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文档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新课改新高考学习资料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5-0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四川省彭州市濛阳中学

新课改新高考教师学习资料

学校教务处教科室 编

目 录

国务院 关 于 深 化 考 试 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1 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6 《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解读······9 四川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17 《四川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解读················21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28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30 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33 中学生综合素质自我评价范本························35 初中教学质量评价方案···························38 初中各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41 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59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

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发〔2014〕3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明确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现就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出发,认真总结经验,突出问题导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有力保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着力完善规则,确保公平公正。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体制机制,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

体现科学高效,提高选拔水平。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完善政府监管机制,确保考试招生工作高效、有序实施。

1

加强统筹谋划,积极稳妥推进。整体设计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衔接沟通,统筹实施考试、招生和管理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先行,稳步推进。 (三)总体目标。

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

1.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综合考虑生源数量及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状况等因素,完善国家招生计划编制办法,督促高校严格执行招生计划。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在东部地区高校安排专门招生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招生。部属高校要公开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合理确定分省招生计划,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3年的6个百分点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

2.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优秀农村学生。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3.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破解择校难题。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具体办法,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

(二)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

1.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检验学生学习程度,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学业水平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组织实施,确保考试安全有序、成绩真实可信。各地要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和考试时间,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2014年出台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

2.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

2

展情况,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严格程序,强化监督,确保公开透明,保证内容真实准确。2014年出台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意见。各省(区、市)制定综合素质评价基本要求,学校组织实施。

3.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

4.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进评分方式,加强评卷管理,完善成绩报告。加强国家教育考试机构、国家题库和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 (三)改革招生录取机制。

1.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确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项目,应合理设置加分分值。探索完善边疆民族特困地区加分政策。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并报教育部备案,原则上只适用于本省(区、市)所属高校在本省(区、市)招生。加强考生加分资格审核,严格认定程序,做好公开公示,强化监督管理。2014年底出台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

2.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自主招生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申请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接受报考高校的考核。试点高校要合理确定考核内容,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

3.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高校要将涉及考试招生的相关事项,包括标准、条件和程序等内容,在招生章程中详细列明并提前向社会公布。加强学校招生委员会建设,在制定学校招生计划、确定招生政策和规则、决定招生重大事项等方面充分发挥招生委员会作用。高校可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巡视学校测试、录取现

3

场等方式,对招生工作实施第三方监督。建立考试录取申诉机制,及时回应处理各种问题。建立招生问责制,2015年起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对录取结果负责。

4.改进录取方式。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 5.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扩大社会成员接受多样化教育机会,中等职业学校可实行注册入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实行弹性学制、宽进严出。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参加考试提供服务。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实现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2015年研究出台学分互认和转换的意见。

(四)改革监督管理机制。

1.加强信息公开。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健全分级负责、规范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的内容,及时公开招生政策、招生资格、招生章程、招生计划、考生资格、录取程序、录取结果、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事件违规处理结果、录取新生复查结果等信息。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的监督。

2.加强制度保障。健全政府部门协作机制,强化教育考试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构建科学、规范、严密的教育考试安全体系。健全诚信制度,加强考生诚信教育和诚信档案管理。健全教育考试招生的法律法规,提高考试招生法制化水平。 3.加大违规查处力度。加强考试招生全程监督。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追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责任,及时公布查处结果。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1.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2.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研究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提前向社会

4

公布。

3.开展改革试点。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选择有条件的省(市)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及时调整充实、总结完善试点经验,切实通过综合改革,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试点要为其他省(区、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据。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一)细化实施方案。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切实加强领导。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文件。各省(区、市)要结合实际制订本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经教育部备案后向社会公布。 (二)有序推进实施。要充分考虑教育的周期性,提前公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给考生和社会以明确、稳定的预期。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完善措施。

(三)加强宣传引导。要加大对改革方案和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解疑释惑、凝聚共识,营造良好改革氛围。

国务院 2014年9月3日

5

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

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人才、建设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新世纪以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一些地方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积累了有益经验,值得总结推广。同时,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招生录取唯分数,影响学生全面发展;考试内容偏重机械记忆、重复训练,加重学生负担;招生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加分项目不合理,影响教育公平。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现就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基本原则。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兴趣爱好,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坚持普职并重,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高中阶段教育。坚持公平公正,不断完善规则程序,为学生创造平等升学的机会。坚持科学规范,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使学、考、招有机衔接,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坚持因地制宜,加强省级统筹管理,以地市为主实施,注重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实践。

