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文档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5教师《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2.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5-0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2015教师《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2.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

第三节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许多基本的理论问题,诸如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先天论与习得论、心理发展的内部机制、心理发展阶段划分等,不同的心理学流派有其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不同派别的心理发展观。本部分仅就与小学生心理发展关系较密切的两大西方理论派别中的相关内容加以阐述,分别是精神分析学派中的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观;认知学派中的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个性发展观

精神分析学派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它是由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心理治疗实践中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在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精神分析学派代表性的观点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影响较大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人格结构理论;二是儿童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1.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早期提出人格结构由“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组成,意识是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

活动,它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外显部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觉察环境的部分。潜意识是指个体无法觉察到的内在经验,它包括两种成分,一种是动物性的原始本能冲动和欲望,是个体与生俱来的、没有分化的心理能量,它们并非安分守己,而是积极活动着.设法寻求满足。另一种是被个体遗忘了的童年的早期经验、创伤性经验或被压抑的动机、态度、情感、记忆等。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的心理虽不为人所觉察,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无论是正常人的言行举止还是心理疾病患者的各类症状,以及人类的科学、艺术、宗教和文化活动,都受潜意识的影响和支配。 弗洛伊德晚期修改了人格结构的“意识”、“潜意识”二分法,提出了“三部人格结构”说,也就是说,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是整个人格系统的能量来源,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它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构成.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本我在与现实的接触中分化出来的那部分人格结构,开始根据环境的现实性限制基本的冲动,遵循“现实原则”,它从本我中汲取能量,选择适当的对象和途径满足本我的需要;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是监督的自我,遵循“道德原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以公认的道德标准来指导自我限制本能的冲动。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系统中,自我、本我、超我三者

以动态的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一个健康的个体三者会保持平衡状态,如果三者之间相互冲突,继而产生失衡的现象,个体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2.儿童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是个本能决定论者,他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的驱动。他认为,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切行动都受性本能的冲动所支配,因此,人的一生是由许多性心理发展阶段组成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其快乐中枢与性冲动从嘴部转移到了生殖器。据此,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也即心理性欲发展分为以下5个阶段:

(1)口唇期(0~1岁)。这~时期儿童的活动大部分以口唇为主,诸如吸、咬、吞咽等,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121唇粘膜引起快感,口唇区域成为快感区。弗洛伊德将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0~6个月,此时期儿童还没有现实的人和物的概念,世界是无对象的,仅仅是渴望得到快乐和满足;第二时期是6~12个月,这一时期儿童开始分化人和物,开始发展关于他人的概念,当母亲离开时会感到焦虑不安。在口唇期,自我形成。

(2)肛门期(1~3岁)。这一时期,肛门成为儿童的愉快区。儿童的任务就是学会控制生理排泄过程,使它们的功能符合社会要求。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受到的大小便排泄训练对其未来人格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3)性器期(3~6岁)。这一时期快感集中在生殖器上,性器官成为儿童的愉快区。儿童的行为开始有了性别之分,产生对异性父母的爱恋,即恋父和恋母情结,以及对同性父母的嫉妒。这一时期,儿童逐渐认同父母的价值观念,超我逐渐形成和发展。

以上三个心理性欲阶段可称为前生殖阶段,它们是人格发展的最重要阶段。弗洛伊德认为,成年人格实际上是在人生的前五年就已形成。

(4)潜伏期(6~11岁)。这一时期儿童的里比多冲动处于潜伏期,儿童的性兴趣转向外部世界,诸如同伴交往、学习知识、文体活动、艺术游戏等,团体活动时男女界限划分非常清楚,在游戏中以同性者为伴,甚至男女同学间不相往来。这一时期,儿童的自我和超我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5)生殖期(也称青春期)。这是人格发展的最后阶段,儿童性兴趣转向异性,异性恋的行为明显。个体开始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寻找同龄伙伴,成为社会中~个独立的成员,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同时,青春期容易产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同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弗洛伊德认为,在以上各年龄阶段的发展中,年幼时没有得到满足的、被压抑的欲望及其创伤性经验不会消失,它会进入儿童的无意识领域,继续影响着个体的生活及个体人格的形成,因此,儿童早期经验对其一生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思想自问世以来受到诸多争议,他的“泛性论”思想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同,而且他的理论完全建立在少数神经症患者的临床治疗的基础上,主观性强。但是,这套极富争议的理论对于现实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

