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文档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8年01月13日《论语》第08次研读-八佾篇1-8章-陆韵竹-刘丽娟-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5-0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2018年01月13日《论语》第08次研读

八佾篇1-章录音文本整理

2018.01.13 周六

内容:《论语.八佾》1-8章 地点:北京理工科技大厦1101 嘉宾老师:车凤() 主持老师:王丛琪 主讲:陆韵竹 录音整理:王灵芝

内容: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研读过程:

一、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主讲人陆韵竹

【本篇皆论礼乐之事,礼乐为孔门为学为政之共通要点,故《论语》编者以此篇次《学而》、《为政》之后。之前陈老师在跟大家分享之时也有提到在《论语》中为政篇是一个总论,此后从为政篇开始都是通过每一个专论来阐发孔子的哲学思想,八佾篇以礼乐为之核心内容。 佾,yi,去声,行列。佾,行列义。古代舞以八人为列。天子八佾,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十六人。或说:六佾三十六人,四佾十六人,二佾四人。今不从。季孙氏于其家庙之庭作八佾之舞,是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礼。

忍,此忍字有两解。一,容忍义。季孙氏以大夫而僭天子之礼,此事可忍,何事不可忍。此乃孔子不满于鲁君不能制裁其大夫之僭肆。一,忍心义。季氏八佾舞于庭,上僭天子,近蔑其君,此事尚忍为,将何事不忍为。此指斥季氏。

读书会讲究对面亲聆,设想孔子在我们对面对我们说此句,您会有何感想?大家进行3分钟讨论。】

1

? 大家讨论

一组学友:我们组讨论的“忍”有两种,有学友认为孔子在表达八佾舞于庭这种天子之礼被僭越的时候的态度不会像我们普通人一样带着个人情绪、职责和负面情绪去评判,而是会很中正平和的来表达,你怎么能这样做;还有一种看法,是忍心,你怎么忍心做这样的事情,因为《孟子》:“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如果忍心做这样的事情,就已经将个人的利,很虚荣的东西,放到了仁义之上,那么就甚至会去做更可怕的事情,一个小的发端出去之后,后果是那么君臣之义,父子之亲等都有可能颠覆掉,都可以说得通。在讨论中有一个细节,“孔子谓季氏”是孔子对季氏说吗?学友的观点是评论季氏,而不是直接对季氏说。我个人是倾向于前者,《论语.述而第七》:“子温而厉,温而不猛,恭而安。”孔子在说一些话的时候内心对所有人都是非常仁爱的,他会超越我们普通人很容易陷入的负面情绪,但他知道什么事情是合乎天道的,即使是很温婉地表达,听到的人也会一下子被提醒到,然后自己心里也会有一种知耻。

二组学友:我们主要是从容忍的角度来看的,“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是强调事情的严重性,孔子站在“礼”的角度,是关系全天下的;二是由于当时的社会不允许有多大的动作,也只能忍了;三是纵观孔的一生,他所采取的措施就是通过教化让大家来认识到礼的重要性。

三组学友:我们可以看到是季氏做了不符合规定、不符合情理的事情,这从侧面也在提醒我们要反思平时做事应该想清楚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

四组学友: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信念、克己复礼这样的一个人,他要营造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这样一个政治局面,季氏公然用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这件事本身对于孔子来说是践踏他的信仰,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是可忍”与“孰不可忍”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对于主方,这种事情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事情忍耐不了;二是对于客方,季氏这件事情都可以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敢做的,可能更违背常理的事情都做得出来。

五组学友:首先,孔子谓季氏,他在对谁说?他肯定是对他的学生说。那他又要表达什么?“是可忍也”这里的“忍”又是说谁?我认为他是在告诉他的学生们像这样的事情大家都看到了都可以忍耐,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忍耐的呢。一但不能忍耐就掉到情绪里去了,所以看任何事情都要客观,才能保持冷静。我们觉得这是孔子对学生说,让学生提高自己的修养。 六组学友:不能忍之后又当如何?我们对“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理解是有偏颇的,这句话是说孔子,而是说季氏这个都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的。八佾舞于庭的背后是季氏对于君主权位的窥视,是更加严重的。

