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文档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西方哲学史论文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4-30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篇一:西方哲学史论文

课 程 论 文

题 目:

所在系别:

作 者:

学 号:

专业年级:

所在班级: 关于西方哲学中“存在”的理解

摘要:在西方哲学和宗教学研究中就“存在神学”问题的探讨,是历代学者们经常予以关注的重要话题,在不同时期里的不同哲学家、宗教学家和史学家从多方面曾做过诸多论说。“存在”是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两千多年来深刻地影响着西方哲学的发展。因此,本文就“存在 ”这个概念进行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巴门尼德 存在 唯一 本质

1 存在的提出

“存在”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来的。在他看来,世间万物处于繁芜丛杂的流变中,直接对于万物进行研究,只能获得关于具体事物的知识,而这种知识由于事物的流变性而不够稳定与可靠。他认为,关于世界的真理性认识。是对于整个世界的普遍必然性的认识,而其认识对象必须具有永恒性,因而只有常驻不变的东西才是真理认识的对象。自希腊哲学诞生之日起就以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为最高理想,而自然哲学由于自身局限于感性领域而无法达成这一目标。基于对自然哲学局限性的认识,巴门尼德将眼光从流变中的万物投向单一的本质,从而提出“存在”这一概念。进而开创了以“存在”为研究对象的形而上学之路。

在《论自然》一开头巴门尼德就借助女神之口提出了两条研究的途径:第一条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另一条是“存在不存在,非存在存在”。第一条路被他称为真理之路,第二条被他称为意见之路。他认为,只有沿着第一条路研究,即认为承认万物的本原——存在,并对其进行研究,才有可能获取真理性认识。接下来他又描述了“存在”所具有的属性:

第一:存在是唯一的,连续的和不可分的。

第二: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也不灭。

第三:存在是不动的。

第四:存在是完满的。

第五:存在是思想的对象。

从上述的几条我们发现:巴门尼德所描述的“存在”,并不是一种我们所能具体感知到的经验的存在,而是一种由我们理智所把握到的一个抽象范畴。前四条所描述的属性,使得我们很难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设想出这么一个东西,这也是巴门尼德所要达到的效果:他所认为的“存在”,是一种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深层次的范畴,这就不能用具体事物的属性来描述与辨别。但是,在巴门尼德那里,他并没有对于存在有更进一步的具体描述,这也为后世研究存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由于人们所具有的常识性的思维方式,人们在理解巴门尼德所描述的“存在”的时候,会尝试着用常识的思维模式去理解(特别是在古希腊时期,这一点在自然哲学家身上显得尤为突出),这样就违背了巴门尼德的初衷了。因而在这里,人们对于“存在”的理解则分为对于“存在者”(存在物)的理解和对于“存在”本身的理解。而对于这两个不同方面的理解,产生了后世缤彩纷呈本体论思想。

2 存在与本质 在西方,随着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的发表,一种从古希腊到黑格尔为止的哲学史观便形成了。于是,人们按照黑格尔所提供的线索,来认识西方哲学的发展。海德格尔却在《存在与时间》等著作中,对西方传统的哲学史观和全部理性主义哲学发起了挑战。这样,人们就不得不通过海德格尔,来重新评价我们所熟悉的哲学家,并进而重新认识西方哲学的发展了。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是现代西方、也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存在不是存在者”——这是海德格尔著名的“存在论区分”。他认为,“存在”与“存在者”完全不是一回事。世界上任何一种东西,都可以称之为“存在者”;而“存在”却是最普遍的概念,但它又不是“种的普遍性”,而是一种“超越者”,超越于所有的存在者。宇宙本身也只是一种最大的“存在者”,它生发了“存在”,但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存在”。任何可以定义的东西,都只是“存在者”;而“存在”既然不是“存在者”,当然是无法定义的。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者”,海德格尔用“此在”这个术语来称呼他。“认识是在世的一种方式”,人之所以能够认识万物,是因为人一向就已经融合于世界万物之中。这就是人与其它存在者的特殊之所在。 海德格尔说:“在西方思想的历史中,尽管人们自始就着眼于存在而思考了存在者,但存在之真理始终还是未曾被思的,它作为可能的经验不仅向思想隐蔽起来了,而且,西方思想本身以形而上学的形态特别地、但却一无所知地掩盖了这一隐瞒事件。”“根据这种历史,在存在者之为存在者整体的显现中,并没有发生存在本身及其真理”。在他看来,自古以来,西方哲学就有两个追问方向:一是追问“存在者”,一是追问“存在”。但是,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形成的占主流的西方的传统哲学,就其总体而言,忘记了“存在本身及其真理”,模糊“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并把“存在者”当作了“存在”,并以传统的理性主义的方法孜孜以求。而追问“存在”的哲学思潮,虽然在古代曾经有过可喜的开端,但后来几乎被淹没了。从柏拉图到黑格尔,长达二千五百年期间,这种迷误居然得以延绵。因此,新哲学的使命应是:重提“存在”问题,揭示“存在”的真相,以恢复其“超越者”的地位。