2.改革目标。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

二、主要任务

1.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已经实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的地区要统一规范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对有关学科教学实验操作的考查。改进考试成绩呈现方式,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克服分分计较,避免过度竞争。个别没有实行\两考合一\的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过渡到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现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试,加重学生备考负担。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统一要求,一般由地市组织实施。各地可针对不同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具体的考试方式和方法。

2.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手段。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初中学校和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初中学校要将用于招生使用的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提供给高中学校招生使用。档案材料要突出重点,简洁明了,便于在招生中使用。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

6

指导,促进学生发展进步。

综合素质评价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统一要求,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

3.改革招生录取办法。进一步扩大综合改革试点,各省(区、市)要选择有条件的地市学习借鉴一些地区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

试点地区要改革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选择部分科目作为录取计分科目,除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外,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确定其他具体科目及数量,防止群体性偏科和加重学生负担。要将体育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级要求,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有条件的试点地区,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各门科目合格的前提下,也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录取计分科目的机会,发挥学科优势,促进学生发展兴趣爱好。试点地区要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综合素质评价使用的基本要求,高中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订具体的使用办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改革试点从2017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试点之外的其他地区,可以继续按照现行的招生录取方式进行招生。

各省(区、市)要按照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切实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工作,鼓励和引导动手能力强、职业倾向明显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积极创造条件,使有意愿的初中毕业生都能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 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招生名额适当向农村初中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的政策措施。

4.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要给予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严格规范自主招生办法和程序,将自主招生的各个环节和录取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5.加强考试招生管理。完善招生计划编制办法,按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根据区域内学校布局、适宜的学校规模和班额以及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核定招生计划并严格执行。健全招生管理工作规定,规范学校招生行为,进一步明确招生范围、招生规模等基本要求,严禁违规跨区域和擅自提前招生,防止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

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等学生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对本地区加分项目和分值进行清理和规范,取消不合理的加分项目,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地方实际保留的加分项目,要严格控制加分分值,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制度。

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考试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录取结果等信息,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的监督。完善违纪举报和申诉受理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招生录取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三、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改革的统筹规划,进一步明确任务和要求,制订实施意见,2017年8月底前报教育部备案。要加强对地市的指导,组织开展综合改革试点,总结推广典型经验,逐步扩大试点。地市要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切实抓好落实。要充分考虑教育工作的特点,提前公布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各项改革。

7

2.深化教学改革。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严禁压缩综合实践活动、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的课时。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条件保障,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定期对初中学校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3.提升保障能力。各地要加强考试机构、考务组织、招生录取等方面基本能力建设。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和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严格对试卷命题、印制、运送等环节的保密要求,确保试题试卷安全。探索以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逐步建立区域内统一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管理平台。各地要确保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需经费。

4.做好宣传引导。各地要认真做好改革政策措施的宣传解读工作,及时回应学生、家长和社会关切。加强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和中等职业学校免费等惠民政策的宣传,为推进改革、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1]

教育部

2016年9月18日

8

《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

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解读

意见解读1

教育部今天(2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披露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具体细节。根据教育部日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要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简称中考改革)。

中考改革到底改什么?

这次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一个\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重在改变目前高中招生将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唯一依据的做法,克服唯分数论。

第一、推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以后将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考试 \两考合一\,合并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现\一考多用\,减轻学生多次备考负担。

●改变考试科目构成

语文、数学、外语为基础学科,统一作为录取计分科目。将体育也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第要求,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同时,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由试点地区确定其他纳入\录取计分科目\,防止群体性偏科。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但并不要求将所有科目纳入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以免增加学生负担。

这次改革也提出,在每门课合格的前提下,也可以给学生适当的选择权,发展学生优势特长。所以,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将可以选择除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之外的其它\录取计分科目\。但是,不能只选文科类科目,也不能只选理科类科目,要文理兼顾。没有选择的科目,不仅\要学\、\要考\,还要达到\合格\。

●改变考试内容

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素质。

●改变成绩表达

可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重申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的要求,避免学生分分必争、过度竞争。

第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明确要求试点地区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让以往处在从属、参考地位的\综合素质评价\成为主角,在高中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评价内容上,要求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评价重点上,强调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评价程序上,强调要做好写实记录,将用于招生使用的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在结果使用上,实行谁使用、谁评价,由高中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定具体的使用办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破解唯分数。

山东潍坊(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语文、数学等科目同等对待,作为一个组合)、浙江嘉兴(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折算为相应分值计入总分,满分值为20分)、湖南长沙(按照学业成绩等第、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政策性加分、语数外成绩的顺序甄别)等地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依据,虽然具体方式不同,但已经纳入招生录取的体系中,取得了积极效果。

第三、改革招生录取办法。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等竞赛类加

9

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在招生录取时作为参考。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给予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鼓励发展学生兴趣特长。

中考改革何时开始?

