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文档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20年县司法局“十三五”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市“十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5-04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篇:2020年县司法局“十三五”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市“十四五”人才工作重难点问题调研报告合编

0 2020 年 县司法局“十三五”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发展规划 和 市“十四五”人才工作重难点问题调研报告合编

某 县司法局“十三五”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发展规划 0 6660 字范文

“十三五”期间,X 县司法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狠抓队伍建设,推动法治宣传、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法律服务等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X 县 2016 年被评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县”,2017 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依法治县先进县”、2019 年被命名为“省级法治示范县”,X 县司法局 2017 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近五年来,X 县司法局先后荣获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单位(先进集体)X 次、全县先进单位(先进集体)X 次。

一、“十三五”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领导,法治宣传教育成效显著。一是做好“六五”普法总结表彰及“七五普法”启动工作,筹备并组织召开了全县“六五”普法总结及“七五”普法启动动员大会,全面安排部署,确定目标任务,明确方法步骤,落实工作责任,层层动员广泛发动,为“七五普法”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二是统筹推进依法治县工作。组建了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成立了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 4 个协调小组,制定了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工作规则、协调

小组工作规则、依法治县办工作细则等规章制度,拟定了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工作要点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 4 个协调小组工作要点,于 2019 年 9 月筹备组织召开中共 X 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对标依法治县工作任务、标准要求、完成时限等全力推进依法治县各项工作开展。二是抓实法治宣传工作。2016—2019 年,共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活动 X 场次,发放普法宣传资料 X 万余件,发送法治宣传手机短信 X 万余条。三是全面完成省级法治示范县创建。通过强化组织保障、夯实工作基础、创新工作举措、狠抓监督落实等措施,同步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学法用法、社会法治。X 县于 2019 年 5 月被命名为 X 省第二批省级法治示范县。

(二)坚持依法行政,着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一是认真开展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机构改革以来,我局共审查规范性文件 X 件,对在合法性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出具合法性审查意见书,督促其认真加以修改,保证文件制定质量,最大限度地避免法律风险。二是大力加强行政复议工作。机构改革以来,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 X 起,受理行政复议申请 X 起,依法审结案件 X 起。三是认真组织行政执法证考试。积极组织全县 X 名执法人员参加全省行政执法证统一考试,考试合格率达到 X%以上。四是扎实完成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选任工作。我局充分发挥职能,联合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等,积极动员部署、严格资格审查、严控选任程序,共选任人民陪审员 X 人、人民监督员 X 人,顺利完成人民陪审员及人民监督员选任工作。

(三)创新方法,基层基础工作稳步推进。一是精确做好特殊人群的监管帮教。建立起功能齐全、设备完整的社区矫正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招录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引入定位手环精确定位等方式,精准掌握社区服刑人员活动轨迹。2016~2019 年新接收社区服刑人员X 人,解除矫正 X 人,目前在矫 X 人,无一例重新犯罪。二是深化民间矛盾纠纷排调工作。截止 2019 年底,全县共建各类调委会 X 个,其中专职调委会 X 个,乡镇人民调委会 X 个,村级人民调委会 X个,人民调解员 X 余名,建立驻所调解室 X 个;2016~2019 年共排查矛盾纠纷 X 件,调解成功 X 件。三是全面完成指挥中心建设。于 2019 年投入 X 余万元,建成了集行政会议培训、会见探视帮教、法律援助咨询、社区矫正帮扶、人民调解工作等功能为一体的 X 县司法行政指挥中心,完成 X、X、X、X 四个司法所视频会议系统建设,目前指挥中心已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三是及时完成司法所新建任务。按照“十二五”规划基层司法所建设计划,通过积极协调,严格落实资金及土地,及时完成了吉米、新茶、沙岱、则拉四个司法所的新建任务。

(四)强化措施,高效开展各项法律服务工作。大力倡导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介入到经济建设的各个层面,深入开展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促进经济建设又快又好发展。一是先后成立了县法律援助中心驻看守所和驻人武部工作站,依托 X 等 X 个司法所成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逐步可实现全县工作站全覆盖,法律援助服务更深入基层。二是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县级公共法律服务

中心及 X 个乡级公共法律服务站,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三是认真办好各类案件。2016~2019 年,公证处办理各类公证 X 件,法律援助中心受理援助案件 X 件,免费接待法律咨询 X 件,实现了符合援助条件的案件 100%受理。

(五)突出重点,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先后选派十余名优秀干警分别到 X 个帮扶村任驻村工作队及第一书记,通过入户走访、宣讲政策等,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制定帮扶措施,做到精准帮扶,2016~2019 年共计投入帮扶资金 X 余万元,用于帮扶村发展集体经济、修建集体水池及村活动室建设等。

(六)高度重视,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机构改革后,一是县委依法治县办、县政府法制办职能职责归并到司法局,内设机构由原来的 X 个增加到现在的 X 个,重新调整了人员岗位,每一位干警都明确了自己的岗位职责,工作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二是人员、岗位结合更加合理,工作职责合理划分,理顺关系,尽可能协调搭配,达到协调运转的目的。三是加强组织建设,打造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明确了班子成员分工,评分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既能独立开展工作,又能相互协作、加强配合。

二、“十四五”发展思路

(一)扎实抓好法治宣传教育。一是切实抓好“七五”普法总结和“八五”普法的规划组织,认真总结“七五”普法工作经验,抓好“八五”普法规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广泛开展“法律七进”活动。二是

加大全民法治宣传教育力度。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制度,深入学习宣传与维护社会稳定、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坚持以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特别是外来流动人员为重点对象,进一步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观念和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增强司法人员公正司法能力水平,进一步增强企业管理者的法治观念和依法经营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各级领导的依法治理观念和依法管理、服务社会的水平。三是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要求,抓好特定对象的法治宣传,完善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不断提高法治宣传的覆盖面、专业性、有效性。

(二)切实提高法治建设水平。一是进一步配齐、配强依法治县办工作人员,进一步完善县级各部门、各乡镇依法治县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建立健全依法治县工作网络, 强化法治工作培训,把依法治县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二是强化依法治县工作的督导考核。把依法治县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联合各相关部门,对依法治县工作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督导检查,督查结果将作为年度目标考核和评先评优的依据。

(三)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一是严格规范行政执法,严格落实好执法监督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机制,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制定详细执法监督计划,采取灵活有效方式,不定期对执法部门开展行政执法监督与检查考核工作。二是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

培训。每年定期组织全县行政执法人员开展培训,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将法治政府建设向纵深推进。三是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三统一”制度,进一步规范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发布程序,坚持合法性与可行性并重的审查原则,严格审查把关。

(三)进一步强化人民调解工作。进一步加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力度,积极开展重点领域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加强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及时化解专业领域的矛盾纠纷。开展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提高依法调解的效力。全面巩固“德古+法律”、“人民调解+治安调解”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十四五”期间,力争全县规范化调委会达到 X%,全县人民调解成功率达到 X%以上。

(四)继续加强特殊人员监管安全。全力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建立司法所、派出所、村(居)委会与家庭齐抓共管机制,确保实现 24 小时、全方位、无缝隙管控。积极推进刑罚执行一体化建设,强化督查,加强与法院、检察机关进行社区矫正规范执法联合督查,进一步促进全区社区矫正工作的积极开展。加强刑满释放安置帮教人员管理教育帮扶,健全完善刑满释放安置帮教工作网络,加强日常排查走访、重点人员衔接管理等。

(五)建立健全法律服务机制。继续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做好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建设。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民生工

程质量,按照时间进度完成各项民生工程任务,加大经费支出进度,优化案件结构。完善好村居法律顾问制度,进一步提升法律服务水平。

(六)不断加强司法行政自身建设。继续抓好司法行政队伍建设,按照上级部署,认真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抓好纪律作风教育整顿专项活动开展,加强警示教育。加强机关党建,继续做好“三会一课”、党务公开、党费收缴、困难党员慰问、党员主题日等活动。常态化的做好脱贫攻坚、信息化建设等工作,全面推动司法行政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十四五”县司法局党建工作规划

“十四五”是十九大明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阶段建设起始之年,更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建设的关键之年。根据市、县“十四五”基层党建工作要点,“十四五”期间,我局党建工作整体思路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系列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持续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抓实基础,改进作风,持续抓好“基层党建提升年”“支部建设规范年”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为建设“赣北明珠”的新局面提供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障。

一、着眼做到“两个维护”,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一)持续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

要》《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把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与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贯彻省市县组织工作会议、组织部长会议精神紧密衔接起来,进一步领会把握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抓好机关党员和领导干部政治理论学习。

(二)持续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严格按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认真抓好问题整改,确保取得实效,引导机关党员干部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推动领导干部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三)持续抓好党内教育培训。要通过依托红色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和创新党员教育培训形式,采取集中培训、现场体验、异地教学等多种方式,开展对局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书记、党务干部、新党员的培训,开展党员对党绝对忠诚和强化党员身份意识的培训,引导党员干部做真学真信真懂真用的表率,确保党员教育培训全覆盖。

二、着眼建设一直过硬干部队伍,加强干部建设

(四)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标准。严格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按照“为工作选干部、凭业绩用干部”选拔原则,选拔政治强、

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干部,重用想为、敢为、勤为、善为的干部,强化选人用人的正导向、能者有位的正激励、公平公正的正能量。加强和改进干部考察考核工作,培养选拔干部必须提高政治标准,实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分析研判,评选表彰优秀党员干部,统筹做好全局机关干部的日常调整配备工作。

(五)加强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培养选拔。严格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要求,加大优秀年轻干部选拔任用力度,积极向县组织部推荐优秀年轻干部,加强与干部经常性谈心谈话,了解年轻干部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状态,发现存在的问题积极解决,大力培育造就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六)提升干部的专业化能力水平。着眼新时期党员干部理论武装、党性教育、道德教育和专业化能力提升的需要,领导干部要带头学理论、强信息,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干部需求为导向设置培训内容,增强司法服务经济建设相关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

(七)严格干部日常监管。严格落实抓党建的主体责任要求,强化监督责任,和纪检部门做好衔接,按照全员、全维的要求,建立干部监督台账,及时掌握干部情况,确保人人都在监管中。加强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加强对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日常监督和检查,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八)严把干部考核关。严格执行干部考察考核制度,把政治标准贯穿干部考核工作始终,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功夫下在平时,考核重在平时,看干部的长期表现,做到既知人之短、知人之长,也知人长中之短、知人短中之长。针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庸散懒”现象,进一步严格绩效考核制度,通过量化考核指标、硬化考核标准、强化考核措施,加大奖惩力度,进一步调动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三、着眼标准化规范化,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

(九)全面落实党支部工作条例。进一步推进基层党支部建设科学化、标准化和制度化,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切实夯实基层工作,落实好“常规工作上台阶、重点工作求突破、考核工作争先进、特色工作出亮点”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党支部“五化”建设的具体举措,开展全覆盖专题业务培训,力争年内机关党支部达到“五化”标准,注重党建实效化,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十)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积极推动组织生活正常化。推动主题党日常态化制度化,机关支部主题党日期间原则上不安排业务工作会议和需集体行动的工作,确保全局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有时间、有精力正常参加组织生活。

(十一)做好党员管理和组织发展工作。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工作和新党员的发展工作,确保新发展党员质量;完善党籍管理,特别是律协党总支的党籍管理工作,我们将与律协党总支进行对接,通过走访、调查等形式,理清党员律师档案资料,理顺律协党总支的党员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党章及有关规定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进一步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及时了解党员需求,做好服务党员工作。从关爱党员干部入手,建立本局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明细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在重要的节假日从党费、行政经费中安排资金开展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走访慰问,“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尽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十二)大力实施阳光党务。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条例(试行)》,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要求贯穿到党务公开全过程、各方面,发展党内民主,强化党内监督,使广大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强化基层党建经费、队伍、责任保障,将组织运转经费按照 2%的比例纳入财政预算,建立运转经费正常增长机制、拨付监督机制、考核奖惩机制,确保资金拨付、管理、使用规范高效。

四、着眼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十三)坚定不移走党指引的群团发展道路。把群团工作纳入党建工作体系,坚持以党建带工会、妇联、团委合建的工作思路,将群团组织有机集合、整合资源,把保持和增强党的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的

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要求自觉贯彻到各项工出作中去,确保群团工作形成合力。

(十四)助推各项重点工作全面发展。要进一步聚焦主业,加强党建倾作用。

一是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加强驻村帮扶工作,调优补强驻村帮扶工作队,对派出的第一书记,实行季度培训、季度点评、不合格“召回”制度,切实提升帮扶实效。提高帮扶质量,将不能按要求开展走访、提供服务的帮扶责任人进行替换,鼓励普通党员参与结对帮扶。

二是助推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创新方式,强化扫黑除恶工作宣传,鼓励广大党员群众主动检举揭发黑恶势力,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三是助推司法服务中心工作。深入开展“党员律师进社区、服务群众零距离”这一品牌党建活动。计划每年选出一到两个律协党支部,到社区开展个性鲜明、主题突出、群众急需的党建活动,并积极向上级部门和公共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打造县司法行政系统党建工作亮点。

0 2020 年某市 全市“十四五”人才工作重难点问题调研报告 0 7070 字范文材料稿

我市是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深入研究和解决“十三五” 期间人才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 增强人才

服务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对于提高“十四五”区域 竞争能力和水平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十三五”人才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多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 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以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为抓手,大力实 施 XX 等重点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全市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得到了提升。

(一)加强宏观指导,健全人才工作格局。

印发了《关于 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先后颁布 X 个中长期人才规划、X 个人才队伍专项规划、X 个重点领域人才规划,形成了配套协调、科学规范的全市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建立了党 委和政府领导人才工作联系点,加强对重点领域人才工作的指导。

(二)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干事创业环境。

先后出台《XX 人才资源开发条例》、《XX 人才市场条例》、《XX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关于进一步促进 XX 人才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 XX 人才发展“小环境”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和引进急需紧缺人才 的若干规定》等 X 多项政策法规文件,推动了人才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努力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三)推动内引外联,为科学发展聚集英才。

各级党委政 府主动作为、服务一线,支持用人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促 进重点产业、重点学科和重点项目健康快速发展。市党委政府 借助 XX 等重大项目和产业发展需要,柔性引进院士 XX 名、国内外知名专家 XX 名,全职引进博士 XX 名。加强同国内著名高校人才交流合作,与 XX 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 XX 大学签署人才合作框架协议,推动 XX 与 X 签署了“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 XX 试点基地协议”、“共建研究生骨干地方短期挂职锻炼 XX 基地协议”等,开辟了引才的新路子。各县还搭建校企合作平 台,组织各类企业赴国内高校引才聚才、建立合作关系,取得 了良好效果。

(四)打造创业创新载体,增强人才工作实效。

市党委政府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启动建设了 XX 产业“人才高地”。创建了 XX“人才特区”,进一步增强对高层次优秀人才的聚集效应。大力实施面向 X 国家复合型人才培养工程、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市专家服务团等,不断增强人才工作的实效性。建 立市科技创新团队 X 个,已承担国家及市科技项目 X 项,取得了一大批新成果,成为全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十三五”以来,市党委政府共表彰“XX”XX 名,累计投入奖励专项经费 XX 万元,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重才爱才氛围。

(五)加大育才力度,提升各类人才素质。“十三五”以 来,市组织 XX 万人次参加了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组织 XX 个职业工种、XX 人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选拔高级工 XX 人、技师 XX 人、高级技师

XX 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XX 万人、农业职业技能人才 XX 万人、农业专项技术人才 XX 万人。实施 XX、XX 等人才培养计划,选派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到市、发达地区或国 外科研机构、医院、高校进行中长期培训,专业技术人才的素 质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总结近些年来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有: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各级党委在人才工作上只有发 挥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 务”的职责,才能形成推动人才发展的强大合力,确保人才工 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才能 树立先进理念、开阔用人视野,才能解决体制机制性障碍,克 服人才工作中重财轻人、重使用轻开发、重资历轻业绩、急用 现引等问题,才能打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

三是必须不断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只有把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人才队伍建 设的根本着力点,不断深化人才工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 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畅通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流动的渠道,才能有效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是必须不断优化政策环境。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创新人才政策,增强对人才的服务功能,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才能形成吸引、聚集各类优秀人才的洼地。五是必须注重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市场主体重才、引才、用才、育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才工作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只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 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二、“十三五”人才工作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

从宏观上看:

一是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我市人才占 总人口比例为 X,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X 个百分点。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 X 万人,高层次科技人才 X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仅有 X 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在职中青年专家 X 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X 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在职人选 X 人,与全国各市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我市高层次人才的比例很低。

二是人才结构、分布不够合理。从全市人 才队伍结构来看,传统人才多,高新技术人才少;普通型人才 多,产业化人才少;基础研究人才多,实用型人才少;继承型 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从区域分布来讲,人才主要集中在城 市,山区、农村的人才相对较少;从行业分布来讲,人才主要集中在医疗、教育、农牧等领域,而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重点领域的人