? 主讲人陆韵竹

【季氏,季平子,鲁国正卿。鲁国三桓,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鲁庄公为嫡长子,四者皆为桓公之后,鲁庄公继承国君之位,三桓分封为大夫。三家权重,尤其是季平子,《左传》记载昭公25年,季平子先后辅佐过鲁昭公和鲁定公两位君主,可见其朝廷势力。我们可以从季氏八佾舞于庭可见其对君主之位的觊觎之心,其后来联合孟孙氏和叔孙氏对于鲁庄公政权进行挑衅,而鲁庄公兵力不及三桓,辗转逃往齐国,后又至晋国,亡于晋。三桓立鲁定公,而政权依然掌握于三家。】

2

【大家刚才的讨论其中在“忍”字上,那到底是孔子不能忍耐季氏的所作所为还是季氏忍心做这样的事情还有什么事情不忍心做出来?

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乐,孔子言其此事尚忍为之,则何事不可忍为。或曰:“忍,容忍也。”盖深疾( 痛心疾首 )之之辞。范氏曰:“乐舞之数,自上而下,降杀以两而已,故两之间,不可以毫发僭差也。孔子为政,先正礼乐,则季氏之罪不容诛矣。”谢氏曰:“君子于其所不当为不敢须臾处,不忍故也。而季氏忍此矣,则虽弒父与君,亦何所惮而不为乎?”《四书章句集注》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止”在哪里?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那我们又从何处入手?“孝悌,其为人之本与”我们每个人都是父母的孩子,我们作为孩子就要圆满我们的孝道,当我们为父母的时候就要做好我们父母的道,所以在不同的角色之下都有我们的角色定位,我们是否真的有将自己止于位上,这个问题大家可以思考。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周王室已经无法恢复它的权力和威信,周王朝的天下,周王室的制度,也名存实亡。孔子崇拜周公及周公制定的礼仪制度,一生都在践行,对君王大夫劝导,对学生言传身教,试图挽救周礼。

《孝经》“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重要性

《论语.阳货》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哉?乐云乐云,钟鼓云哉乎?”礼的核心在哪里? 《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孔子对礼的重视。

《论语.里仁》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以礼约束,少有过失 《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三者关系

我们是否有真正按照礼法与制度来规范自己,我们在现代的社会与制度当中有没有做到合符礼仪,有没有克己复礼?】

? 大家讨论

学友:“克己复礼”的“复”有哪些解释?

陆韵竹:我们要做切己的功夫,让自己的行为贴合于大道,贴合之意。 学友:“复”我理解为实践。 学友:“复”我理解为复印,重复。 ? 嘉宾老师

八佾指八八六十四人的队列,事实上季氏应当用四佾,不是僭越一格,是僭越了两格,这是一个补充。八佾篇的整个内容都是围绕礼乐展开,我想补充为什么儒家及孔子为什么对礼如此重视,这是大的背景,有一个宏观考量会比较好。“礼”的繁体字“禮”,造字法上看其左边的上半部类似“二”、下半部类似“川”,右边上半部是“曲”、下半部是“豆”。造字法的含义是类似于祭祀,“二”指天,“川”是指从上天往下有一种讯息传达下来,“曲”、“豆”有祭祀的仪器也有内容。而礼是儒家秩序的一种保障,到现为止去参观孔庙也都会有一个地方叫“明伦堂”,我们每个人在家、单位、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位置,我们要找到自己的位,要给自己定位,要怎么定位,就是要“明”这个“伦”,当我们明白了之后,那我们

3

该做什么就很清晰了,所以是奠定了社会基本秩序的基础。我们从表面上看是一些礼仪形式的问题,实际上背后是一种很深刻的内涵是整个社会秩序的保障,所以孔子认为季氏从表面上做了形式上礼的僭越,但事实上内在的对礼的践踏,这是不能忍受的。当时是礼崩乐坏的时代,当时春秋战国的混乱也是缘自于人心乱了,人心坏了自然而然会出现一些礼崩乐坏的表现。《孟子》:“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当时时代孟子认为是歪辟邪说在横行,不管是杨、朱的言论还是墨子的言论,他认为若是自己不站出来,那邪说就占领了话语权。孟子用“世衰道微,世衰道微, 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君者有之, 子弑父者有之。”来总结当时的状况,这种大的背景我们是很难想象的,我们要了解这种大的背景。