由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一般由地市组织实施,要求地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具体的中考改革实施方案并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的统一要求;选择有条件的地市进一步扩大综合改革试点,制订中考改革实施意见,2017年8月底前报教育部备案。

综合改革试点从2017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现在的初中在校生、非试点地市仍执行原来的考试招生办法不变。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一个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2]

意见解读2

20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招生录取办法与以往有何不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负责人。

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与传统意义上的中考是什么关系?

答:《指导意见》提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既是学生初中毕业又是升学的基本依据,明确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多重功能。

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不是取消中考,而是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合二为一,实现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试,减轻学生重复备考的负担和压力。近年来许多地方进行了\两考合一\的探索,但名称、要求不一,这次进行了统一规范。对于个别尚未实行\两考合一\的地区,这次改革也给予了缓冲期,要求他们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过渡到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问:这次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有什么新的要求?如何保证客观真实?

答:经过多年实践,各地初步建立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这次改革又进行了完善。一是在评价内容上,要求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努力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落细。二是在评价重点上,强调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三是在评价程序上,强调要做好写实记录、遴选典型事实材料、将用于招生使用的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做到程序严谨,方便适用。四是在结果使用上,实行谁使用谁评价,由高中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定具体的使用办法。

在严格程序、评用分开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综合素质评价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保障客观真实。

问:探索给学生一点自主选择的机会,该如何避免学生偏科?

答:《指导意见》提出,有条件的试点地区,在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合格的前提下,也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录取计分科目的机会。改革试点主要基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考虑,尝试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发挥学生的学科优势,促进学生发展兴趣爱好。

这项改革试点有三个重要前提:一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由于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所有科目考试,可以选择的只是除语文、数学、外语、体育科目外的其他\录取计分科目\。因此,没有选择的科目也不能\不学\不考\。二是建立在学业水平考试各门科目合格的前提下,不仅所有科目\要学\要考\,而且都要达到\合格\。三是注重文理兼顾。为了防止出现偏科,学生在选择录取计分科目时,要做到文理兼顾,不能只选文科类科目,也不能只选理科类科目。

问:此次中考改革对于公办普通高中学校违规跨区域招生、恶性争抢生源等行为是怎么

10

规定的?

答:近年来,各地积极规范公办普通高中招生行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此不够重视,违规行为时有发生,扰乱了正常的招生秩序,应当加强管理。为此,《指导意见》提出,要健全招生管理工作规定,规范学校招生行为,进一步明确招生范围、招生规模等基本要求,严禁违规跨区域和擅自提前招生,防止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各地特别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这一要求,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端正学校办学思想,加大监管力度,为学校的公平竞争、为高中教育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问:如何确保中考改革的各项要求能够落到实处?这次改革的时间和进度是怎么安排的? 答:为积极稳妥有序推进中考改革,保障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指导意见》明确了责任分工和时间进度安排。一是加强省级统筹管理。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的统一要求;选择有条件的地市进一步扩大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制订中考改革实施意见,2017年8月底前报教育部备案。二是以地市为主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一般由地市组织实施,要求地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具体的中考改革实施方案并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三是综合改革试点从2017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现在的初中在校生、非试点地市仍执行原来的考试招生办法不变。哪些地市进行试点由自己确定。四是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3]

意见解读3

推进中考改革 发挥正确导向 促进素质教育实施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下简称中考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什么?如何理解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招生录取办法与以往有何不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负责人。

1.记者:社会各界对中考改革十分关注,请介绍一下《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

答:当前推进中考改革十分重要和紧迫。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明确了中考改革的方向和要求。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一些地方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值得总结推广。同时,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也还存在着招生录取唯分数论、招生行为不规范等突出问题,亟待破解。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推进中考改革,更好地发挥其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正确导向作用,促进教育公平。

2.记者:中考改革涉及诸多方面,需要进行系统设计,请谈一谈这次改革的总体思路。 答:这次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改革的总体思路,概括起来主要是\强化导向,促进公平,合理分流,积极稳妥\。

