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文档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美学--自考美学笔记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5-0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篇一:00037美学_自考笔记完整版

00037美学自考笔记 七章全笔记依据教材

《美学》朱立元 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笔记依据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第二节 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第三节 美学的哲学基础第四节 审美与人生 第五节 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 审美活动论

第一节 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第二节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第三节 审美活动的发生 第三章 审美形态论

第一节 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第二节 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节 优美与崇高第四节 悲剧与喜剧第五节 丑和荒诞 第四章 审美经验论

第一节 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第二节 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第三节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第五章 艺术论(一)第一节 艺术与艺术作品第二节 艺术品的层次结构第三节 艺术品:创造意象世界第四节 意境第五节 艺术的功能 第六章 艺术论(二)第一节 艺术的存在方式第二节 艺术意象的创造和生产第三节 艺术的创造力与艺术技巧第四节 艺术的形态

第五节 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 第七章 审美教育论第一节 中西美育观的源流第二节 美育的内涵第三节 美育的特点第四节 美育的功能第五节 美育的目的 第一章绪论 单 选:

1.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的是(柏拉图) 1.2.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1.3.维特根斯坦是的代表人物。(分析哲学)

1.4.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1.5.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弗洛伊德)

1.6.在心理学领域,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观点的是(荣格) 1.7.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蒋孔阳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1.8.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是(艺术美)

1.9.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审美对象是欣赏者与艺术品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是(英伽登)

1.10.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美与物理学》中提到的是(科技美) 1.11.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不包括(哲学学科) 1.12.美学的性质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型的人文学科) 1.13.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审美活动) 1.14.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1.15.于1750年创立了美学的是(鲍姆加登)

1.16.美学演变的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审美意识) 1.17.悲剧意识属于(高级审美意识) 1.18.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

1.19.蒋孔阳认为,美学从哲学与文艺理论中独立出来是在(文艺复习之后)

1.20.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1.21.鲍姆加登将美学规定为研究(低级的感性认识)的学科。 1.22.中国当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1.23.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1.24.从绝对理念出发,认为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是(黑格尔)

1.25.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是(自由)

1.26.被马克思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7.在现代社会,人被异化,成为了马尔库塞说的(单面人) 1.28.人生境界的提高,关键是(觉解)

1.29.人生境界的特点是它的(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

1.30.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是分层次的,其中最高的是(天地境界)

1.31.宗白华认为在人生境界中主于美的是(艺术境界)

1.32.伽达默尔认为,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东西就属于(体验)

1.33.审美关系是人和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

1.34.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的关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 1.35.审美活动相对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在逻辑上是(在前的) 1.36.下列审美形态属于中国的是(气韵) 1.37.审美经验是一种(感性体验) 1.38.艺术活动的全过程不包括(艺术欣赏)

1.39.通过有意识的审美活动,增强人的审美能力。这是(狭义的美育)

1.40.不论广义的美育,还是狭义的美育,都是通过(审美活动)才能实现。

1.41.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是:(审美活动) 多 选:

1.1.下列属于主张美学应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维特根斯坦,杜威,李泽厚)

1.2.下列属于主张美学应研究人自身的审美心理的是(费希纳,弗洛伊德,荣格,布洛)

1.3.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科技美,日常生活中的审美)

1.4.美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包括(哲学,心理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

1.5.美学学科发展的三个阶段包括(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1.9.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1.6.下列作品蕴含有高级审美意识的是(《牡丹亭》,《红楼梦》,《俄狄浦斯王》,贝多芬的交响曲)

1.7.中西悲剧意识的差别有(西方悲剧意识与宗教意识有关,中国的则没有直接联系B.悲剧结局不同,西方残缺,中国大团圆) 1.8.美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

1.9.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在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C.具有生成性D.认为物质生产劳动决定其他一切实践)

1.10.马克思对存在的认识,包括三个阶段,即(自我意识,人自身,现实的人)

1.11.自由表现为三种基本形态,即(A.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自由B.人与社会关系中的自由C.人与他人及自我关系中的自由) 1.12.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个体内在性,生成性)

1.13.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的四种境界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

1.14.宗白华认为人生的六种境界中有(A.功利境界B.伦理境界C.政治境界D.学术境界E.宗教境界)

1.15.审美境界的特点是(A.从心境上看,超越功利,达到相对自由的状态B.从接收效果上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1.16.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自由表现在(B.审美主体关注对象的意义形象,并展开联想和想象C.超功利性D.审美是人与世界的精神情感交流)

1.17.下列属于西方的审美形态的是(崇高,喜剧和悲剧,丑和荒诞) 1.18.审美活动的独特性在于(A.以感性方式打动人心B.提升人,使人本质力量得到揭示) 名词解释题:

1.1.原型理论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而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

1.2.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关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1.3.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1.4.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1.5.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1.6.美学学科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1.7.审美关系是指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8.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

1.10.审美形态是指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知识点汇总:

一、美学的研究对象[易考单选题、多选题和简答题]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因为审美现象、活动的前提是人与现实发生关系,即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而作为审美对象的美和作为主体的人只有在审美关系中间现实地存在和生成,所以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而审美活动则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它们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总之,审美现象的背后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是作为审美关系现实展开的审美活动。因为艺术活动是最高级、最典型的审美活动形态,最能够体现审美活动的性质,所以,美学是以艺术活动为中心来研究的。 美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什么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其包括四个方面:①艺术美,比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比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比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比如服饰的美。 二、美学的学科性质[易考单选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它包括三个层面: 1.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

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在研究对象、研究方式方法上与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都有所不同,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点。

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这是因为它最初依附于哲学,而与艺术又有紧密的联系,而自然科学的影响(比如近代心理学的发展)和社会科学的影响(例如法兰克福学派)对于美学的成熟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使得美学自身不断丰富。 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于自然科学面对的物质的自然现象,而是与人的生命感受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也不同于社会科学面对的客观物化的社会现象,而是一种非物化形态的社会现象,即审美现象。而这些,都是属于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围。

(2)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侧重一种冷静的理智的客观的态度,而美学则要求研究者更多的介入、参与、体察甚至投入。这也是人文学科的特点。

三、美学的研究方法[易考多选题、简答题]

因为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决定了它的研究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综合的。

1.1.它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审美现象和活动,因此必然要求更多的感性投入,这样经验科学的协助配合就显得非常重要。

1.2.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成果对于美学研究

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提高了美学的学科品质,丰富了美学的理论资源。

但是,美学的核心研究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因为:首先,美学诞生于哲学,并且一直受到哲学的重大影响;其次,审美活动需要主体的全身心的投入,这不是受制于任何方法的;再次,美学涉及的本源问题需要哲学的领悟;最后,美学的理论性需要哲学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易考多选题、名词解释]

美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存在论的根基。(2)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六、审美境界是一种高级人生境界 [易考单选题、简答题或论述题]