才非常短缺。调查统计显示,到“十三五”末,我市能源、化工等 X 个重点领域现有人才 X 万人、缺少 X 万多人,其中能源化工缺 X 万人、装备制造缺 X 万人、XX 产业缺 X 多人、新材料缺 XX 多人、现代农业缺 XX 多人。

三是人才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不健全,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人才评价不够科学,特别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还没有建立起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简单、粗放。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受表彰的人往往 “老面孔”较多,对那些正在埋头苦干、破茧欲出的中青年人才缺乏激励;薪酬激励机制尚未普遍形成,人才价值难以有效体现。人才使用机制缺乏活力,导致人才流向党政机关的多,出现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现象,带来人才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用人唯亲不唯才、放手不放心,没有成熟的用人机制,缺乏人才吸引力。

四是人才观念落后,人才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一些地方领导和企业存在“引人不如引资”、“引智不如引项目”、“重硬件投入、轻人才投入”等思想观念,有的还存在重引进轻培养、重所有轻所用的现象,导致人才“引进来、用不好、留不住”。有的崇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对引进区外人才比较重视,对本地本单位人才关注不够。

五是人才工作经费普遍投入不足。市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 XXX 万元,其中大部分用于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津贴等专项经费, 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经费较少。

从具体问题上看:

一是人才市场化配置不畅,人才流通困难。受编制、身份的限制,一些单位急需紧缺的人才引不进来; 一些地方对引进人才在户籍、社保等方面存在政策“壁垒”, 制约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二是职称评聘受限,影响人才稳定。特别是基层科研、文化、医疗、学校等单位,符合职称评聘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多,但由于受职称名额限制, 许多人难以评定职称或职称晋级,成为当前影响人才队伍稳定的焦点问题。

三是人才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以业绩考评为核心,以考评定津贴、定优劣、定奖惩的激励制度尚未建立,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平均主义现象,分配不能向优秀人才倾斜,不能向关键岗位倾斜,导致有事无人干,有人不干事。

四是人才资源缺乏与浪费、流失并存。由于地区发展、行业发展不平衡和基层待遇差、发展空间小等,导致人才结构、分布失衡,产生人才资源缺乏与浪费、流失并存现象。

三、加强我市“十四五”人才工作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市人才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要 加强顶层设计,综合分析、整体谋划,重点突破、统筹推进。

(一)健全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形成党管人才合力。

一是健全党管人才体制机制。以贯彻落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全市人才工作决策 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统分结合、协调推进的 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健全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 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 重。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和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进一步调动各行业做人才工作的主动 性创造性,形成职责清晰、分工协作的人才工作合力。

二是改进人才管理方式。整合市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人才工作机构,组建新的人才工作机构。建立与现代科研院所 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和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 度。

三是健全人才发展规划落实的长效机制。按照市人才规划 部署,细化工作内容,分年度、有步骤地深入实施,重点围绕 急需紧缺人才的引、留、用等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并抓好落 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人才规划实施中出现的 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完善的人才规划实施情况监督、检查、评估和考核体系。

(二)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一是建立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 入,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 度。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 本投资比重,提高投资效益。研究制定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方 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渠道进行人才投入。

二是健全人才合理流动机制。疏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人才相互流动机制,盘活人力资源,激发人才活力。健全人才向基层、艰苦地区、生产一线流动机制,提高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人才的津贴标准,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提供保障。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机制,整合我市各类人才资源市场,积极培育、扶持新型专业人才市场、中介组织,健全人才市场服务标准,形成统一、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

三是完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注重依据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既突出用人单位评价人才的主体作用,也要注重发挥业内专家在标准制定及评审工作中的作用, 增强评价结果的公信力。研究制定科学、规范、公平的评价规则,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

四是健全人才待遇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本地人才,要给予与引进人才同等待遇;企事业单位选聘的急需紧缺或关键岗位上的专

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探索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制定高端人才、优秀人才休假疗养制度。大力开展“XX”评选活动,对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表彰奖励。

(三)推进人才政策创新,激发各类人才活力。

一是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政策。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学校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培训资源和项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重点实施一批人才培养中长期项目。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学术交流活动,举办高层次的全国性、国际性专业论坛,为高层次人才学术交流合作创造条件。探索实施“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行动”,通过保留身份、项目支持、奖励等方式,鼓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逐步向企业集聚。

二是完善稳定与用好人才的关爱政策。大力实施市“XX”工程。完善在 XX 工作的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选的津贴发放办法。适应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需要,依托 XX 经济区建设、XX 扶贫攻坚和“XX”园区建设等工程,重点打造一批人才平台,盘活人才资源,发挥人才作用。

重视发挥企业用人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技术中心和高端人才工作站,完善配套设施和政策,为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三是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深入实施市“XX 引才百人计划”,大力吸引海外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方面的人才来 XX 创新创业,并完善我市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特殊政策措施。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力度,支持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推动我市大型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加强人才开发的国际交流合 作,通过建立产学研联盟等,加强我市与国外知名院校、科研 院所和跨国企业的交流合作。

四是实施非公有制经济组 织人才发展专项政策。研究制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 的意见,加大非公经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力度,引 导专业技术人才到非公经济组织创新创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到 非公经济组织中就业。

(四)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一是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加大高技能人才开发投入,重点扶持高中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速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每年遴选一批企业班子成员及企业监管部门的管理人员,采取合作培训、外派、委托培养等形式,到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商务基地或国内发达地区研修或挂职锻炼。继续实施“XX”名校长名医培养计划,选拔中小学校长、骨干医生到沿海发达省市挂职锻炼或研修。

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 XX ”建设。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经济开发区等优势特色功能区、产业项目和重点学

科,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强化动态管理和考核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团队资助、激励和保障制度,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团队凝聚、培养、使用人才的引领作用。推进市能源化工、葡萄产业、设施农业、枸杞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多领域、多专业、多层次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强人才高地建设规划和落实工作,着力打造 XX 四大“XX”品牌。

从国家“十四五”规划看建筑类央企发展趋势

在贸易战的背景下,“十四五”建筑行业将面临更加不确定的外部环境,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多的潜在的市场风险,将会对建筑行业央企的市场经营提出更大的挑战,建筑类央企在“十四五”期间应该朝着业务细分方向更精准,区域布局更加聚焦,打造“大经营、强经营”的市场化、国际化的市场经营体系。

从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发展方向来看,“改革创新”依然是主旋律,“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促进改善生态环境,改善民生,增强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同时,重点围绕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筑类央企“十四五”期间将围绕“国际化、市场化、区域化”纵深发展。

国际化——手拉手一起“走出去” 基于国内建筑市场的逐步饱和,竞争白热化的趋势,各大建筑央企国际化步伐将会进一步加速,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随着国家政府框架项目的进一步收紧,“十四五”建筑央企在国际上面临的不应该中资企业内部的竞争,而是与国际工程承包商之间的竞争。

从南北船合并的背后逻辑上来看,“十四五”央企改革也将会朝着世界一流的方向纵深发展,坚定不移的推进国际化,依靠技术、质量、资金等综合实力与国际标杆企业开展竞争,业务同质化的央企将会面临新一轮的合并,减少海外之间的竞争,不仅要“做大做强”,还要“做强做优”,提升国际化竞争能力。

市场化——占领细分领域品质至高点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建筑业也将会朝着“高品质、高科技、惠民生、强运营”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各大建筑类央企尤其是下属二级单位,作为国家队在细分业务领域上做精做优,而不是同质化竞争,为了短期考核目标到处打猎,鳄鱼老虎一起抓,忽视建立细分业务核心优势,则会导致企业长期发展动力不足,即使抓住短暂的政策机遇,后续增长动力也存在严重不足。

面临“群雄逐鹿”的建筑市场,各大建筑央企应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跨领域多方位的合作,解放思想,合作共赢,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纵连横,提升综合项目运作能力,打造细分市场的品质项目。笔者认

为,未来只有具备专项细分领域核心竞争能力的建筑企业才能够实现高质量的持续发展。

而在细分领域的选择上,“十四五”规划上一定要开展排查式、系统性的外部市场研究,并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优势,内部与外部两者步调一致才能够走的更快更远。

区域化——守住重点优势区域几座城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国家的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区域政策至关重要,如何紧密结合自身区域情况,开展区域布局,笔者认为在守住自身区位优势的同时适度区域布局。

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区位优势,有些企业盲目加快全国区域布局,但由于人力资源、资源投入的限制,往往导致区位优势区域的项目没有深入挖掘,自身的区位优势也没有发挥出来。如何守住自己的“山头”,充分挖掘自己“山头”的优质项目,这就要求企业在区域发展上,立足区域长远发展,站位更高,从政府的角度看待项目,从民生的角度看待项目,解决区域发展的痛点,集合项目前后端的优势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以产业联盟的方式打造区域生态圈,建设一批惠及民生的高品质大项目。

同时,打造狼性的经营文化,在经营机制改革、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以提升经济效益为核心;针对央企下属三级企业且主要市场来源于集团内部市场,加大这类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向外要市场,向外要效益,增强企业内生动力。

第二篇:2020年市“十四五”人才工作重难点问题调研报告和某镇“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调研报告合编

0 2020 年 市“十四五”人才工作重难点问题调研报告 和某 镇“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调研报告 合编

0 2020 年某市 全市“十四五”人才工作重难点问题调研报告

我市是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深入研究和解决“十三五” 期间人才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 增强人才服务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对于提高“十四五”区域 竞争能力和水平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十三五”人才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多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 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以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为抓手,大力实 施 XX 等重点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全市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得到了提升。

(一)加强宏观指导,健全人才工作格局。

印发了《关于 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先后颁布 X 个中长期人才规划、X 个人才队伍专项规划、X 个重点领域人才规划,形成了配套协调、科学规范的全市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建立了党 委和政府领导人才工作联系点,加强对重点领域人才工作的指导。

(二)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干事创业环境。

先后出台《XX 人才资源开发条例》、《XX 人才市场条例》、《XX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关于进一步促进 XX 人才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 XX 人才发展“小环境”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和引进急需紧缺人才 的若干规定》等 X 多项政策法规文件,推动了人才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努力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三)推动内引外联,为科学发展聚集英才。

各级党委政 府主动作为、服务一线,支持用人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促 进重点产业、重点学科和重点项目健康快速发展。市党委政府 借助 XX 等重大项目和产业发展需要,柔性引进院士 XX 名、国内外知名专家 XX 名,全职引进博士 XX 名。加强同国内著名高校人才交流合作,与 XX 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 XX 大学签署人才合作框架协议,推动 XX 与 X 签署了“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 XX 试点基地协议”、“共建研究生骨干地方短期挂职锻炼 XX 基地协议”等,开辟了引才的新路子。各县还搭建校企合作平 台,组织各类企业赴国内高校引才聚才、建立合作关系,取得 了良好效果。

(四)打造创业创新载体,增强人才工作实效。

市党委政府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启动建设了 XX 产业“人才高地”。创建了 XX“人才特区”,进一步增强对高层次优秀人才的聚集效应。大力实施面向 X 国家复合型人才培养工程、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市专家服务团等,不断增强人才工作的实效性。建 立市科

技创新团队 X 个,已承担国家及市科技项目 X 项,取得了一大批新成果,成为全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十三五”以来,市党委政府共表彰“XX”XX 名,累计投入奖励专项经费 XX 万元,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重才爱才氛围。

(五)加大育才力度,提升各类人才素质。“十三五”以 来,市组织 XX 万人次参加了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组织 XX 个职业工种、XX 人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选拔高级工 XX 人、技师 XX 人、高级技师 XX 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XX 万人、农业职业技能人才 XX 万人、农业专项技术人才 XX 万人。实施 XX、XX 等人才培养计划,选派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到市、发达地区或国 外科研机构、医院、高校进行中长期培训,专业技术人才的素 质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总结近些年来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有: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各级党委在人才工作上只有发 挥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 务”的职责,才能形成推动人才发展的强大合力,确保人才工 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才能 树立先进理念、开阔用人视野,才能解决体制机制性障碍,克 服人才工作中重财轻人、重使用轻开发、重资历轻业绩、急用 现引等问题,才能打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

三是必须不断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只有把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人才队伍建 设的根本着力点,不断深化人才工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 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畅通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流动的渠道,才能有效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是必须不断优化政策环境。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创新人才政策,增强对人才的服务功能,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才能形成吸引、聚集各类优秀人才的洼地。五是必须注重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市场主体重才、引才、用才、育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才工作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只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 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二、“十三五”人才工作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

从宏观上看:

一是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我市人才占 总人口比例为 X,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X 个百分点。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 X 万人,高层次科技人才 X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仅有 X 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在职中青年专家 X 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X 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在职人选 X 人,与全国各市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我市高层次人才的比例很低。

二是人才结构、分布不够合理。从全市人 才队伍结构来看,传统人才多,高新技术人才少;普通型人才 多,产业化人才少;基础研究人才多,实用型人才少;继承型 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从区域分布来讲,人才主要集中在城 市,山区、农村的人才相对较少;从行业分布来讲,人才主要集中在医疗、教育、农牧等领域,而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重点领域的人才非常短缺。调查统计显示,到“十三五”末,我市能源、化工等 X 个重点领域现有人才 X 万人、缺少 X 万多人,其中能源化工缺 X 万人、装备制造缺 X 万人、XX 产业缺 X 多人、新材料缺 XX 多人、现代农业缺 XX 多人。

三是人才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不健全,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人才评价不够科学,特别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还没有建立起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简单、粗放。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受表彰的人往往 “老面孔”较多,对那些正在埋头苦干、破茧欲出的中青年人才缺乏激励;薪酬激励机制尚未普遍形成,人才价值难以有效体现。人才使用机制缺乏活力,导致人才流向党政机关的多,出现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现象,带来人才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用人唯亲不唯才、放手不放心,没有成熟的用人机制,缺乏人才吸引力。

四是人才观念落后,人才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一些地方领导和企业存在“引人不如引资”、“引智不如引项目”、“重硬件投入、轻人才投入”等思想观念,有的还存在重引进轻培养、重所有轻所用的现象,导致人才“引进来、用不好、留不住”。有的崇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对引进区外人才比较重视,对本地本单位人才关注不够。

五是人才工作经费普遍投入不足。市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 XXX 万元,其中大部分用于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津贴等专项经费, 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经费较少。

从具体问题上看:

一是人才市场化配置不畅,人才流通困难。受编制、身份的限制,一些单位急需紧缺的人才引不进来; 一些地方对引进人才在户籍、社保等方面存在政策“壁垒”, 制约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二是职称评聘受限,影响人才稳定。特别是基层科研、文化、医疗、学校等单位,符合职称评聘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多,但由于受职称名额限制, 许多人难以评定职称或职称晋级,成为当前影响人才队伍稳定的焦点问题。

三是人才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以业绩考评为核心,以考评定津贴、定优劣、定奖惩的激励制度尚未建立,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平均主义现象,分配

不能向优秀人才倾斜,不能向关键岗位倾斜,导致有事无人干,有人不干事。

四是人才资源缺乏与浪费、流失并存。由于地区发展、行业发展不平衡和基层待遇差、发展空间小等,导致人才结构、分布失衡,产生人才资源缺乏与浪费、流失并存现象。

三、加强我市“十四五”人才工作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市人才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要 加强顶层设计,综合分析、整体谋划,重点突破、统筹推进。

(一)健全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形成党管人才合力。

一是健全党管人才体制机制。以贯彻落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全市人才工作决策 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统分结合、协调推进的 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健全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 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 重。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和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进一步调动各行业做人才工作的主动 性创造性,形成职责清晰、分工协作的人才工作合力。

二是改进人才管理方式。整合市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人才工作机构,组建新的人才工作机构。建立与现代科研院所 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和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 度。

三是健全人才发展规划落实的长效机制。按照市人才规划 部署,细化工作内容,分、有步骤地深入实施,重点围绕 急需紧缺人才的引、留、用等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并抓好落 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人才规划实施中出现的 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完善的人才规划实施情况监督、检查、评估和考核体系。

(二)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一是建立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 入,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 度。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 本投资比重,提高投资效益。研究制定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方 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渠道进行人才投入。

二是健全人才合理流动机制。疏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人才相互流动机制,盘活人力资源,激发人才活力。健全人才向基层、艰苦地区、生产一线流动机制,提高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人才的津贴标准,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提供保障。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机制,整合我市各类人才资源市场,积极培育、扶持新型专业人才市场、中介组织,健全人才市场服务标准,形成统一、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

三是完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注重依

据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既突出用人单位评价人才的主体作用,也要注重发挥业内专家在标准制定及评审工作中的作用, 增强评价结果的公信力。研究制定科学、规范、公平的评价规则,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