强化导向就是坚持育人为本,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与高考改革相衔接相协调,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使人才选拔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过程相一致,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促进公平就是坚持客观公正,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让考试招生的各个环节在阳光下运行,接受考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为学生创造平等升学机会。

合理分流就是坚持普职并重,统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考试招生,为学生提供多样

11

选择机会,促进普职协调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

积极稳妥就是坚持继承创新,有序推进各项改革,重大改革先行试点,逐步总结推广。尊重地方差异,因地制宜,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实践。

3.记者:这次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这次改革的目标是: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新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

这次改革主要有五大任务:包括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招生录取办法、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和加强考试招生管理。

4.记者: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与传统意义上的中考是什么关系?

答:《指导意见》提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既是学生初中毕业又是升学的基本依据,明确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多重功能。

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不是取消中考,而是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合二为一,实现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试,减轻学生重复备考的负担和压力。近年来许多地方进行了\两考合一\的探索,但名称、要求不一,这次进行了统一规范。对于个别尚未实行\两考合一\的地区,这次改革也给予了缓冲期,要求他们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过渡到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5.记者:这次改革是如何处理\全科开考\和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关系?

答:将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克服一些科目\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倾向,引导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确保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

为防止增加学生负担,这次改革进行了综合设计。在考试内容上强调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在成绩呈现方式上, 提出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克服分分计较;在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和数量上,要求在语文、数学、外语3科以及体育科目之外做到文理兼顾、负担适度,不是把所有的考试科目都纳入录取计分总成绩,没有纳入总成绩的科目考试成绩合格即可。同时提出,各地可针对不同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具体的考试方式和方法。

6.记者:这次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有什么新的要求?如何保证客观真实?

答:经过多年实践,各地初步建立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这次改革又进行了完善。一是在评价内容上,要求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努力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落细。二是在评价重点上,强调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三是在评价程序上,强调要做好写实记录、遴选典型事实材料、将用于招生使用的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做到程序严谨,方便适用。四是在结果使用上,实行谁使用谁评价,由高中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定具体的使用办法。

在严格程序、评用分开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综合素质评价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保障客观真实。

7.记者:高中招生录取看什么,大家非常关心,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这次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重在改变目前高中招生将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唯一依据的做法,克服唯分数论。为了积极稳妥推进招生录取模式改革,将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综合改革试点,逐步总结推广。

综合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一是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语文、数学、外语为基础学科,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统一作为录取计分科目。同时,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由

12

试点地区确定其他纳入录取的计分科目,防止群体性偏科和增加学生负担。除此之外,要求将体育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第要求,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二是关注个体差异。这次改革提出,在每门课合格的前提下,也可以给学生适当的选择权,主要考虑是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扬长避短,发展学生优势特长。北京市等地方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三是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明确要求试点地区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地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综合素质评价使用的基本要求,高中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定具体的使用办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破解唯分数。

近些年,按照教育部要求,各地普遍指导初中学校建立起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山东潍坊、湖南长沙等地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依据,虽然具体方式不同,但已经纳入招生录取的体系中,取得了积极效果,为开展更大范围的试点提供了有益经验。

8.记者:探索给学生一点自主选择的机会,该如何避免学生偏科?

答:《指导意见》提出,有条件的试点地区,在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合格的前提下,也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录取计分科目的机会。改革试点主要基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考虑,尝试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发挥学生的学科优势,促进学生发展兴趣爱好。

这项改革试点有三个重要前提:一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由于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所有科目考试,可以选择的只是除语文、数学、外语、体育科目外的其他\录取计分科目\。因此,没有选择的科目也不能\不学\、\不考\。二是建立在学业水平考试各门科目合格的前提下,不仅所有科目 \要学\、\要考\,而且都要达到\合格\。三是注重文理兼顾。为了防止出现偏科,学生在选择录取计分科目时,要做到文理兼顾,不能只选文科类科目,也不能只选理科类科目。

9.记者:这次改革对考试招生加分是如何规范和完善的?

答:为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统一部署,《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一是取消体育、艺术等竞赛类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二是要求各省组织对本地区加分项目和分值进行清理和规范,取消不合理的加分项目,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地方实际保留的加分项目,要严格控制加分分值,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制度。

10.记者:取消有关加分项目后,如何继续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特长?