1.人生境界。人生境界是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的实践活动中所达到的统一,是存在论层面上的统一。其特点在于:(1)个体内在性,即一种独特的个人内在体验。(2)生成性,即非瞬间性和非凝固性,是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可分为带有原始初民色彩的初级审美意识和更为自觉成熟的高级审美意识(例如不同民族的悲剧意识)。

2.美学思想: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规律、特征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多以哲学或者文学评论、创作理论的形式出现。

3.美学学科: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它的诞生是以1750年“美学之父”鲍姆加登的《美学》一书的出版为标志的。新旧教材无大异。 五、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 [易考简答题或论述题]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

中国的当代美学理论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存在论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来确立自己的哲学基础。 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首先,实践的概念包括了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涵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活;其次,认为感性个体的实践造成了个人感性世界,而人类总体的实践造成了人向人诞生和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行程和整个人类生活世界,实践具有生成性;再次,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具有决定性。 2.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把人定位于漫长实践中生成出来的处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存在。第一,它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第二,它始终从社会的具体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第三,最为根本的是它是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是以实践论为基础的,是与实践论紧密结合的社会存在论,实践和存在的概念是内在融通的。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是以实践论为根基的,实践论则内在地含摄着存在论维度,它们的结合即实践存在论就构成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二)美学理论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

1.人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

2.美学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实践存在论的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首先,自由有三种基本形态:物质生产劳动中认识和支配必然性的自由;人作为社会存在所获得的解放自由;日常人生实践中感性个体获得的自我超越。其次,只有改变现存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革命实践所取得的自由才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最后,个体与社会真正统一的理想社会是以个体自由为基础的,而这也是人进入审美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所以,自由是从美学的哲学基础向美学的内在问题过渡的中介概念,也是从人的实践——存在向审美现象、审美活动过渡的中介环节 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

(1)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

一个进行的过程。而在人生境界的生成中,个体的觉解是关键,而觉解又是与情感不可分离的。

2.审美境界。(1)审美境界是完全融化在情感中的人生觉解。(2)它要求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3)审美境界是高低不同多层次的。总之,它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提升和凝聚,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新增内容,应该重点掌握。 怎样理解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1)之所以说审美境界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是因为审美境界有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如果主客体始终处于割裂的矛盾的状态,那就不可能是审美的。

(2)首先,从心境上看,审美境界较大程度上超越个体眼前的某种功利和有限性,达到相对自由的状态。它具体表现为情与景、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其次,从接收效果上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限对有限的超越,达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其中,有限的是景和物,无限的是情、思、想象和韵味。这种无限的情思和想象中,生成了包蕴着无限韵味的意蕴,从而比日常生活中一般的审美更自由无碍、更有内涵、更耐人寻味、更具审美价值。(3)审美境界本身也是多层次的,由对形式的欣赏到对意象的体会,进而到人与世界圆融合一的状态的觉解和体悟,审美境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表层到深入的不断潜入和递进的过程。(4)总而言之,审美境界是比较高的、特殊的人生境界。它是对于人生境界的诗意的提升与凝聚,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 为何说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

(1)首先,审美活动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从大的方面讲,审美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化。从小的方面讲,审美有助于个体超越有限性,获得更大的精神自由。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机器工业对人的异化,使得人们对审美的需求越来越迫切。(2)其次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实践为源泉。 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1)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2)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3)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4)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七、美学研究的五个基本问题[易考简答题或论述题]

美学研究的五个基本问题是: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美与审美形态、美感与审美经验、艺术与艺术活动、审美教育。

1、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首先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因为,在认识关系中,主体的目标是求得对客观事物内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人士,形成知识体系。其次,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再次,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第四,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

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两个同一层次的概念,二者不可分割。2、美与审美形态: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3、美感与审美经验: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美感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审美经验有以下三个特点:(1)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2.8.美感产生于(劳动实践把主体力量对象化的过程)

2.9以下不属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的是(领悟)A.惊异B.领悟C.体验D.澄明

2.10.澄明之境的进入,需要审美主体的(静观体验)才能自动展现出来。

2.11.所谓“胸有成竹”,说明审美对象具有——的特征。(非实体性) 2.12.提出“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的是(梅尧臣)

2.13.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到过的概念是(自由游戏) 而是一种感性体验。(2)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3)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4、艺术和艺术活动: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审美活动的一切特性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因此,艺术和艺术活动也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5、审美教育:美育是内在地相关于人生实践,即以人生整体的培育,人生境界的提升为旨归的,而且,都必须和只有通过审美活动才能实现。总之,美学理论,从审美活动出发,最后也是通过审美活动落实到审美教育上。审美活动可以说是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 八、结合具体事例,论述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1)审美关系不同于理智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它通过对对象外观形式的观照,返回到主体内心,以自己的内在生命的投入来领悟存在的意义,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比如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诗中,李白在一种孤独中与敬亭山相看,并且互相都不觉得厌倦。在这种相看中,李白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分不清何者为我,何者为物。(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比如王维曾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有画,是一种对大自然的直观的把握。(3)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比如李白在喝酒时,甚至招呼月亮来同饮。他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诗中,人与月亮之间的隔阂被打破了,人与世界形成一种很自由的、超越一切限制的审美关系。(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体、客体存在,而不是审美主体、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比如我们只能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审美关系中,才能把陶渊明定为审美主体,把南山定为审美客体。

第二章 审美活动论 单 选:

2.1.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的生命活动的一种本质特征是(审美需要)

2.2.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必然处于最高位置的是(审美理想) 2.3.先天因素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发挥的程度,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到主体的审美个性和审美情趣,根本上是由——决定的。(后天的社会因素) 2.4.“趣味无可争辩”观点的错误在于把(审美趣味相对化) 2.5.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构成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2.6.以下不属于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的是(形式符号性)

2.7.马克思说过:“作家绝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这说明审美活动具有——的特性。(自律性)

2.14.认为美是本能冲动的升华的美学家是(弗洛伊德)

2.15.对原始巫术活动作了极为详尽而细致的研究的学者是(弗雷泽) 2.16.在解释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上有可信说服力的是(巫术说)

2.17.普列汉诺夫提出的理论是(劳动先于艺术) 2.18.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是(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2.19.人类审美意识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生产劳动) 2.20.促进审美发生的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是(巫术礼仪活动) 2.21.人的审美需要开始生成和审美意识开始确立的直接前提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

2.22.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之一绘画,多以早期人类的(狩猎生活)为主题。 多 选:

2.1.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是(审美兴趣,审美品位)

2.2.下列关于审美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审美活动追寻的是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审美活动与道德活动相联系,内在地包含着“善”,审美活动内在地包含着人的“终极关怀”)

2.3.马克思揭示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的本质特征的著作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

2.4.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审美主体,审美对象) 2.5.下列不属于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的是(体积,旋律)

2.6.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人们曾总结出多种形式组合的形式规律,有(多样统一B.整齐一律C.节奏韵律D.均衡对称E.对比调和) 2.7.在探讨美的本质问题时,我们不应该把美看成是(某种固定不变的物质实体;某种单纯的因素所构成的某种单一的现象)