四是健全人才待遇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本地人才,要给予与引进人才同等待遇;企事业单位选聘的急需紧缺或关键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探索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制定高端人才、优秀人才休假疗养制度。大力开展“XX”评选活动,对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表彰奖励。

(三)推进人才政策创新,激发各类人才活力。

一是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政策。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学校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培训资源和项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重点实施一批人才培养中长期项目。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学术交流活动,举办高层次的全国性、国际性专业论坛,为高层次人才学术交流合作创造条件。探索实施“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行动”,通过保留身份、项目支持、奖励等方式,鼓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逐步向企业集聚。

二是完善稳定与用好人才的关爱政策。大力实施市“XX”工程。完善在 XX 工作的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选的津贴发放办法。适应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需要,依托 XX 经济区建设、XX 扶贫攻坚和“XX”园区建设等工程,重点打造一批人才平台,盘活人才资源,发挥人才作用。

重视发挥企业用人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技术中心和高端人才工作站,完善配套设施和政策,为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三是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深入实施市“XX 引才百人计划”,大力吸引海外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方面的人才来 XX 创新创业,并完善我市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特殊政策措施。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力度,支持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推动我市大型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加强人才开发的国际交流合 作,通过建立产学研联盟等,加强我市与国外知名院校、科研 院所和跨国企业的交流合作。

四是实施非公有制经济组 织人才发展专项政策。研究制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 的意见,加大非公经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力度,引 导专业技术人才到非公经济组织创新创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到 非公经济组织中就业。

(四)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一是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加大高技能人才开发投入,重点扶持高中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速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每年遴选一批企业班子成员及企业监管部门的管理人员,采取合作培训、外派、委托培养等形式,到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商务基地或国内发达地区研修或挂职锻炼。继续实施“XX”名校长名医培养计划,选拔中小学校长、骨干医生到沿海发达省市挂职锻炼或研修。

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 XX ”建设。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经济开发区等优势特色功能区、产业项目和重点学科,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强化动态管理和考核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团队资助、激励和保障制度,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团队凝聚、培养、使用人才的引领作用。推进市能源化工、葡萄产业、设施农业、枸杞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多领域、多专业、多层次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强人才高地建设规划和落实工作,着力打造 XX 四大“XX”品牌。

从国家“十四五”规划看建筑类央企发展趋势

在贸易战的背景下,“十四五”建筑行业将面临更加不确定的外部环境,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多的潜在的市场风险,将会对建筑行业央企的市场经营提出更大的挑战,建筑类央企在“十四五”期间应该朝着业务细分方向更精准,区域布局更加聚焦,打造“大经营、强经营”的市场化、国际化的市场经营体系。

从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发展方向来看,“改革创新”依然是主旋律,“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促进改善生态环境,改善民生,增强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同时,重点围绕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筑类央企“十四五”期间将围绕“国际化、市场化、区域化”纵深发展。

国际化——手拉手一起“走出去” 基于国内建筑市场的逐步饱和,竞争白热化的趋势,各大建筑央企国际化步伐将会进一步加速,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随着国家政府框架项目的进一步收紧,“十四五”建筑央企在国际上面临的不应该中资企业内部的竞争,而是与国际工程承包商之间的竞争。

从南北船合并的背后逻辑上来看,“十四五”央企改革也将会朝着世界一流的方向纵深发展,坚定不移的推进国际化,依靠技术、质量、资金等综合实力与国际标杆企业开展竞争,业务同质化的央企将会面临新一轮的合并,减少海外之间的竞争,不仅要“做大做强”,还要“做强做优”,提升国际化竞争能力。

市场化——占领细分领域品质至高点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建筑业也将会朝着“高品质、高科技、惠民生、强运营”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各大建筑类央企尤其是下属二级单位,作为国家队在细分业务领域上做精做优,而不是同质化竞争,为了短期考核目标到处打猎,

鳄鱼老虎一起抓,忽视建立细分业务核心优势,则会导致企业长期发展动力不足,即使抓住短暂的政策机遇,后续增长动力也存在严重不足。

面临“群雄逐鹿”的建筑市场,各大建筑央企应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跨领域多方位的合作,解放思想,合作共赢,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纵连横,提升综合项目运作能力,打造细分市场的品质项目。笔者认为,未来只有具备专项细分领域核心竞争能力的建筑企业才能够实现高质量的持续发展。

而在细分领域的选择上,“十四五”规划上一定要开展排查式、系统性的外部市场研究,并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优势,内部与外部两者步调一致才能够走的更快更远。

区域化——守住重点优势区域几座城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国家的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区域政策至关重要,如何紧密结合自身区域情况,开展区域布局,笔者认为在守住自身区位优势的同时适度区域布局。

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区位优势,有些企业盲目加快全国区域布局,但由于人力资源、资源投入的限制,往往导致区位优势区域的项目没有深入挖掘,自身的区位优势也没有发挥出来。如何守住自己的“山头”,充分挖掘自己“山头”的优质项目,这就要求企业在区域发展上,立足区域长远发展,站位更高,从政府的角度看待项目,从民生的角度看待项目,解决区域发展的痛点,集合项目前后端的优势产业

链上下游资源,以产业联盟的方式打造区域生态圈,建设一批惠及民生的高品质大项目。

同时,打造狼性的经营文化,在经营机制改革、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以提升经济效益为核心;针对央企下属三级企业且主要市场来源于集团内部市场,加大这类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向外要市场,向外要效益,增强企业内生动力。

某 镇“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调研报告 0 5850 字范文

X XX 镇人民政府

XX

一、镇情简介

XX 镇地处 XX 县北部。东连 XX 市,南接快 XX 镇,西交 XX 县,北临 XX 镇。镇区距县城 24 公里,距 XX 市 16 公里,镇域内路网密集,国道集锡线,县道横孤线纵贯全境。通丹、通沈、通长高速,梅集铁路经由境内。

2005 年合乡并镇由原 XX 镇、马当镇、干沟乡和葫芦套乡合并为XX 镇,合并后共有行政村 16 个。2016 年 XX 国际内陆港务区成立,划走 XX 村、庙东村、德胜村、北甸子村、大连川村和西岔村 6 个村,现在还未正式完成交接,大多数公共事务还由 XX 镇代管; 葫芦套村划归市医药高新区代管,但扶贫工作还由 XX 县负责。

现我镇行政区划辖 9 个村和 2 个社区:马当村、曙光村、向阳村、八道沟村、干沟村、正岔村、迎门岔村、青沟村、孤砬子村、XX 社区、铜山社区,总户数 7112 户,总人口 15284 人,其中农业人口 2496户,7111 人。9 个村幅员面积 185.31 平方千米,林地面积 10294 公顷(15.4 万亩),耕地面积 1512 公顷(2.3 万亩)。(划走 7 个村幅员面积 137.37 平方千米,林地面积 12290 公顷,耕地面积 937.6公顷),域内有 XX 河(29.2KM)与横道河(19.5KM)两条河流。

XX 镇以工业经济为支柱产业,辖区内以化工、矿产、医药等企业为主导。现有 企业 34 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6 家,分别为东宝集团、化工股份、鸿宝药业、东宝五药、巨仁堂药业、通源新能源; 其他中小微企业 28 家。近年来,中基华交通、荣邦沥青、天瑞建材、宇航商砼等老牌企业均保持良好的经济增长态势,XX 双龄铁矿已恢复生产,企业效益稳定增长。2019 年税收入库 8500 万元。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 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工业立镇、生态兴镇、产业富镇、文化美镇”为重心,荣获全国重点镇、吉林省综合改革与经济发展试点镇、省级十强镇、省级生态镇、省级精神文明镇、“吉林好人·引领风尚”省级示范镇、市甲级经济强镇等荣誉称号。

二、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一)县级重点项目 2020 年 XX 镇纳入县级重点项目 3 个。

1.治马线道路项目(马当村—青沟村—孤砬子村段)。该路段全长 9.9 公里,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图纸设计阶段,预计 7 月中旬开工,10 月末竣工通车。

2.振豪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 3000 万元,占地面积 220 亩,预计年产值可达到 200 万元,带动劳动力就业 30 人,解决贫困户就业 12 人。项目建成后,将会成为 XX 镇新型生态观光旅游农业产业示范基地。项目于 2019 年 6 月开工,预计 2021 年末全部完工,现已建成暖棚 7 栋,总面积 11 亩,其中 2 栋种植草莓,3 栋种植大樱桃成树,1 栋培植大樱桃幼苗,1 栋大棚养殖畜禽。目前在建大棚 1 栋,计划新建大棚 2 栋,继续扩大草莓种植采摘规模。

(3)马当垃圾处理厂项目。该项目总投资 2050.24 万元,其中债券 800 万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资金 300 万元,自筹 950.24 万元。占地 1.2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共计 4000 平方米。目前该项目已进入试运行阶段。

(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马当污水处理厂项目。总投资约 800万元,日处理污水 200 吨。目前已开工实施,管道铺设阶段完毕,现污水处理主体建设正在施工中。

2.教师周转房项目。总投资 350 万元,选址马当村,建筑面积 1400平方米,辐射 XX 镇中学、XX 镇小学、葫芦套学校、马当学校。该项目由县教育局牵头,现已履行招投标手续。

3.干沟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 360 万元,其中争取城镇化项目资金 300 万元,镇配套 60 万元,改造干沟村巷路油路约 26000

平方米,改造文化广场 12000 平方米,建设 3 道漫水坝。初步设计已完成,现进入评审阶段。

4.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争取项目资金 2800 万元,实施全镇 9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涵盖道路、桥涵、护堤等涉及农田项目。该项目已完成工程设计,现已进入招投标阶段。

(三)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 今年我镇计划在现有 5 个村集体项目基础上,2020 年新上 5 个项目,实现村村有项目,村村有收入。

1.干沟村特色中草药材桑黄菌项目。投资 20 万元,以村集体自营方式管理经营,使用村集体土地 1.5 亩,建设 5 栋冷棚,该项目三年产生收益,每栋产量 400 斤,按照市场价格 300 元/斤,每栋大棚纯利润 8.2 万元,共收益 41 万元,平均每年利润达 14 万元。

2.正岔村中草药种植项目。计划投资 10 万元,租用农民土地 6亩,每亩地租金 500 元,种植穿龙骨。预计 2021 年收益 5 万元。

3.迎门岔村蓝莓种植项目。投资 20 万元,租用农户土地 15 亩,每亩地租金 500 元,种植蓝莓。项目实施后预计 2022 年纯利润可达11 万元。

4.曙光仿野生大叶芹项目。总投资 3 万元(村集体自筹),已于四月末栽种,2021 年 5 月份上市,每亩产量 500 斤,市场价格在 5元左右,每亩产值 2500 元,每亩纯利润达 1000 元,每年村集体收益3 万元。

5.八道沟村中草药种植项目。投资 35 万元发展贝母基地,项目以合作社方式经营,集体筹集 15 万元,9 户农户筹集 20 万元。2021 年收益 20 万元,集体收益 8 万元; 2022 年收益 36 万元,集体收益 15 万元。

以上村集体项目均已正式启动,进入日常管理阶段。

2019 年,我镇正岔村为薄弱村,青沟村、干沟村、迎门岔村为空壳村,2020 年计划消除 1 个薄弱村和 3 个空壳村全部消除,集体经济收入 10 万元以上村至少达到 5 个。

三、乡村振兴基本现状 2016 年 XX 镇区划调整后,我镇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进度,对 9 个村进行统筹推进,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绿美化景点建设,积极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目前我镇马当村、曙光村、向阳村、干沟村为标兵村; 八道村沟、孤砬子村、正岔村为先进村; 青沟村、迎门岔村为达标村。

(一)

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 2100 万元改造 11.35 公里干曙线水泥路和曙光村外环路、青沟村水泥路工程,新修建浆砌石河堤 3000 余延长米,桥梁 2 座; 投资 600 万元实施干沟 3.7 公里柏油路项目,投资 600 万元,实施正岔、迎门岔、向阳、八道沟、青沟村巷路油路改造工程;

投资 360 万元实施干沟村、孤砬子村 6.7 公里巷路柏油路新建工程; 投资 560 万元实施马当村、正岔村围墙边沟一体化工程; 投资 500 万元实施孤砬子、青沟、曙光、向阳、八道沟围墙边沟一体化改造工程;

(二)绿美化景点建设 投资 470 万元重点打造马当—八道沟—干沟美丽乡村精品路线,在公路沿线和高架桥下交汇处,新建绿化景点6 处; 投资 400 万元实施马当村综合文化广场项目; 投资 53 万元打造马当村省级绿化示范村屯,投资 57.6 万元打造正岔村省级重点村建设; 全镇新增景点 19 处,补植云杉大苗 5000 株,新栽植绿化树 2 万余株,栽花 73.5 万株。投资 30 余万元实施干曙线水泥路绿化补植项目; 投资 70 万元实施孤砬子村、青沟村、向阳村、八道沟村文化墙建设工程; 投资 85 万元实施曙光村围墙新建改造项目,投资 75 万元实施马当村围墙一体化工程。投资 60 万元,在干曙线沿线新建景点 3 处。投资 50 万元打造马当村和正岔村 5000 平方米文化墙; 投资 40 万元新建八道沟村村部,投资 70 万元打造马当村、曙光村、干沟村、八道沟村、正岔村、向阳村 6 个党史村史馆。投资 22

万元,新建垃圾收集池 83 个,垃圾收集箱 15 个。2020 年投资 25万余元实施正岔村、青沟村、马当废弃垃圾场、县道正英线道路(正岔村——迎门岔村——四棚岭上交界)、马当小学和马当新垃圾分类厂苗木绿化项目。

(三)人居环境整治 2019 年实施 XX 河专项治理行动,镇村共投入资金 195 万元,实施了干沟、正岔、迎门岔以及哈泥河水源地青沟河坝前压柳、坝上坝后栽树工程 19.9 公里,共埋柳树干 43 万棵,坝上植树 21753 棵; 投资 850 万元实施八道沟村、青沟村、孤砬子村侵蚀沟治理项目,共治理侵蚀沟 45 条,控制水土流失面积 10.44 平方公里。2020 年我镇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与北为公司协调配合,狠抓道路卫生、乱堆乱放、乱贴乱画等突出问题,动用大型工程机械设备清理河道 72余台次,出动车辆 1500 余次,垃圾清运 3000 余吨。目前全镇北为保洁员 90 人,专职河道保洁员 9 人,同时为应对偏远村组道路无法满足垃圾清运车行驶条件,北为公司与我镇积极协调,计划新建垃圾池,配备垃圾箱等,雇佣四不像进行垃圾清运; 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和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力度,村屯环境卫生得到极大改善,人居生活环境明显提高。

2019 年全镇改厕 180 户,2020 年改厕 130 户,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改厕全覆盖。

(四)村集体经济发展 1.马当村无公害蔬菜项目(韭菜大棚)。2017 年投资 62 万元(镇政府投入 15 万元,荣邦沥青 15 万元,东宝

集团 5 万元,村干部 6 人每人入股 1 万元共 6 万元,村集体投入约 9万元,组织部 5 万元,棚膜补助 7 万元),建成冷棚 7 栋,暖棚 3 栋,总占地面积 19 亩。

2019 年马当村被确定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村,在原有基础上投资 102 万元(组织部 50 万元,村集体 52 万元),新建冷棚 2栋,暖棚 5 栋,占地面积 18 亩,项目年纯利润达到 20 万元,其中:村集体收入 6 万元,贫困户 13 户 24 人每人分红 800 元,农户入股分红 2 万元,剩余 10 万元用于合作社后续生产和扩建。同时,解决劳动力就业 43 人,其中:雇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10 人,带动村民就业 33 人,每人每年可增收 1500 元。

今年将利用 97 万元的国家专项资金继续扩大项目规模,建设暖棚2 栋,占地约 4 亩左右,争取连续性收割韭菜,填补产值空白期。2020年 1 月—6 月,马当村蔬菜大棚项目,收入约 22 余万元。

2.向阳村中草药材种植项目。2018 年村集体自筹 50 万元,种植龙胆草(50 亩)、威灵仙(15 亩)、苍术(3 亩)和白鲜皮(2 亩)共 70 亩。2019 年向阳村新成立 XX 县助民中药材有限公司,增加投资 80 万元(扶贫资金 10 万元,村集体自筹 70 万元),在原有基础上扩大规模,中药材种植项目运营周期为三年,前两年投入资金,第三年方可产生效益。2019 年发展龙胆草 50 亩、苍术 5 亩、桑黄大棚6 个。2020 年龙胆草见效 50 亩,预计收益 70 万元,净收入 15 万元。2021 年中药材种植项目村集体预计获利 80 万元,净收入 20 万元。