答:为了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特长,这次改革在提出取消体育、艺术等竞赛类加分项目的同时,要求将相关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在招生录取时作为参考。

《指导意见》还专门提出,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给予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这也是为了鼓励发展学生兴趣特长。

11.记者:此次中考改革对于公办普通高中学校违规跨区域招生、恶性争抢生源等行为是怎么规定的?

答:近年来,各地积极规范公办普通高中招生行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此不够重视,违规行为时有发生,扰乱了正常的招生秩序,应当加强管理。为此,《指导意见》提出,要健全招生管理工作规定,规范学校招生行为,进一步明确招生范围、招生规模等基本要求,严禁违规跨区域和擅自提前招生,防止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各地特别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这一要求,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端正学校办学思想,加大监管力度,为学校的公平竞争、为高中教育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2.记者:如何确保中考改革的各项要求能够落到实处?这次改革的时间和进度是怎么安排的?

答:为积极稳妥有序推进中考改革,保障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指导意见》明确了责任

13

分工和时间进度安排。一是加强省级统筹管理。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的统一要求;选择有条件的地市进一步扩大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制订中考改革实施意见,2017年8月底前报教育部备案。二是以地市为主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一般由地市组织实施,要求地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具体的中考改革实施方案并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三是综合改革试点从2017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现在的初中在校生、非试点地市仍执行原来的考试招生办法不变。哪些地市进行试点由自己确定。四是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4]

专家解读

一考多用 综合评价 不唯分数 取消\特长\聚焦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四大看点 教育部20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拉开了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大幕。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中考招生制度改什么?怎么改?让我们一起来看权威专家对改革看点的分析点评。

【看点一: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实现一考多用】 【文件】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已经实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的地区要统一规范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个别没有实行\两考合一\的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过渡到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现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试,加重学生备考负担。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汪明】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克服一些科目\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倾向。为了防止增加学生负担,改革进行了综合设计。从考试内容上,强调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从成绩呈现方式上,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克服分分计较;在试点地区\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和数量上,要求除语文、数学、外语3科以及体育科目之外做到文理兼顾、负担适度,不是把所有的考试科目都纳入录取计分总成绩,没有纳入总成绩的科目考试成绩合格即可。

【清华大学附中校长王殿军】过去我们比较重视传统意义上的中考科目,所以中考科目方面的师资力量比较雄厚,相对而言,其他科目的师资力量就比较薄弱。这次改革,意味着更加重视全面基础和素养。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解决各学科师资配备均衡的问题。

【看点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文件】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手段。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初中学校要将用于招生使用的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提供给高中学校招生使用。

【清华大学附中校长王殿军】综合素质评价是中考改革成败的关键。综合素质评价的推出,让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扭转以考试成绩和分数单一的评价学生的局面,克服了仅仅用终结性的中考成绩来选拔学生的弊端。只要能做到客观真实的过程记录,公开透明的公示体系,能确保评价的权威性、科学性和公平公正性,那么综合素质评价就一定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引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就必须考虑我国农村地区的学生面临的问题。如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最终使农村孩子吃亏,那我们的改革是失

14

败的。事实上,城市的学生社会实践可以去科技馆、博物馆,农村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优势,参加生产劳动、亲近大自然。场合、地点、方式和内容不重要,做与不做最重要。我们要让孩子走出课堂,不要死读书,达到育人的目的就可以了。

【看点三:克服唯分数论 改革招生录取办法】 【文件】试点地区要改革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选择部分科目作为录取计分科目,除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外,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确定其他具体科目及数量,防止群体性偏科和加重学生负担。要将体育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级要求,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试点地区要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管理机制,与高考改革相衔接、相协调,改变了传统考试\唯分数\录取模式,给不同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成长成才路径、发展希望和公平机会,是充满公平理念和创新思想的改革举措。

【看点四: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 完善自主招生政策】

【文件】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等学生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要给予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高中学校自主招生的对象,就是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目的就是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同时,中考改革关系广大中小学生切身利益。针对当前一些地方考试招生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要通过机制建设、加强管理,为学生创造公平的升学机会。加强自主招生管理,保障公平公正,严格规范自主招生办法和程序,将自主招生的各个环节和录取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5]

内容解读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

《意见》强调,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人才、建设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指出,新世纪以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一些地方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积累了有益经验,值得总结推广。同时,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中也还存在招生录取唯分数、考试内容偏重机械记忆重复训练、招生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加分项目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和教育公平。

《意见》提出,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坚持育人为本、普职并重、公平公正、科学规范、因地制宜。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