2.8.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以其超越性、自由性,使得审美对象更为生动逼真地展现出其气韵与神貌,下列表现这一主体境界的有(“坐忘”,“非现实化”)

2.9.以下著作属于主张巫术说的著作有(《艺术的起源》,《金枝》,《原始文化》)

2.10.以下属于审美意识的内容的是(审美愿望,审美理想,审美趣味) 2.11.原始人类在物质生产中的审美创造有(器物造型,器物装饰) 2.12.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主要分为固定装饰与非固定装饰两种类型,下列属于非固定装饰的是(耳环,锥髻,戒指) 名词解释题:

2.1.审美需要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2.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2.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

和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2.4.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2.5.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下面四方面:

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在精神上的一种交流和对话,是一种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动。

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审美是一种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它所建构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根本上是超越现实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2.6.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2.7.游戏说:席勒系统地提出游戏理论。他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它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其显著特征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作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味,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因此,所谓游戏,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2.8.审美意识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的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 知识点汇总:

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易考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构成的动力机制建筑了审美活动得以存在的根基和控制平台。

1.审美需要: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审美需要具有的两个显著特征:首先,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其次,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要作用:首先,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具有导向性、规范性的作用;其次,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审美趣味呈现的两方面的特征:首先,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其次,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是他所面临的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审美趣味的这两重性决定了我们在承认其个体性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防止那种把审美趣味相对化的观点。判断一种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首先,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趣味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其次,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以此可以判断审美趣味的好坏高下。 二、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易考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审美活动不仅是一种独立存在着的人类活动,而且,它根本上是一种整体性的、以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表现的内在生命活动和独特精神活动,具有更为鲜明的主体性和更为充分的个性化特征。审美活动的特殊性体现在

功能和物质需求的一种自由的心灵体验。

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所谓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所谓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所谓审美又具有他律性,即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首先,审美活动从根本上受到物质实践的决定和制约,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着人的审美对象的范围,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物质媒介,也决定着人的审美需要与审美能力;其次,物质生产劳动所达到的历史水准以及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特点,还会通过各种社会中介因素最终渗透到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中,并决定着审美的方向和水平;再次,各种审美形态的历史性生产和演变,实质上不过是人的现实境遇、生存状态以及理想追求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的一种审美凝聚和反映。可以说,审美的自觉程度和广阔程度就是人丰富的内在本性在现实中不断生成和在范围上不断扩大的一种人化的尺度。

三、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易考简答]。

1.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审美活动本身所展开的就是一个属人的世界,并且因此这个世界也仅仅只为人才存在。不管审美活动所指涉的具体对象之间有多大的区别和差异,然而这些对象之进入审美的世界,却无不关系着人。这些对象一旦进入审美的领域就成为人的对象化和对象化的人,成为人对自己本质力量的充分确证和肯定。因此审美活动由于体现着人生价值而具有价值性。

2.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既是客体对象被人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

4.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已性的存在方式。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方式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其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再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四、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易考简答题]。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

篇二:自考美学整理笔记

一、名词解释

1、原型理论: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而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

2、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4、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5、美学思想:指奠基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6、美学学科:指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7、审美关系:指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8、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9、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10、审美形态:指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11、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需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1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1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14、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15、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16、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17、游戏说:席勒系统地提出游戏理论。他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它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其显著特征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的兴

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作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味,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因此,所谓游戏,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18、审美意识: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的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

19、审美形态:指在审美活动中展现出来,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20、审美形态的二重性:主要指审美形态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21、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存在至境。

22、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矿、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崇高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23、《论崇高》:是朗吉弩斯的美学著作,第一次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讨论,在书里面,对崇高的风格有探讨,并提出了“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24、利奥塔德: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其将其自己的整个美学建立在对崇高的论述上,对崇高进行了崭新的阐发。

25、悲剧: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是在人的生存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

26、《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美学作品,在书中他提出了悲剧起源于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并对其各自特征展开论述。

27、罪孽说:是克尔凯格尔提出的观点,他认为真正的悲剧的悲痛都需要一个“罪孽”的要素,悲剧的情节和主旨也围绕着这个要素展开和推进。

28、焦虑说:是克尔凯戈尔提出的观点,他认为焦虑是一种否定性的精神,面对的是未来的虚无,这种焦虑处境是悲剧情绪的源泉。

29、“狂欢化”:是巴赫金基于对喜剧的理解提出的概念,认为民间诙谐文化具有结构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功能。

30、人本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美学相对,是现代西方美学的两大类型之一。它把美学建立在人文科学或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其中包括直观主义和解释学两大传统。代表人物有帕格森、海德格尔等。

31、审美经验:指的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32、本质直观:是审美经验直观性的一个方面,审美经验能够有效地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既能够把握事物的现象,又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33、超验世界:审美经验中的超验世界,是通过本质直观认识的,通过象征的方式来把握的世界,超越了“再现客体”这一层面,体现了艺术创造者的终极关怀,震撼着主体的精神世界,实现了艺术的纵向超越。

34、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知觉则能够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感觉本身是社会化的产物,其中视

1

觉和听觉的作用尤其大。

35、同化——调节: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知结构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一旦一种结构形成认知图式,就试?a href="http://www.850500.com/zhaoshangjiameng/"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加盟赐韵螅薹ㄍ保蜕璺ǖ鹘谌现峁梗纬尚碌娜现际健8鎏搴腿死嗟纳竺谰榈牟⒄苟际峭鹘诒缰す叵档牟铮巧竺谰榈纳媛伞?/p>

36、审美态度: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关照、欣赏的态度。

37、先验想象力:在根本上为审美对象的构成提供了前提条件,提供了对事物观察必须的时间与空间的能力,打破了主体与客厅浑然一体的状态。

38、审美距离: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的一个审美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

反思判断力:是康德的美学概念,指的是从特殊的食物和感受出发去寻找普遍的概念、规律,它能够达到普遍性是因为它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不是质料。

39、准主体:审美对象的特殊存在方式实际上使它自己成为了一种准主体,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会发生精神交流,使得审美活动达到一种深度的体验。但我们这里所说的准主体却并不是指实际存在的作者而言的。这个主体是我们完全以审美对象为依据而构造出来的。就艺术作品而言,由于它总是作家的意识活动的结果,我们自然也可以在阅读中进行一种模仿性的意识行为,即在自己的意识中重新开始作家的思想行为,这样,我们就能够发现他的感觉和思维方式,由此回溯到作者的自我。

40、游戏说:首先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的。游戏说的倡导者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一方面,艺术和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它们所引起的快感是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是忘我的。席勒更认为,游戏是消除人性分裂的一种特有的理想活动。从心理学上看,艺术与游戏的确有相通之处,这是游戏说的合理之处;但两者又有本质区别;游戏给予人们的是纯粹的虚幻性,艺术则提供给我们深刻的真实性;游戏可以使我们沉浸在单纯的悠闲的快感中,艺术却能以其深邃而广阔的思想内涵,给我们以审美快感以外的人生启迪。