3.XX 百禾汇食品有限公司项目。向阳村招商引资项目,于 2018年开始建设,今年 10 月试运行。总投资 700 万元,占地面积 2726 平方米,建筑面积 1690 平方米,预计年产值可达 400 万元。该项目以食品深加工、精加工为主,如泡菜、罐头、蔬菜泥、果泥、婴幼儿辅食等。公司与农户签订合作协议,统一验收、回购,预计收购 1000亩五谷杂粮和蔬菜; 收购年出栏散养土鸡 1000 只,年出栏有机猪 100 头。该项目将带动向阳村劳动力就业 30 余人,优先解决残疾人、贫困户就业 6 户 8人,每年可促进农民增收 40 万元,同时,向阳村以地上物(老村部)作价款 40 万元入股该企业,每年分红 2 万元,该企业转让或转卖之前一次性支付给向阳村 40 万元。

4.青沟村蔬菜大棚项目。选址于青沟村四组(治马线路边),2019年投资 27 万元(农经局 9 万元、棚膜经济补助 2 万元、镇政府补助16 万元),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种植蔬菜和瓜果,新建暖棚 2 栋,占地面积 3.9 亩。2020 年计划投资 50 万元(组织部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建设暖棚 2 栋,占地面积 5 亩。争取扶贫资金 30 万元入股该项目,带动项目建成后,预计村集体增收 8 万元。

5.孤砬子村返魂草项目。总计投入 20 万元。2018 年投资 14 万元(组织部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发展 38 亩返魂草,2019 年投资 6万元(组织部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 1 万元,县建设银行支持 5 万元)进行补植,2020 年预计收入 6 万元左右。

四、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2020 年扶贫开发系统有贫困户 152 户 275 人,因病 98 户 75 人、因残 52 户 98 人、丧失劳动力 2 户 2 人、患慢性病 99 人; 危房户 57 户,其中 C 级 37 户、D 级 20 户。除八道沟村 9 户 14人和青沟村五组 4 户 7 人外全部通自来水。万户大排查发聩问题 106个,现已整改 83 个。镇政府投入 5.5 万元对全镇 44 户贫困户粉刷墙壁、维修顶棚、雨搭、更换门窗和维修老化电线等存在安全隐患问题。新申报青沟村日光温室蔬菜种植项目 30 万元,将带动。

1.进一步提升两不愁三保障。一是加大基本医疗保障宣传力度。包村领导、包村干部联合卫生院开展入户再排查,为贫困户讲解健康扶贫政策,安排每村一名扶贫工作人员协助贫困户办理医疗报销手续。二是保障贫困户住房安全。在孤砬子村新建房屋 1 处; 维修贫困户住房、围墙、大门、雨搭、吊棚等存在安全隐患问题的 22 户,对八道沟村钟瑞义家原有危房、德胜村王荣花家邻居危墙进行拆除; 解决贫困家中墙漆脱落、墙面发黑等问题 49 处; 完成 39 户贫困户庭院道路铺垫、硬化工作。三是 2019 年全镇贫困人口中有 14 名在校生,未出现因贫辍学现象,有 2 名贫困学生享受雨露计划政策,每人每学期 1500 元。

2.扶贫项目实现全覆盖。累计投资 486.8 万元(县级以上扶贫资金 138 万元,县级部门帮扶 137.8 万元,企业帮扶 20 万元,镇本级26 万元,村级自筹 165 万元),实施扶贫项目 16 个,2019 年贫困户

分红 21.42 万元,人均增收 770 元,累加县级扶贫项目分红,人均增收可达 1341 元 。

3.加大政策保障力度。一是全镇 34 个贫困户已从事本村公益性岗位,并签订用工协议,工资总额 12.24 万元,人均收入增加 3600 元; 二是新农合参保率 100%,新农保适龄人口除 1 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外全部缴纳; 三是小额信贷发放 15 人,总金额 3.01 万元。四是全镇低保贫困户 109 户 155 人,低保金核算准确、发放及时,不存在低保金漏发情况。

五、其他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1.XX 镇二轮土地确权 9 个村共 1694 户,册内测量确认面积15342.53 亩,册外地测量确认面积 12576.79,合计确认面积 27919.32亩。2019 年 XX 镇农作物播种面积 27919 亩(册外地 12576 亩),其中籽粒玉米种植面积 14188 亩,大豆种植面积 4666 亩,瓜菜种植面积 1680 亩,中草药村 3032 亩,其他农作物 4353 亩。生猪存栏 1.1万头,育肥牛存栏 5000 头,育肥羊存栏 4500 只,蛋鸡存栏 21 万只,肉鸡存栏 2 万只。

2.开展违建别墅问题清查整治专项行动工作,我镇对辖区内 9 个行政村进行了全面排查,未发现违建别墅; 镇安监站对各村、社区和企业单位进行拉网式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行动 7 次、专项整治 4 次;

对危化品生产经营单位及烟花爆竹零售点进行检查指导 33 户次,检查覆盖面达到 100%,依法下达责令限期整改指令书 3 份; 开展夏秋百日攻坚活动,检查企业 30 家,消除安全隐患 12 处; 省专家对辖区 7 户危化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发现隐患 10 余处,立即整改 8 处。

3.2019年新农保参保人数7023人,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1258人,新增就业人数 360 人,创业促就业成功项目 2 个,劳务输出 4300人,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36 人次,累计 14 万余元。

4.2019 年共召开扫黑除恶专题会议 12 次,党委会议 7 次,联席会议 2 次,组织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进企业宣传 32 家,受理涉黑信访举报 5 件,立案处理 1 件,了结 4 件; 2020 年,我镇目前共排查信访隐患 32 件,建立三级包保联防联控责任机制,信访问题得到有效稳控,并积极化解。当前亟需化解的一是干沟木材园区占用征收农民土地问题,二是化肥厂老区供暖、搬迁和职工医保问题。

5.深入开发文化旅游资源。XX 镇名起源于 XX 河,满语为“额尔敏”河,意为奔腾的马驹,是满族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在镇政府往东偏北 2 公里处有清朝康熙年间皇室为祭祖所设祭台遗址,史称 XX台。同时我镇地处长白山脉的松花江流域,所辖青沟村是正宗的松花石产地之一,也是松花石砚文化发祥地,松花砚曾被清康熙皇帝封为“御砚”。我镇 2020 年积极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经查阅相关文史资

料,现已确定在北甸子村剜眼沟曾经有过伏击日伪军战斗遗址,计划总投资 159 万元,建设纪念碑、游客服务中心等相关设施。

第三篇:2020年落实推进“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讲话和全市“十四五”人才工作重难点问题调研报告合编

0 2020 年 落实推进“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讲话 和 全市“十四五”人才工作重难点问题调研报告 合编

0 2020 年 关于落实推进“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讲话范文 0 2920 字

今天的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部署推进我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前面,XX 同志分别作了详细安排,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深化认识、高度重视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 X 加快追赶超越的重要阶段,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其一,“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四五”时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第一个五年,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十四五”规划具有新的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审视“十四五”规划编制,紧紧围绕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各项阶段性要求,把 X 的发展放在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高度,科学布局、统筹谋划、系统推进,确保 X 与全省、全国同频共振、同步跟进。

其二,“十四五”规划是破解 X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大规划。近年来,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2018年经济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大关。但我们也清醒看到,欠发达的基本市情没有改变,总量在全省的落后地位没有改变,高质量发展所需资源要素短缺的现状没有改变。同时,还面临着发展新动能培育不足、投资支撑后劲乏力、环保压力持续加大、民生改善任务繁重等诸多困难,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仍未有效破解。解决这些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都需要通过编制规划和谋划项目来研究、来破解、来推动。

其三,“十四五”规划是我市加快追赶超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规划。当前,我市和全省、全国一样,经济发展迈入了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规划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个五年规划,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政策体系,重点任务还是改革举措,都要通过制定规划予以细化和安排,通过谋划实施项目来落实和推进。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对世情、国情、省情、市情的认识,切实把中省精神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到我市“十四五”规划之中,牢

牢把握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切实巩固和延续全市发展处于上升通道的良好势头,推动 X 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二、突出重点、科学谋划

年初市政府常务会议已审定通过了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方案》要求,突出重点、明确任务,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要把握总体要求。在规划理念上,要以 xxx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科学制定“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和举措。在发展路径上,要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鲜明导向,深刻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加快形成 X 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指标体系和保障机制。在价值取向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民生短板,明确工作重点,提出针对性举措,推动民生改善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编制方式上,要坚持全面谋划与突出重点、战略构想与实践操作、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注重程序与改革创新相结合,确保规划群众看得懂、实施能落地。在规划重点上,要聚焦事关全局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明确战略意图、重点任务、重大布局和重点工程,以高质量发展助推 X 追赶超越、绿色崛起。

二要明确节点任务。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分动员部署、前期研究、起草修改、审定报批四个阶段,总体上要与中省保持一致。目前主要是起草修改阶段,到今年年底前,提出“十四五”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所以,今年是规划研究编制的关键一年。今年底至 2021 年上半年为审定报批阶段。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全

市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安排,落实每个时间节点的重点任务,确保工作不断档、不掉队。

三要开展重大问题研究。要深入研究国内外形势变化、对 X 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科技创新的新态势对 X 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社会结构变化对我市中长期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有效措施,规避风险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吃透上情、把握市情、摸清行情,集中精力谋划一批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重大事项。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势,力争在影响和制约 X 长远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方面破题。

四要精心编制发展规划。关于全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由市发改委牵头抓总,组织专门力量,委托专业机构,按照时间节点有序推进。总体上要做到“四个准确把握”。即:准确把握发展定位,严格遵循中省对 X 发展的功能定位与战略要求,立足 X 发展阶段性特征,在共性要求中突出个性需求;准确把握发展目标,总结评估“十三五”发展经验,查找不足,科学合理确定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准确把握发展重点,全面贯彻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把握空间布局、区域布局、产业布局,深度谋划、强弱补短;准确把握刚性约束,既做加快发展的“加法”,也要落实负面清单的“减法”, 尤其要把生态环保刚性约束指标落实到规划的各个领域,确保规划的政策性、合法性、严肃性。

关于空间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要同部署、同推进。全市确定了 X 个重点专项规划,各相关部门要按照中省要求,并结合各自实际,配足力量、立即行动,认真编制具有较强指导性和操作性的专项规划,使之成为指导行业领域发展、实施重大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主要依据。

五要狠抓重大项目谋划。各县区、各部门要把重大项目谋划放在突出位置,密切跟踪国家政策导向,紧密结合 X 市情实际和阶段特征,深入研究产业发展趋势。特别要突出大生态、大交通、大产业、大民生以及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加强论证、科学谋划,精心筛选一批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谋划包装一批事关当前、影响长远、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形成全市“十四五”重大项目库。同时要注重加强与省上厅局和国家部委的联系对接,争取有一批重大项目特别是需要上级审批、平衡和协调的重大建设项目纳入中省规划盘子。

三、强化措施、推进落实

一要明确责任分工。市发改委负责统筹推进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承担市级发展规划和区域规划编制工作,协调解决规划编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市级有关部门是市级专项规划、空间规划编制的责任主体。各县区政府要按照市上的统一安排,统筹做好县域发展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注重衔接协调,密切协作配合,建立起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要搞好规划衔接。要建立规划衔接协调机制,加强各县区、各部门、各类规划的有效对接,切实做到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确保全市的总体战略、发展布局、重要目标、重大任务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同时要主动加强与中省规划编制工作的沟通对接。

三要广泛集中民智。要建立健全民主参与、论证咨询、公示评估等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科研机构、民间智库的作用,广开言路、问计于民。要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广泛汇集各方智慧,合理回应公众诉求,防止“闭门造车”,使规划编制真正成为汇聚民智、协调利益、形成共识的过程。

五要落实必要保障。各级各部门要选强配硬规划编制团队力量,并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确保“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

同志们,“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要求高、任务重,希望大家迅速行动,早安排、早落实。希望大家抓重点、攻难点,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优异成绩!

0 2020 年某市 全市“十四五”人才工作重难点问题调研报告 0 7070 字范文材料稿

我市是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深入研究和解决“十三五” 期间人才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 增强人才服务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对于提高“十四五”区域 竞争能力和水平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十三五”人才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多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 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以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为抓手,大力实 施 XX 等重点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全市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得到了提升。

(一)加强宏观指导,健全人才工作格局。

印发了《关于 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先后颁布 X 个中长期人才规划、X 个人才队伍专项规划、X 个重点领域人才规划,形成了配套协调、科学规范的全市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建立了党 委和政府领导人才工作联系点,加强对重点领域人才工作的指导。

(二)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干事创业环境。

先后出台《XX 人才资源开发条例》、《XX 人才市场条例》、《XX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关于进一步促进 XX 人才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 XX 人才发展“小环境”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和引进急需紧缺人才 的

若干规定》等 X 多项政策法规文件,推动了人才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努力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三)推动内引外联,为科学发展聚集英才。

各级党委政 府主动作为、服务一线,支持用人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促 进重点产业、重点学科和重点项目健康快速发展。市党委政府 借助 XX 等重大项目和产业发展需要,柔性引进院士 XX 名、国内外知名专家 XX 名,全职引进博士 XX 名。加强同国内著名高校人才交流合作,与 XX 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 XX 大学签署人才合作框架协议,推动 XX 与 X 签署了“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 XX 试点基地协议”、“共建研究生骨干地方短期挂职锻炼 XX 基地协议”等,开辟了引才的新路子。各县还搭建校企合作平 台,组织各类企业赴国内高校引才聚才、建立合作关系,取得 了良好效果。

(四)打造创业创新载体,增强人才工作实效。

市党委政府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启动建设了 XX 产业“人才高地”。创建了 XX“人才特区”,进一步增强对高层次优秀人才的聚集效应。大力实施面向 X 国家复合型人才培养工程、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市专家服务团等,不断增强人才工作的实效性。建 立市科技创新团队 X 个,已承担国家及市科技项目 X 项,取得了一大批新成果,成为全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十三五”以来,市党委政府共表彰“XX”XX 名,累计投入奖励专项经费 XX 万元,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重才爱才氛围。

(五)加大育才力度,提升各类人才素质。“十三五”以 来,市组织 XX 万人次参加了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组织 XX 个职业工种、XX 人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选拔高级工 XX 人、技师 XX 人、高级技师 XX 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XX 万人、农业职业技能人才 XX 万人、农业专项技术人才 XX 万人。实施 XX、XX 等人才培养计划,选派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到市、发达地区或国 外科研机构、医院、高校进行中长期培训,专业技术人才的素 质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总结近些年来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有: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各级党委在人才工作上只有发 挥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 务”的职责,才能形成推动人才发展的强大合力,确保人才工 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才能 树立先进理念、开阔用人视野,才能解决体制机制性障碍,克 服人才工作中重财轻人、重使用轻开发、重资历轻业绩、急用 现引等问题,才能打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

三是必须不断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只有把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人才队伍建 设的根本着力点,不断深化人才工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

健全 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畅通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流动的渠道,才能有效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是必须不断优化政策环境。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创新人才政策,增强对人才的服务功能,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才能形成吸引、聚集各类优秀人才的洼地。五是必须注重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市场主体重才、引才、用才、育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才工作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只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 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二、“十三五”人才工作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

从宏观上看:

一是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我市人才占 总人口比例为 X,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X 个百分点。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 X 万人,高层次科技人才 X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仅有 X 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在职中青年专家 X 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X 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在职人选 X 人,与全国各市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我市高层次人才的比例很低。

二是人才结构、分布不够合理。从全市人 才队伍结构来看,传统人才多,高新技术人才少;普通型人才 多,产业化人才少;基础研究人才多,实用型人才少;继承型 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从区域分布来讲,人才主要集中在城 市,山区、农村的人才相对较少;从行业分布来讲,人才主要集中在医疗、教育、农牧等领域,而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重点领域的人才非常短缺。调查统计显示,到“十三五”末,我市能源、化工等 X 个重点领域现有人才 X 万人、缺少 X 万多人,其中能源化工缺 X 万人、装备制造缺 X 万人、XX 产业缺 X 多人、新材料缺 XX 多人、现代农业缺 XX 多人。

三是人才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不健全,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人才评价不够科学,特别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还没有建立起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简单、粗放。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受表彰的人往往 “老面孔”较多,对那些正在埋头苦干、破茧欲出的中青年人才缺乏激励;薪酬激励机制尚未普遍形成,人才价值难以有效体现。人才使用机制缺乏活力,导致人才流向党政机关的多,出现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现象,带来人才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用人唯亲不唯才、放手不放心,没有成熟的用人机制,缺乏人才吸引力。

四是人才观念落后,人才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一些地方领导和企业存在“引人不如引资”、“引智不如引项目”、“重硬件投入、轻人才投入”等思想观念,有的还存在重引进轻培养、重所有轻所用的现象,导致人才“引进来、用不好、留不住”。有的崇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对引进区外人才比较重视,对本地本单位人才关注不够。

