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文档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被禁锢的头脑》经典读后感10篇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4-29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被禁锢的头脑》经典读后感10篇

  《被禁锢的头脑》是一本由(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禁锢的头脑》读后感(一):我们是为体制写作还是为个人写作?

  或者无奈也好,真实也罢。

  写作,之于这个时代,都一定会有他的背景,无论是以怎样一种方式去表达。

  这一切都是一种执着,没有好与坏。

  我们到底是为体制写作?为国家写作?为国家所要求的人们大众写作?还是为个人写作?为自己写作?为金钱写作?

  在奥兹的《咏叹生死》一书有过一段作为作家的思考,我有时也会带着这些问题去反省反思,是这样的吗?

  如果不是这样的?是怎样的呢?(或会是怎样的呢?)

  对于集体的同一体制化,我更倾向于个人的特殊独立化,当然这有一个度,你不能“越度”,不然就变成了怪物了(只能用怪物形容)。

  我们都是吃了药的人,但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吃了药,对,你吃了药,不要怀疑了,不要东张西望,我们都一样!

  真的,都一样!

  让我们的大脑一齐爆炸吧!

  《被禁锢的头脑》读后感(二):一段悲催的历史

  一位大拿诗人写的一部纪实文学。这部1950年创作的代表作品应该为米沃什在30年后获得诺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通过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内心世界的剖析,以及讲述了几位也是处境相同但用着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方式的波兰知识分子故事,反应了那个年代以波兰为代表的几个中东欧国家的悲催历史。在两个较为极端的政治形态交替的统治和管制下,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受到政治的影响,禁锢甚至是迫害。特别是对斯大林主义的诟病,进行了强烈的讽刺。但从一本波兰的禁书到获得诺奖,足够证明这本书的价值。当然这本书没有看其他小说那么轻松,充斥着很多作者的分析评价以及主观观点,有些地方甚至有些枯燥,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的口味。纪实嘛,本来现实就是生硬的甚至是残酷的,新年伊始品本硬书,练练牙口。

  2016-1-6

  《被禁锢的头脑》读后感(三):试读第三章

  相比与《一九八四》的比较,我更喜欢波莱茨基的这段评论:“数十年来,读者忽略了《被禁锢的头脑》的文学性,反而一直将其作为了解波兰斯大林意识形态的唯一一本书来看待。……不管怎么说,《被禁锢的头脑》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论文,它所论述的人的心理问题比政治问题更多;论述人的性格比意识形态更多,本书更大篇幅地论述了哲学和历史哲学,而不是斯大林时期的编年史。”

  匆匆读了《凯特曼——伪装》一章,作者说,西方国家的居民完全没有意识到,数以百万计表面上似乎多多少少与他们相似的人,正生活在跟火星居民的世界一样难以想象的世界里。无论是谁,如果仅将某处媒体刊登的单调文章或某处发表的刻板演说当作衡量中欧和东欧国家精神生活的尺度,那么他就大错特错了。越是高级的、有主见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离伪装就越近,并将之视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游戏和获得最后胜利的途径。一旦时机成熟,他就不再伪装那个主流代言,而公开宣扬自己的异端邪说。有意思的是,在文章的最后,米沃什进一步探讨:尽管这一切是病态的,然而如果没有凯特曼,人的心灵又会陷入更虚无的信仰危机。斗争也是坚持信仰的一个动力。

  而我深感遗憾的是,因为凯特曼,在这类国家里,人们的精力只能牵涉在内耗上,而不能自由地联合,光明地争论,在试错与平衡中达到纳什均衡。更甚者,思考的权利成了精英的专利,只有你足够敏锐,才能孤独地在这条路上行走。而后人,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这让我想到,儒家为何数千年来可以一统天下。

  最后说句题外话。听说,台版《被禁锢的头脑》是翻译为《被禁锢的心灵》的。

  《被禁锢的头脑》读后感(四):有如神助,更让我们绝望,可怜自己,憎恨自己,救赎自己!

