低廉、课程实用、离家较近,在当时受到广泛欢迎,对英国中等教育乃至美国中等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3、高等教育

古典大学:创办于中世纪的牛津和剑桥是古典大学的象征;它们注重古典文化和神学,面向特权阶层子弟,贵族性强,18世纪时也开设了自然科学讲座,为英国造就了一批政治人才和学术巨匠,受到英国王室的青睐,但它们排斥非国教派教师。

新大学:进入19世纪后,产业革命带来的文化科学发展要求大学开设新的课程,然而古典大学仍然恪守古典教育的传统,一些有识之士如非国教派人士、世俗学者、工业资本家等都强烈要求创办新的大学,在他们的推动下,英国开始了“新大学运动”。

*1828年伦敦大学学院的成立标志着新大学运动的开始 *1829年国教派创办了与之对峙的英王学院

*1836年两院合并为伦敦大学,注重自然科学的教学

在其影响下,当时英国的其他城市如曼彻斯特、里兹、伯明翰、利物浦等地纷纷成立了城市学院。城市学院的兴起改变了英国高等教育的传统,使自然科学教育进入大学讲坛,高等教育从此开始向中产阶级子弟开放。 4、教育管理体制

从中世纪开始,英国教育的领导与管理主要由天主教会控制,国家不管教育;宗教改革后教育权又受制于国教派和其他教派;资产阶级革命后国家仍然不过问教育;产业革命后英国开始抛弃旧传统,实施由国家管理教育的措施。1807年议员怀特布雷提出《教区学校议案》,建议在每个教区设立由国家管理的学校;1833年提出教育补助金法案;1839年成立“枢密院教育委员会”,负责教育拨款事宜;1856年成立教育局,负责管理初等教育;1899年成立国家教育委员会,初等和中等教育的管理,由此初步形成了英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国家化。

5、1870年教育法(《福斯特法案》)

百度搜索“yundocx”或“云文档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云文档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外国教育史在线全文阅读。

外国教育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yundocx.com/wenku/20656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18-2022 云文档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