《意见》要求,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作为初中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改革招生录取

15

办法,进一步扩大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加强考试招生管理,完善招生计划编制办法,健全招生管理工作规定,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

此外,《意见》还就加强组织领导、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保障能力、做好宣传引导等提出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6]

16

四川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为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和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其权威性、公正性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培养多样化高素质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人民群众对接受优质、公平和多样的教育提出更高期盼。但现行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在评价标准、选拔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唯分数论、学习负担过重、学生选择性不够和过于偏科等,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进行了全面部署。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对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根据国务院《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按照国务院《实施意见》确立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科学选拔各类人才、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出发,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立德树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着力完善规则,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坚持把促进科学选拔人才作为改革的重点任务,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围绕《实施意见》提出的主要任务,按照“先专项改革、探索试点,再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的原则,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到2021年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二、实施步骤

第一步(2016年至2017年):逐年扩大高职单招等现有分类考试形式的招生规模,逐步扩大 “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的试点专业。2016年起,普通高考开始分步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并恢复外语听力考试;2017年起,普通高考各科全部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逐步推进招生录取机制改革。

第二步(2018 年至2021年):从2018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施全省统一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综合改革,2021年按高考综合改革方案进行录取,初步形成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模式。2021年起,高职院校入学考试调整至每年春季进行,并全面推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高校统一考试招生综合改革。

建立基于统一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打破唯分数论,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适时制定出台我省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1.改革高校招生考试科目设置。

从2021年开始,统一高考考试科目设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各科满分仍为150分,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取最好成绩计入总成绩。

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必考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选考科目)成绩组成。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由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普通高中学业水

17

平考试科目中选择,成绩按等级赋分,其分值和等级划分、计分办法在我省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中作出具体规定。

2.完善普通高中考试评价制度。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是高考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为确保考试成绩和评价结果可信可用,制定出台我省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办法,从2018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施。 为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同时分散备考压力,减轻过重学习负担,《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每门课程学完即考。从2018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年级起,计入高考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评卷、统一公布成绩,确保考试成绩真实可信。 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改进评价方式和评价过程,严格程序,突出写实记录,加强公示,强化监督,全面真实反映学生综合素质情况。 3.建立综合评价录取机制。

高校招生依据考生高考总成绩(3门必考科目+3门选考科目),参考其综合素质评价情况(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5个方面),择优录取。

高校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提前向社会公布。

(二)深化高职院校考试招生改革。 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要,同时有利于高职院校选拔适合自身培养目标的人才,又使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统一高考相对分开,推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从2021年开始,高职院校考试招生时间安排在当年春季。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高职院校根据有关规定确定报考条件和录取标准,并提前在招生章程中公布,以“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成绩为基本依据,参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或中职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情况择优录取。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 2021年前,高职单招和职教对口招生两类入学考试时间和录取办法不变,逐步扩大“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的试点专业类别,加大技能测试成绩在录取中所占权重。高职单招文化素质考试由省教育考试机构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招生学校组织实施,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3科,由招生学校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各科成绩所占权重;职教对口招生文化考试科目不变,已进行职业技能测试的专业类别不再组织专业综合考试。高职单招的职业适应性测试和职业技能测试由招生学校组织进行;职教对口招生的职业技能测试,由省教育考试机构组织制定考试大纲,逐步实行按专业大类统一布点、委托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负责实施。

逐年扩大高职单招等现有分类考试形式的招生规模,2017年分类考试招生计划达到高职院校招生计划总数的60%左右。

(三)进一步完善招生录取政策和办法。

1.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高考升学率。逐步缩小不同区域、城乡之间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距,大力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和我省地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积极支持高校面向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实施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省属院校继续招收免费师范生,努力增加我省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

18

1.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由于数学所具有的抽象性的特点,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难学,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重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问题背景。切实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捕捉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的人、物、事,采用生活化的数学实例,掌握生活中的数学原型,让学生在熟悉的和感兴趣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但是不能过分追求数学情景的趣味化,有效的情境应促进学生产生疑惑,激发学生认识冲突、促进学生进行较为深刻的思考。能积极参与到教学学习中来,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切忌对情境作过多的描述和渲染以及过多的无关信息,那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而且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模糊学生的思维,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发现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把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作为重要的教学过程,并使提出问题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使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成为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学时应创设条件让学生学会自然地、合理地、有条理地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拓展数学问题。为此,第一,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发现疑问,提出问题;第二,教师要善于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启发引导学生质疑,并有所创新;第三,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积极辩论,找出规律,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向老师、课本质疑。另外教师要有意识的提供产生数学问题的背景或材料,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如所学的知识是怎样引入的,和现实有什么联系?所学知识的含义是什么?和它有关联的知识有哪些?所学的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等。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这样做会有助于学生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发展的自然性与必然性,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本质与内在联系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受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精神的熏陶。