  最快收到,从卓越网上,一看不能放下,犹如当年读《一九八四》、《哈维尔文集》、《动物庄园》等等,醍醐灌顶,解恨解馋,痛苦不已!自己更是在体制的此山中,每每对照,毫厘不爽,这就是经典的精神,结构生活的力量,让你无处可逃,赤裸裸地呈现。记得有一句话说,如果文学(电影或歌曲等等艺术形式)把生活表现的太真实,太现实,人们无法面对,要去自杀。这本书就是这样,对于这个国家的人来说,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太直接了,让我们在新政后就读到这么一本书,“情何以堪”???自己是体制而且是最正统体制的末端,虽然难以企及上峰,更无法揣摩圣意,但也最现实和基层地看到制度的运作和架构。犹记上学时,指点江山,和同学们争论,“这个国家会好吗?”,有一个同学认为,“现在的事情都是撑着走”,这一撑又是十多年了,自己为了生活,安于现状,但精神不安,总觉的“撑着走”难受,不是长久之计。另有人说是“百足之虫,僵而不死”(红楼梦),其实都明白,就如皇帝新装,就差一个小孩和时间地点出现了,风起云涌,此起彼伏,有如烈火在地下运行,一旦喷突,将烧尽地面一起,连着我的野草(鲁迅),自己看书高兴,内心悲伤。

  自己“心灰意冷,或正忍受着痛苦,或觉得在任何别的地方都找不到希望”“在繁忙的日常生活表面下,仍然会意识到必须做出的一种不可逆转的选择,也就是说,人或者不免一死,要么是肉体的死亡,要么是精神的死亡,或者通过服用”穆尔提-丙“药丸,以那种由上方早已规定的唯一模式重生。”人们看到的是一些赤裸裸的生存行为:吃、喝、赚钱、做爱、生小孩,而看不到任何理想前途,感到人生缺乏意义)(米沃什)

  《被禁锢的头脑》读后感(五):关于身份的认知

  最近看了有关战争的几本书,几部剧,一些想法也就叫嚣着冲出来了。

  战争,背后有着大国的博弈,也有着小国的图存。仅以国土面积论,大国或许在地理资源上有着天然的优势,相对地,它自然也拖着沉重的人口或地域负担。但无论如何,对位于它们周围的小国来讲,即使是甜蜜的负担,也足够令人歆羡。因此,也就不自觉地在某种程度上依附上去。于是,世界格局就形成了类似于几大帮派并立的情形,世俗世界,我们称为这些帮派为XX组织或XX联盟。

  当然,处在有形或无形战争中的众小国,往往不是被大国试探彼此的主战场,就是被熊熊战火波及,而基于其自身的实力和眼界,它们中有的惶惶不安,有的则野心勃勃,有的只能试图寄希望于在夹缝中求得思想或立场上的独立,只不过,结果往往差强人意。

  下面,我们一起来观看两大帮派在不同战略下的火拼。

  战略一:两个大哥首先冲上去较量,小弟们在旁呐喊助威敲敲锣边儿鼓,哪一方大哥胜了,这边的小弟们就英勇奔过去痛打对方落水狗。这是颇有古典味道的火拼场面。毕竟在当时,大哥的能力与担当还被看做是是否值得追随的江湖准则,小弟们的结局尚有对半分的可能。

  战略二:两个大哥本人按兵不动,派出己方的两三小弟去对方那里寻衅滋事,试探对方实力与应对,如是者多次,效果良好就果断抄家伙,效果不好则伺机再战。这是现代时常被应用的火拼范本。因为如果大哥鲁莽地冲上去,一旦败了,自己吐血三升不说,面子上也不好看,难保手下的小弟不与对方阵营眉来眼去;而如果一头扎进不知何时才能脱身的泥潭,自身实力也将大受损失,这样的惨胜,咽下去也是一口苦涩。不若只派小弟先去斗斗闷子,有戏再徐徐图之,即使没戏,两个大哥之间也能把酒言欢,不损根本。这是何等的智慧!