五是人才工作经费普遍投入不足。市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 XXX 万元,其中大部分用于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津贴等专项经费, 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经费较少。

从具体问题上看:

一是人才市场化配置不畅,人才流通困难。受编制、身份的限制,一些单位急需紧缺的人才引不进来; 一些地方对引进人才在户籍、社保等方面存在政策“壁垒”, 制约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二是职称评聘受限,影响人才稳定。特别是基层科研、文化、医疗、学校等单位,符合职称评聘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多,但由于受职称名额限制, 许多人难以评定职称或职称晋级,成为当前影响人才队伍稳定的焦点问题。

三是人才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以业绩考评为核心,以考评定津贴、定优劣、定奖惩的激励制度尚未建立,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平均主义现象,分配

不能向优秀人才倾斜,不能向关键岗位倾斜,导致有事无人干,有人不干事。

四是人才资源缺乏与浪费、流失并存。由于地区发展、行业发展不平衡和基层待遇差、发展空间小等,导致人才结构、分布失衡,产生人才资源缺乏与浪费、流失并存现象。

三、加强我市“十四五”人才工作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市人才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要 加强顶层设计,综合分析、整体谋划,重点突破、统筹推进。

(一)健全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形成党管人才合力。

一是健全党管人才体制机制。以贯彻落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全市人才工作决策 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统分结合、协调推进的 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健全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 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 重。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和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进一步调动各行业做人才工作的主动 性创造性,形成职责清晰、分工协作的人才工作合力。

二是改进人才管理方式。整合市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人才工作机构,组建新的人才工作机构。建立与现代科研院所 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和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 度。

三是健全人才发展规划落实的长效机制。按照市人才规划 部署,细化工作内容,分、有步骤地深入实施,重点围绕 急需紧缺人才的引、留、用等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并抓好落 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人才规划实施中出现的 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完善的人才规划实施情况监督、检查、评估和考核体系。

(二)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一是建立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 入,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 度。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 本投资比重,提高投资效益。研究制定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方 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渠道进行人才投入。

二是健全人才合理流动机制。疏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人才相互流动机制,盘活人力资源,激发人才活力。健全人才向基层、艰苦地区、生产一线流动机制,提高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人才的津贴标准,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提供保障。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机制,整合我市各类人才资源市场,积极培育、扶持新型专业人才市场、中介组织,健全人才市场服务标准,形成统一、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

三是完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注重依

据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既突出用人单位评价人才的主体作用,也要注重发挥业内专家在标准制定及评审工作中的作用, 增强评价结果的公信力。研究制定科学、规范、公平的评价规则,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

四是健全人才待遇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本地人才,要给予与引进人才同等待遇;企事业单位选聘的急需紧缺或关键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探索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制定高端人才、优秀人才休假疗养制度。大力开展“XX”评选活动,对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表彰奖励。

(三)推进人才政策创新,激发各类人才活力。

一是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政策。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学校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培训资源和项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重点实施一批人才培养中长期项目。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学术交流活动,举办高层次的全国性、国际性专业论坛,为高层次人才学术交流合作创造条件。探索实施“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行动”,通过保留身份、项目支持、奖励等方式,鼓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逐步向企业集聚。

二是完善稳定与用好人才的关爱政策。大力实施市“XX”工程。完善在 XX 工作的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选的津贴发放办法。适应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需要,依托 XX 经济区建设、XX 扶贫攻坚和“XX”园区建设等工程,重点打造一批人才平台,盘活人才资源,发挥人才作用。

重视发挥企业用人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技术中心和高端人才工作站,完善配套设施和政策,为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三是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深入实施市“XX 引才百人计划”,大力吸引海外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方面的人才来 XX 创新创业,并完善我市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特殊政策措施。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力度,支持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推动我市大型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加强人才开发的国际交流合 作,通过建立产学研联盟等,加强我市与国外知名院校、科研 院所和跨国企业的交流合作。

四是实施非公有制经济组 织人才发展专项政策。研究制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 的意见,加大非公经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力度,引 导专业技术人才到非公经济组织创新创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到 非公经济组织中就业。

(四)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一是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加大高技能人才开发投入,重点扶持高中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速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每年遴选一批企业班子成员及企业监管部门的管理人员,采取合作培训、外派、委托培养等形式,到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商务基地或国内发达地区研修或挂职锻炼。继续实施“XX”名校长名医培养计划,选拔中小学校长、骨干医生到沿海发达省市挂职锻炼或研修。

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 XX ”建设。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经济开发区等优势特色功能区、产业项目和重点学科,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强化动态管理和考核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团队资助、激励和保障制度,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团队凝聚、培养、使用人才的引领作用。推进市能源化工、葡萄产业、设施农业、枸杞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多领域、多专业、多层次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强人才高地建设规划和落实工作,着力打造 XX 四大“XX”品牌。

从国家“十四五”规划看建筑类央企发展趋势

在贸易战的背景下,“十四五”建筑行业将面临更加不确定的外部环境,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多的潜在的市场风险,将会对建筑行业央企的市场经营提出更大的挑战,建筑类央企在“十四五”期间应该朝着业务细分方向更精准,区域布局更加聚焦,打造“大经营、强经营”的市场化、国际化的市场经营体系。

从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发展方向来看,“改革创新”依然是主旋律,“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促进改善生态环境,改善民生,增强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同时,重点围绕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筑类央企“十四五”期间将围绕“国际化、市场化、区域化”纵深发展。

国际化——手拉手一起“走出去” 基于国内建筑市场的逐步饱和,竞争白热化的趋势,各大建筑央企国际化步伐将会进一步加速,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随着国家政府框架项目的进一步收紧,“十四五”建筑央企在国际上面临的不应该中资企业内部的竞争,而是与国际工程承包商之间的竞争。

从南北船合并的背后逻辑上来看,“十四五”央企改革也将会朝着世界一流的方向纵深发展,坚定不移的推进国际化,依靠技术、质量、资金等综合实力与国际标杆企业开展竞争,业务同质化的央企将会面临新一轮的合并,减少海外之间的竞争,不仅要“做大做强”,还要“做强做优”,提升国际化竞争能力。

市场化——占领细分领域品质至高点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建筑业也将会朝着“高品质、高科技、惠民生、强运营”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各大建筑类央企尤其是下属二级单位,作为国家队在细分业务领域上做精做优,而不是同质化竞争,为了短期考核目标到处打猎,

鳄鱼老虎一起抓,忽视建立细分业务核心优势,则会导致企业长期发展动力不足,即使抓住短暂的政策机遇,后续增长动力也存在严重不足。

面临“群雄逐鹿”的建筑市场,各大建筑央企应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跨领域多方位的合作,解放思想,合作共赢,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纵连横,提升综合项目运作能力,打造细分市场的品质项目。笔者认为,未来只有具备专项细分领域核心竞争能力的建筑企业才能够实现高质量的持续发展。

而在细分领域的选择上,“十四五”规划上一定要开展排查式、系统性的外部市场研究,并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优势,内部与外部两者步调一致才能够走的更快更远。

区域化——守住重点优势区域几座城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国家的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区域政策至关重要,如何紧密结合自身区域情况,开展区域布局,笔者认为在守住自身区位优势的同时适度区域布局。

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区位优势,有些企业盲目加快全国区域布局,但由于人力资源、资源投入的限制,往往导致区位优势区域的项目没有深入挖掘,自身的区位优势也没有发挥出来。如何守住自己的“山头”,充分挖掘自己“山头”的优质项目,这就要求企业在区域发展上,立足区域长远发展,站位更高,从政府的角度看待项目,从民生的角度看待项目,解决区域发展的痛点,集合项目前后端的优势产业

链上下游资源,以产业联盟的方式打造区域生态圈,建设一批惠及民生的高品质大项目。

同时,打造狼性的经营文化,在经营机制改革、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以提升经济效益为核心;针对央企下属三级企业且主要市场来源于集团内部市场,加大这类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向外要市场,向外要效益,增强企业内生动力。

第四篇:20212025年“十四五”初步规划方案和县司法局“十三五”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发展规划材料合编

2021 --5 2025 年 年 “十四五”初步规划方案 和 县司法局“十三五”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发展规划 材料合编

2021 --5 2025 年 “十四五”初步规划方案 0 10000 字文稿

今年是谋划“十四五”发展思路的关键一年。“十四五”和未来的更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将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挑战因素不断增多,国际贸易和投资也可能受到从未有过的冲击,全球经济增长更依赖创新累积形成的新动能。

在此背景下,我国应如何寻找科学合理的出路,保持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持续增长和繁荣现状?

一、合理确定未来增长预期

(一)从供给侧宏观增长模型看趋势

按照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描述,经济增速是由技术进步增速、资本投入增速和劳动力投入增速共同决定的。

从我国目前趋势看,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提高,60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经超过 18%,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接近 15%,在上海等超大城市,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 30%以上。

由于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的集中影响,这一比例还在快速上升。预计到 2025 年,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 20%以上,65 岁以上人口比例将接近 18%。

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直接后果是储蓄率逐渐下降。事实上,我国总储蓄率过去几年已经由 51%左右下降到了 48%左右,虽然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仍属较高之列,但下降速度比较明显。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到 2025 年,中国的总体储蓄率会进一步下降至 40%左右。

储蓄资源增速下降,加之资本产出率增速也在下降,使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最近几年逐渐下降,由过去较长时的两位数增长下降到 6%左右的个位数增长。

从劳动力供给看,老龄化毫无疑问会降低劳动力供给增速。事实上,过去几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60 岁)平均每年净减少 200万-300 万人。

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明显变化,使得我国过去十年劳动力成本年均提高约 12%左右,迫使不少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退出或转移到劳动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

不仅如此,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速也开始下降,由过去 10 年年均增长 9%左右下降到过去 5 年年均增长 5%左右。

从技术进步率(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看,也存在下降的趋势。

(二)从供给侧部门模型看趋势

从增长的供给侧部门模型看,GDP 是由各部门国内生产增加值+净出口构成的。各部门增加值的增速及其权重共同决定了 GDP 的增速。

从不同产业门类变动看,考虑到制造业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并未真正实现市场出清,制造业传统部门和农业生产增速会比较稳定甚至有所下降。

在制造业众多门类中,过去五年实现两位数以上年均增速的只有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和通信类电子产品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和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与互联网、大数据等创新应用相关新兴部门或新经济部门增速也相对较高,甚至超过两位数增速。但由于对同一领域的传统模式具有替代效应,未必会产生对整体行业增速的实质性提升。

服务业表现出高于制造业和农业的增速,特别是服务业中文化娱乐、信息服务、体育健康等部门增加值增速超过两位数。

增长的收入弹性很高,具有持续稳定的扩张性,这与居民消费结构中服务消费比重提高的升级趋势是一致的。比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过去五年的年均增速超过了 18%。

(三)从需求侧宏观模型看趋势

经济学教科书描述的宏观模型十分简单,GDP=C+I+(_-M),其中 C 为消费,I 为投资, _为出口,M 为进口。这说明支撑 GDP 增速的是所谓“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增速。

从目前态势看,我国国内消费增速逐年下降,已经由过去 10%以上两位数增长下降到 8%左右的个位数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由高点期 30%左右的增速,下降至如今 6%左右的增速。

由于投资收益总体上趋于下降,市场投资增速难以出现新动力。净出口因贸易环境和贸易条件恶化,面临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总体呈下降趋势。

再加上世界经济在未来几年仍有较大概率出现周期性回落,恐难有大的作为。

制造业景气的逐渐收缩会逐步蔓延至服务领域,从而导致就业增速的进一步转弱,失业人数可能会有所增加,会使居民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下降,并进而使消费变得更加谨慎保守。

因此,未来支撑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似乎也在进入弱化的通道。

总体结论:综合上述多重因素、相关约束条件的变动趋势,得出的基本推论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具有下降趋势。

如果我们假定劳动参与率和劳动生产率增速基本稳定,综合考虑我国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变动趋势,未来 5-10 年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会下降至 5%-6%的区间内。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客观接受在未来 10 年,我国经济只能取得6%以下的年均增速。

国家五年规划预期增长目标的选择是否合理,对各地设定各自的五年规划预期目标具有重大导向性影响。

从过去的经验看,过高的预期目标一般会使各级地方规划预期目标跟随性加码提高,最终会导致因整体目标过高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不必要的刺激性政策,产生杠杆攀升、违约增多、产能过剩、泡沫加大等副产品,对此不可掉以轻心。

二、稳定经济中长期增速的主要出路和举措

既然未来潜在增长率已经落入 5%-6%的区间,如何更多向 6%左右靠近,稳定并延长经济增长平台期,是制定新的五年规划时需要认真考虑的政策和改革重点。

从中国目前的基础条件看,我们有较大空间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更长时间的经济稳定增长,并通过更好的创新激励,延缓因要素红利逐步减弱、外部环境更加恶化导致的降速压力。

(一)以全方位创新为核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规划明确的发展主线,这一任务不可能在五年内完成历史使命,需要在“十四五”期间继续深入推进。应该在一下几个领域采取措施,深度发力。

1.努力稳定劳动力供求关系。

化解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主要做法包括:

一是延长退休年龄至 65 岁,这是很多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减轻社保支出压力的通行做法,我国也到了采取类似做法的时候;

二是让进城农民工和城市间流动就业人口落户,我国有 2.7亿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各类城市就业,近 1 亿在城市间流动就业的城镇人口,他们大多数人没有就业所在地户口,农业转移人口一般在男 50 岁、女 40 岁左右就离开工作岗位回到老家并逐渐退出劳动力队伍,如果能让这批人获得就业所在地户口,一般能延长劳动年限 5-10年,可以有效增加城市的劳动力供给;

三是让体制内退休官员和科技人员更好发挥作用,我国现行制度对退休官员特别是高级退休官员再就业有严格的限定,不允许他们退休后被企业等有关机构有偿聘用,这导致很多有很强专业能力和专业经验积淀的政府精英人才,也包括部分体制内高级科研人才被闲置浪费。这些措施从反腐角度看似乎有合理性,但制度设计过于粗暴简单,如果对相关制度进行细化完善,允许他们在符合一定条件下被企业或相关机构有偿聘用,而不是一刀切地被禁止,完全可以增加我国的高素质劳动力供给;

四是在一对夫妇可以生两个孩子政策基础上,尽快实施自主生育政策,必要时视情况采取措施鼓励年轻人多生育,以扭转人口快速老龄化带来的国家人口结构失衡问题。

2.提高劳动力素质和质量。

应对劳动力数量减少的另一个有效措施是提高劳动力素质,以质量提高弥补数量不足。这需要强化实用型技术教育和培训投入,

为更多劳动力提供更高质量的免费技术培训和技术教育,通过更专业的技术培训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题。

应该给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让大学教育能够针对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技术员工教育和培训服务,并强化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对接,缓解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导致的人才浪费。

要全面提倡专业精神,减少教育的功利性,真正培养个人专业兴趣,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能人文化。

提高各领域专业人员、技术工人的社会待遇和认可度,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认可度,使不同专业技术岗位的专家和工人都能成为更受尊敬和尊重的职业人士。

3.强化全方位科学技术创新。

以研发投入规模和专利申请数量看,我国算得上一个研发大国,我国也是一个产业体系门类齐全的大国,但从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来说还远不是强国。

从创新效果看,我国虽然专利数量虽然名列前茅,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大致只有 1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40%左右的平均水平。

从产业体系看,我们很多产品和服务在品质上不能满足消费者消费升级和消费多样性、精细化的需求,很多领域不具备与海外先进技术、产品和服务竞争的能力,一些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还完全不能自主研发并生产,必须高度依赖进口。

在自由贸易环境下,通过互通有无和比较优势形成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产业链,这原本不是问题,况且我国还属于贸易顺差国。

但不幸的是,我国还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国家安全保障、意识形态差异、制度体制差异、获得竞争优势等为借口的高技术封锁和禁运且这一和平时期不应该出现的美国主导的技术禁运还在进一步强化。

在外部压力遏制下,任何对全球化产业链和技术链抱有期待和幻想的技术和产业政策政治上都不容易被接受。

我们还不得不在关键领域继续采取以进口替代为目标的产业政策,加强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国内研发和进口替代,以摆脱对进口产品和技术的严重依赖。

鉴于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激励体系,强化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更多投入资源用于研究开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激励,形成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

与此同时,我们依然需要加强产业技术研发和创新领域的国际合作,更好利用国际上最优秀的研发资源,形成更具激励性的产业技术创新和研发环境,以及推进研发成果商业化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环境。

4.深度推进全面对外开放。

过去中国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对外开放,未来的发展依然离不开对外开放。但是,今后的外部国际环境对中国可能会带来诸多挑战。

这些新挑战可能要求我们的对外开放不能仅限于货物与服务市场的扩大开放和准入,可能还涉及体制机制的与国际接轨。

这是因为更开放的中国经济需要中国企业更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贸易投资往来,这涉及到跨国间基于规则的公平竞争和对参与主体法律保护的一致性。