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教学中只重视知识传授,不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不完备的教学。它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永远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难以提高,因此要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材中引入了许多数学方法,比如换元法、消元降次法、图象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等。另外所包含的思想方法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整体思想、化归的思想、转化思想、类比的思想、方程与函数的思想等。这些数学思想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是数学的灵魂。比如转化思想,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思想,具体表现为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特殊到一般的转化、局部与整体的转化,灵活运用可使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为题;又如类比的数学思想,在新概念提出、新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可以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对具体数学方法的学习,使学生逐步领略内含于方法的数学思想;同时,要通过对数学思想的指导与渗透,来深化数学方法的运用。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

4.注重开放性问题的设计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一个较好的途径是选用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数学开放性问题以其新颖的问题内容、生动的问题形式和问题解决的发散性,给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走向开放。在开放性问题的使用中要注意开放性问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的,其内容是生动有趣的、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问题;开放性问题题应使学生能够获得各种水平程度的解答,学生所作出的解答可以是互不相同的;好的开放性问题应满足非常规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开放性以及探索性等特征。其次还表现在学习的材料应不局限在教材这一点上,生活事件、实践活动、成长经历等都可作为学习的材料。

44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各种教学策略的整体功能,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独立自主的数学学习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自我探究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达到预期的数学教育的目的。

英 语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适应当前形势下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完成新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现就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提出以下要求:

一、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组织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尽可能地用英语组织教学,还要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英语。要人为地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用英语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加强课堂的英语气氛。通过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能够使课堂一开始就使学生们处于一个听、学、说、练的英语环境之中,让学生们从心理上产生一种用英语对话、交流的欲望,从而促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英语这一种语言中,随时准备着用英语来和同学或老师对话交流。 二、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课程标准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1.什么是任务型教学

所谓“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成就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教师将一个或更多的教学目标融合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让学习者在完成预先设计好的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以获得“即学即用”的技能。

2.任务型教学的步骤

任务型教学通常可以分为任务前、任务环、任务后三个步骤来进行。在课堂上具体操作时可按照如下结构组织教学:

3.任务活动的评价

任务型学习活动结束后,一般应有一个明确的结果。这时,教师需要以组织者和监督者的身份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描述性、激励性的任务评价。教师要学会欣赏和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鼓励,建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并由此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合作讨论等方式对任务的完成情况给予恰当的评价。

4.任务型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 (2)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 (3)活动要有利于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4)活动要积极引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 (5)任务型教学不放弃词汇和语法的教学

(6)采用任务型教学并不放弃其他教学思路或教学方法

三、依据英语学科交际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创设各种活动情景,促成互动,构成交际状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45

英语是一种语言交际工具,具有交际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环节时,要突出英语学习的交际性、实践性。要尽量利用教具,创造适当情景,通过操练、实际运用等形式,经过同伴对话、表演、汇报,促成互动,构成交际状态,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参加到言语实践活动中来,并注意对每个学生提出明确、适度的要求和期望,对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给予清楚及时的反馈,给每个学生以平等公正的机会,为每个学生能得到成功的体验创造条件。

四、突出英语课型特点,注重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

不同的课型,对学生的技能培养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如听说课要以培养学生的听和说的技能为重点,突出语言的交际功能,同时还要兼顾对学生读和写的技能的培养。因而,教授听说课时,教师可以根据话题,将对话进行重新组合、拓展,通过学生的听、说、读、演,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阅读课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课堂上教师重点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读的技能、技巧,但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其他技能的培养。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五、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活、精神、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指能够融入对方的文化背景中并恰当地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们不能仅仅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能用这门外语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中,就容易产生误会或不解。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就必须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授,必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思 品

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具有自己独特的课程基本理念和教学特色。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门课程的基本理念可以说是构建这门课程的哲学基础。思想品德课程理念,就是这门课程的理论指导或灵魂。本课程的基本理念:

1.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2.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人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二、教学建议

46

思想品德学科独特的课程基本理念和教育功能要求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思想性,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思想性是本课程的灵魂,它决定着课程的方向,规定着课程的基本特征。