学习《论语》以修身养性,这是第一步,但是不仅仅如此,半论《论语》治天下,治天下的关键在《为政》篇。孔子的学生性格鲜明,如子张、子路等,但他们都是了不起的贤人,“子张学干禄”不是指要谋求什么利益,而只是问要如何做官,因为最复杂的局面是官场当中,“政者,正也”,如何“正”?需要智慧,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在上位者需要一种把持,政治不能变化太大,需要一点点来影响,譬如“父在观其志,父殁观其行,三年不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很多是从这个层面来讲,我们没有从政的体验,很多情况我们都不了解,其实“言寡尤,行寡悔”更多的是在“公”的层面上,“禄在其中矣”这个“禄”是指好处、利益,不是指个人的,是整个的。

二、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主讲人刑志军

【哀公,鲁君,姬姓,名蒋。定公之子,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孔子晚年自卫返鲁,正是鲁哀公在位期间。当时三家执政已久,哀公大权旁落,故有此问。孔子以举直废枉之语答之,实亦机带双敲,话里有话。 何为:怎样做,做什么。

举:选拔,推举。直:正直的、正派的人。

错:同“措”,放置,安排。诸:“之于”的合音。枉:不正直、不正派、邪恶的人。 鲁哀公问孔子:“怎样做才能使百姓服从?”孔子答道:“举用正直的人,置于邪恶的人之上,百姓就会服从了;如果把邪恶的人,置于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会不服。” 这是在讲用人的事情,用什么样的人?用君子?如何用君子?

首先,得有智慧,分得清“直”和“枉”;其次,得有恭心,对自然抱着一种敬畏。

4

《大学》:“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大学》:“ 人之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天下鲜矣。”

《大学》:“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当我们自己身不正的时候很难去分辨,也很难用对人,当我们有远近亲疏的偏颇便很难用对人。】

? 大家讨论

学友:我感觉文本没有提到用人?

刑老师:我理解此章讲君臣之道,下章讲君民之道、怎么做君子。 学友:“直”和“枉”如何理解?

刑老师:“真”指“正派的人、正直的人”,“枉”指“不正直的人”。 学友:但是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一个完全正直的人和完全邪恶的人。 王丛琪:所以要有分辨力,当自己清白正直的时候才有分辨力。 刑老师:首先我们得做到,才能体贴到不同人的精神状态。

学友:我是干部部门的,用人很复杂,一个人可能当官之前很正直,当官之后就不正直;可能在领导面前很正直,在群众面前就不正直。领导的意见很重要,如何用人?用人之后如何考察?

秦哲敏:“直”是具有君子人格的人才能坐在官的位上,才能为人民谋福利,这样的人至少是具备“仁义礼智信”的人。

学友:这太理想化的状态,我们要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把握?

秦哲敏:此段是哀公问孔子,其实也是问“为政”,因为“民服”是为政里特别重要的一部分,这是终极目标,也就是人民拥护,人民如何拥护?就是“举直措诸枉”,就是一定要用正人君子,要用有恭心的正人君子来得位,这样使民众就能看到上面在树立一种什么样的导向。

学友:“民”是一个阶层,“士”是一个阶层,这里讲到“举直措诸枉则民服”,是不是对于官员又有另外的标准?

雍占琦:我觉得这实际上体现的是儒家用人的一种理念,是让比较正直的人去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 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如何把正直、贤能的人放到位子上,可以渐渐影响一个国家的民风,作为个人也是一样,一个人有善的一面有恶的一面,当善的一面逐渐充盈是可以压制住恶的一面,此篇之前都是讲如何成就君子人格,而到这里可以理解为在合适的时候可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民风,成为一个国家的导向,我们要结合文本来理解。

王丛琪:集注中有:“好直而恶枉,天下之至情也。顺之则服,逆之则去,必然之理也。然或无道以照之,则以直为枉,以枉为直者多矣,是以君子大居敬而贵穷理也。”自觉所以自清,自察所以自白,然后可以知自心之浑浊,可以察万事之善恶,要真正自修、自清、自白

5

之后,我们才有能力去分辨,根本还是要从我们自己修身上来做功夫。

? 嘉宾老师点评

中国的国君,选臣是很重要的事,关键是如何观察一个人是“直”还是“枉”,我们要细化,古圣先贤的智慧如何为我们现代社会所运用,我觉得这要参考其他章节来理解实践。

二十、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 主讲人刑志军

【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谥[shì]号,“子”是尊称。鲁哀公时,把持鲁国大权,急于收服民心,所以才这样问孔子。以:而。劝,勤勉。临:(上对下)对待。

