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文档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材料解析题题型及解题点拨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5-0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材料解析题题型及解题点拨

1.主题型材料解析题 【题型解读】 主题型材料解析题就是围绕某一个主题为中心(主线),运用图文材料,设置问题,考查学生对主题所涉及的历史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学科理论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小切口、小跨度或大跨度、深分析”的特点,其设问都是围绕一个中心主题(主线),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层层发问、逐次诱导,较好地考查学生微观和宏观理解认识问题的能力,也是近年高考命题考查较多的题型。

如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以海洋的利用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古代和近代海洋利用概况、山东文综卷第28题以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为背景,探讨了文化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2012天津年文综第13题考查从古代到近代天津的发展变化题 、2012年江苏单科第23题对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考查、2012年新课标全国文综卷第40题对近现代城市化的考查等。 举例:(2012·江苏单科,23)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 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月收入 儿童津贴 其他津贴 纳税 国民保险 实际收入 50 13.0 50.1 0 -4.5 108.6 80 13.0 30.1 -7.9 -7.2 108.0 200 13.0 0 -43.8 -18.0 151.2 (资料来源: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

材料三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方福利制度的发展、变革和困境。 第(1)问,材料一反映了经济危机后的美国社会状况,结合新政措施和背景概括回答。第(2)问,分析表格数据从社会救济和保障儿童两方面概括回答。第(3)问,依据材料二、三信息从福利制度的弊端方面概

括原因。第(4)问,从三则材料分别从制度决策、制度调整和制度承担方面概括政府的角色。 答案 (1)措施: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背景:经济危机;贫困(失业)。

(2)积极作用: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利益。

(3)原因:挫伤工作积极性(惩勤助懒);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

(4)角色:福利制度的决策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

【技巧点拨】 解答此类试题除了运用材料解析题的一般方法外,还要重视以下几方面: (1)紧扣主题,注意递进式材料解析题每个设问之间的递进关系。解题时要特别要注意其逐步递进的关系,设问与设问之间是有秩序地推进,设问之间的答案互相关联着,前一问对后一问有直接的影响,甚至下一个设问就是上一个设问的间接或直接的答案。把握了设问之间的这一层微妙关系,可以引导自己正确的思维方向。

(2)注意解答顺序和思维逻辑顺序。这类题目答好第一问是关键,解答第一问时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多角度思考,发掘材料的显性和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两方面。同时,要注意思维的逻辑程序,先答什么,后答什么,都要想清楚。如果是一材多问的题目,对解题思路的要求则更高,因此要重视解题思路的培养。 2.图文材料混合型解析题 【题型解读】 图文材料混合型解析题就是将历史文字材料、图片、表格混合在一起,作为题目命题的载体来命制题目,极个别出现纯图表型材料解析题。这种试题引用古今中外的历史史料或当今的历史评论、丰富多彩的历史图片、表格等,主要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解读历史图片、表格,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评述论证问题的能力。

举例:(2013·四川文综,14)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

(据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 材料二

材料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材料二图示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

解析 第(1)问,“变化”需从材料中总结,要注意前后的转变,不能只涉及后来的宗旨;“积极作用”应结合辛亥革命和教材本身从政治、教育两方面总结。第(2)问,由教材图片和文字判断是文革时期,“原因”方面应结合文革时期的形势分析,重点抓住“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主要特点;第(3)问,考查四大史观,由“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可知第一时期体现了阶级斗争史观。由“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密切了国际交流”、“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可知第二时期体现了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第(4)问,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所反映的时代要求应结合材料和现今中国经济发展回答即可。

答案 (1) 变化:从重儒家经典向突出共和国宗旨转变; 作用: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宣传和维护民主共和。

(2)文革时期; 主要原因: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开展“教育革命”“开门办学”,教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密联系的内容。

(3)史观:前者主要是阶级斗争史观。 后者主要是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 方面: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

【技巧点拨】 解答图文材料型解析题,关键在于对文字材料、历史图片、表格的有效解读。所谓有效解读,就是能够准确地把握文字、图片、表格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从文字材料、历史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可以参照选择题题型中“文字材料型选择题”“图表型选择题”的方法,所不同的是,图文型非选择题要求把所获得的信息转化成为文字答案,因此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要更高。解读图表时,注意图表蕴含的时间、地点、历史人物或现象,并对信息内容进行分析整合,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包括历史阶段性的发展状况与特征、现象与本质、因果关系、内在联系等方面。

3.比较分析型材料解析题 【题型解读】 比较分析型材料解析题是命题者以两则以上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物、历史现象或不同历史人物的材料,要求考生通过对照、比较,分析背景,判明异同,评论得失,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探究历史发展的共同性和特殊性的一种题型;

同时也体现了主题考查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举例:(2012·山东文综,29)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初衷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2)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解析 本题考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不同社会制度下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第(1)问,应先对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有准确的掌握然后才能得出答案。如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所有制的形式、市场与行政干预的多少等都是“改变”的主要指标。第(2)问,应注意结合史实,从损害资产阶级利益与保护工人、农民等下层民众利益的角度加以举例即可。第(3)问,应从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特点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来分析,特别是结合材料从计划、市场与国家制度的角度来分析,突出计划经济的利与弊,市场经济的利与弊。

答案 (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 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

(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

【技巧点拨】 解答此类试题除了运用材料解析题的一般方法外,还要重视以下几方面: (1)根据设问,阅读材料,设置两个历史现象的分析比较点,分析其异同点,注意后者对前者继承与发展的要点。