思想品德课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重要目标,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教育为主要任务。因此,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应突出这一特色,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应凸显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要不断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2.注重实践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践行

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与实践,社会规范也只能通过学生自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再者,作为社会的好公民,不仅要有好的思想,更要有好的行为。因此,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应该重视指导学生的道德践行。

倡导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性,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通过某些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要创设一定形式和情境,让学生逐步了解社会,扩大人际交往,参与公共生活。如:联系教学内容适时组织学生参观、访谈、社会调查等活动。许多品德,特别是公德,必须在公共生活的环境中,通过公共交往才能得到体验和内化。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性应该与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相结合。教学中,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选取典型事例,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如:通过讨论、辩论、角色扮演、抢答竞赛、游戏、演讲等形式,把理解的空间、选择的权利、锻炼的机会留给学生,通过他们的直接体验,强化道德情感,增强道德判断能力,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处于活跃状态,产生思想意识的创造和体验,体会到行动和创造的愉悦,达到在实践活动中内化思想品德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3.注重生活性,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是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必须贯彻的原则。这也是思想品德课作为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决定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生活实际,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或用生活实际来说明理论,避免空洞的说教。

教师在教学中,在情境的设置上,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实现生活化;问题的提出,要从学生自身生活入手,为学生所关注,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课堂练习要走进生活,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为重点,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前作出正确的判断、选择,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注重人文性

人文性要求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人文性是思想品德课程各个特点的核心。一个复杂的事物往往具有多种属性,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认识它,并在多种属性中把握住主要方面,才能确定该事物在其所属系统中的定位。思想品德课的人文性、思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之间相互交叉与渗透,有一定区别,但又是统一的,其统一性是以人文性为基础的。离开人文性的思想性只能演化为空洞的“政治口号”。

5.注重综合性

47

思想品德课程的综合性,主要指其内容的综合性和目标的综合性。一方面,从内容综合角度看,课程以学生成长为主线,对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多方面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反映了新科技革命带来的人文、社会学科交叉渗透的趋势和社会生活本身的综合性。在学习内容的四个方面中,心理健康和道德本身属于人文范畴;而法律教育重点在于形成法制意识和守法观念,而且法律本身具有明显的人文特征,关注着人的需求、权利、利益和尊严,体现着人的价值判断;国情教育的重点在于形成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即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它也具有浓烈的人文特征。另一方面,从目标综合角度看,通过知情行有机结合,同时促进学生知识获取、能力提高、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体现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其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手段,而情意培养是终极目标。可见,不同方面学习内容和“三维”的课程目标都是有机的整体,其综合的基础和核心都是围绕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进行的,即逐步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离开人文性的综合性只能是多种知识技能的简单“拼盘”。

6.注重时代性

教学中要关注国家大事,了解时事政策,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时代性特点。

历 史

一、凸显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遵循历史课教学规律,利用历史学科特有的人文教育的素材优势,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提升其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在成长中形成符合社会主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在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情感体验、能力培养和智力发展等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情感品质,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养成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素养。(把贯彻《纲要》精神与尊重学科特点、学科体系和基础教育现状各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相互协调,形成合力,最大发挥培养现代公民的“素质”的作用。)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教学资源,并能和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做到教学内容的知识运用有严谨的科学性,能突出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四、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感知、理解力,用科学的历史观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鉴于历史的过去性特点,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设计;创设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充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做到图文结合、左图右史;注重历史思维能力(主要指记忆、理解、分析、应变和运用能力)培养;理解能力指注重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史学理论,注意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思考,应变能力指扩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审题能力、关注热点的能力等;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维方式;注重其“史鉴”功能。

地 理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要突出如下特征: 一、以人地关系理论指导地理教学过程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人地关系理论是阐述人类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理论,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它不仅影响着地理学的发展,而且对地理教学也有直接的、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地理教学指导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以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关系理论为指导,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并努力探索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人地关系理论可通过下图中的途径指导中学地理教学过程。

首先,人地关系理论直接影响地理教学的目的与教学内容,然后再通过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再影响到教学方法,以至于教学形式。例如,在当今人地关系理论的影响下,地理教学的目的就不仅使学生认识地理环境,而且要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环境

48

百度搜索“yundocx”或“云文档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云文档网,提供经典高考高中新课改新高考学习资料在线全文阅读。

新课改新高考学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yundocx.com/wenku/25495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18-2022 云文档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