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恭敬我,忠实我并勤勉努力,应该怎么办呢?”孔子说:“你对百姓庄重,他们就会恭敬你;你孝敬老人,慈爱子女,他们就会忠于你;你举用好人,教育不好的人,他们自然会互相鼓励劝勉了。”

上章讲君臣之道,此章讲君民之道,我的理解是上章是如何用君子,此章讲如何做一个君子,季康子其实问的是不关自己的事,而孔子的回答则是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可以回归到陈达隆老师讲的絜矩之道,也就是上位者要首先做出榜样,执政者欲向外求治理,夫子便教其向内求仁义,执政者欲把民政当工具,夫子偏教其君臣之道以义和,在夫子看来君行君道,臣自行臣道,反之,君若不君,则臣必不臣,圣人之教以时而教、藏而深。】 ? 大家讨论

张向东:“劝”如何理解?

刑老师:“勤勉”之意,勤勉地去做事情。

嘉宾老师:可以理解为“欢欣、鼓舞”,人心所向,很欣然的样子。

张向东:“敬”与“忠”是否是连在一起,使民既“敬”又“忠”,通过“劝”的方式? 廖浩:《系辞》中有“以”就是“而”的意思,也就是“敬”、“忠”、“劝”三者为并列的关系。

王丛琪:“慈”如何解?

刑老师:“孝”是下对上,“慈”是上对下,父母对子女的态度。

王丛琪:朱子注释有提到“慈”兼内外,既有对自己的家人,也有往外推的过程,“孝以率之,慈以节之,所以使之忠也”,《朱子语类》的解释。

秦哲敏:《论语正义》:“君临民以严,则民敬其上;君能上孝于亲,下慈于民,则民忠矣;举用善人而教不能者,则民劝勉。” ? 嘉宾老师点评

季康子问夫子怎么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恭敬、忠诚和拥护,鼓励他人是“劝”,得到鼓励也是“劝”,作“拥护”讲。夫子告之以“絜矩之道”,也就是要以身作则,“慈”要慈爱百姓,是家天下。“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中“教”首先是行不言之教,其次是对于“不能”的一

6

种努力和用心。

学友:“举善而教不能”是用“举善”的动作来教化“不能”,还是用“举”出来的“善”来教化“不能”?

王丛琪:两者是并列的,“善”者“举”之,“不能”者“教”之。

嘉宾老师:经典是一个坐标,一个是文本,一个是时代,只要在范围内都可以做自己的理解。

二十一、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主讲人刑志军

【或:代词。有人。奚:何,怎么,为什么。施:推广,延及,影响于。有:助词,无意义。 “奚其为为政”句:“奚”,为什么。“其”,代词,指做官。“为”,是,算是。“为政”,参与政治。当时孔子没有出来做官,所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为政。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呀?”孔子说:“《尚书》上说:‘孝呀,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推广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从事政治了,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从事政治呢?”

本章承接上章,谈为政之本在为仁,在行孝。定公初年,孔子不仕,故或人疑其不为政也。孔子乃引《尚书·君陈篇》自证。君陈乃周公次子,分封于周,能孝于亲,友于兄弟,又能推广孝悌之道,以为一家一国之政。故朱熹《集注》说:“孔子引之,言如此,则是亦为政矣,何必居位乃为为政乎?”孔子“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的反问,真是振聋发聩,掷地有声!

此章还涉及孔子对政治的看法。前已反复言之,孔子之学,乃君子为己之学,不假外求,即使为政,亦复如此。夫子尝言:“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盖夫子以为为政者必须德才兼备,为民表率,如此方可确保长治久安。

若为政者不能行孝行仁,与尸位素餐有何区别呢?换言之,如若能像君陈那样行孝行仁,自然能移风易俗,导民向善,即使没有爵位俸禄,岂不也算是间接“为政”了吗?