41、集体无意识说: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不是以某个人为代表的,而是体现在人类的超越了时空界限的心灵。其合理之处在于,揭示了艺术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某种内在联系。然而“集体无意识”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并没有足够的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根据;同时,这种理论抹煞了艺术家的个性,也是不符合艺术创造的实际的。

42、模仿说:是古希腊时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艺术的本质因而是模仿的模仿,这种模仿也就是不真实的、虚幻的。亚里士多德则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也肯定了模仿它的艺术的真实性。后来艺术家还提出“艺术模仿自然”的原则。以再现现实为宗旨的现实主义文学是模仿说的最高发展阶段。模仿说的合理在于,始终把艺术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艺术看成是再现和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因而把握到了艺术产生的根源。其根本缺

陷在于,一方面它把艺术本质局限于“模仿”世界的认识论范围,而忽视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质;另一方面它忽视了艺术创作的主体性和表现性,因而未能全面揭示艺术的本质。

43、表现说:西方18、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标榜“自我表现”,冲破了“模仿说”的罗网,表现说于是兴起。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表现说批评模仿说机械复制,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在中国,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大体可划入表现说。表现说把艺术本质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破了把艺术仅归结为模仿、认识外在世界的局限性,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比模仿说更接近真理,在美学史上是一大进步。但表现说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区别,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因而依然是片面的。

44、有意味的形式: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它把通过形式和组成的画面所有可能有的指示、意义、记录的信息、传达的思想以及教化的作用等现实生活的内容全部排除在外;所谓“意味”,贝尔认为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说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方面,比表现说更进一步。但它把“意味”及“审美纯形式”与一切现实的联系完全切断,完全脱离了人类的具体实践,脱离社会的历史发展,脱离人类本身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演进,抽象地谈论审美情感和有意味的形式,则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

45、符号说:由当代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应该表现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或情感概念,它能展示人的经验的、情感的、内心生活的动态过程,即人的“生命形式”,能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朗格的符号说,综合了表现说和有意味形式说,把艺术的本质与人的符号本质联系起来,理论上达到了最高的层次;但也因而把艺术本质非社会化、非历史化了,由于将人的社会、历史本质降低为自然性、生物性的“生命运动”,所以仍不能正确的解决艺术本质问题。

46、载道说或教化说:较早可追溯到孔子,韩愈则加以完善。他认为古文是为了宣传儒道而存在的,并非为了缘情。柳宗元亦认为,文章因道而贵,文章家因道而尊。将文置于道的约束之下,先道后文,批判矫情为文的风气,在当时有其积极意义。但完全摒弃文的情缘作用,仅仅突出文的政治教化功能,显然不符合艺术的发展规律。

47、娱乐说:可分为“自娱”和“娱人”两个方面。艺术家是借助于创造中的想象,在幻想世界中实现自己虽向往但在现实中却不能实现的愿望、追求、希冀和理想,从而达到自娱。同样,“娱人”也很重要,一切艺术都能使人产生快乐,都有娱人的特性和功能。

48、意象世界层: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这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

49、兴象:是主体以客观“对象”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以触发情感、启动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使“感兴”得以发生,联想得以展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象”便是“兴象”。这个概念原出自中国古典

美学,它的最主要的特点一是要“天然”,二是

要“隐藏”。

50、喻象:是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造新的世界。主体在客观世界摄取象征物,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以此种方式形成的意象便是喻象,它带有明显的人工痕迹。

51、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来,赋予一定的形式符号,使之以具有感性物质外观的形态呈现出来,如用线条、色彩、图形、文字、语言、节奏、旋律等形式符号来显现意象,这就是物态化,是意象走向艺术的实存的第一步,使意象具有物象的形态,但还不是物质实存,还需要物化后才能完成。

52、艺术的审美功能:指凭借艺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诱发力、震撼力来使接受主体在获得美感的同时获得审美愉悦,从而提高艺术素养,改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拓展艺术鉴赏视野,增强艺术的想象力和敏感性。

53、他律性:是艺术品就其中介功能而言,不是独立自足、自在自为的,而是为他者存在,受他者制约的。首先,艺术品是为接受、欣赏者而存在的;其次,艺术品的意象是创作主体审美经验和心理创造的结果,其基本特质决定于创作主体;同时,艺术品中凝定的艺术家创造的意象只是潜在的,只有通过接受主体的欣赏活动,才能重新被激活,所以它也受制于接受主体。

53、形式符号性:艺术品作为连接两个主体间的桥梁,是一种过渡性的存在,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和意象创造要传达给接受主体需外化为特定的形式符号,凝定在一定的艺术品中,接受主体才可能借助这些符号来接受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与意象信息,并加以再创造,这里艺术品以形式符号的方式负载着艺术意象而成为沟通两个主体的纽带。

54、开放性:是指艺术作品作为中介,不能是封闭的,而只能是两头开放的,一头向艺术家开放,一头向欣赏者开放。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只有两头开放的艺术品才成为艺术品。一方面,只有向艺术家开放,艺术家创造的意象世界才能物态化,物化为艺术品。另一方面艺术品只有向接受者开放,才能呈现它的基本特质。

55、艺术敏感: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56、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程度。当艺术家通过艺术敏感获得创造的动力时,即开始了由敏感出发的艺术想象。

57、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58、期待视界:西方接受美学认为,人自身的生理素质、文化教育、传统积淀以及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等,形成了每个艺术接受者在接触艺术之前的主体境况,包括其自身的敏感度、想象能力、文化基础、艺术修养、审美趣味以及传统影响、现实社会变化的影响因素等等,造就了接受者的接受眼光和特定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即期待视界。

59、“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这是凭借着主体的理解力,而达到的一种比较浅层次的审美感受。

60、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美育,泛指自觉和非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

2

以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育活动;狭义的美育则专指与智育、德育、体育并列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

61、消融查滓:是朱熹提出的,他认为人因为私意人欲、违背自然规律的念头等渣滓而使生存状态欠佳,于是可以通过美育泄导人情,消融渣滓,以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以此提升人格,完善人生。

62、《美育书简》:是1975年希勒发表的著作,在书中,他第一次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

63、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的、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64、完美的人:是既有物质生活又有精神生活,既有理智又有情感,既有工作能力而又善于生活和娱乐。人不是机器,最忌僵化和片面化,应该是有血有肉,有独立的价值,有对于欢乐和幸福的追求。一句话,他应该热爱美。审美教育要培养人们对于美的热爱,从而感到生活的乐趣,提高生活的情趣,培养对生活的崇高目标。

65、审美的人:是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其的人

二、简答

1、美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什么? 1)美学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艺术美,比如唐诗宋词的美;二是自然美,比如高山大川的美;三是科技美,比如细胞结构的美;四是日常生活中的美,比如服饰的美。