  小弟,小国,只要你离不开事发现场,不定哪天就去做了炮灰。大哥,大国,盛名之下也有逐渐被拖垮的一天。除非你搬到小国寡民的新世界远远躲开,去做那极光下乌托邦的良民。

  《被禁锢的头脑》读后感(六):被禁锢的头脑和丧失的个性

  一不留神又是一本好书,看样子这个月收获太丰富了。此书可以与《忍不住的“关怀”》相对应来看。不过想想此书写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真是颇为作者的洞察力吃惊了。   书名所指头脑,是指欧洲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份子。书中所阐述的是二战后东欧知识份子们如何一步步被苏维埃们所控制(指思想方面)。从而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当然也包括普通人。人们渐渐变成统一思想的集团了,独立的思想与个性被禁锢了,消失了。知识份子们要么自杀,要么进入体制。或者选择与作者一样流亡。   作者除了阐述了理论外,还举出了四个作家的例子(加上自己是五个了,只是自己没有直接写)。看得真让人触目,特别是其中一部《石头世界》(作者自杀)我还看过。而我们显然也经历过相同的事件,那就更让人感触了。其实这件事在所有集权世界中都在上演着。   不过如果仅仅这样我也不会这样有想法。因为我突然想到当今社会,也许政治上的压迫已经大量减少了。可是另一种“压迫”却越发沉重了,那就是物质至上与成功学。当今的人们与知识份了也许不需要为自由付出生命的代价,可是却因为金钱与物质而同样丧失了个性与思想。   我试举两个人物。索尔仁尼琴与李敖。两人都曾在集权政治的压迫下坚持写作,宣扬自由个性独立。而且都取得了世人的尊敬。我非常欣赏两个人的作品。但在压迫消失后两者则选择不同的道路。索尔仁尼琴依旧坚持着自我的思想与个性,没有与当今社会合流,他晚年赞颂普京也是其思想的自然发展,并不是附合主流。而李敖,给我感觉已经成为了娱乐明星,甚至还与小S发生八卦冲突。当然从个人角度,我可以理解他的做法,他也只是人,而且他享受的自由的生活方式正是他自己努力争取的。可是从传达给旁人的信息来看,原来成功除了韩寒小沈阳外还可以这样。努力学习研究个十几年,成为大师和公共知识份子后便可以与漂亮的女明星们打情骂俏了。这实在让我无法与他的早期作品相联系。这是中国的特色呢?还是其思想与个性具有局限性。也许一个出色的团长却是一个拙劣的军长。   对抗强大的压力固然困难,可是对抗起功名利禄起来可难上加难。保持独立的个性与思想在集权社会比在当今社会更难。   这就是我所想到的。这也就是这本书在当今的新的意义。   

  《被禁锢的头脑》读后感(七):比《1984》更沉痛

  这是一本卓越的寓言小说,是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波兰著名作家切?米沃什写于上世纪50年代的名著,当时他已被迫离开祖国,踏上漫长的流亡之路。

  《被禁锢的大脑》中主人公皆有所本,从技术上看,它并无更多花巧之处,由于常常用大段议论来替代描写,让读者觉得它更像随笔,结构有些松散。

  然而,米沃什的这部作品带有鲜明的时代意识和问题意识,为此,他宁可放弃美学坚持。因为,那一代东欧知识分子普遍陷入了精神的困境中,他们不认同斯大林主义,但在理论上又无法驳倒它,他们惊讶地面看到它巨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既感到恐惧,又有一种被时代抛弃的失落感。

  如果说《1984》展示了人类心灵最终被驾驭的可能,那么,《被禁锢的大脑》则更敏锐也更深刻地看到,外在力量的束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恶魔已经被植入到我们的心中,当它被唤醒时,我们便彻底成了它的奴隶。

  因为,我们都惧怕空虚,都厌恶孤独,我们都希望此生有所成就,我们都坚信这世界存在必然性。而斯大林主义的力量在于,它同时为四者提供了解药——于是,孤独的人快乐了,空虚的人充实了,成就最终达成,一切果然是必然的。

  然而,在无比坚硬的必然的背后,“我”该如何安放呢?如果“我”是必须如此、不得不如此,那么,我的道德坚持还有意义吗?我的忠诚、我的爱还神圣吗?我还是自由的吗?而失去自由,道德又如何不随之堕落呢?