围绕着对存在的研究,至少可以包括以下几点。两种追问的对象:追问“存在”与追问“存在者”;两种追问的方法:“客体化”取向与“主体化”取向;两种类型的智慧:采取“客体化”取向、追问“存在者”而得到的理性主义的智慧,以及采取“主体化”取向、追问“存在本身”而得到的“非理性主义”的智慧。

3 结束语

从追问“存在”的视角来看,哲学应当是关于人对于世界的态度,或人生境界之学。既不能把哲学等同于具体的实证科学,也不能将哲学仅仅归结为认识论。哲学是真、善、美三者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高秉江.《从语言与存在的维度看巴门尼德的Being》

[2]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篇二:西方哲学史论文(大作业)

论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现实意义

作者:马原野 学号:13121163 摘要:幸福是人类现实生活存在的一种重要现象,也是人类生活所不断追求的目的和理想。但不同伦理学家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将幸福与感官快乐等同起来,有的相反则把快乐与道德对立起来否定感官快乐,追求禁欲主义,还有的认为德性就是幸福。亚里士多德不同意这些观点,主张快乐与德性结合,欲望、意志受理性支配并围绕"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这一中心命题着重探讨了幸福的内涵,达到幸福的条件、途径和方法。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如实施德性教育,个体道德和公共道德结合,幸福的实现关键在于实践等,这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在今天也将给予我们以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幸福观 德性 至善 评价

一、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时代背景

自给自足的城邦生活和哲学探索由自然转向人本身是亚里士多德幸福观产生的时代背景。亚里士多德正是处于这样的一个时代:一方面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加深,另一方面富有奴隶主和自由贫民之间的斗争也日趋激烈。面对这样的时代,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温和民主制”的思想,也就是说抑制最富有阶级,扶持贫民,强化中层阶级。这正是亚里士多德认同的公正的体制,通过这种公正的体制,城邦生活可以有序、稳定的进行,公民会获得平等的参与政治的权力、受教育的权力,在拥有了平等权力的同时,公民会完善自身的德性,追求幸福、至善的生活。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的扬弃体现在,苏格拉底虽然关注人自身,但他更注重的是客观的、普遍的道德根据,他的伦理思想仍然具有一种抽象性,并没有把伦理问题置于具体的现实生活中。而亚里士多德关于伦理的思想更具有现实性,他把关注的目光置于现实社会,人们的各种德性都是根植于城邦生活之中的,也是与城邦生活密切联系的。

二、什么是亚里士多德幸福观

幸福是一个关于人的概念,只有有意识的人才能认知到幸福,亚里士多德正是基于人和人性的认识提出了他的幸福观,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亚里士多德关

于人性论的思想。

?人是理性的动物

亚里士多德说:“无论是牛,还是马,以及其他动物,我们都不能称之为幸福的。因为它们没有一种能分有这种现实活动[1]”。亚里士多德把灵魂分为三个等级,最低等级的是植物灵魂或营养灵魂,而比植物灵魂高一等级的是动物灵魂或感觉灵魂,最高的形式就是人类灵魂或理智灵魂。

?人是整治的动物

亚里士多德认为“无论是一个人或一匹马或一个家庭,当它生长完成以后,我们就见到了它的自然本性;每一自然事物生长的目的就在鲜明其本性[2]”。显然,当人生长完成后,他的自然本性就显现在他所生活的这个社会中,参与城邦生活就是这个个体在社会中所从事的活动。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

?幸福是一种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

德性到底是什么呢? “在灵魂中有三者生成,就是感受、潜能和品质[4]”,亚里士多德把感受和潜能都否定了,他认为德性就是一种品质,而德性更是这样的一种品质,不仅以它为德性,更加要使它优秀。动物不能说是幸福的,正是因为它们没有理性灵魂,所以它们不可能从事现实活动,而孩子们也不能说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的理智灵魂还未受到教化,他们没有这样合于德性的行为,但我们可以说他们有希望获得幸福。