这可能会颠覆我们过去一些传统的习惯思维。比如,我们过去常说制定产业政策是一国主权,不容别人说三道四。

这一听起来合理的论断在新环境下可能恰恰是不尊重国际规则的表现,因为一国在使用产业政策工具时,所使用的政策手段特别是政府补贴等手段,极可能违反世界贸易组织反补贴协议,使受补贴企业相对于不接受类似补贴的企业形成不公平的贸易竞争优势。

所以,在一个开放环境下,如果尊重国际规则,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权基于国际规则对他国可能扭曲贸易的国内政策说三道四。

因此,从产业政策角度看,出于对国际规则的尊重和提高政策手段实际成效的考虑,我们需要更好发挥竞争机制对市场主体的激励作用,而不是简单利用政府补贴予以支持,避免给别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或反补贴、反倾销措施留下话柄。

在服务领域,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通过国外先进和高品质服务模式的引进,促进国内服务业市场的高水平竞争,通过竞争尽快提高国内服务业的服务品质和服务能力。

在城市开放发展方面,中国需要加快沿海城市群和重要都市圈的全方位开放,特别是改善一线城市和准一线城市的国际化营商环境,以更好吸引国外创新性资源和高品质企业参与中国城市的发展,培育形成几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大都市。

5.优化能源结构并强化节能。

能源是现代经济增长发动机的燃料,能源革命和创新对中国的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但能源资源的人均自然禀赋明显不足。

目前,我国人均能源消费为 3 吨标准煤左右,与美国人均 11吨标准煤、俄罗斯 13 吨标准煤的水平有很大差距,只相当于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日本和德国人均消费水平的一半。

随着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行为会进一步向发达国家居民消费行为趋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也会趋同。

我们不能向美国和俄罗斯趋同,但即便是向日本和德国趋同,我国人均能源消费还将提高约 1 倍,但前提是达到日本和德国的能效水平。

这也意味着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最终会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这将给中国带来能源安全和减排方面的双重挑战和压力。

2018 年,中国原油进口 46190.1 万吨,总金额 15881.7 亿人民币;天然气 9039 万吨,2551.8 亿元,总价值约 3000 亿美元。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 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经接近 45%,而且还在进一步上升。

相对于粮食安全而言,中国的能源安全更具有风险敞口的特点。解决能源问题和挑战的出路只有两条。

一是全方位加大节能力度,特别是在建筑领域和制造领域加大节能力度,用更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类用能主体加大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国家整体能效水平。

二是优化能源结构,重点提高清洁能源比重,特别是要加快推动电气化和电动化,减轻对原油和天然气的持续上升的进口依赖,降低进口依存度。这是因为我国在风能、太阳能、核能发电方面,还有较大空间通过技术创新和开发模式创新扩大电力供给能力。这一替代不仅是绿色低碳的,还具有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提高能源自主安全保障能力的长远战略意义。

6.深化市场化和法治化改革。

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核心最关键最复杂的内容。

一是更好依法保护各类产权特别是私有产权,我国民用经济占比已经大大超过半壁江山,民营经济对就业、创新的贡献日益显著,都达到了 70%左右。经济发展进入创新驱动阶段后,民营经济和企业家的作用将变得更加重要,通过加强产权保护和产权激励,可以稳定

私营部门企业家的长期预期,更好激励民营企业和研发人员投入创新、投资未来。在实体经济并为资本市场造就更多面向未来、创新驱动、依法经营,更具创新动力和竞争力的百年老店。

二是要创新性化解主流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我国经济基础的民营比重还在继续提高,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发行主体越来越多是民营企业,但由于主流意识形态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且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共产主义的理解依然是传统的最终要革资本家的命,这使得部分民营企业家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和对未来的信心。越来越多民营企业选择海外上市,或在国内上市后变现部分资产转移出境,是这类担忧的一种表现。

过去,执政党创造性提出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部分民营企业家的顾虑,缓解了主流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但并未从根本上化解这个矛盾。对这一结构性矛盾,需要执政党进一步予以重视并实事求是、创新性地加以探索解决。这是一个十分敏感但又不容忽视、无法回避的历史性话题,值得立足长远、认真研究,找到可行的根本出路,否则我国资本市场的微观基础是不稳固的,以资本市场作为资产配置场所的资产安全也是不可靠的。

三是强化统一市场制度建设,扫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内要素自由流动、企业公平竞争的任何不合理规定和做法,规范地方政府补贴招商引资的不合理竞争行为,废除各类地方政府实施的地方保护和

区域分割行为,使我国具备的大国经济统一大市场优势得到更充分发挥。

四是依法行使政府治理和管制,减少政府决策、监管和管制过程中的不透明性和随意性,减少政府对微观主体市场经营行为的随意干预,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真正改善基于规则和法治的可预见的政府监管,促进形成更加便利可靠的营商环境。

( ( 二) ) 如何更有效促进内外需增长

从需求侧提高内外需对增长的贡献度,发力点不见得就在需求侧,也不在于简单增加消费补贴和扩大政府支出,很多功夫实际上在供给侧,与供给侧的改革、开放、创新密切相关。

1.基于就业和收入预期稳定的内需扩大。

国内需求总体上是就业和收入的函数。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稳定增长的根本措施是保持就业的持续稳定增长,而稳就业的根本措施在于在制度上放水养鱼,养活更多的企业。

这需要不断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和创业就业环境,特别是城市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发展环境。

在中国,尤其要注重发挥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规模经济带来的创业和就业效应,一些城市试图通过赶人的做法控制城市规模,实际上扼杀的是城市内生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从企业税费负担来看,在前期降低企业税负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研究降低企业社保和公积金负担,并通过更多划拨国有资本经

营收入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以更好地通过稳定就业、优化保障来稳定居民收入预期,减少居民扩大消费需求的后顾之忧。

从长远财税制度建设和财税制度国际竞争角度看,应该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税收结构,改变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结构,逐步向以直接税为主的税收结构过渡,使企业税费负担具有国际竞争力。

为了使降税具有可持续性并不对政府民生支出形成挤压,需要进一步优化并精简政府支出项目,削减不必要的政府支出。

特别是削减那些锦上添花的政府支出项目、面子工程和政府自身的行政管理开支,逐步降低预算内经济建设支出比例,提高民生福利支出的比例,政府要带头勒紧裤带过紧日子。

2.基于深度城市化的城乡融合发展。

我国较大的城乡收入和福利差距、明显的农业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差距,依然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从国际国内经验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小于 2 倍后,城市化动力才减弱并趋于稳定。

我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还在 2.7 倍左右,落后地区城市人均收入与发达地区城市人均收入的差距更大,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差距还十分明显。

这说明我国还远未到逆城市化的阶段,需要继续消除城市化的体制障碍,为城市化的自然发展创造条件。

以人为核心推进深度城市化本质上属于供给侧改革和创新的内容,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公共服务差距,还具有扩大国内需求的积极效应。

我国现有统计制度下的城市化水平并不能真实反映城市化实际水平,很多城市常住人口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应该采取措施允许2.7亿进城农民工和近1以亿城市间流动就业的城镇人口自主选择获得就业居住所在地户籍并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务。

政府相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更多用于进城落户人口的城市保障房建设和公共服务支出。

这有利于稳定预期,扩大消费支出,形成政府支出与消费需求持续稳定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对经济持续增长的效应要强于简单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对社会结构的改善和公平正义的维护也具有积极作用。

考虑到更多的创业机会和服务业就业机会都在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应该完善城市社会治理模式,禁止城市政府采取限制外地人流入或是以疏散为名驱赶外地人的错误做法,还城市社会应有的开放包容姿态。

这在经济减速、失业增加时显得格外重要。在深度城市化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建设用地供地机制和农村建设用地的高效配置机制。

使建设用地特别是住宅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城市常住人口特别是落户人口的增加相适应,使进城落户农民工的农村闲置宅基地有更好的入市变现通道和市场化权益价值实现机制。

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也要与人口流入地的人口流入规模特别是流入人口落户规模相适应,形成对吸纳转移就业人口落户的正向激励机制。

在城市房地产调控模式方面,要改变目前通过行政管制限购限价的扭曲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信号的不合理做法,通过税收手段调控抑制不合理炒作行为,使正常的房地产需求得到有效释放。

3.基于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我国未来城市化率将达到 80%以上,主要城镇人口将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 20 个左右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地区,这主要是由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的。

如果城市群和都市圈内部的协调发展做好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格局就形成了。

以往以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为主的四大板块区域战略,加上点菜单式的碎片化区域政策,经过 20 年左右的实施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也留下了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

考虑到任何一个板块内部不同省区市之间的较大差异,延续如此大尺度的区域战略或过于碎片化的区域规划和政策指导,实际操

作性、指导精准性和市场统一性都面临挑战,最后极有可能沦为不同板块之间争相寻求中央优惠政策的政治借口。

我国作为一个单一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区域差距甚至远远大于许多市场经济国家,这本身就有值得检讨的制度原因。

事实上,从他国以及我国部分地区的经验看,真正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恰恰是市场机制,因为市场机制会允许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并产生要素报酬均等化的趋同效应。

而我国最大的不同就是户口制度制约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和公共服务的平等配置。因此,区域战略和政策应该基于统一市场下的要素自由流动和要素聚集机制,做顺势而为的引导而不是逆势而为的干预。

因此,应该根据人口流动的趋势,将原有的以四大板块为主要构架的区域战略和政策,转变为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空间单元的城市化空间格局优化战略,通过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基础设施网络共建、生态环境协作补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机制。

促进城市群和都市圈内部不同规模城市和城镇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会实现真正有市场效率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在要素分布和经济分布空间协调基础上实现区域人均收入差距的收敛,而区域人均收入差距的缩小最终会有利于内需的稳定扩大。

从大的城市群格局看,中国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城市群主要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大湾区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

在这些城市群中,只有环渤海大湾区城市群(京津冀地区、辽宁沿海地区、山东半岛地区)未纳入国家规划视野。

这个行政区经济总量达到 18.7 万亿元,占全国的 21%,值得在"十四五"时期作为国家战略,像"十三五"时期谋划粤港澳大湾区那样来予以认真研究、全面谋划。

在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持续加大的背景下,环渤海大湾区可能是中国北方地区基础条件最好、创新能力最强、集聚效应最显著、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

这一地区有北京、天津等超大城市,还有大连、沈阳、青岛、济南、滨海新区等知名中心城市和新区,以及众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如果在这一地区结合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实施深度对外开放,将是缩小国内南北发展差距最值得发力并取得成功的地区,具有缩小区域差距和南北差距的全局性战略意义。

4.基于宏观审慎的财政货币政策优化。

在面临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导致的外部需求剧烈萎缩时,为了避免对经济增长的实质性强烈冲击,可考虑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对冲外部冲击导致的明显波动。

但在考虑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组合时,依然需要顾及我国经济的货币累计发行量偏大、债务杠杆率偏高的隐患,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组合中让财政政策扮演更积极的主导作用。

货币政策主要是在流动性供给方面保持适度宽松的配合,使债务工具的发行利率保持在合理较低水平,为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到期债务置换创造条件。

要避免过于宽松的货币放水导致地方政府、企业、居民杠杆率的再度攀升。

在金融监管和金融工具为实体经济服务方面,一方面要通过强化监管防范可能出现的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

另一方面还要细化优化金融监管举措,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融资服务。

特别是提供有利于降低债务杠杆率的股权融资服务,为各类股权投资机构的市场化募资和投资运营提供更好的发展和激励环境。

要进一步优化政府支出结构,将更多支出用于与深度城市化相关的大城市住房保障、城市地铁网络、城市群都市圈快轨、生态环保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依据区域人口密度完善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和建设,减少在偏远地区和人口稀少地区的不合理基础设施投入和浪费,减少锦上添花类基础设施项目。

5.基于深化开放的出口稳定增长。

深度对外开放不仅是对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的市场准入放开,还包括国内有可能导致贸易和投资行为扭曲的制度改进并与国际规则接轨。

这有利于为企业的全球化经营营造稳定友好、安全可靠的外部营商环境。通过提高产品和服务品质扩大出口规模,是企业国际化经营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努力方向和职责。

对政府来说,更重要的是努力为企业营造公平稳定友好的贸易环境。面对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新变化,中国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多边、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和投资体制的建设,为我国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和经营创造更加稳定可预期的公平竞争环境。

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扩大国内产品和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进一步降低产品关税、扩大服务业对外资的市场准入,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相关格局。

要认真研究主要贸易伙伴对我国贸易和产业政策的重点关切,基于国际规则做出相应调整和改革,以提高产业政策实效为出发点,避免对我国产业和贸易政策的“重商主义”指控或不对等开放的指控。

有了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出口企业才能更好地专心于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提升,稳定外部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三、结语

总的来看,“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可能会难于以往,正面临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复杂国内外环境。从国内条件看,今后甚至更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呈现潜在增长率下降趋势。

这需要我们不满足于近三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阶段性成果,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与短期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配合,形成供需两侧更有利的增长支撑。

从国际看,我国经济的开放度和信息化世界的形成,使得我们即便是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也离不开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我们需要以更开放的心态努力维护友好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自由贸易体系。

尽管如此,我们完全有可能通过包括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在内的全方位创新,来更好激发国内微观主体的发展活力和增长能力,进一步改善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效率,使经济增长速度保持更平缓并延续更长的增长平台期。

因此,相对于“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言,“十四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涵应转变为全方位创新,核心是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全方位创新实现上述目标情景,中国就可以用 10 年左右的时间,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稳步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人民生活质量都会有新的提高,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0 2020 年某 县司法局“十三五”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发展规划 材料 0 3630 字文稿

“十三五”期间,x 县司法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狠抓队伍建设,推动法治宣传、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法律服务等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x 县 2016 年被评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县”,2017 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依法治县先进县”、2019 年被命名为“省级法治示范县”,x 县司法局 2017 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近五年来,x 县司法局先后荣获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单位(先进集体)x 次、全县先进单位(先进集体)x 次。

一、“十三五”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领导,法治宣传教育成效显著。一是做好“六五”普法总结表彰及“七五普法”启动工作,筹备并组织召开了全县“六五”普法总结及“七五”普法启动动员大会,全面安排部署,确定目标任务,明确方法步骤,落实工作责任,层层动员广泛发动,为“七五普法”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二是统筹推进依法治县工作。组建了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成立了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 4 个协调小组,制定了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工作规则、协调小组工作规则、依法治县办工作细则等规章制度,拟定了县委全面依法

治县委员会工作要点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 4 个协调小组工作要点,于 2019 年 9 月筹备组织召开中共 x 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对标依法治县工作任务、标准要求、完成时限等全力推进依法治县各项工作开展。二是抓实法治宣传工作。2016—2019年,共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活动 x 场次,发放普法宣传资料 x 万余件,发送法治宣传手机短信 x 万余条。三是全面完成省级法治示范县创建。通过强化组织保障、夯实工作基础、创新工作举措、狠抓监督落实等措施,同步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学法用法、社会法治。x 县于 2019 年 5 月被命名为 x 省第二批省级法治示范县。

(二)坚持依法行政,着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一是认真开展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机构改革以来,我局共审查规范性文件 x 件,对在合法性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出具合法性审查意见书,督促其认真加以修改,保证文件制定质量,最大限度地避免法律风险。二是大力加强行政复议工作。机构改革以来,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 x 起,受理行政复议申请 x 起,依法审结案件 x 起。三是认真组织行政执法证考试。积极组织全县 x 名执法人员参加全省行政执法证统一考试,考试合格率达到 x%以上。四是扎实完成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选任工作。我局充分发挥职能,联合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等,积极动员部署、严格资格审查、严控选任程序,共选任人民陪审员 x 人、人民监督员 x 人,顺利完成人民陪审员及人民监督员选任工作。

(三)创新方法,基层基础工作稳步推进。一是精确做好特殊人群的监管帮教。建立起功能齐全、设备完整的社区矫正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招录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引入定位手环精确定位等方式,精准掌握社区服刑人员活动轨迹。2016~2019 年新接收社区服刑人员x 人,解除矫正 x 人,目前在矫 x 人,无一例重新犯罪。二是深化民间矛盾纠纷排调工作。截止 2019 年底,全县共建各类调委会 x 个,其中专职调委会 x 个,乡镇人民调委会 x 个,村级人民调委会 x 个,人民调解员 x 余名,建立驻所调解室 x 个; 2016~2019 年共排查矛盾纠纷 x 件,调解成功 x 件。三是全面完成指挥中心建设。于 2019 年投入 x 余万元,建成了集行政会议培训、会见探视帮教、法律援助咨询、社区矫正帮扶、人民调解工作等功能为一体的 x 县司法行政指挥中心,完成 x、x、x、x 四个司法所视频会议系统建设,目前指挥中心已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三是及时完成司法所新建任务。按照“十二五”规划基层司法所建设计划,通过积极协调,严格落实资金及土地,及时完成了吉米、新茶、沙岱、则拉四个司法所的新建任务。