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型的人文学科。包括三个层面:

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

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于自然科学面对的物质的自然现象,而是与人的生命感受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也不同于社会科学所面对的客观物化的社会现象,而是一种非物化形态的社会现象,即审美现象。而这些,都是属于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围。

2)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侧重一种冷静的理智的客观的态度,而美学则要求研究者更多的介入、参与、体察甚至投入。这也是人文学科的特点。

4、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

1)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

2)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5、为何说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

1)首先,审美活动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从大的方面讲,审美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化。从小的方面讲,审美有助于个体超越有限性,获得更大的精神自由。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机器工业对人的异化,使得人们对审美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2)其次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实践为源泉。

6、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1)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

2)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

3)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

4)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7、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

1)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

2)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

3)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8、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9、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

1)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即是客体对象被人性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

10、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

这是因为: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再次,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

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11、请简要说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

1)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

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

2)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3)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明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

12、什么是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1)非实体性: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它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向,审美对象就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中。审美对象之所以会具有非实在性,是因为审美活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静观,而是一种积极的建构过程,这既是外在事物从实向虚的能动转化过程,也是审美主体内在本质力量充分对象化的过程,审美对象因此变成一种主客观统一的新的精神客体。

2)开放性:即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进行。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审美对象的无限性寄居在它的有限个体的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它那既与过去沟通又向未来开放的生产性的结构之中。

13、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对审美活动的发生有什么意义?

1)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与固定性。

2)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合的能力。

3)人类只是通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意识。

4)工具作为人的智力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人借以实际地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

5)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在自然的人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的人化。

由上可知,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种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

14、确定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确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还需要以下几条基本标准:

1)广泛性或普适性。即不仅在某一种类或某一体裁中使用,而且还在其他一般艺术形式中使用,不惟如此,还在现实生活的审美中使用。

2)统摄性:即集杂多于统一。如中国古代审美形态术语颇多,具有零散性特点,就需要概括和统摄。按照这种统摄性原则,我们就会比较容易地发现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基本脉络。

3)历史性:有些审美形态积淀在民族的审美文化中,产生了长久而持续的影响,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本民族审美文化的识别标志。

15、审美形态的特征是什么?

1)生成性。一是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二是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审美形态的生成性也就是广义的美的生成性,是关于美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总规律的一个缩影。

2)贯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

3

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形态,从表面上看,往往只是特定的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但在这种体裁和风格的背后,实际上潜藏着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的制约性。这种制约性导致了审美形态的贯通性。

3)兼容性。是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审美形态就是以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审美风格为特征,以人生样态和人生境界为底蕴,以审美情趣贯彻其中的有机整体。

4)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掌握审美形态的二重性特点,可以避免以西统中,或以中排西的简单化做法,从而在审美形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两极对立中保持必要的张力。

16、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表现在哪里? 1)表现为审美形态是特定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

2)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

17、试比较中西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 审美形态与语言密切相关。首先,中国文字表意,高度重视词汇;西方文字表音,高度重视语法;其次,由此引发的审美形态的区别是中国文字长于抒情,具有诗性。西方文字长于叙事和论证,具有逻辑性。

18、优美的特征是什么?

1)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 2)是优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 3)是和谐划一的内容。

4)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19、崇高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 内涵包括:1)人与自然的对立与超越; 2)人与社会的对立与超越;3)艺术作品的崇高风格。

特征:1)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2)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3)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4)恢弘豪迈的尊严之美。

20、悲剧的特征是什么?

1)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

21、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乃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这可以说是悲剧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他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

22、简述喜剧的特征:

1)喜剧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内容,这种对现实生活内容的反映是以与现实错乱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2)喜剧具有不和谐、悖谬的形式特征。 3)喜剧的情感形式表现以笑为主的特征。 23、如何理解作为人生存在的悲剧和喜剧?

悲剧和喜剧是作为人生存在而存在的: 1)悲剧和喜剧作为审美形态的存在并不限于艺术领域,而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历史现象。

2)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存在论的角度看,悲剧与喜剧可以说是人生的两种存在状态。

3)悲剧与喜剧作为审美形态,其本质只有从人生实践角度才能获得更深刻的说明。

4)悲剧和喜剧具有社会性。 24、简述丑的特点: 1)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是一种审美情感。

2)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恶性刺激等形式。

25、简述罗森克兰兹对于丑的研究的贡献。 1853年罗森克兰兹出版了《丑的美学》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了丑的美学。简而言之,他对于丑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贡献:

1)他把丑明确与美对立且并列起来。 2)丑不仅是作为提高美的衬托物而被接纳到一书中来的。

3)他提出艺术创作中虽不可美化丑,然而,在表现丑时,“又必须使之服从美的一般法则,如对称、和谐、比例和富于个性的表现的力量等等法则,以便使之理想化”。

“理想化”并非“美化”,而是用“美的一般法则”突出丑的一般特征。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不仅是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文学专著,而且也标志着丑从此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它是对于现代丑学的开启。

26、简述审美经验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1)艺术活动本身就是艺术家审美的人生实践。

2)这种艺术活动的时间性导致了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

3)艺术作品在被接受过程中,必然要和广大接受者的人生实践发生紧密的联系。

27、审美经验的两种直观性是什么? 第一个方面是“感性直观性”,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与对象打交道,对象也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呈现给主体,从而在主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另一方面是“本质直观性”,因为排除了概念对于理性认识的干扰,所以审美经验能够有效地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把握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

28、为什么审美经验具有非功利性? 首先,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形式,与实际事物的存在毫无关系,是直接将事物的形式与自身的感受相联系;

其次,从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要求排除功利因素的干扰。

29、谈谈对于审美经验的超越性的基本看法:

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中的超越概念包含了“横向超越”与“纵向超越”两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

2)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

3)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

30、请简述审美感知相对于一般感知的特点:

审美感知相对于一般感知,具有以下特点: 1)它总是与情感活动紧紧交织 2)它具有积极的选择能力

3)它总是以完形的方式把握对象,具有整体性特点

31、审美理解具有什么特点?

审美经验需要理性的参与,以作出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判断和评价。据此,我们可以把审美经验中理解的特点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1)什么理解具有非概念性的特点。由于在

反思判断中主体并没有明确的规律可循,而必须直接从特殊的审美对象出发去发现其普遍性,因而他不需要也不可能把对象分解为抽象的概念,而必须保持其完整的感性形象。

2)审美理解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从而使审美对象的含义显得丰富多彩和不可穷尽。由于审美对象中所包含的理性因素并不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感性形象暗示出来的,因而对其的理解也不可能以抽象思维的方式来进行,而必须通过渗透着理性因素的直观活动来进行。与抽象的逻辑推理相比较,这种直观活动看似更加具体,实际上却更加模糊和含蓄,所以把握到的意义也显得不够确定,却意蕴丰富,回味悠长。

但是,审美对象必然具有自身的规定性,所以理解活动虽然没有止境,但也不是主观任意的,而必须始终围绕对象来进行。

32、审美主体的功能调节和结构调节分别指什么?