夫子这一在家“为政”说影响深广。如《大学》就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又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孟子也说:“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又说:“事亲孝,则忠可移于君,顺可移于长。身正,则家齐、国治、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后世“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思想,盖肇端于此。

“或谓”所提出来的是流行的治理思维,也就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孔子回答的“奚其为为政”指向的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孔子的“为政”与某人的“为政”是不同的。包括前面提到的“禄”,一个是为人民谋福祉的“禄”,一个

7

是小人以个人利益作为基础的“禄”,可以联系到“性”与“命”,《孟子》:“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大家能常理解眼、耳、鼻、舌、身这是人之本性,而君子是把仁、义、礼、智、信作为自己的本性,所以要从小树立大格局,成就君子人格。】

? 大家讨论

学友:“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中的“施”是不是应该读“YI”? 嘉宾老师:应该读“YI”,但我们现在从俗读“SHI”也可以。 学友:跳出文本就从背景来理解,孔子是否是出于无奈? 刑老师:我认为孔子到“五十而知命”之后应该是无可无不可的。

学友:《论语.乡党第十》:“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谦恭之态,跃然纸上。我觉得此章可能孔子确有无奈在,但是选择在家从政也未必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王丛琪:我认为孔子并不是遭排挤不愿意从政,而是认为君子应该有一种长远追求为人民谋福祉的精神在。

雍占琦:“政者,正者”,可以联系整篇来理解,孔子是强调自修,到一定的时机也一定是可以福利天下的。“为政”的要点是成就君子人格。

? 嘉宾老师点评

我们在这句话里可以读出两种孔子,一种是刚才提到的“性”和“命”,其实孔子的意义不在于当时发挥作用,反而是守先待后,退下来教学生,才能有后来的文脉传承,这可能就是孔子的天命;孔子是非常积极进取的人,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所以花了半辈子时间去周游列国,这是“干禄”,所以孔子是有“求”的,是他念兹在兹的一种向往,但是情况不允许,所以就在家“为政”,孔子是“圣之时者”,是“无可无不可的”,做好自己眼前的事情也是“为政”,这也是积极的,这是我读出来两种孔子。

学友:孔子在说此句时是不是有一种难言之隐,是对君王的一种维护,所以换一种回答? 嘉宾老师:这是前提,孔子的每一句话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我们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理解。

廖浩:“鲁定公逐其君兄所立”,鲁定公将其兄长赶下位自己上位的,是以不正当手段夺得君位,而孔子是不愿意在此君主下做臣子的,所以才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为什么不为政,“‘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一种理解是以“孝”、“友”就是“为政”;另一种理解是讥讽鲁定公不“孝”、“友”,因为其是篡夺君位;第三种理解是如果在位的君主无德是不能够为政的,孔子的这句话有三种含义。

二十二、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 主讲人廖浩

【子曰:“人而无信【以实之谓信】,不知其可【善,好之义】也。大车【包咸认为是牛车,朱熹认为是平地任载之车】无輗【辕端横木缚轭以驾牛者】,小车【包咸认为是马车,朱熹

8

认为是田车,兵车,乘车】无軏【辕端上曲鈎衡以驾马者。但是清代考据家对輗軏二字有新的考证,輗非辕端横木,軏非辕端上曲,輗軏乃是车辕与衡轭联结处插上的销子。区别而言,輗用于大车(牛车),軏用于小车(马车)。也就是钤键管辖,指车子的关键部件。管,枢要;辖,车轴上的铜质零件。引申为核心关键之义】,其何以行之哉?”

此章重在讲信,所谓信,也就是内心的真实无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是说,信为立身之本,立国之本,此本既失,其余亦无所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信是五常之一,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但孟子论述四端之心并未论述到信之端。宋儒认为,信是实有其德之义,实有仁义礼智即是信。若以五行对应五常,信属土,水火金木离了土则虚浮无根。可见信之重要。故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车没有輗軏不可以行于地,人没有信不可以行于世。朱子语类一段话很好地注解了此章:人无信则语言无实,何处行得?处家则不可行于家,处乡党则不可行于乡党,与“言不忠信,虽州里行乎哉”之意同。顾梦麟四书说约云:人之所以为人全在信,若无真心实意,面目虽存,精神已断,不必论到行之隔碍处方见不可。就当下无此实心,便如车之无輗軏,已失其所以行之之具矣。《吕氏春秋·贵信篇》此章相发明: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春之德风,风不信,其华不盛,华不盛则果实不生;夏之德暑,暑不信,其土不肥,土不肥则长遂不精;秋之德雨,雨不信,其谷不坚,谷不坚则五种不成;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刚,地不刚则冻闭不开。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又况乎人事?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信而又信,重袭于身,乃通于天。以此治人,则膏雨甘露降矣,寒暑四时当矣。无论天地还是人事,无信则不能行之。】 ? 大家讨论