幸福是至善,是人生的终极目的

三、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理论来源

?快乐论

作为当时快乐论的代表人物的德谟克利特主张,人生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享受快乐,减少痛苦。他认为“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也不在于占有黄金,它的居处是在我们的灵魂之中[1]”。德谟克利特所提到的追求节制、适度的快乐,显然与亚里士多德所追求的中道原则有相似之处。亚里士多德并不认同快乐论对于物质财富、外在的善的过分追求,特别是快乐论后来发展成为的享乐主义,虽然亚里士多德承认幸福需要以外在的善作为补充,但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外在的善更多是指朋友,而财富、地位等物质条件,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只要中等的财富就好[1]

[2]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页 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7 页

[4]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2页

[1]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87页

了。

?德性论

苏格拉底认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如何做到使自己达到“善生”是人生最高的追求,而他这种“善生”理想,是建立在以“善”为根本的幸福观之上的。他认为,每个行为,每件事情都是有目的;而幸福是我们只为它自身而追求它的唯一的目的,幸福之所以是这样一个目的,原因是它是我们行为的最终原因。显然,亚里士多德继承了苏格拉底关于善的目的论,因为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的行为都应该以善为目的,而善的顶点就应该是幸福,即至善就是幸福。苏格拉底把人的幸福与人的“理性”、“德性”密切地联系起来,认为人要实现幸福就需要培养德性,正是因此苏格拉底提出了“善人就是幸福的,恶人就是不幸的”这样的命题。亚里士多德所崇尚的幸福是一种合于德性的实现活动,而苏格拉底把德性看作是知识,二人这里所说的“德性”显然并不是一样的含义,这也是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的超越,他赋予了德性真正伦理上的意义。

而在苏格拉底之后继承他的思想的犬儒学派,更是把这种德性论发展成禁欲主义,认为只有摒弃物质上的快乐,苦行绝欲,才能得到精神上的解脱,获得真正的幸福。而亚里士多德对这样完全否定外在物质的德性论更是持批判态度的。

四、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实现的条件

?客观条件:公正的体制与友爱

公正与友爱都有三种形式,就是家庭中的公正与友爱,兄弟和伙伴间的公正和友爱,公民之间的公正和友爱。一个社会只有家庭和睦,兄友弟恭,伙伴之间相亲相爱,公民之间遵循道德和法律共同生活,这样的社会才可能使人得到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是优良城邦政体的核心,而最能体现城邦正义的政体,就是混合平民政体与寡头政体,建立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混合政体。而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更有利于人们追求幸福。

?主观条件:遵循中道原则和追求思辨的生活

什么是中道原则?一些道德规范自然地要被过度和不及所破坏。比如我们锻炼过多或过少都会损害体力,过多的饮食和过少的饮食都会损害健康,只有适度才能造成健康,并增进和保持他们。对于节制、勇敢以及其他德性,更加是如此。

五、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现实意义

幸福这个话题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被淘汰,它仍然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我们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追求的愿望丝毫没有改变,即使我们所处的时代, 与

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期相隔很遥远。但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有某些相似性, 都处于全球化和价值多元化时期。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我们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两种价值观念的碰撞,西方国家借助于各种消费品宣传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伦理思想。正是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这样一些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人在思想上崇尚金钱,信奉拜金主义,在行为上表现上追求物质享受,讲求感官快乐。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根本变化,幸福观趋向多元并立与竞争的局面中。因此,面对这种形势,构造一种适应科技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幸福观显得十分必要。而任何一种理论或价值观的构建都要受历史文化的影响。亚氏的伦理思想作为世界文化的源流之一,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和启示性。

第一,真正的幸福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亚氏在阐释幸福的内涵时,强调幸福在于人的功能的最大程度的发挥也即自我价值的实现。因为我们功能的发挥可以体现我们自己的价值,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如果我们这个目标实现了,那么就获得了幸福,获得了真正的幸福。他还告诉人们,活着就应该追求伟大目标,应为某种高尚事业奋斗。应把一切困难和不幸踩在脚下,并在同艰难、不幸的抗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体验生活的欢乐和幸福。第二,正确的行为要靠理性的指导,欲望要符合德性,使幸福与道德结合起来。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片面追求个人快乐,以满足感官快乐为幸福。在这样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的支配下,无可避免地出现私欲膨胀,纵欲无度等现象。在两千多年以前亚氏就劝导我们要追求高尚的适度的快乐而规避卑下的和过分的快乐,既重视快乐的价值又避免纯感官的快乐。一个有理性的人在行为时应当通过选择、自制、节制使快乐欲望符合德性。这是我们现代人应继承的价值观念。