审美主体的自我调节分为有意识与无意识,有意识的调节是功能性的,而调节本身在心理结构中是无意识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影响结构,审美主体的自我调节就是这种有意识的功能调节和无意识的结构调节的有机统一。

33、想象的先验层面和经验层面是怎样两个不同的层面?

想象的先验层面和经验层面具有不同的功能,先验想象力打破主体对象之间的浑然一体状态,形成审美距离;经验想象力则能在此基础上,改造原初经验材料,形成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其实,先验想象力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想象力,并且它们并不是两种不同的想象力,而是同一思维活动的两个方面。

34、请简述审美体验的起始终结都是感觉: 审美体验从感觉开始,也以感觉告终,但是,这两种感觉显然有着本质的差异。首先,它们的对象不同。前者把握的只是对象的外观,而后者所把握的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意义。其次,他们的区别还在于后者还使得主体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度,达到了一种体验的深度。

35、简述难以给艺术下定义的原因: 1)被“艺术”范畴所指称的对象本身就处在不确定之中,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还增加了定义的困难。

2)在被划入“艺术”的现象世界之中隐藏着一个互动变化:现象世界是变动不拘的,我们称某一类事物为“艺术”,但并没有在这类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划定一个明确的界限。

3)“艺术”自身的价值在人类的文化视野也不是确定不变的,“艺术”概念的外延和艺术本身的意义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这也增加了给艺术下定义的困难。

4)对艺术的规定往往会受到人们对艺术的功用判断的左右,一些功用如游戏、模仿、再现、表现、净化感情、振奋生命等等总是在某个时代内成为艺术的规定,而这种规定又影响着“艺术”概念的内涵。

36、意象的结构是什么?

意象不是一种物质存在,而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个审美的表象系统。它有自己的基本结构,即意与象两个方面。“意”指主体在审美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非现实的表象。

当主体欲传达某种情感或表达某种体验时,“意”便出现了;“意”所借以显现的、具有直观性的个别、特殊、具体的感性表象,便是“象”。“意”无“象”永远无法显现,“象”无“意”就失之为空洞、肤浅;“意”籍“象”

4

而成形,为感官所把握,“象”以“意”为自己

的灵魂,凭借“意”而获得意义。二者唯有结合才有生命力。

37、怎么理解“艺术品就是创造意象世界”?

意象世界集中体现着艺术品的审美特质。艺术品是为了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而存在的,而审美经验的传达势必要借助一种媒介——意象。在意象世界中凝聚着艺术品的全部审美特质,通过意象世界,主体之“意”从内涵到显现,艺术品才能现实地成为审美对象;借助意象世界,艺术家与鉴赏者之间审美经验的交流才得以展开和完成。因此,意象是艺术品具有审美特质的根源,也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奥秘所在。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界,这是艺术品能否真正成为艺术品的关键。

38、意象世界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意象的主要特征是:虚拟性、感性、想象性和情感性。

1)虚拟性:虚拟性是现实性的反面,意象一经物态化和物化进入艺术品中,便成为艺术意境,也就同时进入了非现实的层次。

2)感性:是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体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这就是意象的感性特征。

3)想象性:审美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意向和想象将“意”与“象”融合一体而构成的,它本身是想象的产物,不同于普遍的直观想象和传统的人工表象或单纯的回忆表象。想象性是审美意象的最重要特征,也是艺术品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的内在原因。

4)情感性:情感是艺术熔铸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艺术意象中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形态的情感因素,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9、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说是怎么提出来的?

意境主要指运用艺术意境,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意境说的提出:

1)意境一词最早由唐代诗人王昌龄与物境、情境并列出来的三境之一。

2)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将意境这一范畴具体化,认为诗的极致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3)宋代严羽则以佛教的禅境比喻诗的意境,认为两者完全一致。

4)清末民初的王国维《人间词话》将此范畴发展为“境界”。

40、简述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联系:意境与意象是相通的,因为二者均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间的谐调、混契。

区别:首先,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其次,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从意象走向意境,是从有限走向无限,从形而下的外观走向形而上的感悟过程;再次,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而已经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41、为什么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

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每一个实在的艺术品都有意象世界构成。虽然艺术品是一个多层次结构,但意象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关键层次。如果一件东西不能够提供意象,或者不能转化为意象,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品。在这

个意义上说,艺术的本质体现于意象世界,从存在方式说,艺术只能存在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之中。

42、为什么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艺术意象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或者说,是主体在艺术创造和欣赏时所生成的一种综合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意象实际上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而另一方面,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接受者在欣赏的时候,是以自己已有的审美经验为基础的,他在观照艺术品中多凝定的意象世界时,并非被动地照本全收,而是在感受、体验的同时加以重建和再创造,形成新的意象世界,这才是接受主体所欣赏的真正的审美对象。所以说,艺术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意识中,没有主体,意象是不可能存在的,艺术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43、简述意象的孕育?

意象产生的开端始于意象的孕育。它首先是艺术家实践的产物,是艺术家主观同客观世界的存在发生交互关系、交互作用而生成的。它必然是以主客体的相遇开始的,而这种相遇是一种因感动、感应而引起内在情感激荡的关系。除了感动之外,主体还需要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即一种一要排除杂念,集中精神;二要超越知性逻辑,进入感性直觉的状态,使日常“自我”暂时退隐、消失,以虚空的心胸接纳万物,孕育意象。当主体与世界相遇时,在特定的条件下,还会引发艺术家的创作冲动。艺术意象产生是主体与客体的特殊连接,当两者相撞时,艺术家便沉浸在一种非功利、非认识的审美状态中,通过主体与客体、意与象、情与景、内与外、质与文等的反复碰撞,不断渗透,相互交融,酝酿出艺术意象,如孕妇十月怀胎,艺术意象在不断孕育中逐步形成。而当艺术家的意象孕育成熟,其自身就有加以表达的内在趋向,这时就进入了艺术意象的生产阶段。

44、怎样理解意象生产的双重涵义? 艺术生产具有双重的涵义:它既有生命孕育分娩的意思,即事物的从无到有,存在的由隐到显,同时又有工艺制作、生产的意思,而这两种意义都与艺术品的产生有关。

1)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将主体在酝酿中的隐藏在深层潜意识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的、不可把握的感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2)意识从无到有,还在于意象的意义内容在“无”的运动中最终获得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

3)意识的从无到有,没有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式是不可能实现的。

4)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

45、怎样理解天才是客观存在的?