(四)强化措施,高效开展各项法律服务工作。大力倡导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介入到经济建设的各个层面,深入开展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促进经济建设又快又好发展。一是先后成立了县法律援助中心驻看守所和驻人武部工作站,依托 x 等 x 个司法所成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逐步可实现全县工作站全覆盖,法律援助服务更深入基层。二是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县级公共法律服务

中心及 x 个乡级公共法律服务站,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三是认真办好各类案件。2016~2019 年,公证处办理各类公证 x 件,法律援助中心受理援助案件 x 件,免费接待法律咨询 x 件,实现了符合援助条件的案件 100%受理。

(五)突出重点,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先后选派十余名优秀干警分别到 x 个帮扶村任驻村工作队及第一书记,通过入户走访、宣讲政策等,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制定帮扶措施,做到精准帮扶,2016~2019年共计投入帮扶资金 x 余万元,用于帮扶村发展集体经济、修建集体水池及村活动室建设等。

(六)高度重视,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机构改革后,一是县委依法治县办、县政府法制办职能职责归并到司法局,内设机构由原来的 x 个增加到现在的 x 个,重新调整了人员岗位,每一位干警都明确了自己的岗位职责,工作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二是人员、岗位结合更加合理,工作职责合理划分,理顺关系,尽可能协调搭配,达到协调运转的目的。三是加强组织建设,打造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明确了班子成员分工,评分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既能独立开展工作,又能相互协作、加强配合。

二、“十四五”发展思路

(一)扎实抓好法治宣传教育。一是切实抓好“七五”普法总结和“八五”普法的规划组织,认真总结“七五”普法工作经验,抓好“八五”普法规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广泛开展“法律七进”活动。

二是加大全民法治宣传教育力度。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制度,深入学习宣传与维护社会稳定、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坚持以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特别是外来流动人员为重点对象,进一步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观念和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增强司法人员公正司法能力水平,进一步增强企业管理者的法治观念和依法经营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各级领导的依法治理观念和依法管理、服务社会的水平。三是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要求,抓好特定对象的法治宣传,完善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不断提高法治宣传的覆盖面、专业性、有效性。

(二)切实提高法治建设水平。一是进一步配齐、配强依法治县办工作人员,进一步完善县级各部门、各乡镇依法治县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建立健全依法治县工作网络,强化法治工作培训,把依法治县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二是强化依法治县工作的督导考核。把依法治县工作纳入目标绩效考核,联合各相关部门,对依法治县工作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督导检查,督查结果将作为目标考核和评先评优的依据。

(三)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一是严格规范行政执法,严格落实好执法监督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机制,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制定详细执法监督计划,采取灵活有效方式,不定期对

执法部门开展行政执法监督与检查考核工作。二是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每年定期组织全县行政执法人员开展培训,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将法治政府建设向纵深推进。三是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三统一”制度,进一步规范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发布程序,坚持合法性与可行性并重的审查原则,严格审查把关。

(三)进一步强化人民调解工作。进一步加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力度,积极开展重点领域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加强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及时化解专业领域的矛盾纠纷。开展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提高依法调解的效力。全面巩固“德古+法律”、“人民调解+治安调解”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十四五”期间,力争全县规范化调委会达到 x%,全县人民调解成功率达到 x%以上。

(四)继续加强特殊人员监管安全。全力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建立司法所、派出所、村(居)委会与家庭齐抓共管机制,确保实现 24 小时、全方位、无缝隙管控。积极推进刑罚执行一体化建设,强化督查,加强与法院、检察机关进行社区矫正规范执法联合督查,进一步促进全区社区矫正工作的积极开展。加强刑满释放安置帮教人员管理教育帮扶,健全完善刑满释放安置帮教工作网络,加强日常排查走访、重点人员衔接管理等。

(五)建立健全法律服务机制。继续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做好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建设。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民生工

程质量,按照时间进度完成各项民生工程任务,加大经费支出进度,优化案件结构。完善好村居法律顾问制度,进一步提升法律服务水平。

(六)不断加强司法行政自身建设。继续抓好司法行政队伍建设,按照上级部署,认真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抓好纪律作风教育整顿专项活动开展,加强警示教育。加强机关党建,继续做好“三会一课”、党务公开、党费收缴、困难党员慰问、党员主题日等活动。常态化的做好脱贫攻坚、信息化建设等工作,全面推动司法行政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五篇:20212025年市“十四五”人才工作重难点调研报告和某集团公司“十四五”信息化工作规划稿合编

2021 --5 2025 年 市“十四五”人才工作重难点调研报告和 某 集团公司“十四五”信息化工作规划 稿合编

0 2020 年某市 全市“十四五”人才工作重难点问题调研报告 材料稿

我市是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深入研究和解决“十三五” 期间人才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 增强人才服务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对于提高“十四五”区域 竞争能力和水平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十三五”人才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多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 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以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为抓手,大力实 施 XX 等重点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全市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得到了提升。

(一)加强宏观指导,健全人才工作格局。

印发了《关于 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先后颁布 X 个中长期人才规划、X 个人才队伍专项规划、X 个重点领域人才规划,形成了配套协调、科学规范的全市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建立了党 委和政府领导人才工作联系点,加强对重点领域人才工作的指导。

(二)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干事创业环境。

先后出台《XX 人才资源开发条例》、《XX 人才市场条例》、《XX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关于进一步促进 XX 人才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 XX 人才发展“小环境”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和引进急需紧缺人才 的若干规定》等 X 多项政策法规文件,推动了人才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努力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三)推动内引外联,为科学发展聚集英才。

各级党委政 府主动作为、服务一线,支持用人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促 进重点产业、重点学科和重点项目健康快速发展。市党委政府 借助 XX 等重大项目和产业发展需要,柔性引进院士 XX 名、国内外知名专家 XX 名,全职引进博士 XX 名。加强同国内著名高校人才交流合作,与 XX 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 XX 大学签署人才合作框架协议,推动 XX 与 X 签署了“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 XX 试点基地协议”、“共建研究生骨干地方短期挂职锻炼 XX 基地协议”等,开辟了引才的新路子。各县还搭建校企合作平 台,组织各类企业赴国内高校引才聚才、建立合作关系,取得 了良好效果。

(四)打造创业创新载体,增强人才工作实效。

市党委政府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启动建设了 XX 产业“人才高地”。创建了 XX“人才特区”,进一步增强对高层次优秀人才的聚集效应。大力实施面向 X 国家复合型人才培养工程、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市专家服务团等,不断增强人才工作的实效性。建 立市科

技创新团队 X 个,已承担国家及市科技项目 X 项,取得了一大批新成果,成为全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十三五”以来,市党委政府共表彰“XX”XX 名,累计投入奖励专项经费 XX 万元,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重才爱才氛围。

(五)加大育才力度,提升各类人才素质。“十三五”以 来,市组织 XX 万人次参加了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组织 XX 个职业工种、XX 人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选拔高级工 XX 人、技师 XX 人、高级技师 XX 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XX 万人、农业职业技能人才 XX 万人、农业专项技术人才 XX 万人。实施 XX、XX 等人才培养计划,选派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到市、发达地区或国 外科研机构、医院、高校进行中长期培训,专业技术人才的素 质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总结近些年来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有: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各级党委在人才工作上只有发 挥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 务”的职责,才能形成推动人才发展的强大合力,确保人才工 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才能 树立先进理念、开阔用人视野,才能解决体制机制性障碍,克 服人才工作中重财轻人、重使用轻开发、重资历轻业绩、急用 现引等问题,才能打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

三是必须不断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只有把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人才队伍建 设的根本着力点,不断深化人才工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 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畅通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流动的渠道,才能有效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是必须不断优化政策环境。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创新人才政策,增强对人才的服务功能,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才能形成吸引、聚集各类优秀人才的洼地。五是必须注重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市场主体重才、引才、用才、育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才工作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只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 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二、“十三五”人才工作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

从宏观上看:

一是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我市人才占 总人口比例为 X,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X 个百分点。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 X 万人,高层次科技人才 X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仅有 X 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在职中青年专家 X 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X 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在职人选 X 人,与全国各市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我市高层次人才的比例很低。

二是人才结构、分布不够合理。从全市人 才队伍结构来看,传统人才多,高新技术人才少;普通型人才 多,产业化人才少;基础研究人才多,实用型人才少;继承型 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从区域分布来讲,人才主要集中在城 市,山区、农村的人才相对较少;从行业分布来讲,人才主要集中在医疗、教育、农牧等领域,而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重点领域的人才非常短缺。调查统计显示,到“十三五”末,我市能源、化工等 X 个重点领域现有人才 X 万人、缺少 X 万多人,其中能源化工缺 X 万人、装备制造缺 X 万人、XX 产业缺 X 多人、新材料缺 XX 多人、现代农业缺 XX 多人。

三是人才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不健全,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人才评价不够科学,特别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还没有建立起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简单、粗放。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受表彰的人往往 “老面孔”较多,对那些正在埋头苦干、破茧欲出的中青年人才缺乏激励;薪酬激励机制尚未普遍形成,人才价值难以有效体现。人才使用机制缺乏活力,导致人才流向党政机关的多,出现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现象,带来人才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用人唯亲不唯才、放手不放心,没有成熟的用人机制,缺乏人才吸引力。

四是人才观念落后,人才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一些地方领导和企业存在“引人不如引资”、“引智不如引项目”、“重硬件投入、轻人才投入”等思想观念,有的还存在重引进轻培养、重所有轻所用的现象,导致人才“引进来、用不好、留不住”。有的崇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对引进区外人才比较重视,对本地本单位人才关注不够。

五是人才工作经费普遍投入不足。市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 XXX 万元,其中大部分用于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津贴等专项经费, 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经费较少。

从具体问题上看:

一是人才市场化配置不畅,人才流通困难。受编制、身份的限制,一些单位急需紧缺的人才引不进来; 一些地方对引进人才在户籍、社保等方面存在政策“壁垒”, 制约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二是职称评聘受限,影响人才稳定。特别是基层科研、文化、医疗、学校等单位,符合职称评聘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多,但由于受职称名额限制, 许多人难以评定职称或职称晋级,成为当前影响人才队伍稳定的焦点问题。

三是人才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以业绩考评为核心,以考评定津贴、定优劣、定奖惩的激励制度尚未建立,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平均主义现象,分配

不能向优秀人才倾斜,不能向关键岗位倾斜,导致有事无人干,有人不干事。

四是人才资源缺乏与浪费、流失并存。由于地区发展、行业发展不平衡和基层待遇差、发展空间小等,导致人才结构、分布失衡,产生人才资源缺乏与浪费、流失并存现象。

三、加强我市“十四五”人才工作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市人才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要 加强顶层设计,综合分析、整体谋划,重点突破、统筹推进。

(一)健全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形成党管人才合力。

一是健全党管人才体制机制。以贯彻落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全市人才工作决策 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统分结合、协调推进的 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健全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 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 重。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和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进一步调动各行业做人才工作的主动 性创造性,形成职责清晰、分工协作的人才工作合力。

二是改进人才管理方式。整合市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人才工作机构,组建新的人才工作机构。建立与现代科研院所 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和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 度。

三是健全人才发展规划落实的长效机制。按照市人才规划 部署,细化工作内容,分、有步骤地深入实施,重点围绕 急需紧缺人才的引、留、用等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并抓好落 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人才规划实施中出现的 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完善的人才规划实施情况监督、检查、评估和考核体系。

(二)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一是建立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 入,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 度。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 本投资比重,提高投资效益。研究制定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方 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渠道进行人才投入。

二是健全人才合理流动机制。疏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人才相互流动机制,盘活人力资源,激发人才活力。健全人才向基层、艰苦地区、生产一线流动机制,提高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人才的津贴标准,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提供保障。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机制,整合我市各类人才资源市场,积极培育、扶持新型专业人才市场、中介组织,健全人才市场服务标准,形成统一、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

三是完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注重依

据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既突出用人单位评价人才的主体作用,也要注重发挥业内专家在标准制定及评审工作中的作用, 增强评价结果的公信力。研究制定科学、规范、公平的评价规则,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

四是健全人才待遇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本地人才,要给予与引进人才同等待遇;企事业单位选聘的急需紧缺或关键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探索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制定高端人才、优秀人才休假疗养制度。大力开展“XX”评选活动,对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表彰奖励。

(三)推进人才政策创新,激发各类人才活力。

一是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政策。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学校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培训资源和项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重点实施一批人才培养中长期项目。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学术交流活动,举办高层次的全国性、国际性专业论坛,为高层次人才学术交流合作创造条件。探索实施“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行动”,通过保留身份、项目支持、奖励等方式,鼓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逐步向企业集聚。

二是完善稳定与用好人才的关爱政策。大力实施市“XX”工程。完善在 XX 工作的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选的津贴发放办法。适应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需要,依托 XX 经济区建设、XX 扶贫攻坚和“XX”园区建设等工程,重点打造一批人才平台,盘活人才资源,发挥人才作用。

重视发挥企业用人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技术中心和高端人才工作站,完善配套设施和政策,为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三是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深入实施市“XX 引才百人计划”,大力吸引海外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方面的人才来 XX 创新创业,并完善我市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特殊政策措施。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力度,支持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推动我市大型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加强人才开发的国际交流合 作,通过建立产学研联盟等,加强我市与国外知名院校、科研 院所和跨国企业的交流合作。

四是实施非公有制经济组 织人才发展专项政策。研究制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 的意见,加大非公经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力度,引 导专业技术人才到非公经济组织创新创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到 非公经济组织中就业。

(四)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一是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加大高技能人才开发投入,重点扶持高中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速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每年遴选一批企业班子成员及企业监管部门的管理人员,采取合作培训、外派、委托培养等形式,到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商务基地或国内发达地区研修或挂职锻炼。继续实施“XX”名校长名医培养计划,选拔中小学校长、骨干医生到沿海发达省市挂职锻炼或研修。

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 XX ”建设。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经济开发区等优势特色功能区、产业项目和重点学科,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强化动态管理和考核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团队资助、激励和保障制度,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团队凝聚、培养、使用人才的引领作用。推进市能源化工、葡萄产业、设施农业、枸杞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多领域、多专业、多层次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强人才高地建设规划和落实工作,着力打造 XX 四大“XX”品牌。

从国家“十四五”规划看建筑类央企发展趋势

在贸易战的背景下,“十四五”建筑行业将面临更加不确定的外部环境,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多的潜在的市场风险,将会对建筑行业央企的市场经营提出更大的挑战,建筑类央企在“十四五”期间应该朝着业务细分方向更精准,区域布局更加聚焦,打造“大经营、强经营”的市场化、国际化的市场经营体系。

从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发展方向来看,“改革创新”依然是主旋律,“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促进改善生态环境,改善民生,增强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同时,重点围绕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筑类央企“十四五”期间将围绕“国际化、市场化、区域化”纵深发展。

国际化——手拉手一起“走出去” 基于国内建筑市场的逐步饱和,竞争白热化的趋势,各大建筑央企国际化步伐将会进一步加速,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随着国家政府框架项目的进一步收紧,“十四五”建筑央企在国际上面临的不应该中资企业内部的竞争,而是与国际工程承包商之间的竞争。

从南北船合并的背后逻辑上来看,“十四五”央企改革也将会朝着世界一流的方向纵深发展,坚定不移的推进国际化,依靠技术、质量、资金等综合实力与国际标杆企业开展竞争,业务同质化的央企将会面临新一轮的合并,减少海外之间的竞争,不仅要“做大做强”,还要“做强做优”,提升国际化竞争能力。

市场化——占领细分领域品质至高点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建筑业也将会朝着“高品质、高科技、惠民生、强运营”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各大建筑类央企尤其是下属二级单位,作为国家队在细分业务领域上做精做优,而不是同质化竞争,为了短期考核目标到处打猎,

鳄鱼老虎一起抓,忽视建立细分业务核心优势,则会导致企业长期发展动力不足,即使抓住短暂的政策机遇,后续增长动力也存在严重不足。

面临“群雄逐鹿”的建筑市场,各大建筑央企应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跨领域多方位的合作,解放思想,合作共赢,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纵连横,提升综合项目运作能力,打造细分市场的品质项目。笔者认为,未来只有具备专项细分领域核心竞争能力的建筑企业才能够实现高质量的持续发展。

而在细分领域的选择上,“十四五”规划上一定要开展排查式、系统性的外部市场研究,并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优势,内部与外部两者步调一致才能够走的更快更远。

区域化——守住重点优势区域几座城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国家的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区域政策至关重要,如何紧密结合自身区域情况,开展区域布局,笔者认为在守住自身区位优势的同时适度区域布局。