  从没有哪个时代,会有那么多自觉的告密者、虐待者、背叛者乃至冷酷者,当“必然性”主宰了“人性”之后,一切就变成了机器,而它隆隆开动时,不会有人再想起那些碾压在它轮下的生命。

  从米沃什的“穆尔提—丙”药丸,很容易让人想到米兰?昆德拉笔下的托马斯,当他决定回到捷克时,他同样在钢琴上弹出了贝多芬那句:必须如此。

  必须毁掉了一切,毁掉了本应有的美丽与温情,埋葬了本应有的忧郁和哀愁,我们内心深处的道德危机汇聚起来,终于演变成时代的灾难,然而,谁先醒来,谁就不得不面对“一只苍蝇和两个巨人”之间的搏斗,他将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所以,大家只有集体装睡。

  虽然米沃什突破了传统小说精致的外壳,但他四重奏式的写法,以及不同故事线索之间深刻的呼应关系,让这本小说拥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文本上反而达到了空前的完美。

  《被禁锢的头脑》读后感(八):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他对自己思想的畏惧

  米沃什研究了四个同代人,阐述了他们如何在自我欺骗中从自主走向服从,强调了一种被他称为知识分子对“归属感”的需求。 (?大约每个稍微有点儿知识的人都多多少少体现出类似的“副作用”)

  但这本书之所以更有意思,一是因为“穆尔提丙药丸”(Insatiability,1927)一群亚洲游牧部族征服的中欧人,集体服下了一种小药丸,从此再没有了恐惧和焦虑;药丸的松弛作用,使他们不仅接受,而且是愉快地接受了新的统治。 二则是“凯特曼”的意象,出自阿瑟·德·戈比诺的《中亚的宗教与哲学》。用米沃什的话来说,凯特曼“解除了心理负担,滋养着意淫之梦,使四面竖起的牢墙,皆化为令人慰藉的失神幻想的机会”。

  “70年代,我第一次给学生们讲这本书时,将大量的时间花在解释为什么‘被禁锢的头脑’不好。30年后,我年轻的听众们彻底一头雾水:全然不理解一个人何以将灵魂出卖给一种信念,更不要说是压迫人的信念了。到了世纪之交,我的北美学生几乎无一见过马克思主义者。为世俗信仰放下个人利益已经超出他们的想象范围(?kind of)。在授课之初,我所面临的挑战是解释马克思主义如何破除一个人的幻想;到今天,仅仅是说清幻想本身,就已经变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

  当代学生看不出这本书的意义何在:整件事看来毫无意义。......意识形态上的自我催眠?米沃什身后的读者们的费解,恰恰就是他曾精彩形容过的西方人和政治移民的费解:‘他们不懂一个人如何付出——那些国境外的人们,他们不会明白。他们不知道这个人换取了什么,又以何种代价才将之换来。’ 因此,米沃什认为:‘东欧人很难不视美国人(?现在范围应该不局限于此)为小儿科,因为美国没有经历过什么足以让他们明白,【个人判断不过是个人思考习惯之产物的事件】’。

  也许他们真的不懂。但世间并非只有一种禁锢。......最重要的是,人民越是集体丧失另辟蹊径的想象力,就说明他们被一种意识形态束缚得越紧。” ——Tony Judt《The Memory Chalet》

  ?毫不避讳地说,书里好多地方描写得无聊冗长,让我眼皮打架。但这种情况在五十多年以后的今天恐怕又难以避免:哪怕我良好的意愿敦促我借着贫乏的想象力尝试着理解那时的人们的心情,现实却根本没给过我这方面的训练,更何况,支配我的根本就不是我良好的意愿,而是当代社会的秩序法则。但另一方面,正如朱特所说,正如疾病之于肉身,世间的禁锢也许将始终伴随人类社会直至毁灭。客观上,一个个体如果能发现束缚,不知是一种天赋?还是惩罚?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其中一定存在着这样的个体以其一己之力,说给那些听得见的人听。至于如何评判,恐怕终究逃脱不了“不过是每个人自己思考的产物”这句咒语。

  《被禁锢的头脑》读后感(九):滚落的石子

  为数不多的连导读、序言、前言这些部分都格外精彩的一本书,买了两年才敢开始读,但还是发现知识储备无法完全理解这本书的内涵。也许5年、也许10年、也许一辈子,自己才会发现自己生活着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吧。