第三,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把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统一起来。亚氏特别强调个人幸福与他人、城邦幸福的关系,认为个人的幸福离不开整个城邦的幸福。我们知道,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个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只有在社会幸福不断增长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障。集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核心,是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真正有机统一的原则。它要求人们在为社会贡献中塑造自己满足自己同时也要求社会积极关心每个人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精神和物质需要。只有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幸福,才是真实的幸福,只有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

现自我的幸福。

当然,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也有其包括不可避免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是奴隶制时代的产物,从总体上看是为奴隶制服务的。我们在对其进行考察时必须注意到的,但不影响我们对其合理性因素的吸纳和借鉴。

篇三:西方哲学经典选修课论文

哲海拾贝

茫茫人生,犹如哲海!

学习过哲学以后,我们可以发现,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就犹如茫茫大海中的一个个小波浪,在时光这无际的海洋里,人类只不过是如鱼的记忆般的存在!

即使我们相对于时光老人来说是渺小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正如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过的: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至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他,人却任然要比至他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所以,由此看来,我们人类是有我们存在的价值,是在这个浩瀚宇宙中有生命更重要是有精神的存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不同的人种,不同的人种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国籍,各个地区有他们自己的救世主,我们这里统一称之为“神”。 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说:假如牛、马和狮有手,并且能够像人一样用手作画和塑像的话,他们就会各自照着自己的模样,马画出,塑出马形的神像,狮子画出,塑出狮形神像了。费尔巴哈发现一条隐藏在神圣光环背后的真理:自然神不是别的,就是自然本身;人神不是别的,就是人本身。并非神按照他的形象造人,而是人按照他的形象造神。由此可见,世界上纵使有各种各样的“神”,

其根本还是人本身,是我们人类以我们自身形象作为模版制造出来的形象,它们具有根本上的共通性。

学习哲学,可以让本来平凡的我们,拥有对于世界上万物的客观及主观认识,这些人是被历史上的各位哲学家进行总结并简单向我们阐述并被接受之后得以应用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们都向往柏拉图式的爱情。但其实,没有接触过哲学的以前的我是不懂得这种爱情是怎么一回事儿!学过哲学它告诉我,柏拉图式的恋爱是以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为目的的爱恋,是一种理性的精神上的纯洁恋爱。但是认识了这种爱情之后却发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找不到这种纯洁的连雪都要脸红的爱情!欲,现实中的我们,谁都有欲,钱欲,权欲,性欲,各种各样的欲。为了满足我们的种种欲,我们一直不断的,说得好听点是不断的奋斗,但其实看看我们做的那些事儿,即使称不上是伤天害理,但也可以视之为不择手段!我们贪污,我们卖淫;我们生在这个世俗的世界,为了取悦上级强颜欢笑,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我们年轻时,有理想有抱负,那时候我们会嘲笑官场,对拍上司马屁的人嗤之以鼻,但是再过五年、十年,敢问到那时我们的这些意志还有多少没有被完全磨灭,亦或者是,还有点点剩余,但又不想在这世俗中重蹈覆辙而变得麻木,即使苏格拉底曾对人们如是说:“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我们还记得在学习物理上天体物理这一节之前我们学到的自由落体知识,那时候,有一个名字让我们觉得西方人的名字好奇怪,亚

里士多德,那时候我们还以为他是一位专业杰出的物理学家,后来才发现,原来他更多的是在扮演一个哲学家的角色。仔细想一想,为什么一个本来从事于哲学研究事业的哲人,会涉足物理学界,亏他自己还说出“一切的技术和科学,只要其研究不限于事物的部分,而是以某一终极的种为对象,那么隶属于每一种的事物就应由单一的一门技术或科学来研究”这样的话来!

总而言之,学习哲学这一门学问,对于我们这些生来肉体凡胎的人类来讲是有益而无害的,其中当然也包括我本人。通过课上老师积极有趣味的引导,加上课下自己有兴趣的阅读,我对这茫茫的哲海世界越发多了兴趣,越发想更加深入的更加多的去了解、去挖掘、去探寻,即使我所知道的所收入囊中的知识理解只是那哲海中一颗微不足道的小贝壳!

百度搜索“yundocx”或“云文档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云文档网,提供经典经典论文西方哲学史论文在线全文阅读。

西方哲学史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yundocx.com/shiyong/87015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比较文学论文
下一篇:法学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2 云文档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