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文档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文学电影化与电影批评的文学化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5-0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罗丹大师说过,“绘画、雕塑、文学、音乐,彼此的关系比常人所设想的更要接近。他们都是表现站在自然面前的人的感情,只是表现的方法不同罢了。”对于各艺术门类的异性与个性,罗丹在表述上似乎较为轻松,“只是表现的方法不同罢了”,但事实上在方法论意义上、在实践范畴和学理上,各艺术门类的分别却是相当沉重的。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融合了图像、色彩、声音等各种元素,与音乐、美术、舞蹈、造型其他艺术门类都有联系,而联系最紧密的莫过于被并称姊妹艺术的文学了。文学常常被称为电影的基础,有感于当代电影,尤其是商业大片,越来越发展到追求大制作、大投入、大场面,在服装、道具、摄影、灯光等技术要求上精益求精,但故事情节单一、人物形象扁平、主题意蕴模糊的缺陷(像《英雄》、《无极》等),当代不少电影人提出了电影要坚守文学性底线、反对技术至上主义的呼吁。应该说,从促进电影发展、提高电影品质角度,这种呼吁无疑是很有必要的。当然,电影也需要摆脱对文学文本的寄生性,避免生吞活剥文学资源,文学是电影的基础是从文学叙事性要素对电影的巨大能动作用而言的,电影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影像文学”。


  作者:孙桂荣


  不过,我这里主要谈到的却是电影与文学的另一种“互动”,文学创作领域中电影语言对文学性的侵蚀、蚕食,甚至遮蔽与代替。文学有自己的美学范式,语言、结构、情节、叙事、修辞是其核心的文学性要素,古老的文字艺术以一个个抽象的语言符号构筑摹情状物的形象空间,而且在心理描写、精神分析、非理性展示等层面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所谓“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是因为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是以文字描述出来的看不见、摸不着,只供人“想象”的人物,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文化趣味对哈姆莱特进行自己的艺术想象,所以才会千人千面。若是某个特定演员在银幕上出演哈姆莱特,人们就会觉得他在为语言符号演绎出来的抽象人物形象提供了具体可感的直观影像的同时,也单一凝固化了,从而破坏了“想象”中人物的千人千面性与模糊之美,这也是每个经典文学人物的电影造型每每引发观者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文学的这种艺术独立与独特性在大众文化汹涌崛起的年代受到了冲击。文学边缘化似乎已成市场经济年代的一个不争事实,作家争先恐后的“触电”情结也已是公开的秘密,据说鲁迅文学院高级作家班里的学员最热衷接近的人已不再是各大文学期刊的主编,而是各影视导演、制片人了。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的电影“改编”潮流和作家的“触电”热忱共同催生了文学创作领域的影像化叙事倾向。文学影像化叙事在诸多层面均导致了对文学文体与文学性特质的游离与背弃:


  结构的分镜头化。结构在文学中是一个隐形要素,它是服从于文学文本表情达意的内在需要的,不管是传统现实主义多采用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时性线性结构,还是现代主义小说的心理结构、意象结构,抑或有些先锋文学有意制造的结构的“迷宫”与“圈套”,它们都是与特定文学的整体意蕴融合在一起的,或者说它们本身成为了参与文学文本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了什么样的文学类型就会相应诞生什么样的结构类型。所谓“文无定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的结构技巧的无需,也不应该定型化,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但在文学的影像化叙事中,结构这种对文学主旨的“顺势而生”性被破坏掉了,机械的镜头分割与再组合、按影视剧集的要求划分章节的情形比比皆是。像海岩的系列作品,尽管在图书市场上热销,也冠之以“文学”之名对外宣传,但其实就是其影视剧的附庸,在其《便衣警察》、《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你的生命如此多情》、《玉观音》等作品中,文学文体成为被首先牺牲掉的东西。在《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中,一开始就是自成一段的“傍晚,大饭店咖啡厅”。对话者的名字、身份如“记者”和“提琴手”等字眼反复出现,这种琐碎、繁杂的叙事一开始就造成了某种视听化结构,使读者似乎置身于影视画面中,接下来更是按剧集分章节,每一章节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单元,这对演员理解剧情或背台词可能有很大帮助,但无益于文学的阅读效果,频繁的类似镜头切换似的时空转换只会产生阅读的间离与中断效果。如果说海岩本就是以“影视”起家的作家,其小说中出现影像化倾向似乎也顺理成章的话,另一些以文学文本成名、本来在文学上卓有建树的作家,在主动或被动的“触电”热潮下笔下的文学文本也似乎被电影剧本“同化”。像有西北硬汉之称的杨争光在做了电影制片厂的职业编剧之后文学写作已愈益电影化。他1999年推出的《越活越明白》尽管发表于大型纯文学期刊《收获》上,但情节上声色犬马的商业片痕迹已很明显,在结构上,更是在时间上采用倒叙、空间上每一章节的下面设置了若干概括性小标题,并以此将作品切割成相对独立的单元,每一个单元都是独立的场景,画面切换与转场手法成为结构的中枢,而作者原先擅长的心理描写似乎已丧失殆尽。


  人物的行动与对白化。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文学的一种重要表现内容。而且文学发展至今天,人物塑造已形成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各种艺术手段。每一种表现方法都留下了后人可资借鉴的佳篇巨制。像鲁迅《祝福》对祥林嫂临死前“只有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看出是个活物”的肖像描写,可谓入木三分,一“睹”难忘。而现代主义文学技法,尤其是意识流、精神分析等艺术技巧又为人物塑造扩宽了更多的表现空间,心理描写、潜意识、非理性的刻画成为现代小说塑造现代人物时须臾不可或缺的文学资源,像现代主义经典之作《尤利西斯》将历史、现实、过去、未来的无数沉重内容放置于主人公一天的心理流程中,既容纳了广博的时代之思,又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无限可能性。不过文学的影像化叙事“屏蔽”了人物塑造中的这些文学常规原则,只留下了行动和对白这唯一可见可听的视听手段。我们能看到一个个“行动”着的人物,听到一个个“说着话”的角色,唯独他们的内心世界无从进入,过渡性叙述的缺乏使得他们在语言世界中成为傀儡,支配他们的是一种神秘的外部力量,而不是他们的大脑和内心。广西作家鬼子根据莫言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改编的“电影小说”《幸福时光》中开头竟是这样一句话,“五十来岁的模样像赵本山的老头,现在,正在家里和一个老太太相面。”仅仅从人物一出场时的肖像描写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影像化叙事的尴尬,以演员本身作为“摹本”来形容人物,既表明了作者想象力的枯竭,又隐含了“电影小说”中作为定语的“电影”对其中心词“小说”的预设性、条件性、限定性。作家已丧失了以文学语言描写一个人物的细致与耐心。而“现在”这一时间状态所表明的贯穿始终的“现在进行时”,也是传统小说中的叙事禁忌,它使古老的作为时间艺术的文学已空间化,而且是在场景流转、镜头切换的堆砌层面空间化,失去了在文字世界中驾轻就熟的穿行于历史、现在、未来的自由感和纵深度。

百度搜索“yundocx”或“云文档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云文档网,提供经典经典论文文学电影化与电影批评的文学化在线全文阅读。

文学电影化与电影批评的文学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yundocx.com/shiyong/122485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18-2022 云文档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