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区位优势,有些企业盲目加快全国区域布局,但由于人力资源、资源投入的限制,往往导致区位优势区域的项目没有深入挖掘,自身的区位优势也没有发挥出来。如何守住自己的“山头”,充分挖掘自己“山头”的优质项目,这就要求企业在区域发展上,立足区域长远发展,站位更高,从政府的角度看待项目,从民生的角度看待项目,解决区域发展的痛点,集合项目前后端的优势产业

链上下游资源,以产业联盟的方式打造区域生态圈,建设一批惠及民生的高品质大项目。

同时,打造狼性的经营文化,在经营机制改革、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以提升经济效益为核心;针对央企下属三级企业且主要市场来源于集团内部市场,加大这类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向外要市场,向外要效益,增强企业内生动力。

2021 --5 2025 年某 集团公司“十四五”信息化工作规划0 7480 字文稿

“十四五”是公司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窗口期和机遇期,同时也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关键时期。从宏观经济形势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智能制造风起云涌,人们更加重视绿色低碳、安全环保,传统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智能替代等竞争压力;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大力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从技术发展趋势看,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向各领域渗透融合,释放出裂变式的技术创新活力和应用潜能,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导力量,给世界产业竞争格局深刻调整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为集团公司加快由大变强、

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从公司自身发展要求看,行业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的主战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是集团公司提升核心竞争力、建设世界一流公司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这些大趋势、新形势,既为公司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同时也给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信息化工作要紧紧围绕公司“五大”发展战略,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来补短板、提能力、促创新,对内推动运营模式、管控方式转变,建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生产运营新模式和集约化、一体化的经营管控新方式,对外推动商业模式、服务模式创新,打造“互联网+”新业态,推动各领域大数据分析应用,形成数据驱动业务创新的新能力。

“十四

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

学习贯彻和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提质增效升级为目标,以“智能制造”“互联网+”为主攻方向,按照“统筹推进、融合发展,集成共享、协同智能”工作方针,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通信技术,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动能。

“十四

信息化工作的总体目标是:

到 2025 年,建成集成共享的经营管理平台、协同智能的生产营运平台、互联高效的客户服务平台、敏捷安全的技术支撑平台,构建齐

全有效的信息标准化体系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形成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控机制(简称信息化“421 工程”),公司整体信息化能力和“两化”深度融合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持续保持在国家信息化水平第一方阵前列,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和目标,“十四五”将着重围绕四大平台、大数据分析应用开展信息化建设和推广应用工作。

一、建设集成共享的经营管理平台,构建集约化、一体化的经营管控新模式,促进管理创新、管理提升。

1、进一步加大 ERP 等系统建设力度。完成集团公司 ERP 大集中推广和集团直属单位 ERP 建设,实现 ERP 在集团范围内全面覆盖。优化财务合并报表架构,进一步提高财务报表合并效率。建设集团一体化投资优化管控、财务预算管理等系统,提升投资组合管理和分析决

策能力,实现资金和预算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建成共享服务技术平台,支撑财务、人事、IT 等共享服务运营。

2、进一步加强系统优化和深度集成。从经营管理全局角度出发,全面梳理财务、投资、物资供应等管理领域业务流程,优化专业线条的业务链,完善提升 ERP、资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合同管理、审计管理、风险管理、业务公开等系统功能,实现端到端业务贯通以及系统紧密集成和数据共享,整体提高经营管理平台的集成共享水平。

三是加强综合协同应用。建立定制化的个人工作平台,形成统一入口、集中待办和移动化的协同处理机制,实现日常办公的业务协同,提升用户工作体验,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二、建设协同智能的生产营运平台,提升生产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促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

1、推进供应链与物流、安全、环保、质量等系统建设。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开展全产业链优化、专业公司优化和区域优化应用,提升一体化优化水平;建设大物流系统,实现上中下游物流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提高物流运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安全管理系统功能,强化施工作业过程安全管控,完成 6 家企业推广。完成环保管理、质量管理系统在企业推广,实现企业环保的过程管控、原料及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深化智能化管线系统应用,完善智能巡查、完整性管理等系统功能,进一步提升安全运行、风险防控水平。

2、推进资源企业数据资源应用和智能资源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数据云服务体系,构建大数据分析环境,高效支持生产和科研应用。

完成资源信息化业务协同系统(EPBP)推广建设。开展资源信息化业务软硬件资源共享中心建设,实现处理、解释、数模建模等主流软硬件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信息化业务综合研究能力。大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形成专业化、系列化软件产品,打造核心业务能力。稳步推进智能资源信息化业务建设,开展资源信息化业务动态

监测与分析、设备资产管理等应用,打造 2 家智能资源信息化业务示范区。

3、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完成 MES 系统升级,实现调度指令与物料移动协同联动。完成能源管理、工艺管理、碳资产管理和公用工程管理等系统推广建设,深化流程模拟技术应用,新建 20 套先进控制系统,提升企业生产控制、节能减排水平;开展 3 家智能工厂建设,打造智能工厂升级版,实现生产管控一体化、供应链协同一体化和设备资产设计运营一体化,提高资产运营效率,提升资源优化、安全环保、降本增效水平,培育 1 家国家智能制造示范。

4、推进销售企业站级一体化系统和智能物流服务站试点建设。完善提升零售管理、实验室信息管理(LIMS)等系统功能;建立站级标准化体系,整合升级卡系统,实现各类卡统一管理,支撑物流站一体化运营;基于供应链协同和大物流系统,搭建销售物流专业应用,支撑一体化物流计划调度优化,提高物流管控水平;试点建设站级设备物联网,实现标准、高效、一体化与自动化业务运营,打造智能物流服务站试点示范。

5、推进工程单位信息化建设。在专业工程单位开展生产运行管

理、远程作业支持、项目管理等系统建设,实现现场施工数字化和移动化管理,实现钻井和压裂施工现场动态跟踪、实时监督,提升一体化工程服务能力。在专业工程单位开展集成化协同设计、数字化交付系统、工程设计数据库的完善提升,进一步提升设计效率和设计水

平,提高工程软件资源利用率;实现设计系统与 ERP、项目管理等系统集成,为工厂数字化交付奠定基础。

6、推进科研单位信息化建设。建设科技综合管理系统,实现科技项目门径管理、成果管理、专利管理、知识管理等一体化管理,有效支撑总部、企业(含直属研究院)两级科技管理;完善电子实验记录、实验室信息管理、科技情报分析等科研专业系统,建设远程技术诊断与支持系统,为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开展协同工作、远程技术诊断提供平台支撑;建设科技协作创新平台,支持科研资源共享和科研方式创新。

三、建设 互联高效的客户服务平台,助推“互联网 + + ”商业新业态发展,促进服务创新、价值创造。

1、提升统一电商和客户关系管理平台功能。建立统一的客户标准化数据体系和客户模型,整合各类交易数据、客户及行为数据、运营数据,为开展大数据分析、挖掘客户潜在商业价值、科学制定营销策略提供支撑;实现统一对外服务窗口(95XXX)、服务标准,通过客户识别、语音导航等智能化手段实现客户精准化服务。

2、加大统一电商和客户关系管理平台的推广应用。完成产品销售 CRM 系统推广建设,提升客户体验,增加客户粘性,促进线上用户

量与交易量双增长;完成中端产品销售、高端产品销售 CRM 系统升级。加强各专业电商推广应用, “专业 e 贸”电商发展客户 300 家,

持续创新高端产品销售电商业务模式;高端产品销售电商拓展个性化定制、客户众筹等新业务,带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业务创新;深度挖掘供应链核心资源价值,做大做强采购、销售、金融和综合服务 4 大核心业务,进一步拓展平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3、建成统一的支付与金融服务系统。实现 B2B、B2C 第三方支付功能,借助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提供多种支付方式和渠道,为公司各专业电商提供支付服务;拓展供应链金融、企业理财等金融业务,逐步形成互联网金融产业链,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四、建设敏捷安全的技术支撑平台,提升

T IT 服务能力和信息安全水平,支撑业务应用、协同创新。

1、建设完善企业私有云。“十四五”基础设施云资源规模达到 35 万核、30PB,75%应用系统云上部署;建设开放共享的平台云,提供身份认证、地理信息、移动应用等共享服务,支撑业务部门和企业快速设计开发业务应用。

2、推进数据中心和网络建设。建成总建筑面积 3 万平米的绿色节能云数据中心;扩大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加快融合通讯网络建设,支撑物联网应用;建立网络分级保障体系,实施流量优化,扩容网络带宽,数据承载能力提升一倍。

3、大力推进信息安全建设。完善信息安全管控中心功能,提高风险综合分析能力。完成互联网统一出口建设,实现对所有企业的集

中管控;加强云平台安全建设,构建安全可靠的云环境;开展泛终端安全建设,实现各类终端安全接入;建立信息安全实验室,形成信息安全内部攻防对抗机制,提高漏洞发现与处置能力。

五、构建大数据应用体系,推动各领域大数据分析应用,实现数据驱动业务创新发展。

1、建设统一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和数据集市。整合归集经营管理、生产营运、客户服务等层面数据以及外部市场数据,形成统一的数据集市,为总部和企业提供大数据分析应用支撑。

2、推动各业务领域大数据分析应用。在经营管理层面,重点建设资源优化、投资组合优化、风险预测等大数据分析应用,提升经营管理分析和决策能力;在生产营运层面,重点建设油藏动态分析、生产运行优化、供应链与物流优化、设备预测性检修、安全环保等大数据分析应用,提高生产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在客户服务层面,重点建设客户行为、交易及营销等大数据分析应用,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提高增收创效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3、建立数据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管理机制。制定数据资源共享应用管理办法,建立数据资源归集、更新和共享应用机制,提高数据资源准确性、可用性和安全性,建立数据资源开放目录,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形成标准统一、充分共享、安全可控的数据管理体系。

近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快 ERP 大集中建设,今年底完成集团公司 ERP 大集中推广,集团直属单位 ERP 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完成集团公司财务报表优化提升;二是认真组织智能工厂试点提升和第一批推广企业建设工作,发挥好智能制造示范引领作用。同时,结合各专业公司实际,稳步推进智能资源、智能物流服务站试点设计和建设;三是加强智能化物流、安全、环保等系统的深化应用; 四是加快统一电子商务和客户关系管理平台推广应用,积极推进大物流、支付与金融服务等系统设计研发和试点应用;五是加快互联网统一出口和统一身份管理系统建设,全面部署国产化桌面安全管理系统。

第二部分

规划实施具体要求

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已经发布,各级领导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信息化意识,从公司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抓好信息化各项任务的细化分解和组织落实。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健全工作机制,形成推进合力,着力消除“短板”,积极营造“两化”深度融合良好氛围。

(一)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强化“六统一”管理。

一是强化信息化的组织领导。总部和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决策信息化规划计划、信息安全等重大事项,统筹协调推进“两化”融合工作;企业信息化项目计划必须经企业

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才能上报总部,公司信息化项目汇总计划必须经总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才能纳入集团整体投资计划;要坚持信息化“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协调体制机制等重大问题,亲自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与应用。

二是强化规划、顶层设计的统筹管理。公司各级信息化建设都要在“六统一”原则下进行,总部负责在“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基础上,

完善细化顶层设计,明确统一的信息化建设部署、实施标准、安全基线、应用规范,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和使用。各专业公司加强“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顶层设计的落地和实施,依据总体规划,制定本专业公司的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专项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分册,报总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批通过后方可实施。企业依据集团公司总体规划和本专业公司专项规划,形成本企业信息化实施方案和路线图,由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批通过后实施。

三是强化项目计划与立项的统筹管理。顶层设计落实的好不好,关键取决于对信息化需求把控、计划统筹、立项匹配是否到位。因此,信息部要会同发展计划部等部门统筹信息化计划管理,统一编制信息化项目计划,明确信息化项目分类、投资规模、投资渠道,投资要根据信息化项目的分类列入总部信息化建设投资计划或列入各事业部(专业公司)投资计划。只有计划统筹管理了,才真正从源头上解决低标准建设、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的问题。在具体

的信息化项目建设上,都要执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的要求,对于涉及全产业链应用的电子商务、客户服务、物流服务等,各事业部(专业公司)必须在统一搭建的公共基础平台上进行本专业应用建设。

四是加强运维费用保障,建立费用分摊机制。随着公司信息化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网络、服务器、应用系统等已成为公司生产经营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产力,一旦出现网络中断、系统宕机,势必会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和负面社会影响。因此,信息化管理部门要进一

步完善制度标准,强化运维管理,切实保障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总部和企业在编制费用预算时要充分考虑信息化运维费用并给予资金保障。同时,要强化信息化成本意识,建立健全费用分摊机制,由信息部会同财务部制定信息化费用分摊管理办法,对于总部统一组织建设的信息系统,按照“谁受益,谁承担”原则,向各单位分摊信息化费用。

(二)完善信息标准化体系,夯实信息化发展基础。

一是落实信息化标准管理职责。按照“归口管理、业务牵头、统一发布、强化应用”的管理原则,信息部要统筹抓好信息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完善、制度建设,统筹负责技术标准建标等工作;各业务部门、事业部要认真抓好相关业务应用标准、数据标准的制定、审核、执行和应用工作。

二是完善信息化标准内容。完善经营管理层面的应用标准,建成以智能工厂、智能资源为核心的生产营运层面应用标准;完善投资、生产设施、安全环保等数据标准;制定云平台、大数据、移动应用、信息安全等技术标准。

三是加强信息化标准应用与考核。进一步完善提升信息标准化管理系统,实现各类信息化标准的全生命周期线上管理;完善信息化标准应用管理流程,定期对项目建设单位和各企业标准应用情况进行检查和通报,加大标准应用的考核力度。

(三)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切实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一是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建设谁负责、谁

运维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原则,抓好各级信息安全责任的分解落实,牢固树立公司信息安全“一盘棋”意识,切实抓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信息部要统筹抓好信息安全的规划、制度、标准、检查监督等管理;事业部(专业公司)和企业要各司其责,做到职责落实到人、任务分解到人,特别是落实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信息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二是强化信息安全“三同步”管理。认真落实国家有关信息安全防护与系统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的要求,做好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安全闭环管理,杜绝系统“带病”上线运行。

信息部要统一组织、严格把关,认真抓好信息化项目的安全方案审查、上线检查、等保测评与备案等工作。

三是加强信息安全的检查与考核。信息部要每年组织各单位开展信息安全自查和风险评估工作,建立信息安全通报机制,及时通报国家、集团公司的有关要求和信息安全事件。每年根据安全管理、安全建设、安全检查评估结果、重大安全事件发生与处置等情况,对各单位信息安全工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企业领导人员绩效考核挂钩。

(四)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全员信息化技能。

一是畅通信息化人才成长通道。总部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成长通道和激励措施,设立信息化专业技术职称序列和信息化成果评奖序列,加大信息化首席专家、高级专家的选拔,加大信息化创新成果评选表彰与奖励力度。

二是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各单位要注重信息化专业人才

培养,尤其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造就一批信息化领军人才、技术拔尖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定期开展各类信息化培训,加强对领导人员、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等各层次人员的常态化培训。定期组织信息化技能竞赛、技术交流活动,提高全员信息化技能。

三是加大软件开发支持力度。结合公司业务发展和战略布局,以智能制造、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为主攻方向,鼓励 IT 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开展专业应用软件开发,加强产学研用结合,打造自主软件产品系列。同时,参照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对成功推广应用的软件研发人员给予奖励。

(五)实施“深化应用,创新创效”行动计划。

为了避免建设和应用“两张皮”现象,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2019 年—2023 年期间将在全集团组织开展以“深化应用,创新创效”为主题的新一轮深化应用活动。

本轮深化应用以促进提质增效升级为目标,以经营管理、生产营运、客户服务三大平台的信息系统应用为重点。一是经营管理平台重点加强系统的规范应用、集成应用、数据共享,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和经营决策水平;二是生产营运平台重点推进系统的协同优化应用、智能化应用,进一步提高精细化生产管理和智能化运行水平;三是客户服务平台重点推进统一电商、物流、支付与金融、微信营销等系统的综合应用、多元化应用,进一步提高营销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发展。

“深化应用,创新创效”行动计划是关系到公司构建新模式、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优势的重要工作,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共同推进。信息部要做好计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建立深化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充分发挥事业部(专业公司)和

企业的应用主体作用,共同组织开展宣贯、交流、检查、评比等各项工作,形成齐抓共管、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信息通信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科学技术,在公司转型升级、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意义重大、潜力无限,做好信息化工作更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集团公司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凝心聚力,务实创新,再接再厉,勇攀高峰,为打赢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攻坚战提供强力支撑,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百度搜索“yundocx”或“云文档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云文档网,提供经典考察报告2020年县司法局“十三五”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市“十在线全文阅读。

2020年县司法局“十三五”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市“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yundocx.com/gongzuo/120065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18-2022 云文档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