学友:“信”与“诚”是不是同一个意思?《中庸》有“至诚如神”。

廖浩:《中庸》里的“诚”有一种最根本的本体的意思,“不诚无物”物不诚就失去了物的根据,“诚”是所有事物存在的根据,“信”没有“诚”最根本性的特点,可以理解为“真实”,就是说话真实、待人真实。

雍占琦:“信”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能践其言”,另一种可以与“敬”相联系“敬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可以作“忠厚、实在”意,“不诚无物”中的“物”在古代也有“事”的意思,如“格物致知”。

学友:此章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民对上的一种“信”、一种期许?比如勤劳种植就可以使一家人有所养等。

秦哲敏:“信”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中其一,也是君子人格中不可缺的品质,“信”也是作为“为政”的一种根基。

雍占琦:《孟子》:“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君王需要对民众做到信,但如果说君王真正达到了“大人”之后是不必恪守这些言辞,因为有了最高的心法之后就不必拘于外物。 ? 嘉宾老师

9

“信”是“言”与“实”的对应,“信”有一个“实”去对,而“诚”是对“天道”,“天道”不可知,是不是“诚”自己心中会有感应。

二十三、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 主讲人廖浩

【子张问:“十世【王者易姓受命为一世。一说三十年为一世】可知也【同耶,乎,疑问词】?”子曰:“殷因【沿袭,所因谓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最早见于董仲舒春秋繁露,先秦并未有此说法。五常谓仁义礼智信。】于夏礼,所损益【文质三统。文质,谓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史记·高祖本纪》中有一段对于三代文质变化的表述: 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

【集解】:郑玄曰:“忠,质厚也。野,少礼节也。” 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 【集解】:郑玄曰:“多威仪,如事鬼神。” 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

【集解】:徐广曰:“一作‘薄’。”郑玄曰“文,尊卑之差也。薄,苟习文法,无悃诚也”。 故救僿莫若以忠。

【集解】:郑玄曰:“复反始。” 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

三统,夏正建寅为人统,商正建丑为地统,周正建子为天统。在古人的宇宙观中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夏商周各以寅月,丑月,子月作为正月。在顾炎武《日知录》中引用礼记释论语的因革损益: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自春秋之并为七国,七国之并为秦,而大变先王之礼。然其所以辨上下,别亲疏,决嫌疑,定是非,则固未尝有异乎三王也。】,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为什么孔子认为百世可知?因为作为礼法的根本原则——万世不可易之常道,各个朝代都会相沿袭而不会改变,上明下行则可以天下大治,否则天下必乱。每个朝代所损益的地方都是过与不及的文章制度,虽有变化而不会背离常经常道,所以百世之远也可以预知。圣人的对后世的知来是建立在鉴往和对常道的体认的基础上的,并不是通过谶纬数术的神秘方式或者天眼通宿命通等特异功能而获得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人文理性。胡氏的注解可谓得其义:“子张之问,盖欲知来,而圣人言其既往者以明之也。夫自修身以至于为天下,不可一日而无礼。天叙天秩,人所共由,礼之本也。商不能改乎夏,周不能改乎商,所谓天地之常经也。若乃制度文为,或太过则当损,或不足则当益,益之损之。与时宜之,而所因者不坏,是古今之通义也。因往推来,虽百世之远,不过如此而已矣。”】也。”

此章讲的乃是创制革命,因沿损益之礼。古代帝王治理天下的大经大法都称为礼,礼有体有用,礼之大体不变而所施用不同,随时损益以合于中道。孔子大圣为万世立法,非但为一时

10

补偏救弊之术,得见礼之大体,则可以极尽礼文百世之变。每次易姓革命创制立法都无不应验了孔子的预言,孔子可谓万世之师。】 ? 大家讨论

王丛琪:如何用一句话来总结你所讲“所因”和“所损益”? 廖浩:“所因”的是礼法的根本原则,“所损益”的是文章制度。 学友:“十世可知也”指的是礼法还是将来谁会掌政? 廖浩:我觉得是从礼法方面来讲的。