天才是客观存在的,天才的形成是与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与后天的实践两个方面合力的结果。阿伯拉姆曾经把天才分为“自然天才”和造就的天才。天才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主要表现为艺术敏感、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和灵感等方面。

46、艺术想象力在意象生成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程度。它不同于日常的逻辑思维能力,它可以超越抽象概念、判断、推理,超越正常的逻辑时空,以艺术的感悟主旨为归,从而形成独特的心理时空和情感逻辑,来追忆、引发、

整合心理意象。需要强调的是,艺术想象力不仅仅是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更重要的是将其融会和整合。这宗融合的基础就是艺术想象中基本的主体感悟主旨。

47、艺术技巧与形式的审美价值是什么? 在艺术家准备表达、操作时,心中意象并不一定已非常清晰、完整,正是靠着表达和操作运动,艺术意象才逐渐鲜明、完整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艺术操作与技巧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在一定意义上说,艺术操作就是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是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环节。

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艺术的形式,它是艺术技巧运动的物态化和凝定。艺术技巧所展示的美就作为意义凝聚于形式的符号中,形式静态地表现了艺术生产的动态运动。艺术欣赏者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技巧的美。因此艺术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艺术家在对艺术真谛的体味与投入中,运用熟练的技巧,在审美状态中所创造出的形式,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形式符号层次上的统一,是艺术的意义凝聚于“有意味的形式”。

48、简述艺术形态的划分的几种标准: 一是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例如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方法;二是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例如莱辛的分类方法;三是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

49、谈谈对于艺术接受的核心的理解: 艺术接受本质上仍是一个意向生成的过程,接受者所欣赏的仍然是艺术意象,但是必须借助于符号形式。接受者在读解形式符号的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因为艺术符号的特殊性,它对其意义的表达只能通过象征与暗示,所以艺术接受者就不可能完全获得来自于艺术创造者的原始意象。而是根据符号的暗示引导重建意象,因此,意象的重建是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艺术接受是个阶段性的过程,其中阶段性的变化,指的是接受者随着艺术品的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的深入发掘而导致的主体感受的变化。这个过程可以分成观、品、悟三个阶段。

50、简述希勒《美育书简》的历史贡献: 希勒的美育理论在西方美育思想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和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了起来。

2)明确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 3)回答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源就在于自身。

51、简述分析审美内涵时应注意的原则: 1)对美育内涵的确定应该体现手段与效果相一致的原则。

2)确定美育的内涵还应遵循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兼顾的原则。所谓直接效果,主要是指通过审美教育,在个体身上所产生的陶情怡性、意志感发、心灵愉悦等直接的成果效应。所谓间接效果,则是指通过审美教育直接效果的不断积累,从而导致个体心理结构的重大变化以至形成完美人性的终极性的成果效应。

3)确定美育的内涵还应遵循独特性的原则。所谓独特性,就是指审美教育不同于智育、德育、体育等其他教育形式所独具的本质属性,审美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确定审美教育内涵的根本依据。

52、简述美育与审美活动的关系:

美育与审美活动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审美活动本身就具有陶冶人、塑造人的教育功能,如果没有审美活动,也就不可能有审美教育;另一方面,审美教育通过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唤起人追求

5

美的无限热情,又必然会推动审美活动的不断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审美活动与审美教育之间虽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我们却不能把它们简单地混同起来。

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是:第一,从活动的存在形式上看,审美活动是一种带有很大随意性的个人行为,它具有很强的即兴性、偶发性等特点,而审美教育则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行为,它是一个按照预先拟定好的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受教者施以定向审美培育的活动过程。第二,从活动的存在结构上看,审美活动是由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两个因素构成,审美活动的现实发生,就是审美关系的确立和展开的过程,也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同时被建构、生成的过程。而审美教育则是由施教者、作为教育媒介的审美对象以及受教者三个因素构成,审美教育的现实发生,就是施教者以审美对象为中介与受教者有机结合的过程。

53、美育的功能是什么? 怡情养性、化性起伪。

三、论述题 1、怎样理解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1)之所以说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是因为审美境界有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如果主客体始终处于割裂的矛盾的状态,那就不可能是审美的。

2)首先,从心境上看,审美境界较大程度上超越个体眼前的某种功利和有限性,达到相对自由的状态。它具体表现为情与景、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其次,从接收效果上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限对有限的超越,达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其中,有限的是景和物,无限的是情、思、想象和韵味。这种无限的情思和想象中,生成了包蕴着无限韵味丶意蕴,从而比日常生活中一般的审美更自由无碍、更有内涵、更耐人寻味、更具有审美价值。

3)审美境界本身也是多层次的,由对形式的欣赏到对象的体会,进而到人与世界圆融合一的状态的觉解和体悟,审美境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表层到深入的不断潜入和递进的过程。

4)总而言之,审美境界是比较高的、特殊的人生境界。它是对于人生境界的诗意的提升与凝聚,是一种诗话的人生境界。

2、结合具体事例,论述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审美关系不同于理智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它通过对对象外观形式的观照,返回到主体内心,以自己的内在生命的投入来领悟存在的意义,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比如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诗中,李白在一种孤独中与敬亭山相看,并且互相都不觉得厌倦。在这种相看中,李白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分不清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比如王维曾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有画,是一种对大自然的直观的把握。

3)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比如李白在喝酒时,甚至招呼月亮来同饮。他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诗中,人与月亮之间的隔阂被打破了,人与世界形成一

篇三:自考美学原理_华夏串讲笔记

参考教材:

朱立元著:《美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串讲目的:

帮助同学提纲挈领、层次分明、系统的掌握美学原理内容和相应复

习方法,顺利通过考试并达到个人最优成绩。

听课注意事项:

◆注意掌握知识脉络体系,具体理论内容如暂时不懂不要纠缠,紧跟

课时进程。

◆知识重点的含义。

◆听后复习一定要主次分明、循序渐进。

全书线索和各章线索

★美学是以体现着人与世界审美关系中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为

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审美活动论:以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构成的审美关系为理论核心。

审美形态论:各种形态都是从不同的途径要达到对人的生命存在的价

值肯定或价值判断。

审美经验论:是审美主体在与审美对象的关系中构成并做出评价的体

验过程。

艺术论: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艺术品是创造意象世

界,传达审美经验。

美育:情感性的、潜移默化的提升境界、定向教育

一、美学是什么

(一)研究对象

体现着人与世界审美关系中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1、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代表性看法:三种思路

◆从客体出发:柏拉图、黑格尔

◆从主体出发:审美经验、审美心理

◆从审美关系出发:蒋孔阳、教材所持的观点

2、审美现象(为什么说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从艺术美、自然美、科技美、日常生活的美四个方面说明

(二)研究定位

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1 、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对。

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美学的特点

? 2、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它与哲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研究方法都有关系。

哲学是美学的根基,美学必然包含着哲学的品格。

(三)研究方法

多元多样、首推哲学。

为什么首推哲学?