  一、“穆尔提-丙”药丸

  服下穆尔提-丙药丸的过程即是由“旧人”向“新人”转变的过程,当这种效应扩大到整个社会,就诞生了统一的、麻木的、冷漠的社会。米沃什从空虚、荒谬、必要性及成功四方面对穆尔提-丙效应进行了剖析,但其实就是一句“舍小家、顾大家”,在这种社会里,其实没有任何的个性,即便有也只能体现在内在,无法向外延展,这也造成了一种畸形矛盾的社会。其实,从曹禺效应也可以看出,不只曹禺先生一人,很多解放前活跃的作家在解放后的作品都差强人意,知识分子不再天马行空,而只能去描述那些与内心想法矛盾的内容,又从何下笔?“旧人”转变成“新人”,对于盲目者也许会好受些,一张白纸总是比较容易变成作者希望它该成为的样子,而白纸也理所应当的认为它该变成这个样子。

  二、看西方

  全书最为精彩的一章,直击极权国家意识形态宣传的核心--辩证法,同时,作者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辨证的看待辩证法”。剥开辩证法繁复的外衣,它的内心是如此的脆弱,辩证法只是把那些包含在现象中的矛盾翻译为思想的语言,也就是说,运用辩证法分析问题其实就是把问题复述一遍而已。当马克思、恩格斯的信众开始运用辩证法这个利器后,当然也会加入“问题前置”、“阶段分析”、“道德高地”等各种各样特色元素,将自己的意图通过辩证法包装后灌输给每个穆尔提-丙药丸服用者,成为他们的共同语言,通过传播形成社会语境。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例,设定初级阶段这个特定概念,无非是为了可以让一些并不如宣传般美好的政策得以执行,如果有人提出疑义,所有的不合理都可以推脱给初级阶段,所有的问题都是发展中所必须经历的问题,社会主义依旧是美好的,党也从未偏离过执政理念,只是你倒霉遇到了这个阶段了而已。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个个恶的种子被掩盖在伟大的集体主义之下,进而开花结果。

  三、凯特曼--伪装

  凯特曼其实是穆尔提-丙药丸的副作用,在人们理解了“新社会”的运转机制后,往往还会认为的夸大穆尔提-丙药丸的功效,为了生存,人们违背天性的赞美“新社会”,使社会迅速转向极左,采取矫枉务必过正的心态,使社会更为迅速的统一化,在一次次运动中,国家机器的运转逐渐加快。不自觉的,想到了段小楼揭发程蝶衣的桥段,在说出那些话的时候,他好像已经不再是人了。书中介绍了凯特曼的几个变形,无论哪个,在当今社会看起来都是那么具体形象。

  四、秩序的敌人--人

  略过四章故人的介绍以及最后一章的作者感慨,这一章仅提两个观点。第一,是对农民的“富农”、“中农”、“贫农”的分类,在农民内部造成分裂。这一制度延续到今天就是“户籍制”,各地户籍制度深严,明明是一国同胞,彼此间却隔着一道墙,也许是明末流民的影响至今,人口的流动仿佛造成了社会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但经济发展极为不均衡的今天,迫于生存压力,人口的流动又是必然,“户籍制”人为制造区域对立,城乡对立,渐渐形成了人民内部矛盾;第二,不是绝对的拥护,就是绝对的不拥护。“新社会”没有中间地带,要么同意,要么不同意,同意是朋友,不同意是敌人。人们被迫站队,而所有人都知道朋友和敌人下场的区别是什么。

  《被禁锢的头脑》读后感(十):记于夜

  在阅读之前完全没有预料到它的力量,读过米沃什的诗选,但我对诗不敏感,没能意识到他是如此的珍贵。 开始准备做摘抄,但没一会就发现尽管书的篇幅很小,但我这样摘抄下去要抄一半以上的内容,所以很明显,我需要的是多看几遍。 我不清楚要说什么,在这样的篇幅里对整个时代的精神做出高度的概括和把握,它已经非常凝练了,所以我要说的将非常零散,也没有形式上的联系。

  所有描写大清洗、劳改营、夹边沟或者任何残酷的历史的作品里,作者都不是主体,那残酷本身太过沉重,占据一切,也遮蔽一切。唯一的区别是你有多少才能,你的笔能将你看到的、经历的多大程度上描绘出来。

  脾气暴躁、古怪的索尔仁尼琴一定是怀着自责在《古拉格群岛》的扉页写下这句话:“献给没有生存下来的诸君,要叙述此事他们已无能为力。但愿他们原谅我,没有看到一切,没有想到一切,没有猜到一切”

  这里的差别如此之大,没有几个人能写出像巴别尔的《盐》那样的金子般的小说。这里最迷惑人的问题是:究竟是你有才能才去描绘,还是因为你去描绘,你才被赋予了才能?