(2)运用回答历史特点和启示的方法技巧,从历史现象发生的背景、性质、影响、评价等方面寻找历史的共同性与特殊性,注意多角度思考问题。

4.史观史研型材料解析题 【题型解读】 史观史研型材料解析题是通过新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运用所知史学研究方法、思路,结合各种史观进行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论证、评价历史现

象的一种新题型。这种题型是新课标形势下,考查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科素养的综合分析能力的一种尝试,也是中学历史学习延伸到高一级学校能力培养的准备。

举例:(2011·广东文综,38)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据(唐)刘知几《史通》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布鲁尼(1369—1444)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

——据《西方的历史观念》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

(1)根据材料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 (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

(4)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 本题从史学研究、史观角度考查了考生对古今中外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明的重大历史现象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解答此题注意认真阅读材料,据题意迁移与之相关的历史现象,运用史学研究、史学观点等分析解答。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及史书体例特点归纳概括;第二小问,梁启超的史学观从材料“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爱国心之源泉也”等信息概括提炼。第(2)问,从布鲁尼的生活时代(1369~1444)入手,从材料信息突破,结合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近代国家、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等角度说明。

第(3)问,把历史分期的史学争鸣引入,解答时首先运用不同史观的分期方法,然后结合历史分界线(时间)的重大事件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意义分析。注意第一种观点是从社会制度的演变角度,从革命史观、政治文明史观角度分期;第二种观点是从全球化史观、经济文明发展角度分期。第(4)问,首先要明确学者的观点,然后谈自己的认识。

答案 (1)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统治者的活动(或帝王、诸侯和贵族以及其他人物重大活动)。 思想:进化论思想、西方民主思想、救亡图存思想(近代民族主义思想) 。 (2)摆脱神学束缚, 关注现实, 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 (3)说明:首先任选一种分期方法,然后说明理由,只选择不分析不可。 选择①(革命史观角度)

史实依据:1640年爆发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新时代(或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标志世界历史开始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选择②(全球史观角度)

史实依据:1500年左右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世界各地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交

融,日益连接成一个整体(欧洲主导的全球化或世界市场开始起步); 1900年左右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这位学者的观点具有合理性。因为一方面历史指的是过去发生的所有事件;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主观认识(所处立场)不同,因此对历史的记载会出现差异。

【技巧点拨】 这类题目在能力要求上相对较高,故解答这类题型要运用多种方法,发散思维,全面考虑问题的解答。

(1)首先阅读材料,明确设问,确定问题考查的主题及涉及的知识点,确定解答的方向及所涉及的主要历史事件及现象。

(2)据设问和思考,确定研究的主题,迁移所学历史知识,运用所知史学观点将题目涉及的历史现象和问题置于史学研究和新史观角度下分析。

(3)据题目材料信息,筛选所运用的知识和史学研究、史学观点进行分析历史现象,特别是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史观客观分析评价历史问题。

(4)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不同历史人物对历史现象的看待,注意其时代和阶级立场,同时要注意看待历史现象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的影响。

5.观点评述论证型材料解析题 【题型解读】 观点评述(评论)型材料解析题,是开放性探究题目的一种类型,也是类似于历史论文型的开放性题目,就是命题者运用一段或几段材料,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判断材料中的几种观点,支持哪一种或者判断其正确与否,试题也没有明确的答案,只是提出评分参考意见的试题。其特征具有开放性、独特的角度;对有关历史知识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考查;其答案一般具有非唯一性和不确定性,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并且允许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考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对考生创新精神的考查。

举例:(2012·课标全国,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融,日益连接成一个整体(欧洲主导的全球化或世界市场开始起步); 1900年左右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这位学者的观点具有合理性。因为一方面历史指的是过去发生的所有事件;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主观认识(所处立场)不同,因此对历史的记载会出现差异。

【技巧点拨】 这类题目在能力要求上相对较高,故解答这类题型要运用多种方法,发散思维,全面考虑问题的解答。

(1)首先阅读材料,明确设问,确定问题考查的主题及涉及的知识点,确定解答的方向及所涉及的主要历史事件及现象。

(2)据设问和思考,确定研究的主题,迁移所学历史知识,运用所知史学观点将题目涉及的历史现象和问题置于史学研究和新史观角度下分析。

(3)据题目材料信息,筛选所运用的知识和史学研究、史学观点进行分析历史现象,特别是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史观客观分析评价历史问题。

(4)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不同历史人物对历史现象的看待,注意其时代和阶级立场,同时要注意看待历史现象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的影响。

5.观点评述论证型材料解析题 【题型解读】 观点评述(评论)型材料解析题,是开放性探究题目的一种类型,也是类似于历史论文型的开放性题目,就是命题者运用一段或几段材料,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判断材料中的几种观点,支持哪一种或者判断其正确与否,试题也没有明确的答案,只是提出评分参考意见的试题。其特征具有开放性、独特的角度;对有关历史知识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考查;其答案一般具有非唯一性和不确定性,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并且允许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考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对考生创新精神的考查。

举例:(2012·课标全国,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百度搜索“yundocx”或“云文档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云文档网,提供经典高考高中材料解析题题型及解题点拨在线全文阅读。

材料解析题题型及解题点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yundocx.com/wenku/17887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18-2022 云文档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