新精神分析主义者埃里克森继承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但同时他并不主张把一切活动和人格发展的动力都归结为“性”的方面,埃里克森强调个体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强调个体与社会文化、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埃里克森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要经过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埃里克森称之为发展危机。这种危机不是指一种灾难性的威胁,而是指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危机的积极解决,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个性就会得到健全的发展,有利于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危机的消极解决,就会削弱自我的力量,使个性不健全,阻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而且,每个阶段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相互依存,前一阶段发展危机的积极解决,有助于下一阶段发展危机的积极解决。

以此为基础,埃里克森提出了他的心理发展理论,即人的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

1.信任对不信任(0~1岁)。本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新生婴儿

如果能从父母及他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产生信任感或自信;反之,如果对其不理不睬,其基本需要得不到适度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2.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本阶段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与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该阶段的儿童有了自主选择和决定的意愿,典型的表现是“让我自己做!”如果父母或成人在安全允许的范围内,让儿童做力所能及的事,对他们给予.积极地支持、表扬与鼓励,那么,儿童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相反,如果对儿童过分溺爱和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他们将体验不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没用,产生羞怯、疑惑等。

3.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3~6岁)。本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通过建立Ih信的游戏,儿童与他们可能成为的各种人有了相处的经历。当父母对其新的目标方向予以支持时,他们自动自发的责任感就有了发展。但如果父母对儿童自控的要求过高.就会导致过分控制和退缩行为的发生。此外,这一时期也是儿童获得性别角色的重要时期。

4.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2岁)。本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进入小学,儿童追求自己学习上获得成功和得到赞许。若通过勤

奋学习而获得了成功与赞许,他们就会继续勤奋努力,乐观进取,养成勤奋学习,勤奋工作的品质。如果屡遭失败,就会丧失自信和进取心,形成冷漠、自卑的人格特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l8岁)。本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性和防止角色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自我同一性是在前四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对自己心理面貌的整合,即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与别人的异同,以及认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联方式。如果在前四个阶段建立起信任、自立、主动、勤奋等,所想所做的符合自己的实际身份,就能获得或建立起同一性,可以顺利地进入成年期。相反,在前四个阶段形成过多的不信任,羞怯、内疚、自卑,就会产生同一性混乱或角色混乱,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

6.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18~25岁)。本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年轻人致力于与他人建立亲密的感情关系,体验友谊和爱情。如果无法建立这种关系,就会感到孤独。

7.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25~60岁)。本阶段主要发展任务是热心承担社会责任,关心家庭,养育后代,在这方面不尽如人意的人会体验到颓废迟滞或自我中心。

8.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60~死亡)。本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体验着智慧的实现。在人生

的最后阶段,人们体现出自己的本来面目。若感到一生充实、有意义,就会产生一种完善感。相反,会产生悲观的情绪。 埃里克森的观点强调了社会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儿童发展中存在诸多冲突和危机,教育的作用就是发展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避免消极心理品质的产生,具有借鉴意义。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它仍然属于生物决定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精神分析理论对于儿童教育的意义(!)

1.重视儿童早期经验。个体在童年期接受的教养方式以及成人对他们的态度对其人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育子过程中,应该注重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保持融洽的亲子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这些都将促进孩子健康的身心发展。学校是儿童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应努力给学生营造自由、民主、尊重、关爱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爱与关怀、理解的情境中快乐成长。同时,教师应该端正对学生的态度,当教师发现儿童有违反纪律等不良表现时,不要冲动地作出强烈反应。因为,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当人们遇到一些痛苦事件时会把它压抑到无意识当中,经过伪装后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在处理学生的反常行为时,应深入了解学生行为发生的原因,体会到他们的感受和经历,理智解决问题,避免做出冲动性反应。 2.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格教育。埃里克森认为,在个体