雍占琦:此章是与为政是有联系的,子张问的是对久远未来的预知,孔子所答的是“虽百世可知矣”,孔子之所以为万世师表是因为其了知天道故而能看到的长远,知天道不是神秘的哲学概念,而是逐渐上达而体悟之后自然会看到的人世变迁。孔子一直把持着中庸之道和大道的内涵,并不是指孔子创立了一些制度,而是尧舜或华夏民族所沿袭下来的故有的道统,“天命之为性”,只有到了这个境界之后才能有所把握,才能观察到人类沿袭的规律。 王丛琪:“所损益”是一种礼仪的与时俱进,“所因”的是为社稷谋福利的道心。 ? 嘉宾老师

原则是不变的,礼是一种形式的显现,形式是一定要变的,我们如今还不到百世,我们有文化有断层,“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是需要“继周”,我们需要反省,将古代制礼的原则运用到今天,我们首先要将自己过好,为大家树立榜样,再逐渐影响周围的人。

二十四、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 主讲人廖浩

【子曰:“非其鬼【人死后阴气之归曰鬼,人鬼与天神地祇并称。非其鬼就是非其所当祭之鬼】而祭之,谄【求媚,曲意迎合已求福】也。见义【所宜为之事】不为,无勇也。” 此章前半句讲祭祀之事,后半句讲勇为之事。在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很重要的活动,祭祀有很多规定,比如左传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神不会歆享非其族类的祭品,民众也不应该祭祀非其族类的鬼神。《礼记·曲礼》:“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也就是说,祭祀不应该祭祀的对象称之为淫祀,也就是过分的祭祀,过分的祭祀不能求得福报。论语稽云:非鬼而祭,意在邀福,卒之福不得邀,徒形于谄。祭祀的本意是在“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在于感发民众的诚敬之心,自然能感得福报。如果一个人为求得福报而淫祀,非但无福,反而会显得谄媚鬼神。在《诗经》和《礼记》中有如何求福的表述,比如\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自身的德行和天命相匹配才能求得福报,\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和乐平易的君子不会以邪僻的方法求取福报。\我战则克,祭则受福,盖得其道矣。”如果得到正确的方法,战争就能胜利,祭祀就能受福。古人祭祀不仅需要一套仪式,更注重礼仪中蕴涵的道与义。反观现在的祭祀,何尝不是一种谄媚呢?所以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那些谄媚鬼神求福的人乃是无知之人。

见义不为无勇也,也就是说见到所宜为之事而不能为,是为无勇。勇是三达德之一。《孟子·公孙丑上》有对勇很好的注脚:“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

11

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如果道义所在,即是有千万人阻挡,勇者也会义无反顾,这才是儒家意义上真正的勇者。

非鬼而祭是为不智,见义不为是为无勇,不智无勇者则不仁,一则不当为而为,一则当为而不为,非鬼而祭有求媚要福之心,见义不为无勇敢直前之志。《论语正义》认为此章有所指,季氏旅于泰山是非鬼而祭,冉有仕季氏弗能救,是见义不为。】

? 大家讨论

学友:既然此章节指“季氏旅于泰山是非鬼而祭”,为什么不将其放到《八佾》篇? 廖浩:首先,我觉得此章放到这里是为引出《八佾》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次,此章不只是讲“礼”,更多的是讲“智、仁、勇”为政的三达德,这是我的理解。 学友:“非其鬼而祭之”与“见义不为”放到一起有什么联系吗?

廖浩:”非其鬼而祭之”是不当为而为,“见义不为”是当为而不为,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雍占琦:“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知祭祀的重要性,“非其鬼而祭之,谄也”更重要的是强调祭祀过程中的“诚”,或因“诚”而感于天道,而不是谄媚或有所求,不论是在位者或是个人都应该体察内心的“诚”,这可用于个人也可以用于君王。 ? 嘉宾老师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要明白在有限的精力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为后面的章节做铺垫。

12

百度搜索“yundocx”或“云文档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云文档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2018年01月13日《论语》第08次研读-八佾篇1-8章-陆韵竹-刘丽娟-在线全文阅读。

2018年01月13日《论语》第08次研读-八佾篇1-8章-陆韵竹-刘丽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yundocx.com/wenku/19031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18-2022 云文档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