(四)产生发展

三个阶段、两个标志、一个人物 1、美学发展三阶段 ◆审美意识:初级审美意识、高级审美意识 ◆美学思想 ◆美学学科 2、美学的诞生发展 ◆诞生标志:专门系统著作、独立研究对象和范围 ◆美学之父:1750年,鲍姆加登《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学科诞生。

二、美学的哲学基础

(一)哲学基础

以马克思的实践论和社会存在论思想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

1、实践论的主要观点

◆实践概念覆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活。

◆实践概念是生成性的。

◆物质生产劳动决定着其他一切实践活动,是最基础的。

2、存在论的基本内容

?◆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

?◆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

?◆最根本的一点,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说明 人的存在。

3、实践论和存在论的关系

◆存在论以实践为根基,是与实践论紧密结合的社会存在论。

◆实践的根本内涵就是指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的存在论是以实践论为根基的,而马克思的实践论则内在包含存在论。马克思的实践论与社会存在论的结合,亦即实践存在论就构成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二)为什么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即怎样理解美学的哲学基础)

1、整个审美活动、审美关系都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

2、要以自由概念为中介 。

◆自由的根本含义:人通过自己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全面人生实践而获得超越和解放。

◆德国古典哲学把自由提升为美学范畴,与审美发生内在联系。

◆马克思的自由是在实践论与存在论框架内被考虑的。

表现为三种:物质生产中的自由,社会存在获得的解放,感性个体的超越。

其中社会关系的解放是本体论意义的自由。

?三、美学的基本问题

?(一)审美与人生

1、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 (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类基本活动和生存

方式)

◆审美活动促进人生实践的发展。

◆审美实践以人生实践为源泉

2、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境界在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中生成。境界的本体之根深植于人生实践。

◆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

◆人生境界是人们通过自身锻炼修养、提高觉解水平而不断生成的。

◆审美境界有一个基本条件是要求在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 。

?(二)基本问题

1、 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

◆审美关系

(1)定义: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2)特点:

审美关系不是理智的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审美关系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

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 ◆审美活动

(1)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

审美关系的外在展开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内在构成是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是通过审美活动而建构起来的,而审美活动则只有通过审美关系才得到体现。

(2)审美活动的根本动力是审美需要。

(3)审美活动一旦发生,便必然要由一般的人生境界向审美境界发展。

2 、美与审美形态

◆美:是广义的美,甚至包括审美意义上的丑,它是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

◆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的归类和描述。

3 、美与审美经验

◆美: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是感性的人生经验,不同于理性认识,感性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又不同于感官欲望。

4、艺术和审美教育

◆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

◆美育即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有狭义与广义两层意指。

◆从美育来看审美活动:

以“感性”的方式最为丰富、全面地触及人生的真相。

不仅如此,它还提升人,人的生命境界也得到了提高。

一、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1、审美需要

◆定义: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观照自己的

精神要求。

◆特点:①人所独有的生命需要。 ②是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

2、审美理想

◆定义 :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

◆特点:①形象性。 ②稳定性。

◆作用:①决定主体对审美对象的选择及审美判断。②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

成部分。

3、审美趣味

◆定义:个人在审美活动和评价中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特点:①个性差异。先天气质类型,后天生长环境等等都会造成独特的个体性。 ②主要因素是后天社会条件。

◆“趣味无争辩”观点的分析:(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

?①是否充分反映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

?②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二) 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 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 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 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 4、是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

? (三)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 1、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

? 2、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

? ◆以主体为根据和目的的特殊主客体关系。

? ◆ 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

? 3、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

? ◆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获得情感体验。

? ◆内在的包含“真”、“善”、“终极关怀”,是从整体上赋予人生意义。

? 4、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己性的存在方式

? ◆它是一种超越性的、自由的、应然的存在方式

二、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一)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1、美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

2、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

◆审美主体不可能离开审美对象而孤立地存在

◆主体的审美感觉与审美能力是在与对象的人化关系中产生并得到确证。

◆人的“主观感觉”包括审美感觉与这种感觉的社会性,是长期实践活动的历史产物。

3、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主客体间的审美关系的规定性。

小结: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所以可能并具有现实性的根本条件。

(二)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1、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

特点:◆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 ◆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2、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

定义:主体陶醉于客体,心灵受到震撼的独特精神状态。

特点: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具有整体性和根本性。

3、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

指一种最高的存在状态。一种摆脱束缚的自由状态。

(三)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1、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色彩、线条、形状

2、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转化

只有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才现实的生成。

而主体越是忽视自身的现实存在,越有助于对象的存在。

3、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非实体性:审美对象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 。 开放性:指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

三、审美活动的发生

(一)理论概述

1、游戏说

◆ 代表人:席勒

◆主要观点:游戏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是人性的主要标志。这种游戏是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的

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它由生命力的盈余推动。

◆评价:揭示了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间的关系,肯定审美发生的生理性基础,这些是合理之处;

缺陷在于,完全忽视了对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把游戏与审美几乎等同。

?2 、生物本能说

? ◆代表人:德谟克利特、博克《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达尔文、弗洛伊德

? ◆主要观点:审美的发生来源于人的本能。

? ◆评价:合理之处在于拓展了审美发生理论的思维空间,说明审美发生有其生物性基础。缺点:把动物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忽视了对社会根源的探讨。

3、巫术说

◆代表人:人类学家泰勒《原始文化》、弗雷泽<金枝>

◆主要观点:巫术活动是孕育艺术的母体,人类最初的艺术只是适应巫术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并作为巫术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

◆评价:用巫术说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时它具有更为可信的说服力。缺陷是不能把审美发生等同于艺术起源,即便巫术是促成艺术发生的一种因素,却绝不会是唯一因素。

4、劳动说

◆代表人:普列汉诺夫

◆ 主要观点: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

普列汉诺夫的观点:①劳动先于艺术②劳动使审美要求由潜在转化为现实。③审美能力也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一致。比如节奏。

◆ 评价

解释出劳动在艺术和审美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它没办法解释由物质生产到精神审美的中间环节,而这个中间环节正是审美活动的特性所在。

(二)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

1、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

◆工具的出现 。

◆工具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

◆运用工具的劳动与人的意识互相促进。

◆工具的历史因素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前进,即是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人又借以实际地改造自然的

一种物质手段。

◆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在自然的人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的人化。2、审美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

在审美发生中,巫术礼仪活动应该是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中介因素。

◆巫术活动是原始人生活中最重大的事件,是最集中地表达原始人根本利益的一种符号形式。◆ 巫术对审美发生的重要意义。

巫术的神圣性和严肃性,强化并提高了人的主体意识。

巫术的仪式化功能,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

巫术活动的操演直接孕育着原始艺术的产生。比如绘画,舞蹈。

◆巫术原则与艺术的精神实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逼真的模仿

模仿是在一种虚拟的情境中进行 ,这正是审美态度。

3、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

? ◆最重要的标志: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

? 审美意识: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

的心理反映形式。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

百度搜索“yundocx”或“云文档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云文档网,提供经典学习心得美学--自考美学笔记在线全文阅读。

美学--自考美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yundocx.com/gongzuo/86906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18-2022 云文档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