  我认为是后者。

  无论怎样,米沃什无愧于赋予他才能的宙斯,他没有辜负他的笔。在这本书里,他惊人的坦诚。在面对废墟时贝塔立即拿起笔去编写一个故事,而米沃什在长久的审视里,获得了凝练、勇气,完成了他献给人们的弥撒。

  我前段时间开始回想构成我思想底色的成分究竟由何而来,我想到了庄子,他在全生目标下的放旷。这与米沃什所说的凯特曼是同一个东西。任何残酷时代都存在着这样荒诞、夸张、整体的疯狂的表演。在人们对郭沫若嗤之以鼻的时候,有多少人能知道他的痛苦?他不得不献上颂歌,以换得在自己书斋里片刻的安宁与自由。

  他不过是被“历史的必然进程”的巨轮追逐得慌不择路的小鼠,他终将被碾碎,你我也同样会被那巨轮碾碎。

  现在,20170120,大家都能感受到收紧的气息,无论是前些天被处分的山东教授,还是被禁的《科雷马故事》。尽管现在大家都忙着赚钱糊口,没有群体狂热的基础,但那种恐惧不安会扩散到你我所凭依的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而它带来的伤害和回忆,需要四代以上的人才能忘记,更别说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的时间了。

  最令我担心的是,如果一切失去控制,顺着逻辑的轨道滑向深渊,那将是又一次地狱的降临,尽管它一而再再而三的降临过这个星球,以后也会一次又一次的降临。

  是我多虑吗?要知道,整个劳改营就是一种哲学、思辨、逻辑发展到极致的产物。斯大林是从来没有过的真正的哲人王,连英诺森三世时的上帝之国也无法相提并论。

  他有哲人王的气息,当我看到他年轻时读的书目就知道,他了解作家们的手段,他能钳制住人们的口舌。我不喜欢莫言的小说,但他现在受到攻击时,我皱着眉。在遮蔽天空的历史的必然进程的巨轮的阴影下,你能指望有多少人拥有像布尔加科夫或者帕斯捷尔纳克那样的勇气?

  这一切的阅读和思虑,从《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到沈志华先生编译的档案材料,对我所处社会的现实的审视和对未来崩坏的忧虑,使得我在之前长久地沉郁。但现在那些威胁不在了吗?不,他们还在,但我似乎有了勇气。

  至少我希望我到时候能有。

  跟她的分歧除了听歌,最大的在于对女权的态度,我承认它很有意义,也很必要。

  但我总是疑心。这背后首先是我对人类历史像单摆一样从一个极端摧枯拉朽、无可抵抗地转为另一个极端的恐惧,但更为重要的是我对更大的恐惧、疯狂、深渊的担忧,它消解了现存的矛盾的意义。

  如果像那些女权主义者所要求的那样,因为对女性的侮辱、物化而将色情作品排除在第一修正案以外,那么它逻辑的发展结果就是最终将剥夺人们审美的权力。

  而这,是阻止我们走进劳改营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从不觉得美国哪好,唯一羡慕的是它的运气,是特朗普所不明白的那群开国者的珍贵与稀有。

  假如一切终将降临,我可能也只敢缩在自己的房间里,用审美凯特曼将自己包裹起来。

  可无论如何,米沃什和所有无愧于自己的笔的人需要被铭记,因为:

  “现代人如果忘记了——与有尊严的人相比——自己是多么可悲,我就要剥夺这种人用自己的尺度去衡量过去和未来的权力。”

  要知道,“雪崩的形成,有赖于一粒石子的滚落。”

百度搜索“yundocx”或“云文档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云文档网,提供经典读后感《被禁锢的头脑》经典读后感10篇在线全文阅读。

《被禁锢的头脑》经典读后感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yundocx.com/gongzuo/86537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18-2022 云文档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