发展的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发展任务,要据此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因此,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确立适当的目标,并有机会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同时对那些丧失信心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要帮助学生取得较多的成功体验,就不能以学业成就为单一的评价体系,应该建立多维度的成功评价体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同时教育学生以自我为参照标准进行纵向比较,淡化横向的社会比较,这有助于不同类型学生体验成功,获得自信,满足心理发展的需要。 3.开展性教育课程。随着儿童性生理发育年龄的提前,对于部分高年级小学生而言,第二性征已开始发育,应适当地对儿童开展性教育。弗洛伊德认为社会对儿童提出的有些要求,过于严格和刻板,特别是要求儿童对于某些本能必须完全克制,会使儿童无端地对自己的身体及其他自然的功能感到羞耻。因此,弗洛伊德认为学校应该开展性教育,引导儿童科学地认识自己身体的变化,帮助儿童正确面对因身体变化带来的种种心理问题,有助于儿童形成健康、自信、自尊的心理品质。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被公认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发展理论之一。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

系统研究,促进了儿童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并对当代教育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 (一)儿童认知发展的本质

皮亚杰开创了临床法研究儿童智力与思维的先河,提出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就是主体通过动作完成对客体的适应。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是在个体与环境的不断相互适应和建构中,在已有图式基础上,通过同化和顺应来达到与环境的平衡,认知逐渐成熟起来。皮亚杰认为,智力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图式,它是指个体在对某一特定环境做出适应时的认知结构。每当个体遇到类似情境时,他就运用他的认知结构去核对、处理。同化是指个体将新知识纳入已有图式的认知结构中,个体拥有的图式越多,其同化的事物范畴越广泛;个体拥有的图式越少,其同化的事物范畴越狭窄。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而顺应则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有时候个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适应新环境,而是通过已有认知结构的改变来适应新环境,这一认知过程就是顺应。皮亚杰认为,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使个体达到某种与环境相适应的协调状态,叫做“平衡”。当然,任何一种水平的平衡都是暂时的,一种新的平衡的出现都会是另一种高水平平衡运动的开始。儿童就是通过平衡一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实现心理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发展。 (二)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成熟、练习与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四个方面。成熟是指有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成熟是儿童的某些行为模式出现的必要条件,为发展提供了可能,但成熟本身还不是一个充分条件;练习与经验是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经验,它是儿童认知发展中的必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社会性经验是指在社会生活、文化教育和语言等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以及社会信息相互交换的过程,社会性经验能够对儿童认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其对主体发展发挥作用必须建立在他们能被主体同化的基础上;平衡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它调节成熟、练习与习得经验及社会性经验对个体发展的作用,通过从一个平衡状态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发展的动态的平衡来实现儿童心理活动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三)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具有一定阶段性和规律性,他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将儿童认知发展概括为四个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靠感觉与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世界,儿童只有动作智慧而没有表象和运算智慧。②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儿童已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开始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外界事物,但是思维仍受到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缺乏可逆

性。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阶段儿童能够具有逻辑推理的能力,但是只限于具体事物或熟悉的经验。④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又称命题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可以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离开具体事物束缚,根据假设推理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力与成人思维接近,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小学生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儿童可进行可逆性推理,这是完成守恒任务的关键。儿童能够认识到物体特有的属性不会随着物体外在特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并且获得了长度、体积、数量、面积、重量等的守恒概念。例如,皮亚杰设计的液体守恒实验,如图2—2所示。在儿童面前拿出两个完全相同的A杯和B杯,并倒入相同高度的水.询问儿童A杯和8杯的水是否一样多,在得到肯定回答之后,将B杯水倒人一个又粗又矮的杯子C,问儿童A杯和C杯的水是否一样多?具有思维可逆性的儿童能够认识到,C杯水可以倒人B杯中恢复原状,因此,A杯和C杯水应该一样多。

2.去自我中心主义。此阶段儿童能够学会从他人角度看问题,能逐渐接受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看法。去自我中心主义是儿童实现社会化,与他人顺利交往的重要条件。

3.群体运算。由于儿童思维守恒性和可逆性的出现,这一阶段儿童掌握了群集的概念,可以进行群集运算。例如,A+A′=B(鸟类+兽类一动物类),可以逆推为B—A=A′(动物类一鸟类=兽类)。

在这个阶段,儿童已经掌握了群集运算、空间关系、分类和序列化等逻辑运算能力,但是这一时期儿童的运算不能离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诸如,问这个阶段儿童“小明比小红高,小兰比小明高,谁最高”,儿童可以正确回答,但若要问“A比B高,A比C矮,三人谁最高”,这个阶段儿童就无法正确回答了。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儿童心理发展历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得到了世界心理学界的普遍认可。但是,其理论存在着低估儿童认知能力的倾向,并过多强调了生物因素和自然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引起一些对皮亚杰理论研究的质疑。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对教育的意义

1.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皮亚杰认为,发展阶段既具有普遍性,又存在个别差异。儿童认知发展的速度或加速或推迟,有快有慢,同一年龄阶段可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教育应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及个体的需求、兴趣进行因材施教,满足不同类型儿童的个性化需求。 2.激发儿童主动学习,促进智力发展。根据皮亚杰的

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的发展观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不平衡的情境,激发儿童自觉主动地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同时,认识是一种主动、积极和不断建构的活动,应鼓励儿童主动去学习知识,而不是一味灌输式地教育,被动接受知识。

3.重视社会交往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皮亚杰非常重视社会交往对儿童认知和发展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社会交往,了解他人的想法,获得丰富的信息,尤其是当自己与他人想法不一致时,儿童可以站在平等的角度,学会比较、权衡、思考进而做出决定,这对儿童去自我中心化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儿童与同伴的合作学习、相互讨论、互相促进,容易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4.结合认知发展阶段安排教学内容。皮亚杰认为,“学习从属于发展”,“教育是从属于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的,儿童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步调”,教学内容的安排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才能有可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知识链接

对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教学 使用具体事物和视觉辅助物

→在讨论“部分”、“整体”或“一半”这些概念时,使用纸板做成的形状进行说明。

→在学加法和减法时,让儿童使用小木棒、石头或糖果。

采用行动,缩短直接说教的时间

→如果教师想让幼儿学会课间休息后如何进入教室并准备学习,就可以让一名幼儿做演示,安安静静地走进来,直接走到自己的座位上,把课本、纸和笔放在课桌上: →使用行动而不是语言来解释游戏规则。

→向幼儿说明作业要求时,准备一份符合要求的作业并使用投影仪向他们展示。

注意不同幼儿在从他人角度来看待世界的能力上,存在个体差异

→常识、语言等课的内容与儿童已有经验的差距不应过大。

→明确所要学习的规则及使用的材料,但避免对规则的一般原理做过长解释。

关注幼儿可能为同一个字词赋予不同含义,也可能用不同的字词来表达同一个意思,同时,应注意到幼儿也期望每个人(包括教师)都能理解他们创造的字词

→如果幼儿解释说,“我不打瞌睡,我要休息。”注意学生这里说的“打瞌睡”可能是“换上睡衣,躺在床上”的意思。 →要求幼儿解释他们自创的字词。

在学习一些复杂技能如阅读时,让幼儿有机会大量地练习基础性的子技能

→使用图片进行识字教学。

时,分别给他们一些启发性的帮助,这个时候,其中一位男孩达到了9岁组的水平,而另一位男孩达到12岁组的水平,两位男孩差异显著。维果茨基把这种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水平与经他人帮助后所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之为“最近发展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他主张“教学不应指望于儿童发展的昨天”,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五)学习最佳期

从发展的观点看,儿童学习任何内容时,都存在一个最佳年龄。忽视儿童的学习最佳期,就很难发挥教学的最大作用.对儿童认知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儿童的成熟和发育的基础上开始某一种教学,需要考虑将教学建立在儿童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六)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对儿童教育的意义 “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提出对于儿童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根据这一观点,教育者若总是针对儿童现有的水平,考查儿童目前解决问题的水平,即便成绩很理想,也不能说明儿童认知发展有多大的进步,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还未突破他实际的发展水平。因此,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一定程度的较高难度的学习任务,当儿童得到适当的帮助后,就可以促进其智力有高一级的发展。当然,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把握

至关重要,若是在最近发展区让儿童独自学习,学生面对新知识就会无所适从、停滞不前,因此,教师辅导学生学习是完成智力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同时,教师和同伴对儿童的帮助应恰如其分.指导成分应逐渐较少.避免儿童产生依赖心理。

百度搜索“yundocx”或“云文档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云文档网,提供经典英语学习2015教师《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2.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在线全文阅读。

2015教师《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2.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yundocx.com/wenku/23456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18-2022 云文档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